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中游渔业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流域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产量约占全国淡水渔业产量的 60%,历史上最高产量达 4217万t[1],是我国淡水鱼最主要的集中产区。多年来,由于水工建设、 环境污染、 酷鱼滥捕等诸多原因,长江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冲击[2]。为了摸清长江渔业资源状况,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组织沿江六省一市协作,进行了长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对长江主要经济鱼类种群生物学特性、 产卵场等进行了调查研究[3]。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分别对长江渔业进行了调查[4],但近十余年来,未曾对长江渔业资源进行系统调查,作者根据 2001-2003 年的监测结果,对长江中游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科学管理长江渔业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江段四大家鱼资源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长江是青鱼、草鱼、鲢、鳙四大家鱼的主要栖息、繁殖地 ,据余志堂调查 ,重庆到湖北的田家镇共有 30处四大家鱼产卵场 ,而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就有 1 1处 ,产卵量约占全江产卵量的 42 7% [1 ] 。 1 997年1 1月三峡工程已实现大江截流 ,随着工程进展 ,三峡工程将逐渐改变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将带来不利影响。 1 997— 1 999年连续三年对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家鱼产卵场进行了监测 ,并与 1 981年该江段四大家鱼鱼苗资源进行了比较 ,其目的旨在为今后评价三峡工程对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选取长江中游5个采样点(宜昌、枝江、荆州、汉南、湖口)为代表,采用系统发育群落结构方法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空间聚类分析显示,在65%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样点可以划分为3个Group:GroupⅠ(宜昌)、GroupⅡ(枝江+荆州)和GroupⅢ(汉南+湖口);在55%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样点可以划分为2个Group:Group A(宜昌)和Group B(枝江+荆州+汉南+湖口),且聚类分析结果与采样点的空间分布相符合。(2)在不同空间尺度下,鱼类群落构建机制存在差异:从地区采样点尺度来看,荆州江段鱼类群落表现为竞争作用主导群落构建,其余采样点鱼类群落均为环境过滤作用;从区域尺度来看,宜昌江段鱼类群落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的建群机制,其余4个采样点在扩大空间尺度后,即分为Group A和Group B的情况下,其鱼类群落构建机制转变为物种间竞争作用。因此,长江中游干流鱼类群落构建机制表现了地区环境和空间尺度的共同作用。由于水流湍急,宜昌始终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其他江段在采样点尺度多数表现了环境过滤作用,但是在宏观的空间尺度上,却由于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调查及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进行调查,发现长江中游地区有野生百合资源14个种和3个变种即野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brownii)、百合(L.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viridulum Baker)、宜昌百合(L. leucanthum (Baker) Baker)、渥丹(L. concolor Salisb. var. concolor)、有斑百合(L. concolor Sali sb. var. pulchellum (Fisch.)Regel)、滇百合(L. baberianum Coll.et Hemsl)、大理百合(L.taliense Franch.)、药百合(L.speciosum Thunb. var. gloriosoides Baker)、湖北百合(L.henryi Baker)、南川百合(L. rosthornii Diels)、宝兴百合(L. duchartrei Franch.)、山丹(L. pumilum DC.)、川百合(L. davidii Duchartre)、条叶百合(L. callosum Sieb. et Zucc.)、乳头百合(L. papilliferum Franch.)、绿花百合(L. fargesii Franch.)和卷丹(L. tigrinum Ker Gawler)。对野生百合在长江中游地区分布现状、观赏特性及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为百合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同时对长江中游地区野生百合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野鱼苗”的种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每年,在4月下旬,武汉附近江中开始出现大量鱼苗。这时,沿江的渔业合作社就开始了鱼苗捕捞的工作。所捕得的鱼苗,以湖北而论,除了供应本省养殖之用,还供应其他省份。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浅水湖泊生物完整性时空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迪  常剑波 《生态学报》2004,24(12):2761-2767
介绍了采用 Karr提出、经 Fausch等修订后的生物完整性指数 (IBI)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和概念 ,并根据长江中游鱼类种类组成特征、可获得数据的类型和资料的性质 ,初步建立了适合长江中游浅水湖泊的 IBI体系。同时 ,以基本保持了长江中游浅水湖泊自然属性的五湖 1978年的调查数据为参照 ,选择长江中游不同类型的浅水湖泊进行了生物完整性时空变化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以洪湖为例进行纵向比较 ,在 196 4、1981、1993年和 1998年等 4个不同的年代 ,其生物完整性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以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的资料进行横向比较 ,三湖连江水库和保安湖的生物完整性表现为一般 ,洪湖为差 ,东湖则很差。上述湖泊所呈现的生物完整性的时空变化趋势与其它相关研究所反映的湖泊水环境质量互为补充验证 ,可以为湖泊管理、持续发展和利用以及水环境保护提供更为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仔鱼营养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形态观察,食性分析及消化系统组织学检测,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仔鱼的营养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仔鱼具有匀称,消瘦和很消瘦三种体型,空肠率较高,草鱼,鲢,青鱼和鳙分别为45.16%-72.13%,30%-40.01%,31.25%-67.65%和87.50%,依据肝胰脏的肠和组织学特征,可以将天然仔鱼的营养水平划分为很好,较好的饥饿三种,1998年采自九江江段的样本中,遭受饥饿的草鱼,鲢,青鱼和鳙分别为40%,48.15%,46.15%和60%。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的日产量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研究了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于秋冬捕捞期间成蟹日产量动态特点。结果表明,盘锦苗种、天津苗种、长江苗种日产量高峰时间分别为9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瓯江苗种的高峰时间最早在10月19日,最晚出现在11月17日。苗种来源水系纬度(Y)与成蟹日产量高峰出现时间(X:天8月28日为第一天)呈线性相关:Y=43.182-0.232X(n=13,r=-0.96)。  相似文献   

9.
易扬  胡昕利  史明昌  康宏樟  王彬  张辰  刘春江 《生态学报》2021,41(19):7796-7807
基于1999-2015年的MODIS NDVI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应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重标极差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游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NDVI均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0.72增加到0.80)。从空间分布来看,NDVI低值区域(0.1-0.5)占1.40%,高值区域(>0.7)占87.15%;NDVI空间格局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低值区域表现为以三省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Hurst指数显示,研究区大部分区域(60.54%)的NDVI变化趋势具有不确定性,持续性改善区域(34.7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区,持续性退化区域(3.26%)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较发达城市区域。在年际尺度上,研究区NDVI与各气象因子关系均不显著;月际尺度上,NDVI与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显著相关,降水和日照时数有明显的时滞性。区域内NDVI动态趋势以不确定性发展为主,城市群周边NDVI呈现持续退化的区域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李晓文  郑钰  赵振坤  黎聪 《生态学报》2007,27(12):4979-4989
构建了综合反映长江中游生态区地形、植被与地表覆盖特征的GIS综合空间数据库,在对长江中游生态区核心湿地保护物种,即白鹤(Grus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分布范围和生境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反映物种分布与GIS数据库中生态地理因子关联的生境适宜性单元,从而确定了核心物种分布的潜在生境,对照现有保护区分布格局,找到了区域湿地生境保护的薄弱和空缺区域(Gaps),评价了现有保护区系统对潜在生境保护的有效性。基于Gap分析结果和现有保护区分布格局,进一步考虑保护网络的整体性和连通性以及保护成本,构建了长江中游湿地保护区生物保护网络的合理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生态区核心物种潜在生境涉及134个县(市)级单元,而目前长江中游湿地保护网络仅覆盖了23.49%的潜在生境,仍有大量潜在生境游离于现有保护区系统外。为完善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保护网络,应在湖北(13县)、安徽(8县)和江西(1县)所属22个县域内建立新的湿地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并与现有湿地保护系统有机整合,最终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由45个县级单元构成的的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生物保护网络合理格局,并保护80%以上核心物种的潜在生境。本研究同时也表明基于GIS生态地理空间数据库和生境适宜性单元概念进行大尺度生境分析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于2022年7月(丰水期)和2023年1月(枯水期)使用SIMARD EY60回声探测仪对长江中游宜昌-城陵矶江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 并结合网捕调查结果, 评估了长江十年禁渔初期该江段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禁渔初期宜昌-城陵矶江段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鱼类密度分别为128.69和38.43 ind./1000 m3, 目标强度(TS)均值分别为–57.54 和–60.18 dB, 转换后鱼类体长均值为5.22和3.85 cm。丰水期和枯水期鱼类密度和TS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水平方向上, 鱼类分布不均匀, 蜿蜒曲折处鱼类密度高于平直江段。两次调查鱼类密度最大江段分别为公安-石首和枝江-荆州江段; 在垂直方向上, 不同水层间鱼类平均密度表现为底层>中层>表层, 两时期各水层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结合网捕数据及历年历史调查数据, 宜昌至城陵矶江段鱼类资源以鲤科、鲿科鱼类为主。禁渔初期鱼类资源有所恢复, 但仍以小个体鱼类为主。长江中游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与生活习性、水域生态环境等因素相关。相关成果将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禁渔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于2021年12月(枯水期) 、2022 年3—4月(平水期) 、2022 年7—8 月(丰水期)对金沙江中游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 以评估金沙江中游水电梯级开发对鱼类的影响。结果显示, 调查共计采集鱼类47种, 隶属于3目9科34属, 其中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种、14种外来物种。金沙江中游干流可分为梨园-龙开口河段与鲁地拉-观音岩和金沙-银江河段3组, 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 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河段鱼类组成以土著亲流型鱼类为主, 优势种为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 chongi)、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等裂腹鱼科鱼类及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鲁地拉、观音岩河段鱼类组成以土著亲流型鱼类与外来广适型鱼类为主, 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短须裂腹鱼; 金沙、银江河段鱼类组成以为静水、广适型的外来小型鱼类为主, 优势种为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高体鳑鲏(Rhodeus sinensis)。与历史资料相比, 金沙江中游鱼类存在小型化及高原区系转变为平原区系趋势。研究补充了金沙江中游鱼类资源现状的基础数据, 并提出保护建议, 以期为该江段鱼类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树-农作物复合系统中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类型、作用机理、影响植物化感作用的因素,并从化感作用角度提出目前长江中下游主要农林复合系统(杨树-农作物)的研究方向,杨树与不同农作物种类配置研究;针对杨树主要害虫天牛进行生物防治的“相生植物”的筛选;杨树自毒作用以及对后续农作影响研究;杨树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4.
在长江中游 ,有 1 9种鱼是鲇异棘虫 (Het erosentisparasiluri)的终末寄主[1 ] 。有关这种棘头虫 ,仅见新种的建立 ,补充描述和区系研究。配合粗唇鱼危(Leiocassiscassilabris)人工驯化和繁殖技术的推广[2 ] ,本工作对寄生在粗唇鱼危肠道内的这种棘头虫进行了种群生态的研究。1 材料和方法1 999年 5~ 7月份 ,共在黄州江段随机购得渔民当天网捕的粗唇鱼危 1 0 7尾。在实验室内将鱼编号、称重、剖腹、取出消化道、称鱼的空壳重。将鱼的肠道平均分成 1 0段 ,纵剖 ,在解剖镜下检查 ,记录下各肠段…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库区鱼类资源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1997-2000年在长江三峡库区的巴南和万州江段共监测1292船次,统计 渔获物4096.38kg,生物学测定2464尾,共采集鱼类30种,分属8科24属,目前库区渔获物组成和结构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白甲鱼,中华倒刺靶,岩原鲤等在渔获物中比较已经很少,铜鱼资源也明显下降,Gua,Gan,鳊等在渔获物中已基本消失,而南方鲇,鲤,黄颡鱼等比较相对上升,渔获物中高龄鱼个体减少,低龄鱼及幼鱼个体比重增加,与70年代资料相比,三峡库区鱼区资源已呈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07年分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07年(时段Ⅱ)两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两个时段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07年温度生长期内≥10 ℃积温气候倾向率平均为74 ℃·d·10 a-1;时段Ⅱ≥10 ℃积温较时段Ⅰ平均增加了124 ℃·d;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双季稻的安全种植界限向北推移了0.79个纬度.1961-2007年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降水量增加了1.6%,降水量≥767 mm(双季稻正常生长的需水量)的面积增加了1.13×10.4 km2.时段Ⅱ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较时段Ⅰ平均减少了8.1%;近47年中91.1%的气象站点日照时数表现为减少趋势.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呈略微减少趋势,其低值区扩大、高值区缩小.时段Ⅱ稳定通过10 ℃初日平均较时段Ⅰ提前了2 d,而时段Ⅱ≥20 ℃终日平均较时段Ⅰ推迟了2 d,两个时段 ≥22 ℃终日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The elongate loach (Leptobotia elongata) is a typical migratory fish that was formerly found in abundance throughout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is now classified as a highly threatened fish on the China Species Red List. Her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icrosatellite loci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analyz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seven location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enetic diversity of L. elongata is generally still at a high level. Populations from Xinshi, Panzhihua, Hechuan and Chishui, were found to have lower levels of genetic diversity than those that lived in Leshan, Yibin and Jiangjin. The IAM model indicated that populations from Panzhihua, Xinshi and Hechuan have undergone recent bottlenecks. AMOVA analysis revealed a small amount of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3.6%), but most of the total variation occurred within populations (96.4%). Pairwise comparisons of populations confirmed a low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showed no obvious genetic structure among populations, indicating that L. elongata living in the main stem of the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 single management unit.  相似文献   

18.
陆杉  熊娇  李雯 《生态学报》2024,44(8):3199-3212
厘清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的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9年长江中游地区3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MINDS)模型测度各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效率,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进行识别,进而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揭示其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表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关联网络具有高通达性且等级结构趋于松散,但网络稳定性却趋于下降;(2)武汉市和长沙市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居核心地位,既扮演中心行动者角色又兼具“中介”和“桥梁”功能;岳阳市、黄石市等省际边界地级市在网络中则扮演边缘行动者角色;(3)空间关联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由“十五”时期的“大聚集、小分散”演变为“十三五”时期的“大分散、小聚集”,核心区由中部聚集转变为向四周发散;(4)地理空间的邻接、地区农业产业地位、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近以及交通运输水平的差异均有助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