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人们根据地质层次和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所公认的地质年代划分。如此明显的地质层次及相应化石对比关系,不能不触发人们寻根问底,探索原因。就古生物的化石记录来说,人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寒武纪末期、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末均发生过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绝灭,最典型的是发生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古生物绝灭事件。很多植物和动物物种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突然死绝了,各种恐龙均在这一期间绝灭,且灭绝的记录显示出异常。例如没有一个体重超过25公斤左右的陆地动物幸存下来,而且消失动物中还有许多是小得多的,这似乎可以用“灾变说”来解  相似文献   

2.
漫谈集群绝灭(中)——集群绝灭的模式徐星王原邵颖编译科学家们在研究集群绝灭的模式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地质方面的问题,如地层和化石的保存。定义集群绝灭的第一个特征是有很多物种消失(图1)。这涉及到化石的保存和采集的问题。好的化石记录表明了绝灭模式的多样...  相似文献   

3.
《化石》2014,(2)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托马斯·斯提戴姆(Thomas A.Stidham)和倪喜军研究员等在新近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第一期报道了发现于新疆北部吉木乃晚始新世地层中的两件鸟类化石,这两件化石可能代表了雁形目鸭科一个已绝灭亚科罗曼维尔雁鸭亚科(Romainvilliinae)在中国乃至亚洲的首次发现。该项研究为罗曼维尔雁鸭亚科鸟类的演化和古地理分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  相似文献   

4.
接下去的另一个展厅是古生代和三叠纪各门类的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第一个展品柜中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展品介绍苏联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展品是上个世纪考察队采集的化石标本,研究人员的肖像和出版的古代脊椎动物的首批著作。展厅里陈列有古代无颌类的稀有标本,这些化石发现于波罗的海附近和俄罗斯地台北部。还有已绝灭的各种真骨鱼类的代表,其中包括总鳍鱼类——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展品中有古两栖类——迷齿类(从前称之为坚头类)和蛙类。有个展品柜中展出一块岩石,其中保存有大量圆盘蜥——在骨骼构造上很象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的两栖类,它们生活在水中,而且象现生两栖类幼态时一样用鳃呼吸。早在石炭纪中期就出现了原始爬行动物,当时陆上的脊椎动物还只有两  相似文献   

5.
罗泽Xun 《生物学通报》1993,28(6):10-11,7
若把化石兽类一并考虑在内,中国历史上已绝灭的兽类种类不少。如北京房山县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距今约69万年更新世中期,即发现诸如三趾马、剑齿虎和梅氏犀等兽类化石。然而,这些化石种类本文不作论述。现要介绍的是目前在动物园或其它园林中人上条件之下尚驯养,但在中国野生自然环境下已绝灭的种类。据确切的报道,中国已绝灭的兽类有麇鹿(四不  相似文献   

6.
1922年,在蒙古的沙巴拉克乌苏地区发现带有恐龙胚胎的蛋化石,这一消息曾轰动世界,许多人将这一发现视为天下奇闻。于是,恐龙蛋化石就一跃而成为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中的珍品。许多单位为了拥有蛋标本甚至不惜重金购买。  相似文献   

7.
张建军 《化石》1991,(1):8-9
在博物馆中,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它们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将人们引入那远古奇妙的生物世界,展示出生物进化的历史。这些化石标本经过野外发现、发掘;室内修理;科学研究、鉴定直至被制做成陈列品,凝聚着多少科技人员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这里,我主要谈谈脊椎动物化石陈列品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通报》2014,(10):57-57
<正>日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毕顺东、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员,根据在中国发现的6件1.6亿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命名了神兽、仙兽2个新属的3个新种,分别是陆氏神兽、玲珑仙兽和宋氏仙兽。这些属种均属已绝灭的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贼兽目"。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贼兽化石最早出现于晚三叠纪,在过去的170年中,  相似文献   

9.
刘俊 《化石》2016,(2):42-46
正美国保存了世界上最佳的早二叠世脊椎动物群,这一时期的脊椎动物化石主要来自于德克萨斯。德州中北部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历史有一百多年,经过几代古生物学者的工作,发现了许多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类群,如异齿龙(Dimetrodon)、基龙(Edaphosaurus)、引螈(Eryops),等等。这些化石是美国大大小小许多博物馆的重要收藏。德州二叠系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始于1876年的春天,达拉斯的博尔(Jacob Boll)在阿彻(Archer)县东部采集动物标本,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以及别的材料。次年美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先驱科普(Edward D.Cope,1840-1897)来到达拉斯,见到这些标本,很  相似文献   

10.
动物的易绝灭特征与保护优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人为干扰和自然因素促使大量物种走向濒危和绝灭。物种濒危和绝灭不是随机的。具有某些特征的物种容易濒危和绝灭 ,即易绝灭特征。易绝灭特征包括个体大 ,繁殖力低 ,扩散能力弱 ,营养级高 ,家域大 ,种群小 ,种群波动大 ,分布范围窄 ,种群密度低 ,栖息地特化程度高和特殊栖息地类型等。研究物种的易绝灭特征可以为生物多样性提供预防性 (proac tive)的优先保护措施。尽管物种的易绝灭特征已经用于实际的物种保护中 ,然而由于物种的各种特征对物种濒危和绝灭的影响十分复杂 ,各个易绝灭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准确的研究。探讨适合不同类群和不同地区物种的易绝灭特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特殊地史发育、中医药传统和边境频繁的非法野生动物贸易 ,我国动物的濒危模式可能与国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陆生脊椎动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评价的重要指示类群(Morrison et al.,2007;Liu et al.,2013)。全球多数生态系统中,许多大中型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在急剧下降,不少物种甚至遭遇灭顶之灾。而人类活动影响(如猎杀、森林砍伐、外来物种侵入、栖息地破坏和片断化等)是引起这些野生动物种群和群落变化的直接或间接原因(Morrison et al.,2007)。同时,野生动物种群和群落变化对生态系统其他物种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如食果动物的  相似文献   

12.
<正>前文说过,文艺复兴时期,化石是远古生物遗骸或遗迹的观点被人们重新确认,但是绝大多数的学者仍然圄于自然神学的思路,认为这些死亡的生物是诺亚大洪水的牺牲品。虽然,尼古拉斯·斯蒂诺(1638-1728)通过对马耳他岛上发现的鲨鱼牙齿化石的分析——它们的形态与现代鲨鱼的类似,尺寸却大得多,推断这些远古巨鲨已经灭绝;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莱布尼茨也在注意到"事物大链条"存在间隙时提出,许多物种已经灭绝了。但是这让那些对上帝虔诚的博物  相似文献   

13.
<正>由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叶勇等5人编著的《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一书问世了。这是第一部关于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综合研究的著作,填补了自贡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系统研究的一项空白,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和关注。该书在收集、整理大量相关研究的历史资料基础上,系统总结了1915年至今90年来,特别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建馆近30年来,在自贡地区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所有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并从动物群组合的角度探讨了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组成面貌、时代分布状况和演变关系,使读者对自贡地区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张宇波 《化石》2001,(4):12-14
一提起化石 ,人们就会想到已经绝灭了的生物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活化石。动物界的活化石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某些动物在较早时期就已形成 ,而现在还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例如原生动物中的有孔虫、放射虫 ,腕足动物中的海豆芽和脊索动物中的文昌鱼等 ;严格地是指有些类群曾繁盛过 ,后来衰退了 ,只有单一或少数现生种 ,而且仅生存在很局限的区域 ,这些动物被视为珍宝 ,也称为孑遗动物 ,例如现在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鸭嘴兽就是这样的动物之一。鸭嘴兽属于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单孔类。凡见过鸭嘴兽的人都说它长得实在太怪…  相似文献   

15.
舟山岛自然栖息地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占总面积56.3%的自然栖息地已经消失,自然栖息地已破碎成许多碎片,碎片面积不断变小,碎片数量在增加.自然栖息地的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栖息地的易破碎带与其地理特征有关,破碎易发生于被开垦和开发的地带.由于自然栖息地面积损失、破碎、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杀,已有5种兽绝灭,3种兽正走向绝灭,绝灭速度高于临近大陆.人口增长是舟山岛自然栖息地损失、破碎、质量下降和物种绝灭的根本原因.本文还讨论了保护自然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的一些措施和原则.  相似文献   

16.
广东南雄、始兴,江西赣州的蛋化石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62—1963和1963—1964两个季度在广东南雄、始兴一带工作时,除发现大批的新生代初期化石外,还在南雄层中发现了一些恐龙化石和龟化石等。但最多的发现还是蛋化石。关于这一地区的这些化石采集和分布情况,已有初步报导(张玉萍、童永生1963)。第二季度的工作对前一季度作了一些补充,就蛋化石的分布与保存情况看,增加不多。但是两个季度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一地区的蛋化石有了基本的了解,代表着迄今为止所知道的关于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金宇  周可新  高吉喜  穆少杰  张小华 《生态学报》2016,36(23):7702-7712
准确可靠地识别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物种的优先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模型,基于12个环境变量,对中国263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建模,并预测各个物种在背景点的适生概率,迭加计算得到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物种的生境适宜性指数。此外,基于对生境适宜性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和确定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物种优先保护区,并对优先保护区目前的被保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物种的优先保护区的面积为103.16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90%。优先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地区的秦岭-大巴山山区、云南省与印度及缅甸的交界地区、武陵山山区、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山区、阿尔泰山脉山区、天山山脉山区、昆仑山山脉山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东北-华南沿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少量分布。优先保护区中被保护的面积为50.40万km~2,占优先保护区总面积的48.86%,保护率偏低,未被充分保护。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将未被保护的优先保护区划分成3种优先保护顺序,以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正翼龙是地球上第一类真正飞行也是唯一绝灭的飞行脊椎动物。由于飞行的需要,翼龙演化出了纤细中空的骨骼,因此翼龙化石十分稀少,而翼龙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见。经过十余年连续的野外科考工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等人在新疆哈密戈壁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并抢救性采集了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维一体保存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19.
原牙形类和牙形状化石是早寒武世微小骨骼化石中非常特征的一个类群。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齿状的微型磷质骨片化石在中国下寒武统含小壳化石地层中被大量发现,据统计已描述有25属52种。通过文中的评述和讨论,证实其中的一些属种是次异名或属于无效的分类名称,还有一些在归属上尚存在疑问。通过对原牙形类和牙形状化石定义的讨论,将先前指定为原牙形类的13个属进行了分类评述。表明其中的5个属是次异名,还有2个属是未知的节肢动物。其它的12个牙形状化石属中也有5个属是次异名,它们不仅显示了有多种动物亲缘的牙形状形态,而且大多属于绝灭生物,只有Beshtashella和Paraformitchella(=Beshtashella)被指定为软体动物。文中还简要地讨论了大多数属的时空分布,包括3个阶段的原牙形类地层分布,这不仅具有划分对比地层的意义,而且还反映了原牙形类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生物进化史中曾经发生了多次生物物种灭绝事件,其中有五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期中,全球范围内许多种类的生物个体全部死亡,从而造成地球上生物物种数目在较短的地质时间突然下降,称之为生物物种大灭绝。根据化石记录,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