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以黑水虻幼虫粉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FM)中10%(BSF10)、20%(BSF20)和30%(BSF30)的鱼粉蛋白质,共配制为四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0.88±0.01) g的凡纳滨对虾7周。结果显示, BSF10组和BSF20组对虾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但BSF30组对虾的生长性能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 BSF20组和BSF30组对虾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BSF30组对虾血淋巴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肝胰腺粗脂肪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BSF10、BSF20和BSF30组对虾血淋巴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SF10组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BSF20组对虾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BSF30组对虾肝胰腺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  相似文献   

2.
蝇蛆蛋白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4种实验饲料(ABCD)并进行了8周饲养试验来评定添加蝇蛆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以实用饲料D作为对照组,ABC是在D的基础上,分别以5%,10%和15%的蝇蛆粉替代鱼粉.养殖试验结束后,分别计算体长、全长和背甲宽等生长性能.实验结果显示,AB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C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蝇蛆蛋白粉对凡纳滨对虾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可用适量的蝇蛆蛋白粉替代对虾配合饲料中的部分鱼粉.  相似文献   

3.
以等脂肪(7.5%)、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13.82%、19.41%、25.72%、31.80%及38.2%的5组实验饲料,饲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初始体重0.17±0.00g)8周。实验结果表明,最低碳水化合物饲料组成活率最低,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当饲料碳水化合物从13.82%升高到25.72%,而饲料蛋白从45.86%降低到37.82%时,对虾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显著影响了对虾血糖、血清蛋白浓度及肠道可溶性蛋白含量(p<0.05),其含量均为最低碳水化合物饲料组最低,血糖浓度在饲料碳水化合物25.72%时达最高,随饲料碳水化合物的进一步升高其含量保持不变。虾体粗脂肪和能量有随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升高有升高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3.82%时不能满足凡纳滨对虾的正常需要,饲料碳水化合物对蛋白质有一定的节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验旨在研究两种含不同水平复合诱食剂(8%, 0)的基础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脂质代谢和免疫应答的影响。共制备原料型复合诱食剂对照组(P)、豆粕替代原料型诱食剂组(N)及在二者基础上分别添加0.6%甜菜碱的PB组和NB组等四组饲料,喂养幼虾[初始体重(0.71±0.00) g] 7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原料型复合诱食剂可提高对虾肝胰腺中fas、acc、sod、dorsal和relish及肠道toll和sod的表达量,而肠道中relish表达量则相反。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可提高对虾肌肉灰分含量,上调对虾肝胰腺中fas、acc、sod和dorsal及肠道中sod的表达量,而降低摄食量、肌肉粗脂肪和血淋巴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丙二醛的含量及肝胰腺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下调肝胰腺中acox、cpt-1、myd88和relish的表达量。原料型复合诱食剂与甜菜碱在对虾的饲料系数、肝胰腺总一氧化氮合酶活力、ampk、acc、cpt-1、sod、myd88和relish表达量等指标上呈现显著的交互作用。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1.30%...  相似文献   

5.
海水和淡化水养殖凡纳滨对虾饲料蛋白需求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等指标综合评价饲料蛋白质含量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海水养殖环境下,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蛋白效率和虾体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摄食饲料蛋白含量38%的海养凡纳滨对虾有较高的存活率、增重率以及最高的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随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虾体粗蛋白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而增加,而蛋白含量38%和41%实验组饵料系数和虾体粗蛋白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淡化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提高,而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在饲料蛋白含量35%实验组最高,饵料系数随蛋白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蛋白含量35%实验组饵料系数显著小于其他实验组。海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高于淡水养殖的对虾。对虾虾体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随盐度升高而升高,而虾体水分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吡啶硫酮铜(Cu PT)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能量利用、脂质过氧化相关指标和抗氧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设置空白对照组、DMSO溶剂对照组(0.128 m L·L-1)和2个Cu PT处理组(64μg·L-1和128μg·L-1),每组3个平行,在200 L水体中暴露48 h,分别于胁迫0 h、3 h、12 h、24 h和48 h取肝胰腺进行测定。结果 随着Cu PT暴露浓度的增加及胁迫时间的延长,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的糖原、乳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过氧化氢酶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结论 CuPT可能影响凡纳滨对虾正常能量供应,并使机体出现脂质过氧化,还会影响机体内抗氧化应激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壳聚糖季铵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15%和0.20%的壳聚糖季铵盐, 制成5组等氮等能饲料。将900尾[初体质量(3.820.34) g]健康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成5组(45尾4平行), 养殖时间56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壳聚糖季铵盐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 0.15%实验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佳(P0.05)。饲料中添加壳聚糖季铵盐0.1%、0.15%和0.20%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血清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及酚氧化酶的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壳聚糖季铵盐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P0.05), 0.15%组的保护效果最好, 其相对免疫保护率为33.24%。壳聚糖季铵盐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抗病能力, 本实验条件下适宜的添加量为0.15%。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C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不同水平维生素C 2 磷酸酯 (添加量分别为 0、75、15 0、30 0和 6 0 0mg/kg)的饲料喂养凡纳滨对虾 10周 ,研究维生素C 2 磷酸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养殖前 4周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 2 磷酸酯显著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 ,然而对对虾的成活以及饲料利用不产生影响 (P >0 0 5 ) ;而到实验后期添加维生素C 2 磷酸酯不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 ,却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 (P <0 0 5 )。维生素C 2 磷酸酯对对虾体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C在肝胰脏中的积累量的影响显著 (P <0 0 5 ) ,对对虾体灰分影响不显著 (P >0 0 5 )。维生素C 2 磷酸酯对对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无显著影响 ,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C或过量添加 (超过 30 0mg/kg饲料 )均导致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血细胞总数和溶菌酶活力的显著下降。以生长、成活和酚氧化酶活力为指标 ,饲料中维生素C 2 磷酸酯的适宜添加量为 15 0mg/kg。  相似文献   

9.
10.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自1994至1995年在我国引种并试养成功,因其具有抗逆能力强、营养要求低、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效率高、加工出肉率高等诸多优点得以迅速推广,已成为目前我国广泛养殖的重要经济水产动物.  相似文献   

11.
在饲料中添加0、30和50 mg Cu/kg饲料的蛋氨酸铜,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7、14和21d,检测对虾体组织铜蓄积、免疫相关基因(Toll受体mRNA和溶菌酶mRNA)表达水平和免疫抗菌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铜含量随着饲料蛋氨酸铜添加量增加及投喂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对虾肌肉的铜含量显著低于肝胰腺的铜含量。饲料中铜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血淋巴及肝胰腺中溶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对虾组织SOD活性因饲料中铜水平和投喂时间变化显著,添加30 mgCu/kg组对虾肌肉、血淋巴和肝胰腺中SOD活性在第21天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饲料中铜水平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溶菌酶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鳃组织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P0.05)。第7天时凡纳滨对虾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随着饲料铜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第14和第21天时,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在摄食添加30 mg Cu/kg组最高。人工急性感染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实验表明,第7天时,摄食添加50 mg Cu/kg组凡纳滨对虾全致死时间和半致死时间长于未添加铜组和添加30 mgCu/kg组,但在第14天,摄食添加30 mg Cu/kg组的全致死时间和半致死时间最长。研究表明饲料铜添加水平不但影响组织中铜的蓄积,还影响凡纳滨对虾SOD活性和Toll受体mRNA表达水平,从而影响机体的抗弧菌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子筛层析、Tricine-SDS-PAGE、Western-blotting、凝集实验、抑菌实验和Edman N端测序等方法探索血蓝蛋白酶解多肽的凝集和抑菌活性。结果发现, 血蓝蛋白经胰蛋白酶酶解后可产生分子量约为6—70 kD的7条多肽, 该酶解混合物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具有显著的凝集活性, 与未酶解的血蓝蛋白相比, 其凝集活性可提高4—16倍。在此基础之上, 进一步分离纯化该7条多肽, 发现多肽-3对副溶血弧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 且具有较好的浓度依赖性。在浓度为75 μg/mL时, 其抑菌率为(93.76±1.60)%,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0.01)。进一步研究显示该多肽位于血蓝蛋白N端α-螺旋区域。由此推测, 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在体外经胰蛋白酶酶解后可产生具有凝集、抑菌等免疫活性的多肽, 这对研究血蓝蛋白的降解机制及其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内SOD、POD酶的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内肝脏、肌肉、心脏、复眼和鳃等5种组织的SOD和POD酶的细胞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并与感染病毒的凡纳滨对虾体内5种组织中SOD和POD的细胞化学定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健康对虾体内,SOD酶阳性反应颗粒主要定位于肌肉、心脏、肝脏和鳃等组织细胞的线粒体膜、细胞质中,以及肝细胞的脂滴周围;POD酶主要定位于心脏、鳃和肝脏组织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内,肝细胞中脂滴周围也有POD的阳性反应颗粒。感染病毒后,各组织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病理性结构变化,大量的髓样小体出现,脂滴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各组织中SOD和POD酶的细胞化学定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心脏、鳃、肌肉组织细胞胞质中的SOD阳性颗粒消失,肝细胞中的SOD阳性颗粒明显减少,在心脏和鳃的线粒体基质内也出现SOD阳性颗粒;POD仍主要定位在过氧化物酶体中,但心脏中的过氧化物酶体解体而有许多呈阳性反应的小颗粒分布在细胞质中。结果表明SOD和POD在凡纳滨对虾防御氧的毒性损伤以及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耐寒性状的分子基础, 克隆鉴定了凡纳滨对虾DEAD-box RNA解旋酶的同源基因。根据差减文库中筛选到的一个低温上调表达的DEAD-box RNA解旋酶基因片段, 通过RACE PCR扩增获得两条高度相似的cDNA全长序列, 两条cDNA均为1430 bp, 包含139 bp 5'UTR、79 bp 3'UTR和1212 bp 开放阅读框, 编码403个氨基酸残基。Blast比对结果显示, 两条cDNA与其他物种的DDX5相似性最高, 推测为凡纳滨对虾DDX5基因的两个变异体, 分别命名为LvDDX5variant A (LvDDX5A)和LvDDX5variant B (LvDDX5B), 在系统进化树中, LvDDX5A和LvDDX5B聚为最近的一支, 并与虾类DDX5、文昌鱼DDX、贝类的DDX5距离较近。Real-time PCR分析结果显示, LvDDX5A和LvDDX5B都呈多组织遍在表达, 在精巢、鳃、肠、肌肉和卵巢中,LvDDX5B表达量高于LvDDX5A, 而在肝胰腺中LvDDX5A表达量高于LvDDX5B。在低温胁迫对虾肝胰腺和心中, LvDDX5A呈上调表达而LvDDX5B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进一步对LvDDX5A在不同低温条件胁迫对虾的肝胰腺中表达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LvDDX5A在18℃、15℃、13℃和11℃低温胁迫36h均被诱导表达,并随着15℃和13℃低温胁迫时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模式, 在48h达到峰值, LvDDX5A的低温诱导表达模式暗示其可能是在凡纳滨对虾低温适应中发挥作用的剪接体。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探讨低蛋白质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对凡纳滨对虾饲料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以及全虾氨基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00.01) g对虾960尾, 随机分成6组, 每组4个重复。各组分别投喂含40.79%粗蛋白质的高蛋白基础饲料(HT0)、含37.01%粗蛋白质的低蛋白基础饲料并添加0 (LT0)、1.20(LT1)、2.50 (LT2)、5.00 (LT3)和10.00 (LT4)g/kg色氨酸的6种饲料。饲养56d后采样、分析蛋白酶活和全虾氨基酸组成; 在此基础上投喂含0.04%三氧化二钇(Y2O3)的相应饲料进行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低蛋白质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可提高对虾蛋白质、氨基酸、干物质、能量的表观消化率, 蛋白酶活和影响全虾氨基酸组成(P0.05)。LT3、LT4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T0(P0.05)。LT3蛋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T0, LT3酪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HT0 (P0.05)。LT3和LT4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LT0 (P0.05)。LT1、LT2、LT3和LT4总能表观消化率均高于LT0, 但仅LT4达显著水平(P0.05)。LT2肠蛋白酶活最高, 并显著高于HT0和LT1 (P0.05), LT2、LT3、LT4肝胰腺蛋白酶活显著高于LT0 (P0.05), 但与HT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LT4全虾天门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含量均明显高于LT0 (P0.05)。LT1全虾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LT0 (P0.05)。由此可见, 低蛋白质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可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饲料蛋白质、氨基酸、干物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蛋白酶活, 并改善全虾氨基酸的组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时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性以及外源氨基酸的添加方式与凡纳滨对虾生长、体成分、血浆游离氨基酸及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本试验采用26因子试验设计进行了为期56d的饲养试验。2个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0%和32%, 6个饲料处理分别为鱼粉组(对照组)、鸡肉粉组、鸡肉粉+晶体EAA组、鸡肉粉+晶体EAA+晶体NEAA组、鸡肉粉+包被EAA组、鸡肉粉+包被EAA+包被NEAA组, 配制12组饲料。将凡纳滨对虾(0.300.01) g随机分配到36个圆桶(150 L)中, 每桶30尾, 每3个桶为一个处理组, 饲喂一种饲料, 每天饱食投喂三次。在每一饲料蛋白质水平下, 无论是补充晶体氨基酸(CAA)组还是包被氨基酸组对虾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鸡肉粉组(P0.05), 且在32%蛋白质水平下, 包被EAA组对虾增重率达到了鱼粉组水平(P0.05); 补充晶体EAA+NEAA组对虾增重率与补充晶体EAA组无差异(P0.05), 但均显著低于补充包被氨基酸组(P0.05); 补充包被EAA组对虾增重率显著高于补充包被EAA+NEAA组(P0.05)。饲料系数的变化正好与增重率变化相反(P0.05)。饲喂高蛋白质水平饲料较之饲喂低蛋白质饲料明显提高对虾增重率、虾体蛋白含量(P0.05), 但降低虾体脂肪含量(P0.05)。包被氨基酸组凡纳滨对虾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总体显著低于CAA组(P0.05)。除谷氨酸、甘氨酸以及脯氨酸外, 各组对虾肌肉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 在32%饲料蛋白质水平下, 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时, 饲料中补充包被EAA可明显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 且达到了鱼粉组的饲喂效果。  相似文献   

17.
模拟阴天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理化及其生长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阴天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养殖水体理化及其生长指标的影响, 实验采用黑色遮荫网模拟阴天弱光环境对南美白对虾进行遮荫实验, 设置遮荫组与对照组各5个平行, 实验周期7周。遮荫组采用黑色遮荫网交替性遮荫, 即第1、第3、第5、第7周遮荫, 第2、第4、第6周曝光, 对照组正常养殖。结果显示: 遮荫组与对照组的pH、DO、Chl. a、 -N、NH3-N、 -N、 -N及 -P的浓度在遮荫处理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Chl. a、 -N及 -P的浓度具有明显的波动性, 表现为遮荫时Chl. a的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 -N、 -P的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 曝光时遮荫组Chl. a的浓度较遮荫时升高, -N的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 -P浓度的增长幅度降低, 此时遮荫组与对照组Chl. a、 -N及 -P的浓度无显著差异。 -N的浓度在实验前5周, 遮荫组高于对照组, 第6、7周对照组高于遮荫组。 -N浓度在整个实验周期中则是遮荫组高于对照组。南美白对虾生长指标结果显示: 两个组生长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 妨害南美白对虾生长的主要是NH3-N, 然后是 -N; 藻类可间接促进南美白对虾生长。遮荫处理抑制藻类吸收养殖水体中的有毒离子、恶化南美白对虾的生长环境并危害对虾的生存、生长。  相似文献   

18.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缬氨酸水平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初始体质量为(40.90.8) g]鱼体脂肪含量、血浆生化指标和肝脏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梯度添加晶体缬氨酸, 配制出缬氨酸含量分别为1.26% (缺乏组)、2.21% (适量组)和2.62% (过量组)3种等氮等脂饲料, 饲喂养殖在海水浮式网箱的军曹鱼10周, 每天饱食投喂2次。结果表明, 缬氨酸缺乏组的军曹鱼鱼体和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缬氨酸适量组和过量组(P0.05)。肝脏脂肪含量随着饲料中缬氨酸含量从1.26%升高到2.21%而显著升高(P0.05), 然后随之而逐渐下降(P0.05)。军曹鱼血浆总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在缬氨酸缺乏饲料组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饲料缬氨酸水平对军曹鱼血浆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均无显著影响(P0.05)。军曹鱼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 SREBP-1)基因表达水平和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表达量, 均随着饲料缬氨酸水平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军曹鱼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PPAR)表达量在缬氨酸适量组, 显著低于过量组(P0.05), 而与缺乏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随着缬氨酸含量升高, 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 (CPT-1, 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表达量逐渐下降(P0.05)。总之, 饲料缺乏缬氨酸可减少军曹鱼鱼体脂肪积累。饲料中缬氨酸水平对军曹鱼鱼体脂肪沉积的影响, 可能是通过调控脂肪合成和-氧化相关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叶中CAT、POX和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了0(CK),8.82kJ/m^2(T1)及12.6kJ/m^2(T2)三种剂量的紫外线B(UV-B,280~320nm)辐射对温室种植的小麦膜伤害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增强UV-B辐射下,与对照相比,膜脂过氧化物产-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同时膜脂脂肪酸组成配比改变,不饱和度指数(IUFA)有所下降,并具剂量效应,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X)活性显著升高,而超氧歧化酶(  相似文献   

20.
The marine diatom 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Hustedt, clone 3H) Hasle and Heimdal was cultured under three different light regimes: 100 μmol photon · m?2· s?1 on 12:12 h light : dark (L:D) cycles; 50 μmol photon · m?2· s?2 on 24:0 h L:D; and 100 μmol photon · m?2· s?1 on 24:0 h L:D. It was harvested during logarithmic and stationary phases for analysis of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cross the different light regimes, protein (as % of organic weight) was highest in cells during logarithmic phase, whereas carbohydrate and lipid were highest during stationary phase. 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s were most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 light regimes; cells grown under 12:12 h L:D contained 37–44% of the carbohydrate of cells grown under 24:0 h L:D. Cells in logarithmic phase had high proportions of polar lipids (79 to 89% of total lipid) and low triacylglycerol (≤10% of total lipid). Cells in stationary phase contained less polar lipid (48 to 57% of total lipid) and more triacylglycerol (22 to 45% of total lipid).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logarithmic phase cells grown under 24:0 h L:D were similar, but the 100 μmol photon · m?2· s?1 (12:12 h L:D) cells at the same stage containe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 and a lower proportion of saturated and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due to different levels of 16:0, 16:1(n-7), 16:4(n-1), 18:4(n-3), and 20:5(n-3). With the onset of stationary phase, cells grown at 100 μmol photon · m?2· s?1 (both 12:12 and 24:0 h L:D) increased in proportions of saturated and monounsaturated fatty adds and decreased in PUFAs. Concentrations (% organic or dry weight) of 14:0, 16:0, 16:1(n-7), 20:5(n-3), and 22:6(n-3) increased in cells of all cultures during stationary phase. The amino acid compositions of cells were similar irrespective of harvest stage and light regime. For mariculture, the recommended light regime for culturing T. pseudonana will depend on the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animal to which the alga is fed. For rapidly growing bivalve mollusc larvae, stationary-phase cultures grown under a 24:0 h L:D regime may provide more energy by virtue of their higher percentage of carbohydrate and high proportions and concentrations of energy-rich saturated fatty ac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