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内质网应激与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进行综述。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内质网应激不仅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在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的损伤是其并发症的基本机制。高血糖能引发内质网应激直接造成内皮损伤,而内质网应又可激通过炎症反应间接损伤内皮,所以保护内质网功能成为了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9):1424-1425,1428
脑缺血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其发病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各种因子作用相互影响,且多数因子的作用同时存在损伤和保护两种机制,使得脑缺血的研究充满了困难。目前众多研究都证实高血糖对缺血脑组织有损害作用,并可能导致局部或广泛缺血后预后更差。本文依据近几年的实验,重点阐述了五种最新的高血糖加重脑缺血过程和预后损伤的机制假说,包括高血糖通过引起过量谷氨酸释放导致的Ca2^+大量内流造成损伤、高血糖状态下造成氧化应激从而产生各种自由基对神经元造成损伤、炎症因子相关的损伤、高血糖相关的血液灌流的减少以及高血糖造成脑内酸中毒从而引起损伤。期望这些对机制的探讨能够上加深广大医药研究人员对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的认识,帮助找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治疗手段,启发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社会及心理损害的现象,危害极大,故受到广泛关注。网络成瘾主要受生物学机制的调控。在脑神经机制方面,通过对成瘾者的自发脑电、事件相关电位以及成瘾者静息态BOLD-f MRI的分析,发现成瘾者脑功能区出现异常。同时,网络成瘾也受到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另外,脑内奖赏系统和成瘾记忆模型也可能成为引发网络成瘾的脑神经机制。体内化学物质的失衡也能引发网络成瘾。鉴于此,一些治疗方法如药物干预、行为干预、认知干预以及综合干预疗法使得根治网络成瘾成为可能。本文拟从网络成瘾的概念、表现特点、不良影响及其发生的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范围内,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尤其是儿童肥胖症的普遍存在引起了广泛关注。过度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一些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关肥胖症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脂肪组织功能改变,脂肪细胞分化,棕色脂肪转化,线粒体功能失调,以及肠道营养物质吸收这些方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肥胖作为一种复杂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基因层面的探索并不能全面体现肥胖的机体内各种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质功能的变化。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的应用为研究肥胖的机体蛋白质表达和功能变化提供了可能,并为进一步理解肥胖症的发病机理,寻找疾病相关干预靶点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蛋白质组学在肥胖症病理生理变化中的相关研究,并讨论参与肥胖症发生的可能机制和干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由大脑局部血流中断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缺血侧脑组织的快速有效再生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关键措施,但在再生和复流过程中存在再灌注损伤的风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IRI)作用机制复杂,其过程涉及多种病理环节及信号通路。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新型非凋亡性细胞死亡形式,脂质过氧化与铁超载是铁死亡的重要环节,而线粒体铁蛋白可能在铁死亡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以中医药干预铁死亡可能是未来治疗CIRI的新方向。本文简要综述了铁死亡的特点及发生机制,探讨中医药干预细胞铁死亡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提升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经元结构或功能逐渐丧失导致认知及运动障碍的一类不可逆损伤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的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减少等.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嗅觉障碍通常比经典的运动和认知障碍发生的更早,故将嗅觉障碍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标志有助于此类疾病的早期发现,而其病理过程、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KD)和慢性肾脏病(CKD)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一种信号调节蛋白,近年研究发现其家族成员,特别是FGF1、FGF21、FGF23与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该文总结了近年来FGFs与DKD、CKD相关性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以期为DKD、CKD的早发现、早干预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sm)是以动脉出现永久性扩张为特征的一类血管疾病,常发生于肾下以及胸近端区域,破裂后十分凶险。目前主动脉瘤的治疗方式局限于手术干预,且尚未发现有效治疗药物,因此,寻找有效的干预靶点成为主动脉瘤治疗的新思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在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后可发生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屏障功能破坏,而这些均可能参与动脉瘤的发生发展。随着内皮细胞在动脉瘤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揭示,基于内皮细胞为靶点进行干预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进展。本文重点综述了内皮细胞在主动脉瘤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以内皮细胞为靶点的动脉瘤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干预主动脉瘤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蛋白作用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往往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些病毒致病和感染机制即为病毒抗原蛋白作用宿主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导致宿主细胞内信号转导发生紊乱。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发慢性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的主要病原体,但目前HCV的致病机制与宿主内持续感染机制尚不清楚。HCV致病机制可能与HCV表达的蛋白质干扰宿主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而导致异常的细胞信号转导有关。研究HCV蛋白对宿主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不仅有助于阐明其致病机制,还能为新药设计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HCV蛋白作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内质网应激与心脏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折叠、Ca2+储存和脂质合成的重要部位.内质网稳态的破坏将导致大量错误或者未折叠蛋白质在内质网中的聚集,通过相应的信号通路,引起一系列的细胞反应,即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参与心脏的发育和多种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内质网应激可能是研究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综述:2型糖尿病与轻度认知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前期(pre-MCI)、轻度认知障碍期(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痴呆期.AD临床期病程不可逆转,因此,pre-MCI和MCI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就成为延缓和逆转AD发生的重要环节.大量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是导致MCI和AD的独立危险因素,T2DM与AD及AD前期认知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本文重点综述2型糖尿病与MCI及A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2型糖尿病治疗对AD的发生进行有效干预的可能性,为AD早期发现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2.
高级糖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AGE)参与了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其导致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因此探索以AGEs为靶点的DN治疗手段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关于AGE参与DN的发病机制,靶向AGE的DN治疗策略,以及天然中药基于AGE为靶点干预DN的研究进展,初步探讨了靶向AGE的DN天然药物的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13.
适量补充硒或钒可干预2型糖尿病(T2DM)的病理过程,对阿尔茨海默症(AD)的早期预防也有一定作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导致年龄相关认知障碍和痴呆的高风险因素。因此,推断T2DM和AD在早期可能有共同的发病机制。该文从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胰岛素缺乏/抵抗和信号失活、氧化应激和炎症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2型糖尿病与AD的共病机制。在此基础上,该文进一步综述了硒和钒对这两种疾病作用的生物效应和机理,为揭示硒和钒的新生物功能,探索发现早期AD的干预治疗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畸率与致残率较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未有特效药可完全治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RA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密切相关。积极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可有效缓解RA的关节炎症状,这可能作为RA干预的新靶点。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一系列有害物质侵入并诱发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可能参与RA的发病,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明确。本文对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在RA中的具体作用及影响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治疗RA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综述: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仅针对单靶点或单致病途径的药物不易取得好的疗效.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预时机太晚,当诊断出痴呆时患者脑内已有大量神经元死亡.因此,应当针对多靶点、多途径治疗,同时将治疗时机提前到痴呆发生前,才有可能在AD的药物干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本文综述了作者近十多年来在中药治疗AD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中药新复方参乌胶囊、中药提取物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山茱萸环烯醚萜苷、淫羊藿黄酮和淫羊藿苷对多种拟AD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些中药的特点是作用在AD复杂发病机制的多靶点和多途径,尤其是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再生作用,且对线粒体和突触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望用于AD的早期干预或轻度认知障碍期(MCI)的治疗,从而阻止或延缓痴呆的发生与进程.  相似文献   

16.
MiRNAs作为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具有时空特异性和较高的保守性。近年来,许多实验数据证明,miRNA对细胞基因表达、细胞分化和组织发育等过程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特别是在一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miRNAs会异常表达且通过某些机制促进或抑制疾病的恶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发生由多种因素造成,主要临床表现为肺泡-毛细血管损伤。在ARDS发病过程中,一些miRNAs表达异常,且通过调控mRNA转录和表达,参与整个发病过程。在ARDS发病过程中明显上调或下调且具有特异性的miRNA分子可能为ARDS的预前及预后提供新的标志物,同时研究其调控机制也为诊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PND)是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学习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思维、知觉运动和社会认知等能力的下降。PND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可能导致长期认知功能障碍及增加死亡风险。但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药物防治效果不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参与PND的发生,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有望成为防治PND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对肠道菌群失调影响PND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提出改善肠道菌群失调防治PND相应的举措,为临床防治PN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一类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迁移等多种生理过程。最新研究发现,mi RNA在子宫肌瘤发生发展中的细胞转化、组织重构、血管生成及炎症反应等方面均起着重要调控作用。这提示,mi RNA不但可以作为探索子宫肌瘤发病机制的新途径,而且可能成为子宫肌瘤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新靶点。该文就近年来mi RNA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研究中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作为一种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脑组织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目前,糖尿病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叉头样转录因子(PI3K/AKT/FOXO)通路是自噬的重要上游调控机制。本文概述了PI3K/AKT/FOXO信号通路可调控Gs, Bnip3和Spk2等基因的表达;GS可以通过调控Gln-mTORC1通路,从而激活自噬;BNIP3促进LC3表达,上调自噬水平; 此外,AMPK-FOXO3a-mTORC1也是自噬的重要上游调控机制。以上研究提示,FOXO3a可能是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ACD)治疗的重要靶点。通过本综述为临床上治疗DACD及其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依据和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头号健康杀手和医学难题,糖尿病患者数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加。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生理机能等多方面的异常都与体内长期高血糖环境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息息相关。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内广泛存在,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极其敏感而产生功能性改变,并且该过程往往伴随自噬。大量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但自噬在血管内皮细胞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具体调控机制并不明确。深入分析自噬在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以自噬为靶点改善糖尿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应用及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