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最近已报道了百日咳毒素基因的整个序列及氨基末端序列,一级结构的明确使合或携带自然毒素抗原决定簇的肽链成为可能。短肽的抗体与天然蛋白常常结合得很好,因为这种蛋白提供的短肽序列是暴露在分子表面的。百日咳毒素由5个不同的亚单位组成,S_1—S_5。我们和其它学者已经发现,具有酶活性的亚单位S_1是免疫显性的。本研究用接种过全细胞百日咳菌苗或只含百日咳毒素菌苗的人和动物血清,对包含S_1亚单位抗原决定簇的5种多肽序列的鉴定及合成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种重要措施。常用的疫苗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目前的亚单位疫苗多是采用重组DNA技术用微生物或哺乳动物细胞产生。但分子量较小的抗原很难用重组DNA技术制备,化学合成便成为较为简便的途径。合成肽疫苗是根据抗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的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一种安全性很高的  相似文献   

3.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由于BCG预防效果不佳,研制新型结核病疫苗迫在眉睫。研究开发新型结核病疫苗应根据机体抗结核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特点、结合BCG的不足来开展。新型结核病疫苗主要分为三类:重组BCG或重组结核菌;重组痘病毒或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蛋白抗原亚单位或重组融合蛋白抗原亚单位疫苗。由于蛋白亚单位疫苗可以不受机体已被分枝杆菌刺激的影响,能特异性地诱导CD4+Th1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并且使用安全性好,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目前主要是以BCG或重组BCG初次免疫,然后选择亚单位疫苗加强免疫作为结核病疫苗序贯免疫策略。然而,单个蛋白制成亚单位疫苗,其免疫效果有限,因此将多个具有保护效果的抗原或多肽表达成融合蛋白,联合适当的佐剂,制成融合蛋白亚单位疫苗。目前,已有一些融合蛋白亚单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更多的融合蛋白正处于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4.
免疫性不育病人的血清(IPS)能100%地抑制人体外受精.用该血清筛选人睾丸cDNA基因表达文库,发现了一种新的睾丸特异抗原(称作C2).通过DNA顺序研究,并与基因库中的有关同源性基因数据进行比较,证实C2是一个新的特异蛋白.C2基因仅与睾丸组织的mRNA杂交.该克隆在大肠杆菌中所表达的融合蛋白能够被3个不同的不育病人血清识别.利用嵌套缺失和Western印迹的方法研究其抗原决定簇定位,发现B细胞抗原决定簇在羧基端29个氨基酸范围内.用GCG软件分析该抗原的氨基酸的亲水性和疏水性以及其存在于蛋白表面的可能性,确定其中的15个氨基酸为抗原决定簇所必需,并合成了多肽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给疫苗研制尤其是一些难以在细胞上培养的病毒或培养中很危险的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将病原的特定保护性抗原基因单独表达或者与一些单体蛋白载体基因融合表达的所谓基因工程亚单位苗,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由于其抗原单价和分子可溶性,使其免疫原性较弱,达不到保护性免疫的效果。这是至今难以得到理想的基因工程苗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国外科学家正在探索新的蛋白载体以克服这个缺点。他们将病原中编码保护性抗原决定簇的基因片段插入到乙型肝炎病毒(H  相似文献   

6.
鸡球虫病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寄生虫病。长期以来主要以化学药物进行防治。但由于球虫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严重,使得新药开发和应用受到限制。在免疫学中强毒活苗应用广泛但生产费用昂贵,从而促使我们转向对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究。不同种类的球虫有较为严格的寄生部位。且不同发育阶段的球虫其免疫原性和抗原构成也有很大差异。在真核寄生生物中,由于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限制,选用鸡球虫免疫保护性抗原做重组疫苗目前还没有很大突破,因此我们需要采用新方法发现新抗原,有效防治鸡球虫病。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5对寡核苷酸片段,分别连接在两种恶性疟原虫杂合多肽(45肽和58肽)抗原基因片段(HPFGA和HPFGB)的头部和尾部,将这两种片段分别与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基因末端融合。两种杂合多肽抗原分别含有数个红内期和红外期有代表性的、并能被T或B淋巴细胞识别的保护性抗原表位,CT-B基因前端具有促使分泌的信号肽序列,将这两种融合基因的不同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对转化菌的培养上清检测表明融  相似文献   

8.
通过固相化学合成法合成了编码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区和非结构区的4个抗原决定簇基因,这些抗原决定簇基因片段以不同方式串联后与ctxB基因融合,构建了12种表达不同嵌合蛋白的重组质粒,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均能高效分泌性表达融合蛋白,表达产量在10~50μg/ml之间,随所融合的抗原决定簇不同而不同,表达水平主要与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组成有关,而与抗原决定簇的大小及串联次数关系不大。融合蛋白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达到了电泳纯,为进一步研究融合蛋白的抗原性及用作抗-HCV ELISA诊断试剂抗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失控的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其中某些非同义突变(错义、移码、融合)多肽,被蛋白酶体降解成短肽后被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识别,呈递至引流淋巴结,符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结合基序的短肽,继而被T细胞表面因子捕获而产生免疫反应,引发肿瘤的消退,我们称之为"新抗原"(neoantigens).这类抗原由于未受胸腺的阴性筛选,被T细胞识别为"异类",不易受免疫耐受机制的影响,从而可作为免疫介导肿瘤治疗的有效靶点.新一代测序技术极大推动了新抗原疫苗的可行性,但从测序识别肿瘤的体细胞突变到TCR (Tcell receptor)识别新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中间存在着大量的候选假阳性新抗原多肽,这对于针对新抗原而设计疫苗无疑是难以跨越的障碍.一套有效合理的筛选方法,是新抗原疫苗制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国内未见相关综述报道,本文调研了目前新抗原免疫治疗过程中的新抗原肽预测及筛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5对寡核苷酸片段,分别连接在两种恶性疟原虫杂合多肽(45肽和58肽)抗原基因片段(HPFGA和HPFGB)的头部和尾部,将这两种片段分别与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基因末端融合。两种杂合多肽抗原分别含有数个红内期和红外期有代表性的、并能被T或B淋巴细胞识别的保护性抗原表位,CT-B基因前端具有促使分泌的信号肽序列。将这两种融合基因的不同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大肠杆菌,对转化菌的培养上清检测表明融合蛋白被分泌性表达,既具有恶性疟原虫和CT-B抗原性,又保持了CT-B与其受体神经节苷脂CM1结合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1.
曹诚  马清钧 《病毒学报》1995,11(2):99-106
通过固相化学合成法,合成了编码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区和非结构区的4个抗原决定簇基因。这些抗原决定簇基因片段以不同方式串联后与ctxB基因融合,构建了12种表达不同嵌合蛋白的重组质粒。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均能高效分泌性表达融合蛋白,表达产量随所融合的抗原簇不同在10-50μg/ml之间,表达水平主要与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组成有关,而与抗原决定簇的大小及串联次数关系不大。融合蛋白通过亲和层析纯  相似文献   

12.
猪链球菌2型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猪链球菌2型可引起人、猪急性败血型、脑膜炎型和关节炎型等传染病,致死率极高,是近年来致病性最强、危害性最大的猪链球菌类型之一。目前因该菌的致病机理不清、抗原类型复杂,限制了疫苗研究的顺利进行。当前在研的猪链球菌2型疫苗类型有死疫苗、弱毒苗、蛋白亚单位疫苗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固相化学合成法,合成了编码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构区和非结构区的4个抗原决定簇基因,这些抗原决定簇基因片段以不同方式串朕后与ctxB基因融合,构建了12种表达不同嵌合蛋白的重组质粒。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均能高效分泌性表达融合蛋白,表达产量随所融合的抗原决定簇不同在10~50μg/ml之间,表达水平主要与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组成有关,而与抗原决定簇的大小及串联次数关系不大。融合蛋白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达到了电泳纯。对11种融合蛋白中HCV抗原决定簇的反应原性的研究表明,多数融合蛋白中HCV抗原决定簇均能与对应的HCV抗体结合。其中以融合蛋白95082为抗原研制的抗-HCVELISA试剂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全化学法按大肠杆菌密码偏性合成了HBV PreS_2抗原决定簇基因,与ctxB基因的3’端融合。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融合基因得到高效表达,表达量达30μg/ml,表达产物95%以上分泌到胞外。表达的融合蛋白能与神经节苷脂GM1结合,说明融合蛋白保持了CTB的基本高级结构和生物学功能;ELISA实验证明融合蛋白具有CTB和HBV PreS_2的抗原性;应用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了电泳纯融合蛋白制品,为研究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并进一步构建基因工程肽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乙肝前S2抗原决定簇串联体与核心抗原的基因融合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前S2(HBVPerS2)肽段由55个氨基酸组成,其N端肽段含Th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为增强PreS2的抗原性,本实验采用将化学合成的PreS2epitope(120-145)基因以串联方式与HBcAg的基因进行了融合,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并通过ELISA比较研究了融合蛋白中PreS2epitope单体及串联体的抗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前采用基因重组等生物技术制备了大量的纯化亚单位疫苗或合成疫苗,这些疫苗的免疫原性很弱,需要佐剂的帮助才能有效地引发抗体应答。传统的佐剂具有很多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促使人们研究开发新的佐剂系统。本文对双特异抗体的概念、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抗原的定向运送、双特异抗体介导的抗原定向运送及佐剂效应等方面对双特异抗体定向运送抗原作为一个新的佐剂系统给予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全化学法按大肠杆菌密码偏性合成了乙肝炎病毒(HBV)前S2抗原(PreS2)抗原决定簇基因,与霍乱毒素B亚基基因的3’端融合。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融合基因得到高效表达,表达量达30μg/mL,表达产物95%以上分泌到胞外。表达的融合蛋白能与神经节苷脂GM1结合,说明融合蛋白保持了霍乱毒素B亚基(CTB)的基本高级结构和生物学功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证明融合蛋白具有CTB和HBVPreS2的抗原性;应用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了电泳纯融合蛋白制品,为研究融合蛋白免疫原性并进一步构建基因工程肽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乙肝前S2(HBVPreS2)肽段由55个氨基酸组成,其N端肽段含Th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我们将化学合成的PreS2epitope(120-145)基因与HBcAg基因不同位点进行融合,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并对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经ELISA和Western-blot实验表明,融合蛋白具有PreS2和HBcAg两者的抗原性。此外,研究还表明,强启动子能使表达水平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9.
鼠疫亚单位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鼠疫 ,由于其强烈的传染性和极高的致死率 ,使得人们在应对它时 ,必须侧重于早期的防治。传统疫苗存在安全隐患 ,且存在效率低 ,接种反应率高以及不能保护人体免受肺鼠疫侵害等缺陷。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开展对鼠疫传统疫苗的改进和新疫苗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而这些研究当中 ,成果最为丰富的当属亚单位疫苗。目前鼠疫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大多围绕对鼠疫杆菌免疫原性起决定作用的两种主要抗原成分 (F1抗原和V抗原 )展开 ,按此研究方向浅谈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乙肝前S2(HBVPreS2)肽段由55个氨基酸组成,其N端肽段含Th和B细胞抗原决定簇,为增强PreS2的抗原性,本实验采用将化学合成的PreS2epitope(120-145)基因以串联方式与HBcAg的基因进行了融合,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并通过ELISA比较研究了融合蛋白中PreS_2epitope单体及串联体的抗原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