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黄鱼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后代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冷休克法诱导2组大黄鱼雌核发育,并采用6对微卫星标记引物 (C7、C13、C27、C44、D19、F27)对雌核发育家系G1、G2中24尾鱼苗及双亲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微卫星标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冷休克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获得了35.3%的孵化率和45日龄9.9%的成活率;有4对引物可扩增出清晰的亲本差异条带,其中引物C44、C27扩增结果显示G1子代中均未出现雄鱼基因,全部为雌核发育产物,C27扩增结果显示G2子代中也未出现雄鱼基因,但D19扩增结果显示G2子代中有3尾出现雄鱼基因,属正常受精个体,两家系后代的基因纯合率分别达93.8%和72.9%,平均为83.3%。研究表明雌核发育是促进基因纯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微卫星标记技术是是鱼类雌核发育鉴定和遗传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用HOECHST33258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受精卵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受精细胞学过程。观察表明:栉孔扇贝的精子能够使华贵栉孔扇贝卵子受精。精子入卵后呈一圆形亮点,体积稍有膨大成球形;授精后成熟卵母细胞释放出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后,精核解凝、稀疏、泡状化,形成雄性原核(male pronucleus);雌性原核(female pronucleus)在完成两次成熟分裂之后,染色质去浓缩,扩散膨大;雌雄原核相互靠拢,当雌雄原核膨胀到最大程度时,发生融合,形成合子。受精卵能够正常发育,完成第一次卵裂,卵裂时细胞核分离未观察到异常现象。与华贵栉孔扇贝和栉孔扇贝种内交配对照组相比,异源受精卵的细胞学过程明显滞后,同时其发生过程具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实验中还观察到少数的雌核发育现象。  相似文献   

3.
锦鲤4个人工雌核发育家系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利用Crooijmans et al.(1997)分离的包含CA重复单元的普通鲤鱼(Cyprinus carpio L.)的8个微卫星DNA标记,对从锦鲤(Cyprinus carpio L.)的红白,大正和昭和3个不同品系中所获得的4个不同人工雌核发育家系的20尾个体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表明,8对引物在20尾个体中均能重复稳定地扩增出相应的同源序列。随引物不同,各等位基因数为1-11个,大小在68-264bp。在MFW4,MFW7,MFW19,MFW20,MFW23和MFW24 6个微卫星的扩增结果中,20尾个体的扩增图谱呈现了高度的遗传多态性,不同雌核发育家系内个体的遗传异质性也较大。其中大正(TaS)和红白1(RW1)的个体不仅花色分化显著,而且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高达0.28。通过对微卫星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析发现,由于锦鲤品系中的每一个体是通过不断地杂交选育而获得,基因组来源复杂,基因高度杂合。因此,只进行1代的人工雌核发育,其家系内仅部分个体的部分座位出现纯合。所获得的人工雌核发育锦鲤为后续的色素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材料;同时,所鉴定的微卫星分子标记为进行锦鲤的分子标记育种的基因组作图提供了理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5.
红白锦鲤人工雌核发育纯系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连续两代人工雌核发育操作,构建了极具观赏价值的红白锦鲤人工雌核发育系。应用6对微卫星引物进行遗传标记研究,检测分析了该雌核发育系内个体间的遗传同质性及其基因座位的纯合度。实验结果显示,11尾经人工挑选具有相同表形、极具观赏价值的F1代性成熟个体的微卫星扩增图谱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同时,随机挑选的人工雌核发育F2代个体在所检测的基因座位均呈现纯合,扩增图谱呈现了高度的一致,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本实验所获得的红白人工雌核发育F2代是一个纯系。  相似文献   

6.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可分为三大类:非颗粒细胞(约34.75%)、颗粒细胞(约61.25%)和桑葚胚样细胞.非颗粒细胞可进一步分为透明细胞和成血细胞;颗粒细胞可分为嗜中性、嗜碱性和嗜酸性颗粒细胞.颗粒细胞能够吞噬酵母菌,其中嗜中性颗粒细胞吞噬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一株形态特殊的细菌对栉孔扇贝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分离到的一株形态特殊的细菌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致病性,采用测定病原液蛋白含量的方法,对病原相对定量。用含200~300μg/ml蛋白的病原液进行了不同浓度梯度、同一温度和相同浓度梯度、不同温度对栉孔扇贝的致病作用的测试,结果表明:扇贝人工感染后潜伏期3~7d,死亡高峰期为5~10d,符合一般病原感染的规律。病死贝的一般病理变化与养殖海区自然发病扇贝的病理变化一致。23、26℃下该病原体对栉孔扇贝具有强致病作用。可以确定该细菌为造成栉孔扇贝大规模发病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8.
桑沟湾栉孔扇贝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沉积物捕集器于桑沟湾对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的生物沉积进行了现场测定 ,以评价贝类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桑沟湾栉孔扇贝具有相当高的生物沉积速率。壳高 68 1~77 9mm、软体干重 2 75~ 3 91g的栉孔扇贝 ,其生物沉积速率为 0 93~ 6 97g ind·d,平均 3 99g ind·d ;而壳高 40 8~ 67 4mm、软体干重 0 5 9~ 1 85g的栉孔扇贝生物沉积速率的变化范围为 0 5 2~ 6 42g ind·d,平均为 2 3 8g ind·d ;另外 ,壳高为 2 5 8~ 2 8 3mm、软体干重 0 1 2~ 0 1 7g的栉孔扇贝 ,其生物沉积速率在2 0 0 2年的 1 1和 1 2月以及 2 0 0 3年的 1月分别为 0 74、1 1 1和 0 1 5g ind·d。在桑沟湾 ,影响栉孔扇贝生物沉积的主要因素包括水温、悬浮颗粒物、扇贝个体大小和年龄。高密度、大规模的近岸浅海贝类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生物沉积物可能会对海区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血液细胞的免疫功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ferreri)血细胞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血细胞的数量和不同功能细胞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3.03±0.11×107cell/ml,其中颗粒细胞占42.6%,透明细胞占57.4%;病贝血淋巴中血细胞的平均密度为2.78±0.34×107cell/ml,其中颗粒细胞占40.2%,透明细胞占59.8%。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血细胞的表面结构主要有表面光滑型,表面松果型和表面褶皱阿米巴型3类。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颗粒细胞吞噬外源性颗粒(Ⅰ型颗粒)通过溶酶体(Ⅱ型颗粒)进行降解。并观察到同心片层结构出现在吞噬泡的降解过程中。利用APIZYM试剂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及血清中的19种酶进行检测,结果在血清中检测到了13种酶,在血细胞中检测到10种酶,健康血淋巴中酶的含量高于病贝。对血细胞吞噬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细胞对大肠杆菌和对类立克次体(RLO)的吞噬率分别为25.4%和21.7%。颗粒细胞的吞噬活性(30%-40%)远远大于透明细胞(4.8%-14%)。环境胁迫对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感染和温度、盐度等环境胁迫因素对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温因素影响较大,但未发现贝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 ♂ )受精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 ,用苏木精 伊红染色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栉孔扇贝 (♀ )与虾夷扇贝 (♂ )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尽管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同科不同属 ,但它们的杂交仍具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栉孔扇贝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时接受虾夷扇贝的精子入卵 ,精卵混合后 6min精子入卵 ;8~ 1 0min精核略微膨胀 ;2 5~ 3 0min排出第一极体 ;1h左右 ,雌雄原核同时形成 ;1小时 3 0分钟左右 ,雌雄原核融合 ;2h左右开始卵裂。杂交过程中的精子入卵行为较本交迟缓 ,但杂交后代仍能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1.
12.
栉孔扇贝在BaP 胁迫下生物标志物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染毒→清除→二次染毒实验, 研究了BaP 对栉孔扇贝组织解毒代谢酶活力和DNA 损伤的影响, 筛选了栉孔扇贝在BaP 胁迫下的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 BaP 对栉孔扇贝鳃丝、消化盲囊芳烃羟化酶(AHH)、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GSH)及DNA 损伤影响显著(PaP 处理组鳃丝AHH 活力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 其他处理组组织AHH 活力均被显著诱导, 于15d 时达到最大值, GST 活力和GSH 含量则呈逐渐下降趋势, 5d 时达到最小值, 之后趋于稳定; 而组织DNA 链断裂(F 值)基本呈下降趋势, DNA-蛋白质交联(DPC 值)呈逐渐升高, 至15d 时分别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在清除(15—45d)阶段, 各处理组组织AHH 活力逐渐下降,GST 活力和GSH 含量则逐渐升高, 在25—40d 时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各处理组组织F 值和低浓度处理组(0.05、0.5 μg/L)DPC 值分别呈逐渐升高和下降趋势, 于35—40d 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而高浓度处理组(5、10 μg/L)DPC 值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在二次染毒(45—60d)期间, 除鳃丝AHH 活力在50d 时达到最大值外, 其他指标变化趋势与一次染毒基本一致。由此可见, 栉孔扇贝在BaP 胁迫下组织解毒代谢酶活力和DNA 损伤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性和稳定性, 依据相关性分析, 提出以鳃丝AHH 活力和消化盲囊GST活力为防御型生物标志物, 鳃丝、消化盲囊DPC 值为损伤型生物标志物, 并将AHH、GST 活力和DPC 值整合作为BaP 毒性评定的组合型生物标志物, 全面评价PAHs 的污染毒性。    相似文献   

13.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子一代与双亲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几年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现象严重制约了北方贝类养殖业的发展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生物学性状差异较大 ,可望通过杂交途径培育出抗逆性强、生长快的扇贝养殖新品种。杨爱国等[1] 和周丽青等[2 ] 的研究结果表明 ,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正反交杂交子一代  相似文献   

14.
人工诱导泥鳅雌核发育及人工转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市场上畅销的特种水产品之一。但泥鳅生活周期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体生长。    相似文献   

15.
鲫鱼的人工和天然雌核发育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用照射处理的草鱼或华南鲤的精液授精的鲫鱼卵为单倍体雌核发育;所有单倍体胚胎都是畸形,并在孵化前死亡。如果用照射精液授精的鲫鱼卵在18—19℃的水中放置2分钟,然后在0—3℃的冰水中放置20分钟,再放回室温水中孵化,可以从每百颗受精卵中得到4.5—11.9(平均8.34)尾成活的二倍体仔鱼。根据38尾银鲫(其中33尾捕自黑龙江省方正县双凤水库)的细胞学和胚胎学检查,证实它们是雌核发育繁殖的。    相似文献   

16.
微卫星标记在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亲权鉴定的适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选取8 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 用于虾夷扇贝4 个不同壳色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160 个子代的亲权鉴定。在亲本未知和一亲本已知的情况下, 8 个微卫星位点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0.823 和0.961。鉴于亲权分析时子代的亲本在已知和未知情况下位点的累积排除概率不同, 实验采用了两种方法用于家系的亲权鉴定。方法1: 当子代的父母本情况未知时, 根据子代基因型数据, 通过CERVUS 2.0 软件计算子代所对应的候选亲本的LOD 值, 直接将候选亲本中具有最大的两个LOD 值的亲本确定为子代的父母本; 方法2: 在子代的亲本未知情况下, 视具有最大LOD 值的候选亲本为子代的第一候选亲本, 然后将该亲本视为已知, 通过CERVUS 2.0 软件重新计算每个侯选亲本的LOD 值, 再从中选择具有最大LOD 值的候选亲本作为该子代的第二候选亲本。结果表明, 采用方法2 得到的家系亲权鉴定成功率达到95%以上, 确定了微卫星标记在虾夷扇贝家系鉴定中的可行性。所检测的微卫星位点在子代中出现无效等位基因现象, 而无效等位基因存在会引起子代与亲本的错配。实验在家系鉴定时采用了无效等位基因存在(情况1)和缺失(情况2)两种子代基因型文件进行分析, 不同情况下同一方法家系鉴定成功率相差无几。这表明了基于多个微卫星位点计算候选亲本LOD 值大小寻找子代真实父母本可以降低由无效等位基因引起的错配的几率。研究表明了微卫星标记适合于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亲权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远岸深水海区和近岸浅水海区养殖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形态上的差异,运用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来自近岸浅水海区(15 m水深)和远岸深水海区(30 m水深)底栖养殖的2龄栉孔扇贝进行形态测量学研究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水养殖的栉孔扇贝的壳高(SH)、壳长(SL)和壳宽(SW)都极显著大于浅水养殖的栉孔扇贝(P<0.01);通过界标点(Landmarks)和半界标点(Semi-landmarks)的方法,及广义普鲁克分析(GPA)、主成分分析(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VA),结果表明深水养殖的栉孔扇贝的整体壳形尺寸大于浅水养殖的栉孔扇贝,除去尺寸大小因素后两者的壳耳和壳体扇形边缘存在显著差异。文章为栉孔扇贝深水养殖的选育和增养殖工作提供基于形态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同时比较分析了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为研究生物体形态差异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微卫星DNA遗传分析在原生动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原生动物是一种分布于地球各经度和纬度生境的广域物种,且资源非常丰富,可分为寄生生活原生动物和自由生活原生动物两大类群。    相似文献   

19.
核糖体间隔序列(ITS)是扇贝基因组中进化较快的基因片段,研究利用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核糖体间隔区ITS-1基因的序列差异,构建了虾夷扇贝的种特异性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探针,并成功地将其运用于两种扇贝杂交子代的染色体识别和遗传变异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杂交和洗脱条件下,两扇贝ITS-1基因20.3%的差异已足够使虾夷扇贝ITS-1探针产生明显种特异性,探针只在虾夷扇贝分裂相第3对和第5对亚端部染色体或间期细胞上产生稳定的4个杂交信号,但在栉孔扇贝上并不产生明显的杂交信号;采用该探针对两扇贝的正反交子代染色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杂交子代染色体分裂相均产生半数的杂交信号,与杂交种含半数的虾夷扇贝亲本染色体相符,杂交信号在杂交种染色体卜的数目和位置保持恒定,并未产生明显的变异;该结果证实了两扇贝的杂交为真正的精卵结合意义的杂交,子代对双亲遗传物质的继承仍以单倍染色体组的叠加为主;同时研究也表明ITS-1探针可有效地运用于杂交子代中特定染色体识别和跟踪过程中,对今后扇贝遗传变异系的识别和鉴定及进一步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5 个鲢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869-876
研究利用10 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对三峡水库秭归、巫山、云阳、忠县、木洞等5 个库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野生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到161 个等位基因, 群体共有等位基因84 个, 每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729 不等。平均观测杂合度Ho 为0.7840.846, 平均期望杂合度He 为0.8280.847,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 为0.7970.817。Fst 值为-0.0010.009, 表明5 个鲢群体间没有遗传分化。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表明巫山、云阳、木洞群体在一些位点上偏离遗传平衡。Bottleneck 分析显示长江三峡库区江段的鲢群体可能在历史上经历了遗传瓶颈。5 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910.950, 遗传距离为 0.0500.115, 根据 Nei's 遗传距离所绘制的聚类图, 表明鲢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基本一致。贝叶斯分析结果也证实三峡库区5 个鲢群体可视为一个类群。尽管没有检测到遗传分化, 数据清晰地表明三峡库区的鲢群体仍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 研究结果为三峡地区和长江上游的鲢种质资源保护和种群评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