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祁 《广西植物》2009,29(2):151-155
根据对八角属Illicium Linn.腊叶标本的研究和野外观察,发现柬埔寨八角I.cambodianum Hance在中国的新记录,将柳叶八角I.salicifolium S.Y.Liang作为小花八角I.micranthum Dunn的新异名,将中缅八角I.burmanicum Wilson和大花八角I.macranthum A.C.Smith作为野八角I.simonsii Maxim.的新异名。  相似文献   

2.
八角属(八角科)三种植物之小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超  林祁  赵建成 《植物研究》2005,25(3):265-267
根据对腊叶标本的研究,将少药八角Illicium oligandrum Merrill & Chun、I. parvifolium Merrill subsp. oligandrum(Merrill & Chun)Q. Lin作为小叶八角I. parvifolium Merrill的新异名,将苏门答腊八角I. sumatranum A. C. Smith作为里德利八角I. ridleyanum A. C. Smith的新异名,发现厚皮香八角I. ternstroemioides A. C. Smith在越南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3.
中国八角科植物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种国产八角科植物做了补充或修订。恢复了华中八角和匙叶八角;将川茴香作为华中八角的变种;将短柱八角归并至匙叶八角,滇南八角归并至小花八角;报道了一些省级分布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林祁  陈三茂 《植物研究》1995,15(2):195-198
作者查阅了全国42个标本馆所收藏的403号假地枫皮Illicium jiadifengpi B.N.Chang标本, 确认该种植物为中国特有,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将百山祖八角I.jiadifengpi B.N.Changvar.baishanense B.N.Chang et S.H.Ou归并到假地枫皮;将闽皖八角I.minwanense B.N.Changet S.D.Zheng作为假地枫皮的一个变型--紫花八角I.jiadifengpi B.N.Changf.minwanense(B.N.ChangetS.D.Zhang)Q.Lin, 将武夷八角I.wuyishanum Q.Lin归并到紫花八角中。  相似文献   

5.
孙翔  郭良栋 《菌物学报》2015,34(5):996-1006
八角Illicium verum原产于我国华南和越南北部,是我国传统的香料和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可提高植物生长与产量。然而,八角的产果量与其内生真菌间的关系尚未有人报道。为揭示内生真菌与八角产量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不同八角产量植株的内生真菌定殖率和群落组成。从60棵植株的叶片中分离到412株内生真菌,并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其鉴定为22个真菌分类单元。内生真菌群落的优势类群分别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Dermateaceae sp.和Phyllosticta sp. 1。内生真菌定殖率的变化范围为6%-100%,平均值为41%。内生真菌的定殖率与八角产量的回归分析表明,在较低和中等产量的八角植株中,内生真菌定殖率与产量呈正相关,而在高产的八角植株中,内生真菌定殖率与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八角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八角科的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结合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分析和推论八角科的起源地点在劳亚古陆,很可能是在劳亚古陆中南部的温暖湿润山地。八角科的起源时间早于白垩纪末期,很可能在白垩纪中期。八角科的迁移扩散途径是沿山地进行,从西欧进入北美,从北往南,从内陆往沿海。世界现代八角科植物是以东亚成分为主,东亚的横断山至华东一带(20—30°N,98—123°E)为八角科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和东亚八角科现代原始类群分布中心。八角科曾为古热带湿润山地分布型,现代为东亚-北美分布型;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在欧美是因为海浸和冰川作用,在亚洲则是寒化(冰川)和旱化的综合作用,而物种丰富程度则是由于东亚较北美有更多的地理隔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岑溪优质八角精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寿芬  刘绍华   《广西植物》2000,20(1):69-70
报导用 GC法对广西岑溪优质八角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分离出 2 5个组分 ,其中鉴定出2 4个组分 ,占总组分的 99.9%。主要组分是反式 -茴香醚 (93.5% ) ,而顺式 -茴香醚只占 0 .13%。  相似文献   

8.
八角中水分和挥发油含量测定陈仕荣(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南京210042)ISO/TC34/SC7第18次会议上通过的八角标准(ISO11178:1995),其水分和挥发油含量分别订为10%和8%,均高于中国八角国家标准(GB/T7652—87),为...  相似文献   

9.
张本能  欧善华   《广西植物》1985,(3):175-176
<正> 百山祖八角 新变种 Illicium jiadifengpi B. N. Chang var. baishanenze B. N, Chang et S. H.Ou, var. nov. A typo recedit segmentis perianthii 5—10 crassioribus, carnosulis, triangulis, ovato-triangttlis ad ellipticis, 4—11 mm longis, 4—7 mm latis. Zhejiang: Qingyuan Xian, baishanzu, alt, 1100 m, M. H. Wu 7601, baishanzu, alt, 1500m, M. H. Wu 7724(Typus in Herb. Inst. Bot. Guangxi conservatur)  相似文献   

10.
林祁 《生命世界》1997,(1):30-31
人们都知道八角茵香的果实为调味香料,莽草的果实有毒,二者非常相似,常有人误食莽草而中毒。它们是哪个科的植物?该科主要特征是什么?怎样区分八角菌香与莽草?该科还有哪些值得注意或有趣的植物?八角茵香与莽草都是八角科植物。该科仅含1属——八角属(lllicium),全世界有35种.呈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主产我国西南部至东南部,多生长在海拔600-1600米的山地沟谷、溪边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如果在林中见有常绿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或聚生,全线,无托叶,两性花,花各部多数,离生,心皮呈单轮排列,聚合劳美果,呈单轮幅射状排列的植…  相似文献   

11.
张本能  邵建章  张定成   《广西植物》1985,(3):157-174
<正> 闽皖八角 新种 图 Illicium minwanense B. N. Chang et S. D. Zhang, sp. nov., fig. Species proximum Ⅰ. jiadifengpi B. N. Chang, quod fiffert staminibus 28—32, segmentis perianthii 34—55; simile Ⅰ. angustisepalo A. C. Smith, quod distant staminibus 24, segmentis perianthii 22—24. Arbor sempervirens 7—11 m alta, cortice cinereo vel brunneo-atro. Folia tenuiter coriacea vel coriacea, alterna, saepe ad nodos vel apicem ramulorum congesta, longe elliptica vel elliptica, 8—16 cm longa, 2.5—4.5cm lata, apice  相似文献   

12.
从匙叶八角(Illicium spathulatum)果实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倍半新木脂素,通过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为7′,8′-反式-7″,8″-顺式-5,3′,3″-三甲氧基倍半新木脂素。  相似文献   

13.
从匙叶八角(Illicium spathulatum)果实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倍半新木脂素,通过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为7′, 8′-反式-7″, 8″ 顺式-5, 3′,3″-三甲氧基倍半新木脂素。  相似文献   

14.
八角属(八角科)植物的种子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祁  李超  刘长江  杨志荣 《植物研究》2007,27(2):145-150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八角属(Illicium Linn.) 15种植物(33个样品)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八角属植物种子形态多为倒卵球形,少椭球形或卵球形,侧向压扁;外种皮石质,中种皮革质,内种皮膜质;外种皮淡黄色、卵黄色至橙褐色,具蜡被,极光滑,有光泽,无纹饰,腹部有一凸起的纵棱(种脊),由种脐延伸至顶端;种脐位于基端偏向腹部一侧或位于基端,卵形或椭圆形,下凹;胚微小,胚乳丰富,含油。该属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非常相似,表明该属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  相似文献   

15.
八角属植物分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林祁 《植物研究》2001,21(3):321-334
根据对18 个国家和地区121 个标本馆收藏的万余份八角属植物标本研究, 结合在国内8 个省区野外调查、采集、引种和对生长发育与物侯的观察, 本文对世界性八角属植物做了分类学修订。根据花蕾和花被片形态特征的变异, 将八角属分为2 组:八角组-含9 种1 亚种, 其花蕾卵球形, 花被片长圆形、椭圆形、披针形至狭舌状, 扁平;八角茴香组-含25 种2 亚种1 变种, 其花蕾球形, 花被片宽卵形至圆形, 下凹。将凹脉组作为八角组的新异名, 圆被亚属作为八角茴香组的新异名;指定了红茴香和柬埔寨八角的后选模式。本文还分析了八角属植物的分类学性状, 作出有分类检索表, 提供有各种植物的地理分布资料, 列举出查阅的主要标本, 并对各分类单元均作了分类学注释。  相似文献   

16.
邬志荣  林祁 《植物研究》2008,28(2):155-167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八角科(Illiciaceae)八角属(Illicium Linn.)2组11种20个材料、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南五味子属(Kadsura Ksempf. ex Juss.)2亚属2组8种15个材料和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2亚属4组6种17个材料的花被片表皮形态特征。首次报道了八角目2个科(八角科和五味子科)3个属(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植物花被片表皮细胞的形状、分泌细胞的形状及分布、气孔器的形状及分布、花被片表面的纹饰。通过与八角目2个科3个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比较,发现花被片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均为单层,与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层数(常绿种类为双层和落叶种类为单层)之间没有相关性,还在五味子科中发现2个新的性状(气孔对和环列型气孔)。通过对两性花、雌花和雄花花被片表皮观察,发现花被片表皮形态与花的性别之间没有相关性。通过对八角属、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比较,发现五味子属与南五味子属相比,其花被片表皮表现出更多的衍生性状;南五味子属与八角属相比,前者花被片表皮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状;而南五味子属花被片表皮形态与五味子属的相似性程度较大,支持五味子科包含南五味子属和五味子属、八角科包含八角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地枫皮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芮和恺  季伟良   《广西植物》1992,12(4):381-383
从广西的地枫皮制备精油,并用毛细管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鉴定了25种成分,占精油的81.50%。主要芳香成分为黄樟醚(21.74%)、芳樟醇(15.81%)、1,2-二甲氧基-4-(2-丙烯基)苯(6.30%)、α-松油醇(5.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