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斑苦竹无性系种群克隆生长格局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采用“例逐龄级累加法”(RAA)研究了缙云山斑苦竹无性系种群的克隆生长格局动态,以及无性系分株克隆生长型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作为复轴型的斑苦竹,其无性系种群随时间进程表现为聚集程度逐渐降低的集群分布格局.在自然条件下,斑苦竹更多地表现出单轴型的繁殖趋势.应用RAA分析植物种群,尤其是竹类植物种群前期的克隆生长格局的动态,结果可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设置的500 m2样地中对迁地栽培植物坡垒(Hopea hainanensis Merr.&Chun)种群进行调查,采用径级结构代替龄级结构分析坡垒种群的结构特征,同时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的存活率、死亡率及消失率。结果显示,迁地栽培的坡垒种群更新的苗木尚无大径级的个体;但栽培的坡垒大部分个体能开花结果及自然更新,且幼苗数量较多,幼苗密度为19 550株/hm2,,占种群个体数的86.00%。静态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坡垒种群Ⅱ龄级的个体死亡率最低,Ⅲ龄级的个体死亡率最高,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Ⅲ型;死亡率和消失率变化趋势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坡垒迁地保护取得了初步成功。此外,迁地栽培中应加强对幼苗、幼树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其成活率,更多的进入下一龄级的生长和种群的扩大。  相似文献   

3.
采笋是大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内一种传统的资源利用活动。为了了解采笋活动对大熊猫活动以及不同采笋管理方式对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生长的影响,2008—2012年在大相岭山系对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监测,2013年对规模性采笋的四川省洪雅县和限制规模性采笋的四川省荥经县内的八月竹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洪雅县一年生八月竹密度显著高于荥经县(P=0.002),荥经县多年生八月竹的株高显著高于洪雅县(P=0.005);(2)八月竹种群密度与海拔呈正相关。洪雅县八月竹的多年生基径、多年生株高和一年生株高与海拔均呈显著负相关,而荥经县八月竹的多年生基径、多年生株高和一年生株高则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3)大相岭山系大熊猫主要活动于海拔1 400~2 700 m,85%的痕迹点出现在2 000 m以上;(4)采笋期间未在八月竹林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而采笋期前、后均能在八月竹林发现大熊猫痕迹。规模性采笋对八月竹的株高、基径和密度都有影响,并且采笋活动对大熊猫活动产生影响,应进一步规范采笋行为,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阿尔泰狗哇花为根蘖型菊科多年生无性系草本植物.采用主根芽区的繁殖世代数划分分株和芽龄级的方法,研究了松嫩平原杂类草草甸阿尔泰狗哇花无性系种群不同构件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分株构件和芽构件均由4个龄级组成.在孕蕾期,分株构件中1龄级占22.6%、2龄级44.8%、3龄级28.8%、4龄级3.8%,呈稳定型年龄结构.在乳熟期,生殖分株构件以2龄级比重最大,占45.6%,4龄级最小,占0.8%,为稳定型年龄结构;而营养分株构件以1龄级比重最大,占47.5%,4龄级最小,占1.1%,为增长型年龄结构.分株主根的生活年限最多为5年.不同生育期分株构件的生产力均以2龄级最高.在乳熟期,1龄级分株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4龄级分株的生产力已普遍减弱.芽库中潜在种群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5.
铁竹(Ferrocalamus strictus)分布在云南南部局部区域, 其数量少, 分布范围狭窄, 为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对铁竹野生种群结构及其所在群落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了解其濒危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也可为其保护提供前期研究基础。该研究通过对墨江铁竹野生资源的调查, 从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种群存活曲线和死亡因素等方面, 分析铁竹的种群结构及其所在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1)墨江铁竹种群所在群落的外貌、物种组成均具有山地雨林的特征; (2)墨江铁竹种群密度为2.04株·m -2; 铁竹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I型和Deevey-II型之间; 铁竹种群的净增殖率(R0)为1.10, 表明铁竹种群处于增长阶段; (3)导致铁竹死亡的原因有人为砍伐、自然枯立、退笋及昆虫啃食, 其中人为砍伐所占比例最大; (4)铁竹为南亚热带森林竹种, 属中型竹类, 节间长度从基部3-4节起突然伸长, 最长超过1 m, 在竹类植物中居于前列, 这与其适应热带山地雨林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9):938
铁竹(Ferrocalamus strictus)分布在云南南部局部区域, 其数量少, 分布范围狭窄, 为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对铁竹野生种群结构及其所在群落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了解其濒危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也可为其保护提供前期研究基础。该研究通过对墨江铁竹野生资源的调查, 从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种群存活曲线和死亡因素等方面, 分析铁竹的种群结构及其所在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1)墨江铁竹种群所在群落的外貌、物种组成均具有山地雨林的特征; (2)墨江铁竹种群密度为2.04株·m -2; 铁竹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I型和Deevey-II型之间; 铁竹种群的净增殖率(R0)为1.10, 表明铁竹种群处于增长阶段; (3)导致铁竹死亡的原因有人为砍伐、自然枯立、退笋及昆虫啃食, 其中人为砍伐所占比例最大; (4)铁竹为南亚热带森林竹种, 属中型竹类, 节间长度从基部3-4节起突然伸长, 最长超过1 m, 在竹类植物中居于前列, 这与其适应热带山地雨林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a)无性系种群的数量和年龄结构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庆  钟章成 《生态学报》1997,17(1):66-70
依据Harper(1977)提出的构件生物种群理论,将源于同一地下根茎的每一竹子个构件。把斑苦竹竹子构件无性系种各的生活史小循环划分为8个阶段,用Leslie矩阵表 预测了四川晋云山该种群的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用Leslie矩阵来预测靠无性繁殖来扩大种群数量的竹类植物的年龄结构和数量动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松嫩平原野大麦无性系分蘖株的年龄结构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野大麦无性系分蘖株由3个龄级组成,为明显的增长型年龄结构、1龄级蘖在无性系生殖生长中占绝对优势。分蘖株龄级越高,其数量增长速率越小,对无性系物质积累的贡献越小,1、2龄级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随着无性系丛径和总蘖数的增加而增长,3龄级蘖与总蘖数间呈直线相关。平均单蘖生产力随着龄级增加而下降。生殖蘖平均单蘖重具有相对稳定性。无性系中1龄级蘖平均单蘖重体现出一定的密度调节作用,无性系潜在种群也为明显的增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2008年汶川地震后大熊猫主食竹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天然更新状况及影响因子,研究了3种不同地震干扰强度(强度、中度和对照)生境中拐棍竹的生长和发笋状况.结果表明:在3种生境中,拐棍竹存活笋的基径为中度干扰和对照生境显著大于强度干扰生境,存活笋的高度为对照>中度干扰>强度干扰.其发笋密度在3种生境中无显著差异,但强度和中度干扰生境中的存活笋密度显著大于对照,并且1年生和2年生竹密度与死亡竹密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拐棍竹的发笋密度、存活笋密度、1年生、2年生和多年生竹密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1年生和2年生竹密度与砾石和滑坡土壤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存活笋密度与郁闭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亚高山竹类占据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食物组分的99%,竹子的生命周期与大熊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竹子的更新和生长直接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与保护.为了弄清大熊猫的采食利用和人为砍伐是否促进或制约竹子的繁殖更新,应用样方法、定位观察法,连续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中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在相同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p>0.05),被大熊猫采食竹子的比例为67.07%,致死率29.07%;人为砍伐竹子的比例为65.67%,致死率46.68%,可见与大熊猫采食相比,砍伐更为影响拐棍竹种群的生存.从出笋数量来看,不同处理方式有利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p<0.05),尤其是人为砍伐措施大大提高了竹子的出笋率,但人为砍伐样方的竹笋质量(地径和株高生长)却远低于大熊猫采食和对照样方,未能达到大熊猫觅食的选择利用标准.不同年份之间,各种处理方式下的拐棍竹出笋数量波动较大(p=0.006~0.035),并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相似(2007,p=0 825).不同处理方式之间,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各年份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2007年外),年死亡率仅2003年和2004年有明显的差异(p<0.05),2005~2007年均不显著(p>0.05).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与年死亡率之间表现出年补充率﹥年死亡率的格局(p<0.05),唯有大熊猫采食样方的2004年和2005年、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的2005年的年死亡率略高于年补充率(p>0.05),这表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全叶马兰种群不同龄级分株的生长策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杨允菲  李建东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171-2175
全叶马兰为根蘖性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种群由3个龄级无性系分株组成,在松嫩平原6月份,是全叶马兰营养生长的旺盛期,研究结果表明,分株的生长与生产力以1龄级最低,2、3龄级依次增高,3个龄级分株的生物量分配均为茎>叶>主根,叶的生物量分配为1龄级>2龄级>3龄级,茎和主根的均为1龄级<2龄级<3龄级,3个龄级分株总重与分株高度、分株叶重与茎重、分株主根重与枝条重之间均为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主根的生物量分配则随着分株高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少,全叶马兰无性系分株的生长与分配策略是在分株幼小时将较多的物质分配给叶,以保证物质生产器官叶的建造上,随着分株生长逐渐将生产的物质分配到茎和主根的生长与贮藏;分株不向主根投入较多的能量,但在分株幼小时向主根中分配的物质相对较多,随着分株的生长则按比例较小,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分配比率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异质性重金属镉胁迫下, 克隆整合对匍匐茎草本植物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生长的影响。将远端分株(相对年幼的分株)分别置于对照和镉胁迫处理下, 并对远端分株与近端分株(相对年长的分株)之间的匍匐茎进行切断或保持连接处理。研究结果显示: 镉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了积雪草远端分株的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分株数和生物量; 克隆整合缓解了镉胁迫对远端分株生长的不利影响; 克隆整合不仅未导致相连近端分株的损耗, 而且相连近端分株的光合效率也没有表现出补偿性增加; 克隆整合降低了远端受胁迫分株的根冠比, 从而使之减少了对土壤中重金属镉的吸收; 匍匐茎切断和镉胁迫处理对近端分株、远端分株的叶柄长没有显著的影响。结果表明: 克隆整合提高了积雪草遭受镉胁迫的远端分株的生长, 改变了其生物量分配格局, 并有助于整个克隆片段在异质性重金属胁迫下的生长。该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异质性环境胁迫下克隆整合的生态适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长江口鮻矢耳石形态特征及其质量与年龄的关系,2017年2—6月从长江口水域采集鮻358尾,解剖并提取耳石324对,并对其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鮻矢耳石具有基叶和翼叶,中央听沟明显,矢耳石的大小和形状随个体生长变化明显,矢耳石由边缘规则的圆润瓜子状渐变为褊窄的叶片状,边缘波浪状突起逐渐变多.矢耳石平均密度为1.52 mg·mm-2,平均矩形趋近率为0.68,耳石长占其体长的0.021%~0.047%,耳石宽占其体长的0.009%~0.021%,耳石质量占其体质量的0.045‰~0.731‰.鮻矢耳石长(OL)、宽(OW)、质量(OM)均与体长呈显著相关,耳石宽与耳石质量函数关系式的决定系数(R^2)最高(0.928).耳石质量与体长(BL)最佳拟合方程为幂函数:OM=0.0009BL1.8737(R2=0.967);耳石质量与年龄(A)以及体长与年龄的最佳拟合方程为多项式:OM=2.9262A^2+4.8437A+2.1894(R^2=0.847);BL=-3.2248A^2+102.54A+38.373(R^2=0.858),矢耳石质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相关,用耳石质量与年龄关系估算的年龄与从耳石上直接读取的年龄无显著差异,矢耳石质量可以作为鉴定鮻年龄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去除法控制竹丛密度,人为设置4种竹丛密度梯度[密度1:(3.83±0.53)株/m~2;密度2:(16±1.80)株/m~2;密度3:(39±1.69)株/m~2;密度4:(69±2.15)株/m~2],测定不同密度竹丛下的微环境(包括土壤温度、湿度、电导率、凋落物厚度),研究竹丛密度及微环境对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 Wall.)幼苗数量、存活动态、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竹丛密度对环境有显著影响,随着竹丛密度的增加,竹丛盖度、凋落物厚度、土壤温度升高明显;雷公鹅耳枥幼苗萌生量显著减少,4组密度梯度中幼苗数量分布依次排序为:密度1(28.53±3.14)株/m~2密度2(17.36±1.45)株/m~2密度3(12.36±0.93)株/m~2密度4(8.92±0.93)株/m~2,表明随着小径竹密度增加,其对雷公鹅耳枥幼苗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强;小径竹的密集生长可对雷公鹅耳枥幼苗的存活率产生影响,且对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小径竹密集生长的环境不仅抑制了雷公鹅耳枥新生幼苗的分布和幼苗生长,还对种群的更新以及森林群落的演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慈竹无性系种群生长发育规律初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系四川分布面积最大、产量高、用途广的重要经济竹种,对振兴四川经济具有很大的潜在作用。作者引用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将慈竹无性系作为一个种群进行研究。以慈竹幼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长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多年来,蒙古高原典型落叶松害虫雅氏落叶松尺蠖Eeannis jacobssoni发生频繁,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虫口密度可直接描述森林虫害严重程度,进而及时、快速获得害虫虫口密度信息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旨在依据雅氏落叶松尺蠖暴发区的落叶松光谱实测数据和虫口密度数据,构建基于高光谱特征的虫口密度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population density of Gammarus pulex was studied in a Dorset chalk stream. The numbers increased markedly in June and July and reached a maximum of c. 10000m−2 in September whilst the most rapid decline in density occurred in October-November and reached a minimum of 820 m−2 in February. The animals occurred in greater densities in habitats containing Ranunculus or Callitriche than in those devoid of vegetatio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monthly and was split into juveniles (length <4mm), immature males, immature females, mature males and ovigerous females. The percentage of juveniles (39–76) was always the highest of any of the categories. Ovigerous females were found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The sex ratio varied with the time of year both for immatures and matures, although there was approximately a 1:1 ratio for the mature individuals. Seasonal variation in biomass showed a maximum of 7.l g dry wt m−2 in September and a minimum of 1.4 g dry wt m−2 in March. Production was calculated by two methods giving values of 12.9 g dry wt m−2 year−1 and 12.8 g dry wt m−2 year−1.  相似文献   

18.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ge structure, biomass, growth and production of brown trout were investigated in four tributaries of the upper River Wye. The populations at each site were largely maintained by immigration from nursery areas. Abundance of separate year classes at sites on the three largest tributaries reached a peak at age 2+. On the smallest stream numbers reached a peak at 1+. Recruitment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year but decreased with age of year classes. Maximum O+ densities ranged from 0.04 to 0.89 m−2, and >0+ densities from 0.13 to 0.59 m−2. Average total biomass in 1975 ranged from 2.6 to 14.2 g m−2. Within the study sites annual trout production in 1975 ranged from 2.9–19.7 g m−2. Production values were dependent on age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mobility at the study sites. In the three largest streams 2+ and 3+ fish contributed 66.3–88.3% of total production whilst 1+ and 2+ fish contributed 74.5–84.5 % of the total in the smallest stream. The mobile (non-resident) component of the population accounted for up to 60–70% of production at certain times of the year, but over the year (1976) accounted for =30 % of total production. The resident component of the highest annual production value (19.7 g m−2) was estimated to be between 15.0 and 18.2 g m−2.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羊草无性系构件的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羊草是长根茎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的生长季末期,栽培条件下羊草无性系分株由分蘖株和分蘖苗组成,在具有充分生长空间而又没有种间竞争的风沙土上,羊草分株的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内可以繁殖4个世代,按分蘖节的繁殖世代划分龄级,现实与潜在无性系构件的年龄谱均以1龄级比重最大,随着龄级的增加明显减少,呈增长型的年龄结构,羊草无性系分株的生产力主要与分株形成及生长的时间长短有关,形成时间越早、生长时间越长的分蘖株对无性系的物质生产和营养繁殖的贡献越大,羊草无性系在空间扩展与物质贮存上具有一定的可调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