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华夏孢粉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根据我国已发表的晚古生代,尤其是石炭-二叠纪的孢粉资料,讨论了华夏植物群的孢粉特征及其渊源,认为至迟从中晚泥盆世开始,主要由于远洋地理隔离导至的植物分化,已与关系较密切的欧洲北美物群出相当的差异,出现了不少地方色彩成分,早石炭世这种差别所减弱,晚石炭世,特别是二叠纪,作为同属赤道或热带-亚热带植物群一部分的华夏植物群才与欧美植物群分异出来,显示出与欧美区的种种不同特征,初步总结了华夏孢粉植物群的组  相似文献   

2.
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已被初步证明能够运用于古生物地理学研究,但由于地质古生物学资源的局限性,目前运用这一理论对地史生物群进行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检验。文章总结了对我国二叠纪华夏植物群进行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偿试性研究的各项成果,指出开展此项研究所需的地质古生物学基础和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陷,此外,还展望了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运用于地质古生物学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克勤 《植物学通报》2001,18(6):691-706
本文总结了和讨论了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分布特征,在对植物群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分布一个全球一致性的植物群,即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中国的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维期发期和斯蒂分期)和二叠纪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本文还对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和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植物群进行了对比,并论述了这两个植物群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用聚类分析法对中国二叠纪华夏植物群25个分布区,831种进行古生物地理区划,与以往定性分析结果相互借鉴。结果表明原划分方案总体上得到验证,华北区内似存在更次一级的植物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5.
孙克勤 《植物学报》2001,18(6):691-706
本文总结和讨论了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分布特征,在对植物群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分布一个全球一致性的植物群,即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中国的晚石炭世(纳缪尔B_C期、维斯发期和斯蒂芬期)和二叠纪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本文还对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和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植物群进行了对比,并论述了这两个植物群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华夏植物群中的掌叶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姚兆奇 《古生物学报》1989,28(2):171-191,001,T002
掌叶类(psygmophylloids)一词这里用来表示广义的掌叶属(Psygmophyllum s.1.)和一些与之类似的叶部化石。根据 O.A.Hoeg(1942,1967)的意见,这类化石可分别归于Psygmophyllum Schimper emend.Saporta,1878,Ginkgophytopsis Hoeg,1967和 Gink-gophyllum Saporta,1878。华夏植物群中经正式描述发表的掌叶类化石有:Psygmophyllum multipartitum Halle,(Halle,1927;冯少南等,1977;杨关秀等,1979;肖素珍等,1985;梅美棠等,1987);Psygmophyllum komalarjunii Asama(Asama,  相似文献   

7.
华夏植物群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利军 《古生物学报》2005,44(1):117-124
作为晚古生代全球四大著名植物群之一的华夏植物群 (CathaysiaFlora),一直是国内外古植物学家研究的焦点。100多年来,有关华夏植物群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文章在总结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择要对华夏植物群的分布、组成、起源、演替、绝灭以及与同期其他植物群的比较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替与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星学 《古生物学报》1997,36(4):411-422
对华夏植物群起源新观点作了补充论述,植物群的演替与分布也作了概要综述。还以附表显示晚古生代全球有关植物群地理区划及可能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前华夏植物群"一词由李星学等提出,原义指以西北地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靖远组为主)及华南相当地层中的植物总称。作者分析了当前古植物地理区划的有关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前华夏植物群"的涵义不但可以代替欧美植物群中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而且还可能包括自早志留世植物登陆以来至早石炭世,在中国大陆(或称华夏复合大陆)生长的、独立的植物群。文中以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植物群中独特的科、属、种等地方性土著分子为例,以当前古植物地理区的有关理论为依据,认为"前华夏植物群区"可以从以往的"欧美植物群"或"拟鳞木植物群"区中单独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的植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华夏植物区二叠纪几种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的研究历史虽然最早可上溯至1883年,但直到1991年才首次报道其角质层构造。到目前为止,中国华夏植物区总共描述了4种科达植物原位角质层和3种分散角质层。但与欧美植物区相比,有关中国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角质层的研究工作还较薄弱。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3种产自中国华夏植物区二叠纪煤系地层中的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其中2种采自华北亚区南缘的安徽淮南新庄孜矿山西组A1煤顶板,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另一种采自华南亚区的贵州水城矿区大河边矿龙潭组顶部的11号煤层,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将这3种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与已知的欧美植物区和中国华夏植物区的种类进行了对比,认为它们都是新的类型。讨论了这3种新的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所具有的古植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孢粉讨论华夏与安加拉两个植物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加拉区一亚安加拉区较特征的至少有八类(或间)孢粉,其中主要是科达类(Cordaitina等)和亚安加拉区起源最早(Bashkirian早期或稍晚)、分异度和丰度最高的种子蕨盾籽类(多肋的Protohaploxypinus,Striatoabieites,Striatopodocarpites,Hamiapollenites和基本无囊的Vittati-na)。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植物群分子在早二叠世早期已渗透到塔里木盆地,稍晚到甘肃龙首山一带,且往后有类别增多(如松柏类、蕨类)分异度增高的趋势,至晚二叠世晚潮已演变为亚安加拉色彩为主的植物群;华夏植物群本部在二叠纪不同时期的组合中,也有少量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成分混生,至晚二叠世晚期(石千峰组)有所增强。安加拉一亚安加拉孢粉植物群中却没有典型的华夏分子存在。安加拉一亚安加拉某些植物分子的南迁和繁盛与劳亚大陆的向北漂移和组成中国大陆的诸板块的接近、拼接时代不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刘莉  万明礼  王军 《古生物学报》2017,56(3):357-373
基于内蒙古乌达煤田下二叠统太原组内火山凝灰岩层中保存的大量标本,对长星叶Asterophyllites longifolius(Sternberg)Brongniart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进行探讨。这是该种作为成煤植物首次发现于华夏植物地理区。该种的主要特征是:至少三级分枝系统,末三级枝顶部不等二歧分叉形成末二级分枝,末二级枝节部生长末级枝。末级枝节部轮生叶;叶线形或披针形,宽与长度的比值最小可达1∶100,边缘直,两侧平行轮生于末级枝节部,每轮叶约30枚,具中脉;相邻的叶轮之间相互叠覆;与之连生的繁殖器官为Palaeostachya型。基于野外现场埋藏学样方统计确认该植物在成煤沼泽内局部具有较高的丰度,与一些草本蕨类和种子蕨类组成了成煤沼泽植物群落的下层植被。长星叶是石炭纪—二叠纪华夏植物群与欧美植物群的共同分子之一,在华夏植物区分布时间更长(从早石炭世末期至晚二叠世);它们于宾夕法尼亚亚纪晚期在泛大陆西部以及中部逐渐消失,可能与当时低纬度地区激烈动荡的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的研究历史虽然最早可上溯至1883年,但直到1991年才首次报道其角质层构造.到目前为止,中国华夏植物区总共描述了4种科达植物原位角质层和3种分散角质层.但与欧美植物区相比,有关中国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角质层的研究工作还较薄弱.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3种产自中国华夏植物区二叠纪煤系地层中的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其中2种采自华北亚区南缘的安徽淮南新庄孜矿山西组A1煤顶板,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另一种采自华南亚区的贵州水城矿区大河边矿龙潭组顶部的11号煤层,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将这3种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与已知的欧美植物区和中国华夏植物区的种类进行了对比,认为它们都是新的类型.讨论了这3种新的科达植物分散角质层所具有的古植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过去了几十年来,特别是近40年来有关中国华夏植物区科在植物研究的资料,将中国华夏植物区的科达植物化石归为4种类型:印痕,压型,髓模及矿化化石等。在科达植物各种器官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时代延续最长的是其叶化石,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的维宪期(Visean),但数量较少,分布零星。在华北,一直至晚石炭世的斯梯芬期(Stepharian)和早二叠世,科达中化石数量才逐渐增多,特别在早二叠世,达到最  相似文献   

15.
全球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早石炭世由于全球气候分带不明显,无显著植物分区现象,全球为一个一致性的植物区,即拟鳞植物区(Lepidodendropsis floral provinece)。晚石炭世和二叠纪,全球存在4个植物区,即华夏植物区(Cathaysian floral province)、欧美植物区(Euramerican floral province)、安加拉植物区(Angaran floral proince)  相似文献   

16.
早石炭世由于全球气候分带不明显,无显著植物分区现象,全球为一个一致性的植物区,即拟鳞木植物区[WT5”BX](Lepidodendropsis [WT5”BZ]floral province)。晚石炭世和二叠纪,全球存在4个植物区,即华夏植物区(Cathaysian floral province)、欧美植物区(Euramerican floral province)、安加拉植物区(Angaran floral province)和冈瓦纳植物区(Gondwanan floral province)。华夏、欧美和安加拉植物区皆位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Laurasia), 冈瓦纳植物区位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Gondwana)。本文通过对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一些焦点问题的综合评述和分析,试图为古大陆再造研究提供古植物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谢永泉 《植物研究》1994,14(1):88-93
自19624年以来,“华夏植物区系”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使其范围不断扩大。到1992年12月,“华夏植物界”“长大”到包括东亚,南亚、中印半岛及太平洋诸大群岛,共3区32省。本文集中讨论太平洋诸大群岛在地质、古地理、生物成因上与华夏古陆或“华南地台”不存在直接的紧密的关系。它们之间的植物区系形成、发展及种群分布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苏志尧  廖文波   《广西植物》1996,16(3):219-224
本文评述了有花植物起源的各种理论.作者支持张宏达教授提出的华夏植物区系理论,并把该理论与北极起源说和热带起源说作了比较,要点如下:(1)北极起源说和热带起源说都从海陆不变的观点出发,而忽视了中国广大亚热带地区的丰富植物区系,因此这两个理论无法解释越来越多的新发现;(2)华夏植物区系起源说以大陆漂移理论为基础,符合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的实际,该理论正为植物学界广泛接受;(3)有花植物起源的问题,将随着华夏植物区系理论的广泛应用以及古植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孢粉分为五个孢粉组合带,即:SQ、PV、AV、LP和PG带。据对盆地孢粉植物群性质的讨论及其与国内外相关孢粉植物群的对比研究,本文将塔里木地块二叠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早、中期的欧美区型植物群,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安加拉区-欧美区混生型植物群和晚二叠世中、晚期的安加拉区型植物群。古地磁研究结果支持这一推论,即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历史基本反映了塔里木地块的漂移、拼合进程。  相似文献   

20.
采用访问、随机路线和文献查阅的方法,调查到青海峡群寺森林公园193种野生维管植物。结果表明,该区野生维管植物中草本植物(69.43%)占多数,菊科植物科属分布(17.10%)具优势,经济类药用植物资源占主导地位(65.80%),且该区野生维管植物以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47.58%);有6种省级以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结果可为青海峡群寺森林公园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