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立枯丝核菌第一融合群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2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云南省不同地理环境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第一融合群(AG—1)的13个菌株进行遗传分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受试菌株被标记的DNA谱带多态性检测率为100%,即受试菌株间几乎无同质的DNA谱带。利用UPGMA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分析发现,遗传距离0.5将其划分为9个遗传聚类组,遗传距离0.86将其划分为6个遗传聚类组,而遗传距离0.95可将其划分为3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表明受试AG1融合群的13个菌株具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王建营  郑小波 《菌物学报》2003,22(2):228-234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苎麻疫霉群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建营  郑小波 《菌物系统》2003,22(2):228-234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 Amplifled Polymorphic 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 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 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从220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 DNAs)随机引物中所选出的多态扩增性强的21个引物对来源不同的刀个烟草黑胫病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构建。选用引物对受试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共产生243条DNA标记图带,其中191条为多态性图带,多态检测率为78.6%。利用UPGMA(UnweigthtePair-group MethodWithArithmetic Average)软件对受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状图,受试对个菌株被划分为5个遗传聚类组即(Ⅰ、Ⅱ、Ⅲ、Ⅳ、Ⅴ)。结果证明供试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虽各自的遗传背景差异显著,但其亲缘关系相近,遗传聚类组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未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来自广东和广西的瓜类疫霉的遗传多样性,利用从180条RAPD引物中所筛选出的多态扩增性强、重复性好的12条引物,对分离自两省区的96株瓜类疫霉进行了全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通过对供试菌株的RAPD-PCR扩增,共获得135条DNA标记谱带,其中124条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检测率为91.9%。利用NTSYSpc Version2.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以遗传相似系数0.81为阈值,将96个供试菌株划分为12个RAPD群,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间菌株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分离自黄瓜的菌株遗传分化明显高于分离自冬瓜的菌株。RAPD群与菌株地理来源、分离寄主、致病力、交配型及甲霜灵抗性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8个随机引物对来自海南、广东和广西的114个柱花草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菌株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扩增谱带大小0.2-3.0 kb。8个随机引物中以CW38114扩增的谱带重现性和稳定性最好, 共扩增出786条谱带, 其中多态性谱带558条。供试菌株扩增图谱在260-650 bp处有3条明显的共同特征谱带, 在650-3 000 bp之间的谱带显示较大的多态性差异。聚类结果表明: 供试菌株主要分为四大遗传类型, 其中第I类和第III类有两个亚类; 三省区的菌株遗传多态性丰富程度依次为海南>广西>广东, 并表现出地区性分布差异。研究结果还表明柱花草炭疽菌株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专化寄生性。  相似文献   

8.
安徽野生香菇遗传多样性及杂种优势的ISSR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子迎  王书通 《菌物学报》2006,25(2):211-216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ISSR)技术,利用13个引物对26个安徽野生香菇Lentinulaedodes菌株和6个香菇栽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并根据ISSR分析选择遗传距离远近不同的亲本进行组合杂交,评价了其杂种优势。在78个ISSR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61个,占78.2%。聚类分析显示,当以相异距离0.23为阈值,32个菌株被划为5个ISSR遗传组,多数菌株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这表明供试菌株在DNA水平上存在比较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杂种优势的检测表明亲本间遗传距离较大的组合其杂种优势也较强。  相似文献   

9.
从80个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引物中筛选出26个扩增稳定、带纹清晰的引物,对从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严重的大部分北方省市收集分离的68个玉米丝轴黑粉菌菌株进行了DNA遗传多 样性分析.结果表明,RAPD谱带多态性为98.33%,北方玉米丝轴黑粉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明显;种群内遗传变异小于种群间遗传变异.玉米丝轴黑粉菌遗传分化除明显受地理阻隔影响外,也可能与玉米种子调运过程中携带病菌基因的遗传迁移相关.取相似系数为0.76阀值时的系统聚类分析,可将68个菌株划分为13个遗传宗谱.本研究结果完善和丰富了我国玉米丝轴黑粉菌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对玉米抗病资源筛选和抗病育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表型参数及SRAP标记的广东茶树种质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型鉴定与SRAP分子标记,对25份广东茶树种质和5份对照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评价和分类;利用Pearson相关和Farthest neighbor方法对其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2.15%,其中茸毛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2.41%;芽叶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为18.52%.经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30份样本可分为4组:第1组有17个品种,第2组有10个品种,第3组为云南大叶种和凌云白毛茶2个对照品种,第4组仅海南大叶种1个对照品种.利用21对SRAP引物对茶树基因组DNA进行研究,共扩增出127条带,其中114条为多态性带,占88.67%;平均每个引物组合的谱带数和多态性带数分别为6.05条和5.43条.当遗传距离为0.39 cm时,茶树种质可分成A、B、C 3类,其中A类占83.33%;当遗传距离为0.31 cm时,又可将A群划分为Ⅰ、Ⅱ、Ⅲ3个亚群,其中第Ⅰ亚群包括13个品种,第Ⅱ亚群包括2个品种,第Ⅲ亚群包括10个品种.依据SRAP标记的聚类与表型性状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玉米纹枯菌融合群类型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省14个县市区采集的玉米纹枯病标本上分离获得103个玉米纹枯菌菌株。核荧光染色确定菌丝细胞核的数目,以及利用配对培养法确定不同菌株细胞是否融合。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的AG-1-IA、AG-1-IB、AG-1-IC、AG-3、AG-4-HG-I、AG-5和WAG-Z融合群和双核丝核菌的AG-Ba融合群,其中AG-1-IA类型菌株数量占菌株总数的60.19%,为优势融合群。通过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标记技术进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45个ISSR分子标记,其中91.1%的片段具有多态性,表明种群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将103个菌株分成6个遗传聚类群,遗传聚类群的菌株组成说明遗传群组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和菌株融合群类型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3个引物对75个中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和11个美国分离物进行PCR扩增。在7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68个,占87.2%。RAPD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3为阈值,86个分离物被划为12个RAPD遗传组,其中J组有54个分离物,占总数的62.8%,包括44个中国分离物和10个美国分离物。在中国大豆疫霉菌群体内,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组结果未表明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病原菌毒力基因构成之间和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相关性,证明中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在与大豆品种的互作中发生了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DNA遗传进化方向和毒力基因演变的多样性。美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间遗传距离较近,而中国分离物在总体上与美国分离物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中国大豆疫霉菌具有比较独特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3个引物对75个中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和11个美国分离物进行PCR扩增。在7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68个,占87.2%。RAPD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3为阈值,86个分离物被划为12个RAPD遗传组,其中J组有54个分离物,占总数的62.8%,包括44个中国分离物和10个美国分离物。在中国大豆疫霉菌群体内,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组结果未表明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病原菌毒力基因构成之间和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相关性,证明中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在与大豆品种的互作中发生了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DNA遗传进化方向和毒力基因演变的多样性。美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间遗传距离较近,而中国分离物在总体上与美国分离物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中国大豆疫霉菌具有比较独特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4.
芥菜16个变种的RAPD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利用RAPD技术对芥菜(BrasicajunceaCos.)16个变种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7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336条DNA带,其中275条为多态性带,占8185%,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1244条。利用19个有效引物扩增的240条DNA带对芥菜16个变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UPGA聚类分析,计算出16个变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734,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菜用芥菜16个变种的DNA分子系统树图。该系统将芥菜的16个变种划归A、B、C三个组,其中A组7个变种,B组8个变种,C组只有1个变种,B组又可细分为两个亚组。对芥菜遗传多样性的分子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用RAPD技术分析了收集自中国14个省份、分属于8个不同植物区系的53个野生香菇菌株的DNA多态性。用10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47条DNA带,其中94%具有多态性。供试菌株在RAPD带型及DNA相似性上的差异表明,中国香菇自然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横断山脉、云南高原、台湾及华南地区菌株的多样性尤为丰富。用平均连锁聚类法构建了样本的遗传相关聚类图。大多数来自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的菌株优先聚成小类,表明菌株的分组与其地理来源明显相关。以0.66的相似性为切割点,53个菌株可分成4大类群。类群Ⅰ和类群Ⅱ主要由横断山脉、云南高原和华中地区菌株组成,类群Ⅲ包含其他地区的菌株。类群Ⅳ则是由来自华北和四川省的共5个菌株组成的一个小的分支。  相似文献   

16.
云南黑籽南瓜种质遗传多样性的RAPD和ISSR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 采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云南省6个地州13份的黑籽南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RAPD和6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43条和41条带,多态性比率分别为90.70%和51.21%;RAPD和ISSR标记检测供试材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范围,分别为0.340-0.895和0.162-0.941,ISSR(平均GS值0.698)检测多态性效果高于RAPD(平均GS值0.481)。RAPD标记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分为3个类群5组;ISSR标记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分为4个类群6组,RAPD和ISSR标记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呈显著相关(r=0.536)。基于UPGMA聚类结果,可为黑籽南瓜的引种栽培或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三种稻蝗基因组DNA的RAP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RAPD技术对采自云南龙陵两交水和腾冲曲石马鹿冲的24头稻蝗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10条随机引物共产生129条清晰、稳定的谱带.基于Jaccard相似系数,用Between-groups Linkage法得出的聚类图与基于Nei's遗传距离分别用UPGMA和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基本一致:供试的所有稻蝗个体分为3个聚类簇:龙陵两交水的3、7~8号个体与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450m)的8个个体聚为一支,龙陵两交水的1、2、4~6号个体聚为另一支,两支相聚后与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 550 m)的8个个体聚为一起.形态学鉴定表明:龙陵两交水的3、7~8号个体为日本稻蝗,1、2、4~6号个体为小稻蝗,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450 m)的8个个体均为日本稻蝗,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550 m)的个体为有待进一步鉴定的未知种.形态学鉴定结果与聚类结果完全吻合,充分展示了RAPD技术在区分近缘物种方面的独到优势.比较不同采集地的日本稻蝗、小稻蝗的RAPD分析结果,发现云南的这两种稻蝗在同物种不同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我国云南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及物种内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弯孢类炭疽菌菌株的RAPD分析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RAPD分析对38个不同寄主来源的弯孢类炭疽菌菌株的系统发育及分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引物的RAPD扩增带型在种内是相似或一致的,而种间差异较大。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38个弯孢类炭疽菌菌株被聚为6个类群,群内菌株之间遗传相似性较高,而群间遗传相似性较低;群与群之间分界明显,表明种的分界相当明显。因此,RAPD分析所反映的种间亲缘关系,将有助于疑难种分类地位的确定和近似种的区分。RAPD分析的结果还揭示了一些近似种的分类关系,如按传统方法分别鉴定为Colletotrichumtruncatum、C.circinans和辣椒炭疽菌C.capsici的许多菌株聚类在同一群内,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实验结果支持它们为同一个种。实验中还发现5条辣椒炭疽菌的特有片断,分别由引物OPE-14、OPH-15(2条)、OPM-12和OPM-20扩增产生。这些特异带的发现对该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