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麝全血和被毛矿物元素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了马麝主要树叶饲料和健康马麝全血、被毛中6种微量元素(Cu、Mn、Fe、Zn、Mo、Se)及2种常量元素(Ca、Mg)的含量,并与当地健康山羊的全血和被毛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麝的10种树叶饲料为低Se饲料,被毛中Cu、Mn、Zn、Ca、Mg含量明显高于全血水平,而Fe则反之。马麝全血和毛样中的各元素分布比较集中,离散度均很小。  相似文献   

2.
陡坡地毛竹林多花黄精种群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坡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 H. de Lehaie)林下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复合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林分结构基本一致的陡坡地粗放经营毛竹纯林为对象,调查分析了同一面坡的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密度、叶片叶绿素值和叶、根生物量积累及叶、根、地下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差异。多花黄精株高下坡位、上坡位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地高于中坡位。地径下坡位、中坡位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地低于上坡位。地上茎生物量中坡位、上坡位无显著差异,均显著地低于下坡位。地下块茎生物量、总生物量积累下坡位显著地高于中坡位,均与上坡位差异不显著。地上茎生物量分配比例下坡位显著地高于上坡位,均与中坡位差异不显著。不同坡位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生物量分配格局均为地下块茎>根>叶≈地上茎,地下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占70%以上,显著大于生物量分配较为均匀的其它器官。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坡位效应,在试验毛竹林林分结构和经营水平条件下,宜选择下坡位进行毛竹多花黄精复合经营。  相似文献   

3.
至今为止,将近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证明了18种化学元素是植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其中的氯和钠在本世纪SO年代才被发现它们是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进入SO年代又确认了镍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已发现几乎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自然存在的全部化学元素,这些化学元素存在于植物体内是来源于它们的生活环境——形成土壤的母质,以及环境的污染。在植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基本上可分为3类:(1)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植物体,成为植物体的结构物质,或参与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新陈代谢活动。(2)虽然是非…  相似文献   

4.
天津滨海盐渍土上几种植物的热值和元素含量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研究了天津开发区滨海防护圈9种植物的热值,灰分含量和元素含量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都表现为乔木(18442.72J/g、19136.23J/g)>灌木(18138.18J/g、18701.295J/g)>多年生草本(15643.11J/g、18622.185J/g)>1年生草本(13119.33J/g、17907.91J/g)。具体数值随植物种和组分的不同而异。从植物的元素含量看,常量元素N、P、K在乔木的根、枝、皮中含量较干高;在灌木中N和P表现为根>枝,K则反之;而多年生草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含量较接近,对于本研究区土壤主要盐分元素Na,Ca,Mg,Cl^-而言,乔木基本与常量元素N、P、K一致,仍是根、皮、枝含量高于干;灌木均为根<枝,与K一样,和N、P相反。多年生草本除大米草Ca含量外都是地上部分含量比地下部分高。植物碳含量总体上根的含量低于其他组分。植物的干重热值与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灰分含量及Na,Mg,Cl^-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C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去灰分热值与碳含量和干重热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省黄山区毛竹林样地内2018年春笋和新竹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择伐林为对照(CK),设置4个梯度的采伐强度,分别为3m采伐带(D1)、6m采伐带(D2)、9m采伐带(D3)和12m采伐带(D4),分析带状采伐后毛竹林主要生产力指标(春笋数量、新竹数量、胸径和生物量等)的差异,探讨不同强度带状采伐方式对毛竹林恢复更新的影响程度,为毛竹林合理带状采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种带状采伐处理单位面积发笋数量均大于对照,且随采伐强度增加,单位面积发笋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较高采伐强度(9m和12m采伐带)下单位面积退笋数量和退笋率比采伐强度较低处理(3m和6m采伐带)和CK更低;单位面积成竹数量和成竹率以较高采伐强度(9m和12m采伐带)处理下相对较高。(2)4种带状采伐处理的新竹平均胸径均小于对照,较高采伐强度(9m和12m采伐带)下新竹平均胸径显著小于母竹,林地中小径级新竹比例增加,且新竹胸径与采伐带边距呈负相关关系。(3)4种带状采伐处理下单位面积新竹地上生物量均小于对照,表现为CK>D3>D4>D2>D1。研究认为,毛竹林恢复的质量特征对不同强度带状采伐措施存在响应差异,6~9m采伐带的毛竹林恢复能力较强,但毛竹林带状采伐后恢复是一个周期性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强度带状采伐措施对新竹质量影响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安福县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毛竹林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以毛竹纯林最高,分别为13.1和2.15 g·kg-1;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热水浸提有机碳以竹杉混交林最高,分别为123.3和349.0 mg· kg-1.(2)3种类型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3)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易氧化态碳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后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土壤中活性较高部分的碳含量.  相似文献   

7.
万木林保护区毛竹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ang C  Yang ZJ  Chen GS  Fan YX  Liu Q  Tian H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5):1212-1218
2009年1-12月,利用Li-Cor 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测定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分析毛竹林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其与凋落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呼吸月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6.83 μmol·m-2·s-1)和9月(5.59μmol·m-2·s-1).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较明显,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5 cm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毛竹林凋落物量月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当月凋落物归还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温度和凋落物量的双因素模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93.2%.  相似文献   

8.
四川长宁毛竹林碳储量与碳汇能力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蕊  申贵仓  张旭东  张雷  高升华 《生态学报》2014,34(13):3592-3601
利用生物量法研究了四川长宁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碳密度、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并对毛竹林碳汇能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毛竹立竹各器官的平均含碳率波动范围为462.37—480.68 g/kg,不同龄级毛竹各器官含碳率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5.77 g/kg,不同土层差异极显著;(2)毛竹立竹碳储量为40.92 t/hm2,其中竹竿碳储量所占比例为51.49%,竹杆、竹枝、竹叶地上部分碳储量为26.76 t/hm2,占立竹碳储量的65.39%,地上碳储量为地下碳储量的1.89倍;(3)毛竹林总碳储量为156.57 t/hm2,其中土壤是其最大的碳库,为113.54 t/hm2,占总碳储量的72.52%,立竹碳储量所占比例为26.14%,林下植被碳库最小,为0.52 t/hm2,只占总碳储量的0.33%,可忽略不计;(4)毛竹林年生产量为20.28 t/hm2,年固碳量为9.43 t/hm2,相当于每年固定CO2量34.57 t/hm2,固碳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
天然毛竹林竞争空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浙江天目山天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为研究对象, 在毛竹林样地测量和调查的基础上,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方法, 从天然毛竹林生存竞争的微观视角, 研究毛竹林生存竞争的空间自相关分布特征、竞争强度与毛竹密度和年龄的关系、竞争强度各向异性及与其所在样地坡向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 毛竹林竞争呈现出空间自相关的特征, 竞争强度呈现出高与高、低与低集聚生长的特点; 天然毛竹林的空间分布密度与竞争强度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 高强度竞争区域的毛竹密度显著大于低强度竞争区域的密度; 年龄在不同竞争强度区域的分布具有差异, 分布在低强度竞争区域上的毛竹年龄显著低于中、高强度竞争区域的年龄; 生长在中、高强度竞争区域上的毛竹年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天然毛竹林竞争强度呈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且与其所在坡向相互垂直, 垂直于坡向方向上的竞争强度高于平行于坡向方向的竞争强度。通过研究表明, 空间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研究天然毛竹林的生长规律, 为毛竹的合理经营与采伐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竹林老竹水平和经营措施对新竹发育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类型,在森林固碳和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毛竹林的持续采伐与自我更新特性,在竹林经营过程中,新竹的发育数量和质量成为评价竹林固碳功能变化的决定性因子。利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排除地形因子等影响,选取施肥和采伐留养方式这两个因素,研究老竹水平和经营措施对2010年和2013年毛竹林新竹发育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2010年还是2013年,新竹平均胸径、株数和碳储量与3年生和5年生老竹的相关性均高于2年生和4年生老竹。新竹碳储量与3年生和5年生老竹碳储量呈线性相关,建立线性回归模型y=0.675x-2.2491,R~2=0.8561,而新竹碳储量与2年生和4年生老竹碳储量相关性较低,线性回归模型为y=-0.1109x+6.7287,R~2=0.0061。不同经营措施实施后,新老竹之间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竹平均胸径与老竹的相关性大幅下降,新竹株数和碳储量与老竹几乎没有相关性,新竹碳储量与3年生和5年生老竹碳储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0.1036x+3.7539,R~2=0.0981,新竹碳储量与2年生和4年生老竹碳储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0.0408x+5.9069,R~2=0.0151。不同经营措施的实施对新竹的平均胸径、株数和地上碳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处理A_1B_2(大量施肥中度采伐中密度留养)、A_2B_2(中等施肥中度采伐中密度留养)和A_3B_2(不施肥中度采伐中密度留养)新竹平均胸径、新竹株数和新竹碳储量都有所增加,新竹平均胸径增幅为:处理A_2B_2(8.78%)A_1B_2(2.43%)A_3B_2(2.06%),新竹株数增幅为:处理A_1B_2(81.0%)A3B2(35.4%)A2B2(15.2%),新竹地上碳储量增幅为:处理A_1B_2(90.8%)A_3B_2(35.7%)A_2B_2(49.7%),而其余处理基本都会减少,说明适度采伐留养最有利于提高毛竹林新竹的发育质量。仅仅从固碳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大量施肥中度采伐中密度留养最有利于新竹碳储量的增加,而从培养大径竹材的角度考虑,中等施肥中度采伐中密度留养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闽北毛竹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在建瓯市设置的40块标准地的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毛竹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规律是秆、枝叶和地下部分的平均能量依次为4.2322*10^8、0.9230*10^8和1.7643*10^8kJ.hm^-2,所占比例分别为61.32%、13.11%和25.57%。,从而为毛竹林的经营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檫树毛竹混交林中毛竹鞭根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法,对新造竹林中栽植擦树后形成的檫树(14-15年)毛竹混交林竹鞭根结构和鞭体养分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檫树在一定的密度范围,混交竹林有利于毛竹鞭根结构的优化和鞭体养分的提高,与毛竹纯林相比,檫树密度为420-615株.hm^-2的混交竹林,其鞭长,鞭径及其整齐度,新鞭年生长量,壮幼鞭比例,健壮芽数量、鞭根体积等,均在不同程度上高于毛竹纯林中的对应部分。当檫树密度超过735株.hm^-2时,混交竹林中的上述指标则低于生毛竹纯林中的对应部分,但单位鞭长的分岔次数明显加大,回归分析表明,鞭总长,鞭节点,新鞭生长量,鞭径、鞭径整齐度及单位鞭长分岔次数与檫树密度之间的关系密切(r=0.92956-0.99530),混交竹林中鞭体的N、P、K,Ca,Mg养分含量高于纯柯的对应值,其中鞭体中N含量较纯林平均高出7.6%、11.6%。  相似文献   

13.
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通过对福建三明和沙县23块毛竹林试验标准地节肢动物群落1a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竹冠层节肢动物隶属于3纲、21目、124科、332种,林下层节肢动物隶属于3纲、22目、130科、349种。竹冠层和林下层类群分别有92.77%和94.54%的物种为稀有种或偶见种,林下层类群种-丰盛度关系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二类群目或功能集团的科、物种的数量分布相近,个体数量分布差异大。竹冠层类群以蜱螨目和同翅目为主,林下层类群以蜘蛛目、膜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为主。前者的科、物种以及个体数的益害比分别为1∶1.18、1∶0.83和1∶4.62,后者为1∶0.91、1∶0.85和1∶0.55。竹冠层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显著低于林下层类群,植食性集团多样性在林下层类群各功能集团中最高,在竹冠层类群中则最低。群落和功能集团各参数对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均以相应类群总体的均匀度最大,功能集团因子中均以相应类群蜘蛛类的均匀度最大。人为排除群落优势种后,二类群的多样性均显著增加,但林下层类群增加的幅度显著低于竹冠层类群。植食性和中性集团作为空间食物种类资源能显著促进群落容纳较多天敌物种,天敌对二集团的空间数量跟随效应强,二集团与天敌的多样性之间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张飞萍  张思禄  尤民生 《生态学报》2007,27(3):1026-1034
对林丹烟剂干扰下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组成的系统定位观察与分析表明:长期使用林丹烟剂明显增加了群落主要物种(Pi≥0.05)的植食性种类及其优势度,显著降低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蜘蛛目、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或捕食性、寄生性和中性功能集团的物种数,削弱林冠层寄生性和捕食性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对植食性物种的制约潜能,引起叶部植食性害虫的暴发。因此,在毛竹害虫控制中应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林丹烟剂。  相似文献   

15.
用PC-ORD4.0软件对保护区内31个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样方进行聚类分析,把毛竹林划分成9类。利用保护区1980年航空相片、1998年和2000年Lnndsat TM卫星影像,并结合保护区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绘制武夷山保护区毛竹林分布图。利用保护区1:50000的地形图数字化100m等高距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并从中获取海拔、坡向、坡度等地形参数,对毛竹林分布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毛竹纯林和毛竹一甜槠(Gastanopsis eyrei)林面积最大,分别占毛竹林总面积的40.6%和20.3%。分析毛竹林与海拔的关系时得出,海拔500-700m范围内毛竹林面积最大;随着海拔升高,毛竹林面积逐渐减少,Shannon-Wiener指数(H‘)增加;毛竹最大胸径减小。毛竹在东南坡和西北坡分布的面积比例最大。随着坡度的增加,毛竹分布的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6.
气象因子与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年9月到2002年8月的气象资料和对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的定位系统调查数据,分析了月平均气温、月极端高温、月极端低温、月降水量、每月日降水量大于0.1 mm的天数、月日照总时数和月平均相对湿度等7个气象要素与节肢动物群落及毛竹叶部主要害虫种群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象因子与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集中表现为月平均气温与林下层类群丰富度、竹冠层类群物种多样性的负相关;与毛竹叶部主要害虫种群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月平均相对湿度与毛竹害螨混合种群的负相关,以及每月日降水量大于0.1 mm的天数与蠕须盾蚧、刚竹毒蛾种群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毛竹林冠层与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张飞萍  陈清林  侯有明  尤民生 《生态学报》2005,25(10):2623-2628
根据生境的异质程度将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划分为竹冠层和林下层类群。通过大面积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竹冠层与林下层类群物种组成相似性高,两类群的共有种为258种,其中植食性、蜘蛛类、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和螨类、中性物种分别有88、53、41、38种和38种,主要隶属于蜘蛛目、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天敌总共有种为132种,占共有种总数的51.16%。物种在二类群间可相互交流,林下层类群物种更替比竹冠层类群更为频繁,中性物种交流比其它类物种更为频繁,一年中3~7月份和10~11月份的物种交流多。竹冠层类群在林下层类群的重建和瓦解中起着物种“源”和“库”的作用。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二类群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林下层类群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与竹冠层类群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之间的关系,保护林下层天敌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竹冠层天敌和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管理措施对毛竹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不同管理措施下毛竹林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研究了垦复施肥、垦复、劈草、化学除草和撂荒5种典型管理措施对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撂荒林相比,其他各管理措施均降低了群落竹冠层和林下层类群的丰富度,在林下层主要表现为蜘蛛目、膜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物种的减少,在竹冠层主要表现为膜翅目和鞘翅目物种的减少,这些减少的物种主要是偶见种(相对丰盛度小于0.01)。垦复施肥、垦复和劈草增加了林下层中性功能群和减少了捕食性功能群的个体数量,垦复施肥、垦复、劈草和化学除草增加了竹冠层捕食性功能群和减少了植食性功能群的个体数量。总体上各种管理措施均降低了林下层和提高了竹冠层类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但化学除草对林下层的影响较小,垦复对竹冠层的影响较小。长期撂荒和垦复林毛竹叶部害螨的优势度较高,长期撂荒、劈草和化学除草林蠕须盾蚧Kuwanaspis vermiformis的优势度较高,长期垦复施肥、垦复和劈草林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的优势度较高,说明长期的单一管理措施可能导致特定种类害虫的暴发。因此提出在毛竹林的管理中,应避免长期采用单一方式,注重不同年份多种管理措施的轮换。  相似文献   

19.
毛竹凋落叶组成对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好的生态功能,可能与混合凋落物的养分归还特征有关。本研究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对不同混合比例毛竹凋落叶分解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Ⅰ(毛竹纯叶)、Ⅱ(毛竹、楠木叶比例为8:2);Ⅲ(毛竹、杉木叶比例8:2)、Ⅳ(毛竹、楠木叶比例5:5)和Ⅴ(毛竹、杉木叶比例5: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凋落物分解速率符合Olson指数分解模型,R2均高于0.92。5个处理分解系数的排列顺序为Ⅱ>Ⅰ>Ⅲ>Ⅴ>Ⅳ,分别为0.68、0.66、0.58、0.55和0.49。处理Ⅰ和Ⅱ的分解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并非所有类型毛竹混合凋落叶均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只有合适的比例和树种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其中,竹阔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高于竹针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竹阔混交可能更有利于竹林持续生产力的维持。N、P、K3种元素养分释放模式不同,N元素表现为净富集与净释放交替出现;P元素在经过4个月的快速富集后,4—5个月有短暂的净释放过程,其后呈富集状态;K元素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放置的前3个月净释放,随后呈富集状态。竹林凋落叶的养分含量对凋落物养分归还有重要影响,尤其是C/N和P可能作为竹林凋落...  相似文献   

20.
Li  R.  Werger  M.J.A.  During  H.J.  Zhong  Z.C. 《Plant and Soil》1998,201(1):113-123
The carbon and nutrient dynamics in relation to growth rhythm in the giant bamboo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on Mount Jinyun, Chongqing, China, was studied during 1993–1996. Concentrations of TNC (total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N, P, and K all showed the same distribution pattern among organs: leaves > branches rhizomes stems roots. The rapid spring growth of new shoots noticeably reduced the concentration of TNC in the rhizomes, in which a large amount of carbohydrates was stored. The N concentration of the rhizomes did not decrease, however. Nutrient concentration of new (1st-year) leav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ld (2nd-year) leaves. Although the density of adult shoots was almost the same during 1994–1996, the low ratio of the number of adult shoots with new to that with old leaves from June 1994 to April 1995 resulted in a low TNC concentration in the rhizomes in early spring (April) 1995. This led to a low production of new shoots in the spring of 1995, their number being only ca. 10% of that in 1994 and 1996. Before old leaves were shed, a large amount of nutrients was remobilized and translocated to other plant parts to support further growth. Fertilization with NPK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 and P in leaves and subseque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emerging new shoo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