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期哺乳动物三尖齿兽类牙齿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中国云南禄丰盆地下禄丰组发现的以及英国威尔士晚三迭世的三尖齿兽类牙齿的超微结构.其釉质具有准釉柱结构,它们呈并行排列从釉牙质界延伸到釉质外表面.这种准釉柱结构由很多羽支状排列的磷灰石微晶组成.微晶的C轴与准釉柱的长轴形成交叉的角度大约为10-20度.早期哺乳动物牙齿釉质的准釉柱结构,很可能是从爬行动物无釉柱结构向哺乳动物真釉柱结构进化过程中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作者测量和观察了现代华南人1963个恒牙。结果表明,铲形上内侧门齿的出现率为91.8%;卡氏尖在M1中的出现率为23.8%,在M2中的出现率为1.6%。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产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上三叠统横齿兽类北方阔齿兽新材料的牙齿。基于牙齿的特征,尤其是犬后齿的形态,这些标本被暂归入杰斐逊北方阔齿兽Boreogomphodon jeffersoni;不过它们的下阔齿型犬后齿前横脊一般有两个而不是3个齿尖。根据牙齿大小、直接替换情况,推测阔齿型齿从后部萌发,从前部脱落。这个类群仅有一代阔齿型犬后齿;至少有一代,可能是两代裂齿型犬后齿。  相似文献   

4.
从鱼类解剖学和口腔医学的角度,观察和讨论了锦鲤咽齿、齿胚的形态结构和咽齿的替换,并对咽齿和咬合板做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锦鲤咽齿替换与齿胚有密切关系;咽齿替换分为两侧不同名齿同时替换、同侧两枚不同名齿同时替换和单侧一枚齿自主替换3种类型;咽齿替换是终生发生的,遵循着"被替换咽齿的骨性支持从基骨骨孔开始吸收-同名齿胚的移行与就位-旧齿脱落与新齿支持组织改建为骨性"的过程.认为齿胚的发育是启动咽齿替换的起始因素;锦鲤与野生鲤有近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由哺乳动物取代爬行动物成为地球霸主,与地球气候由热到冷转变有对应性关系。通过对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生理特点等比较,指出哺乳动物较适应冰期寒冷气候,爬行动物较适应间冰期高温气候,当出现类似中生代高温气候周期,爬行动物将成为优势物种。说明物种命运依存于特定环境.人类进化是适应各种不同环境。  相似文献   

6.
华北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的进化事件及其与欧美的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记述了过去300万年内在华北地区所发生的9次哺乳动物的进化事件:1.真象最低层位(距今约300万年);2.真马最低层位(距今约250万年);3.狼的最低层位(距今185—190万年);4.葛氏斑鹿最低层位(距今约140万年);5.丽牛最高层位(距今约90万年);6.丁氏鼢鼠最高层位(距今约62万年);7.中国鬣狗最高层位(距今约24万年);8.原始牛最低层位(距今约12.7万年);9.更新世末绝灭事件(距今约1.1万年)。本文将它们与欧美的进化事件进行了初步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沙拉木伦地区下始新统巴彦乌兰层(脑木根组)内采集到的多瘤齿兽类(鼓泡斜剪齿兽)部分颅后骨骼。这些材料包括:愈合的第2-3颈椎(C2-C3),第4颈椎(C4)的部分神经弧,完整的第5-7颈椎(C5-C7),第1-2胸椎(T1-T3),以及两块首次报道的肱骨。第2和第3颈椎的愈合,具十分粗大三角肌脊的肱骨的强壮结构及其具有突出的桡  相似文献   

8.
长尖对齿藓原丝体快速培育的关键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苔藓结皮野外恢复的大规模接种提供丰富种源,本文利用0.1% NaClO(10、15、20、30、45、60、120 s)和0.1% HgCl2(10、15、20、30、45、60、120 s)两种消毒液,采用Knop、MS和Hoagland 3种培养基,设置5.5、6、6.5、7、7.5、8、8.5七个水平的pH值,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测定长尖对齿藓[Didymodon ditrichoides(Broth.)]茎叶体的成活率、原丝体长度和分枝数等指标,探讨影响长尖对齿藓原丝体扩繁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消毒方式、培养基及pH均对长尖对齿藓茎叶体的成活率、原丝体长度和分枝数有显著影响(P<0.05),影响大小依次均为消毒方式 > 培养基 > pH;(2)最适合的消毒方式为:0.1% NaClO消毒15~20 s;(3)最适合长尖对齿藓原丝体生长的培养基是Knop和Hoagland培养基;(4)最适合长尖对齿藓原丝体生长的pH是7.5。从而得出快速培育长尖对齿藓原丝体的最佳组合为:0.1% NaClO消毒15~20 s+Hoagland/Knop+pH=7.5。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缩短长尖对齿藓生长周期以进行快速繁殖,为苔藓结皮的快速培育以及工程化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武  邢松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2015,34(4):425-441
以往研究发现,中国直立人化石呈现较大的形态变异。对于这种变异程度及造成变异的原因,在古人类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提出在直立人阶段,中国古人类已经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差异似乎没有规律性。近年,本文作者采用不同方法对若干地点的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及其变异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本文在回顾总结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其它一些地点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的观测对比,对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表现特点及变异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具有较大的变异范围。这些变异似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元谋、建始、郧县梅铺、和县牙齿呈现出较多的原始特点,代表一种原始类型;周口店、沂源等地点的标本特征相对进步,表现出更多的典型直立人特征。其它一些地点的直立人化石呈现出混合或中间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呈现出原始牙齿特征类型的中国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相对较晚,其牙齿特征的原始性与生存时代不具有对应关系。作者认为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类型反映了更新世早期和中期不同直立人群的演化状态。原始类型牙齿特征的形成不仅与演化时序性和地理分布有关,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中国直立人群的演化隔离。  相似文献   

10.
江苏溧阳县发现一始新世哺乳动物群,包括12个目.根据其中发现的洛河卢氏兔与卢氏细齿兽,认为该动物群的时代与河南卢氏动物群大致相当,为中始新世末期或晚始新世初期.  相似文献   

11.
安徽宣城早第三纪哺乳类及双塔寺组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记述了近年来在安徽省宣城市双塔寺组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计七种,其中包括一个新属和两个新种──杨氏皖柱兽(Wanostylopsyoungigen.etsp.nov.)和进步翼齿兽(Haopodusprogressussp.nov.)。根据这些属种及以往发现的材料,进一步肯定了双塔寺组的地质时代为晚古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近年来,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由于手段和技术的更新,资料大量积累,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成为植物学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过去近五十年的研究作了回顾,并从分子系统学、分支系统学、花原基发生的形态学、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及白垩纪花和其它生殖结构化石研究等五个方面对该领域在最近十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对今后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作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3.
One of the classic examples of faunal turnover in the fossil record is the Miocene transition from faunas dominated by anchitheriine horses with low-crowned molar teeth to faunas with hipparionine horses characterized by high-crowned teeth. The spread of hipparionine horse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easonality and the expansion of open habitats.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anchitheriine horses did not display an evolutionary increase in tooth crown height prior to their extinction. Nevertheless, to test whether anchitheriines showed any changes interpretable as adaptation to local conditions, we analyzed molar teeth from multiple populations of Anchitherium in three dimensions. Our results show differences in tooth morphology that suggest incipient hypsodonty in Spain, the first region experiencing increasingly arid conditions in the early Miocene of Europe. Furthermore, analyses of tooth wear show that Spanish specimens cluster with present ungulates that eat foliage together with grasses and shrubs, whereas German specimens cluster with present-day ungulates that eat mostly foliage. Taken together, even a taxon such as Anchitherium , with a long and successful history of forest adaptation, did respond to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an adaptive manner.  相似文献   

14.
龚宴欣 《古生物学报》2017,56(1):117-128
通过研究古哺乳动物的食性来探讨哺乳动物演化与古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而牙齿磨痕分析是恢复古食性和重建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牙齿磨痕(dental wear)分析包括微痕(microwear)分析和中痕(mesowear)分析,两种方法均强调食性与牙齿磨痕模式的严格对应,即不同食性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牙齿磨痕特征模式。近年来,牙齿磨痕分析方法以其简单、快捷和高效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奇蹄类、偶蹄类、啮齿类、长鼻类和食肉类等哺乳动物的食性研究。但哺乳动物的食性和摄食习性比较复杂,很可能会影响微痕和中痕分析对食性的分辨率。所以,为了获得更加详细的古食性信息和更高的食性分辨率,一方面要对微痕和中痕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增添稳定并具有食性识别意义的观测变量,另一方面,需要同时结合微痕和中痕分析,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食性信息。虽然牙齿磨痕分析目前主要应用于植食性哺乳动物的食性研究,但其原理对哺乳动物的其它类群也是适用的,随着磨痕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其它类群磨痕数据库的建立,未来的牙齿磨痕分析将可以恢复更多类群的古食性,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揭示古食性与古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5.
根据贵州东部晚寒武世早期地层内获得的刺尾虫科三叶虫新材料,论述了具有尾侧刺和不具尾侧刺的此类三叶虫共同起源于褶颊虫目的Mapaniidae,以及它们的早期演化,此外,还描述了此类三叶虫1新亚属、2新种和2新亚种及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对于正确认识寒武纪三叶虫的分类,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第四纪(或亚代)"环境变化与大哺乳动物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质年表2004的筹备和发表使关于“第四纪”概念、时限、阶元的讨论达到了高潮。目前的情势是,其下限下移至~2.6 Ma几乎已成定局;其阶元究竟是“纪”还是“亚代”正在表决中(初步表决倾向于后者)。这样一来,“第四纪”就包括以海相地层为基础建立的晚上新世、更新世及全新世三大部分。中国北方“第四纪”大哺乳动物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现在应该根据新的情势重新审视其演化的阶段性及其与~2.6 Ma以来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对环境变化和大哺乳动物化石已有资料的分析表明:1)-2.6 Ma是北极冰盖大规模扩大,季风气候急剧加强,黄土开始在中国北方大面积沉积,哺乳动物群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大量三趾马动物群特有的成员在此之前灭绝。2)~2.6至1.3 Ma是古老“第四纪”类型繁盛的时期。真马(Equus)和巨颏虎(Megantereon)从北美经过白令陆桥进入欧亚;一大批欧亚大陆起源的新属出现,如Eirictis,Meles,Crocuta,Coelodonta,Eucladoceros,Elaphurus,Leptobos等。这一时期后期的气候,从黄土粒度曲线变化幅度普遍较小判断,应该相对比较稳定,较为温和。3) 1.3-0.13 Ma为中华大角鹿(Sinomegaceros)异常繁盛的时期。一大批以周口店动物群为代表的典型中更新世的种类出现,如与狼接近的变异狼、中国硕鬣狗、意外巨颏虎、基什贝尔格犀等。这一时期之初有相当数量的东洋界分子越过秦岭进入中国北方的南部,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毛冠鹿、鬣羚等。这一时期的气候起伏大,有明显逐渐变冷的趋势。从黄土粒度曲线看,至少有3次明显的冷期和一次较长的暖期(L15,L9,L2和S5)。因此,这一阶段是可以再分的,但这需要对哺乳动物化石和动物群的年代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4)0.13~ 0.011 Ma出现大量现生种,如普氏野马、野驴、野猪、盘羊等;一些晚更新世特征的类型出现, 如猛犸象、原始牛和具有奇特角枝的中华大角鹿等;在东北还出现了驼鹿化石。这一时期的气候波动不大,相对较温和。哺乳动物群所反映的特点应该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的动物在较温和的气候条件下的辐射适应与新生现生种类的混合。5)0.011 Ma~现代,适应于寒冷气候的特殊类型,如猛犸象、披毛犀等灭绝。上述4个哺乳动物演化阶段自下至上可以NCMQ1~4代表之。其中NCMQ1-2之间的界限与现在“第四纪”所包含的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及早—中更新世的界限(1.8 Ma和0.78 Ma)并不一致。这种划分和北美及欧洲的哺乳动物分期都比较接近。北美的Blancan和Irv- ingtonian的分界约为1.35 Ma;而欧洲维拉方期的顶界也在1.1~1.4 Ma之间。NCMQ3和 NCMQ4则与晚更新世及全新世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早期地球的环境变化和生命的化学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命起源是当代最大的科学疑谜之一,也是历来人类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出现之前,有机物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称为生命的化学进化。地球上生命的化学进化与非生物部分的早期演化过程,是密切地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的。文章着重阐述与生命的化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冥古宙和太古宙的地球演化历史,指出这两个阶段所形成的还原性原始大气和古海洋条件在生命的化学进行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从宇宙形成、太阳系演化和地球环境早期演化的角度,探讨地球生命的化学进化历程;以地球形成初期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由无机分子生成生物小分子,再进一步生成生物大分子,直至最后产生原始细胞。此外,文章评述当前国际上最流行的生命化学进化学说,对早期地球的化学进化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原始海洋、粘土矿物、火山喷发等,或是来源于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进行了综合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Clade diversification is a central topic in macroevolutionary studies. Recently, it has been shown that diversification rates appear to decelerate over time in many clades. What causes this deceleration remains unclear, but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competition for limited resources between sympatric, ecologically similar species slows diversification. Employing carnivoran mammals as a model system, we test this hypothesis using a comprehensive time‐calibrated phylogeny. We also explore several conceptually related explanations including limited geographic area and limited rates of niche evolution. We find that diversification slowdowns are strong in carnivorans. Surprisingly, these slowdowns are independent of geographic range overlap between related species and are also decoupled from rates of niche evolution, suggesting that slowdowns are unrelated to competition and niche filling. When controlling for the effects of clade diversity, diversification slowdowns appear independent of geographic area. There is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clade diversity on diversification slowdowns, but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is relationship may arise as a statistical artifact (i.e., greater clade diversity increases the ability of the gamma statistic to refute constant diversification). Overall, our results emphasize the need to test hypotheses about the causes of diversification slowdowns with ecological data, rather than assuming ecological processes from phylogenies alone.  相似文献   

19.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居民的龋病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作者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16例龋病作了观察。这批遗存的人骨材料的患龋率为93.75%,龋均为6.07。该遗址居民患龋病的普遍性及严重性远大于同时代的居民及现代居民。  相似文献   

20.
ON THE EVOLUTION OF MEGACERIN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The megacerine deer (the tribe Megacerini of the subfamily Cervinae) is a rather ancient extinct group, known from the end of the Miocene, The tribe comprises 8 genera: Megaceros Owen, 1844, Sinomegaceros Dietrich, 1933, Praemegaceros Portis, 1920, Praedama Portis, 1920, Arvernoceros Heintz, 1970, Neomegaloceros Korotkevitch, 1971, Orchonoceros Vislobokova, 1979 and Praesinomegaceros Vislobokova, 1983. The Pleistocene history of megacerines is much studied regarding the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se deer. Almost all students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two branches of megacerines in the Pleistocene of Europe: one of these connected with Megaceros giganteus (Blumenbach, 1803) and the other with Praemegaceros verticornis (Dawkins, 1872), although the estimations of the systematic range of these cervids are different (Azzaro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