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广州市河涌治理的紧迫性、复杂性以及传统治理方法的缺陷与不足,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原位治理广州黑臭河涌污染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河道曝气增氧、投放微生物菌剂、底泥生物修复和设置生物巢系统等步骤和措施,控制和消除河涌外源和内源污染,净化河涌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达到消除黑臭、消除河道底泥的目的。本方法无须在河道中兴建构筑物,也无须清疏河道底泥,普遍适用于截污、清淤的河涌,以及受潮汐影响流态变化复杂的河道进行原位治理,恢复水体正常生态功能,为众多的城镇黑臭河涌提供了切实可行、经济方便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申茜  朱利  曹红业 《生态学杂志》2017,28(10):3433-3439
持续改善城市水环境,加强黑臭水体整治,不仅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的国家战略需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关注热点.国内外以往的研究侧重于黑臭水体的成因、评价方法和治理措施,而关于遥感手段监测黑臭水体的研究十分少见,很难满足国家的业务化监测需求.本文总结了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与筛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完善城市黑臭水体的识别和分级标准,开展遥感监测黑臭水体的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筛查体系.其中,重点归纳了核心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面向黑臭水体提取的高分影像预处理技术,城市水体提取技术,黑臭水体分类技术,基于星、空、地基遥感的黑臭水体识别与分级模型.本文总结基于高分遥感技术手段监测与筛查城市黑臭水体的研究进展、提出研究思路,将利于全面掌握黑臭水体的空间分布状况、治理进展情况,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潜水式生态介质箱对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浮床作为一种常规治理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其只能修复表层富氧水体,对下层缺氧水体的修复能力有限.本研究针对实际黑臭水体的修复需要,设计了潜水式生态介质箱(潜水组),并以传统的生态浮床(浮床组)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修复前后黑臭水体的水质变化,考察了水生植物的生长状况及N、P积累能力.结果表明: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两组处理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均逐渐升高,其中潜水组去除全氮(TN)、铵氮(NH4^+-N)、全磷(TP)的能力优于浮床组,但其去除化学需氧量(CODMn)的能力稍逊;潜水组植物(苦草)的生长状况优于浮床组植物(菖蒲),且苦草对水体中TN、TP的吸收积累能力和去除贡献率均优于菖蒲;此外,苦草的质膜透性、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均低于菖蒲,说明苦草更适于在黑臭水体中生长,该潜水式生态介质箱是新型的一体化原位修复装置,更适用于黑臭水体的修复实践.  相似文献   

4.
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旭  王永刚  孙长虹  潘涛 《生态学杂志》2016,27(4):1331-1340
黑臭水体是水体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造成黑臭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包括有机污染物、底泥再悬浮以及水体热污染,城市水循环条件不足是引起黑臭水体的水动力学因素.从黑臭形成化学机理看,致黑物质主要包括悬浮物、Fe、S元素及其化合物FeS;致臭物质主要包括H2S、NH3等小分子气体以及硫醚类(VOSCs)、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莰醇等化合物.本文重点从黑臭评价指标、黑臭指数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综合评价法4个方面对黑臭水体评价方法进行对比与总结,并对未来城市黑臭水体研究进行展望,旨在进一步明确城市黑臭水体判别技术,为城市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维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产养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考察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产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方法:将实验室研制的复合微生态制剂MCB以不同的投放量加入各实验养殖池塘中,根据各池中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与空白对照池比较。结果:施放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各实验池均比未加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对照池溶氧含量明显增加,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明显降低;复合微生态制剂MCB的投放周期为10d左右,最佳投放量为9mg/L。结论:每10d左右,施放9mg/L的复合微生态制剂MCB,可对水产养殖水体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利用典型沉水植物密齿苦草修复城市水体的技术,评价了生态浮岛技术对城市水体的净化作用,探索了滤食性动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研究表明,沉水植物恢复、生态浮岛和滤食性动物吸收转化技术可用于修复城市水体,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逐步增加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完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7.
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对灌溉重金属污水净化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污染物是生物治理工业污水的途径之一。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试验旨在探索高等水生植物对沈阳西部及南部灌溉重金属污水的吸收能力,并用凤眼莲对单一重金属镉、铅和砷的净化功能与生态效应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个课题组开出医治珠江广州河段“黑臭病”药方,并提出须尽快分期投资建设这些污水处理厂.以尽快集中统一高效强化治理城市污水。  相似文献   

9.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补水模式及其净化效果与生态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常州市蔷薇湿地公园为例,提出一种“垂直流+水平流”新型生态补水复合模式,探讨了该模式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该补水模式不但能净化受污染的源水(城市河水),而且可有效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功能.城市湿地公园内的大部分景观水体可达到全身接触性娱乐类景观功能要求,运行成本仅为常规补水工艺的5%~25%,具有较好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富营养化水体的水生植物净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01,自引:3,他引:101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和底泥遮蔽的方法对养鱼池的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金鱼藻等6种水生植物对水中总氮、总磷和硝态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以狐尾藻和微齿眼子菜两种效果最好,1个月后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3.84%和77.54%,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5.85%和90.65%,磷的去除率都达到了91.7%.但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稍差,1个月时去除效果只有14%~70%.底泥进行塑料遮蔽处理后在前期(15~20d)能控制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但不能保持长久;并在后期表现出“补偿效应”.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生植物能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水体观感,但对改善COD和DO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凤眼莲种植对滇池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凤眼莲进行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净化和生态恢复已经成为水生生态系统修复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探明凤眼莲在净化水质时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于2010年4月-2011年3月对滇池凤眼莲种植区域水体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 并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凤眼莲种植降低了水体pH值、透明度、光照强度和溶解氧含量, 与对照区相比, 凤眼莲种植增加了水体中硫化物的含量, 凤眼莲种植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呈一定的月份波动, 推测认为这与凤眼莲本身的生长特性相关。研究结果为大面积种植凤眼莲进行水质净化和水体修复时生态安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质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而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治理水污染成为当务之急。城市污水是一种混合污水,如果未经处理达标便排入河流水体,必将严重污染水质,影响水生生态,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变臭。因此,必须对城市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环境。  相似文献   

13.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有 :净化水质、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抑制病原微生物 ,提高机体免疫力 ;作为饲料添加剂 ,促进养殖生物生长 ;常用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综述了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及常用微生物菌群。  相似文献   

14.
光合细菌在水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合细菌以其无毒、繁殖快、适应能力强、易人工培养等优点而在环境治理中受到重视。国内外对光合细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业(如净化水质,作饵料添加剂等)和生活及工业重污染水处理中的作用,关于光合细菌在景观微污染水体治理方面的作用研究较少。课题组研究发现光合细菌中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对西南大学景观水中氨氮的去除率高达95%,暗示光合细菌能有效治理景观水污染。综述了光合细菌的分类、脱氮除磷原理以及目前光合细菌在治理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和养殖污水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光合细菌在处理景观微污染水体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光合细菌在景观水治理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广州市白云山6个检测点的水体检测表明,白云山森林有明显的净化功能,森林内3个检测点的水体保持良好的水平,其检测项目符合评价标准;但其余3个测试点因靠近郊区或在人群活动的地方,受城市污染影响,环境污染已超出自然净化能力并出现有2~3个项目超标,因此在白云山的治理中,必须及时注意森林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对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氧化塘-河道原位生物修复的方法对广州市古廖涌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并对治理前、氧化塘处理、原位生物修复河段上游和下游四个不同治理阶段的水体进行水质和浮游动物的监测,试图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反应河道黑臭水体不同治理程度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指示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修复阶段,水体CODcr、BOD5、氮和磷等污染物逐步得到去除,透明度大大提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浮游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提高,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轮虫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水体修复完成后,浮游动物的优势种轮虫由花箧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psuliflorus)转变为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Brachionus rubens,枝角类优势种为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桡足类在数量上以无节幼体(Naupii)占绝对优势;可作为重污染河道水体修复的指示浮游动物主要有轮虫的花箧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ruben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奇异六腕轮虫(Pedalia mira)、胶鞘轮虫(Collothecasp.),桡足类的无节幼体,枝角类的微型裸腹溞。  相似文献   

17.
绥宁河生态修复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上海市的苏州河支流绥宁河治理段与非治理段水体叶绿素a分粒级分析,探讨了生态修复对水体粒径分级叶绿素a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治理和对照以及治理采样点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85.232、92.402和95.205%,其中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78.460、87.943和87.211%,对全河叶绿素a的贡献平均为84.538%,是该水体叶绿素a生物量的最大贡献者;网采浮游植物对全河叶绿素a的贡献仅为9.054%.生态修复工程试验使网采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减少,微型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保持稳定,而微微型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增多,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影响不大,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工程试验的反应最敏感.  相似文献   

18.
EM有效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EM技术在工业废水治理、生活废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河流湖泊环境净化、固体废物环境治理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环保领域中的应用,并对下一步EM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五种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采用移栽沉水植物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和浮游藻类生物量。本研究在夏季藻类密度较高的富营养化水体中移栽5种长江中下游流域常见沉水植物,比较不同沉水植物去除营养盐和控制藻类总量的能力。研究结果:5种沉水植物对水体总氮含量去除率的大小顺序为:竹叶眼子菜>黑藻>苦草>微齿眼子菜>菹草,对总磷去除率大小顺序为:竹叶眼子菜>黑藻>微齿眼子菜>苦草>菹草;竹叶眼子菜控制水体中藻类总量的效果最佳,苦草、微齿眼子菜及菹草次之,黑藻对水体总磷和浮游植物的去除效果均极显著(p≤0.01),而对总氮含量的作用影响不明显(p=0.209)。综合营养盐吸收作用和藻类控制效果来看,竹叶眼子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生长状态良好并达到较为稳定的净化作用,是夏季治理浅型富营养化静水水体的理想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20.
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它们个体大、生长周期长、吸取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能力强,保持和恢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种群可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水生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水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可直接捕食浮游植物,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而改变鱼类种群结构可提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从而间接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我国的生物净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在水生高等植物及水生植被生物净化的关键技术及优化水产养殖新模式技术研究方面有待提高,这将对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及水体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