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用ND-O-BSA-IgM-ELISA测定正常人和麻风及结核患者血清抗体水平以界定大连地区正常临界值及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用ND-O-BSA抗原对60例麻风患者,各100例男、女正常人和30例肺结核患者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 ND-O-BSA在血清浓度1∶100和临界值取0.14时,ND-O-BSA-IgM-ELISA对麻风患者检测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5%;结核患者无一例阳性.结论 ND-O-BSA-IgM-ELISA实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且不存在与结核血清的交叉反应,可用来早期检测麻风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两种不同生态型麻疯树夏季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来源于海南及贵州的两种不同生态型麻风树(Jatropha curcas L.)为试材,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及PAM-2100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在夏季对其气体交换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进行测定.光强-光合速率响应曲线显示两种不同生态型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LSP)分别为18.9μmol · m-2 · s-1、1600μmol · m-2 · s-1(贵州型)和20.4μmol · m-2 · s-1、1700μmol · m-2 · s-1(海南型),而CO2光合速率响应曲线则显示两者的差异不大.两者的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曲线都呈双峰型,主峰出现在10:00,在14:00左右出现低谷,次峰出现在16:00左右,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海南麻风树的Pmax、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暗呼吸速率(Rd)均高于贵州麻风树.两种生态型麻风树PSⅡ最大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日变化无显著差异, 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变化趋势与Pn相同.这表明麻风树是一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强光适应性的木本能源植物,不同生态型麻风树的气体交换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有一定的差异,海南麻风树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强于贵州麻风树.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发病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联合化疗是CRC的一线治疗方法,但近年大量研究证实免疫治疗在CRC治疗手段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微卫星状态(microsatellite status,MSs)是CRC亚型分类的关键标志物之一,也是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策略制定的决定性依据之一.虽然免疫治疗在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的CRC患者中的重要治疗价值已得到强有力的证实,但传统观念认为大部分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 MSS)的CRC患者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而且部分MSI患者虽然对免疫治疗有初反应性但无法持久.鉴于此,对基于MSs状态的CRC患者免疫治疗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旨在总结基于不同MSs状态特别是MSS型的CRC免疫治疗进展,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张福仁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在对麻风遗传学研究中发现,感染麻风杆菌会增加麻风发病基因变异的几率,麻风患病风险与自体免疫性疾病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该研究成果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5.
肿瘤免疫治疗的成功揭示了宿主免疫在抵抗癌细胞增殖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行性.但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肿瘤微环境仍然是限制肿瘤免疫治疗进展的重要瓶颈.肿瘤微环境会诱发肿瘤细胞代谢发生重编程,此过程会导致肿瘤细胞与宿主免疫细胞竞争利用营养物质,肿瘤细胞来源的代谢产物或废物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免疫细胞的激活及效应功能的发挥,最终达到促使肿瘤细胞存活及增殖的目的.因此,本文就微环境条件下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及其代谢产物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展开讨论,以期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麻风树叶枯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2009年在贵州麻风树栽培基地栽培的麻风树上发现一种叶部新病害,定名为麻风树叶枯病。该病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叶片受害后初期产生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后期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叶片过早脱落。从贵州罗甸麻风树栽培基地采集了16个叶枯病标样,经分离培养获得13个真菌分离物。通过致病性测定,证明菌株PE06为麻风树叶枯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其rDNA-ITS序列分析,将贵州麻风树叶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这也是首次在麻风树叶片上发现由该病菌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7.
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实现抗肿瘤作用的治疗方式,现已成为对抗肿瘤的新型有效疗法.然而,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存在可使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将以肿瘤微环境的组成、分类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为出发点,探讨通过放化疗、免疫检查点、基因修饰免疫细胞以及多种联合治疗等方式应对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使免疫治疗发挥最大疗效.  相似文献   

8.
鞠丽萍  陈彬  杨志峰  戴婧  齐静  苏美蓉  刘耕源 《生态学报》2010,30(20):5646-5652
生物柴油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之一,已在我国开始了产业化应用。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以麻风果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全过程,包括麻风树的种植、麻风果实的运输、麻风果油的榨取、果油酯化4个过程以及废水的处理进行了评价,从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和购买资源入手构建了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并与大豆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小麦为原料的生物乙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麻风果油生物柴油的能值转换率是1.67×1013sej/kg,能值产出率是1.85,环境负载率是6.84,可持续发展指数是0.271。比较得出,麻风果油能值转换率是大豆油的3倍,是生物乙醇的2倍;相同经济能值的投入,麻风果油能值产出率最高,但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也更强;可持续发展指数三者相差不大。原料的非食用性方面,与大豆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相比,麻风果油有很大的优势,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自然杀伤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K细胞作为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的效应器,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NK细胞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策略,治疗的关键性问题、及与其他方法联合治疗等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麻风树生物能源产业化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全球目前麻风树生物能源主流报道的系统研究分析和对我国四川攀西、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部分地区麻风树生物能源规模化示范种植情况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认,麻风树正日益成为全世界新兴生物能源的最新看点、热点和焦点,但也同时发现我国探索麻风树生物能源产业化的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对转基因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免疫耐受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转基因(Transgenic mice,Tg)小鼠模型,研究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的免疫治疗效果,为HBV的临床免疫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重组HBsAg疫苗单独或辅以CpG ODN,同时设干扰素(IFN)药物组和生理盐水(NS)照组,多次免疫治疗HBV转基因小鼠,于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2周、4周眼球后静脉丛取血,动态观察各组小鼠血清中HBsAg量、HBsAg阴转率、Anti-HBs阳性率和HBVDNA拷贝数的变化.在治疗后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变活动度以及SP组化法观察活肝组织中HBsAg表达量的改变.结果在免疫治疗后2周,HBsAg疫苗组和HBsAg CpG组血清中的HBsAg量较免疫前和同期的IFN组、NS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并且到4周时降低作用依然很明显;免疫治疗后2周时两组100%出现Anti-HBs抗体;HBsAg CpG组治疗后2周血清HBsAg有1只转阴,4周时阴转数增加到3只.其他三组中均无阴转;免疫治疗后2周至4周HBsAg CpG组的小鼠HBV DNA的拷贝数可降低1~2个数量级,IFN组2周部分出现轻微降低但到4周时出现回升;HBsAg CpG组肝组织中HBsAg量的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病理学检测显示HBsAg CpG组肝组织中浸润大量淋巴细胞,可见恢复期的肝小叶.肝组织病变活动度情况为HBsAg CpG组>HBsAg组>IFN组、NS组.结论CpG ODN增强重组HBsAg疫苗对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重组HBsAg疫苗辅以CpG ODN可作为临床上免疫治疗慢性HBV感染的可行性途经.  相似文献   

12.
过继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 transfer,ACT)是肿瘤治疗中一种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但是在没有化疗或者放疗等辅助治疗手段时,过继免疫治疗缓解肿瘤生长的效果非常短暂.为了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过继免疫治疗手段,我们使用白介素15(IL-15)体外扩增OT-ⅠCD8 T细胞,使其分化成为中央记忆性T细胞(central memory T cells,TCM),并将其过继转移至携带B16-OVA肿瘤的小鼠中.我们发现,与IL-2体外扩增的CD8 T细胞(effector T cells,TEFF)相比,TCM对肿瘤的生长具有长时间的缓解作用,而IL-2分化的TEFFs治疗肿瘤在短暂的缓解后反弹性生长.进一步的研究发现,TCM治疗的小鼠脾脏内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数量和比例明显高于TEFF组,并且RT-PCR分析表明TCM治疗的小鼠肿瘤内细胞高表达MHCⅠ类分子.这些现象提示了抗原提呈对过继细胞转移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对于发展更为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转移性肾癌(mRCC)作为一种高度恶性的疾病,以进展快、病死率高为特点,且一直以来临床上对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联合化疗和(或)放疗也不能显著提高反应率或改善生存.在分子靶向药物诞生之前,临床上应用以细胞因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作为mRCC的一线治疗.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彻底打破了传统细胞因子免疫治疗mRCC的局面,使mRCC患者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系统阐述mRCC的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进展,详细介绍目前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情况,以期为mRCC治疗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麻风树(Jatropha curcas)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能源植物之一。本研究针对来自全国6省区的219份麻风树种质资源,应用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公共数据库中的所有序列设计出了20对SSR及4对eSSR引物,这些引物均能很好地扩增麻风树DNA片段。在上述24个SSR标记中,有8个(33.33%)探测到麻风树群体的DNA多态性。这24个SSR标记共扩增出36个位点,平均每个标记扩增1.5个位点,其中12个(33.33%)位点显现出多态性。这表明中国麻风树是一个具有中等SSR多态性水平的物种,其多态百分率为33.3%。  相似文献   

15.
以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肿瘤免疫治疗伴随诊断仍存在诸多困难。在当前精准医疗大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性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应用到肿瘤免疫治疗的伴随诊断中,对于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PD-L1的表达检测、肿瘤突变和肿瘤变异新抗原分析、肿瘤微环境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等方法与肿瘤免疫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相关性,然而其临床应用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导致精准的肿瘤免疫治疗伴随诊断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介绍了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相关伴随诊断领域研究进展,提出肿瘤免疫治疗伴随诊断需要开放式思维,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多元化分子标识,从而推动肿瘤免疫治疗实现个体化精准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验证金胺O荧光染色法应用于石蜡组织切片麻风杆菌检测的可行性。方法用金胺O荧光法对6例确诊为麻风病的病理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并与抗酸染色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荧光染色法6例结果均为阳性,在暗背景下麻风杆菌显示明亮淡绿色荧光;在菌量较少荧光染色片中寻找单根麻风杆菌,较抗酸染色片更为容易。结论金胺O荧光染色法可用于石蜡组织切片麻风病的诊断,麻风杆菌单根散在时比抗酸染色法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CD4+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们对CD4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CD4 T细胞不仅可通过IFN-γ依赖性等机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且在CD8 T细胞的激活、记忆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的产生、维持以及促进其存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激活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是免疫治疗的理想策略;另外,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可能被肿瘤表达的自身抗原所诱导,与肿瘤免疫耐受的维持和抗肿瘤应答的下调有关,被认为是免疫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抑制该细胞亚群可增强治疗性肿瘤疫苗的临床效果.现就CD4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肿瘤免疫治疗因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高效性已成为疗效显著的新型疗法,其中细胞介导的过继免疫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与化疗、放疗、手术切除这些传统肿瘤治疗手段相比,由于能够直接杀伤或者激活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近些年,研究人员在过继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现状与临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与免疫系统的相互抗衡,直接决定了这场健康保卫战的成败.由"种子与土壤"学说展开的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为解开肿瘤形成与侵袭转移之谜提供了新视角,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肿瘤微环境的主要成分及其介导的免疫耐受,及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肿瘤细胞通过刺激新生血管生成来满足对营养及供氧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肿瘤组织生长对于新生血管形成的依赖性使得抗血肿瘤管生成已经成为肿瘤学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领域中最吸引人的策略之一.在众多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鼠和人中也分别称为Flk-1和KDR)对于与肿瘤生长、转移及复发相关的血管生成是至关重要的.此外,通过打破肿瘤组织自身介导的免疫耐受与逃避,主动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崭新的抗肿瘤治疗方法.通过将这两种策略联合应用,抗血管生成主动免疫治疗使得更加有效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成为可能.这种免疫治疗与抗血管生成的联合应用有望成为一种有良好前景的研究方案.本文总结了通过打破VEGF/VEGFR2信号通路实现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主动免疫治疗方面最新研究进展.本文讨论了旨在抑制血管生成的三种不同形式的抗肿瘤疫苗-细胞疫苗、蛋白质/多肽疫苗及基因/DNA疫苗,以及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