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斜带石斑鱼淋巴器官个体发育的组织学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吴金英  林浩然 《动物学报》2003,49(6):819-828
本文应用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学观察,对出膜后1~60天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淋巴器官组织进行了研究,描述了淋巴器官的个体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实验水温为22.0~27.8℃时,孵化后第10天出现头肾原基。头肾原基由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组成。随着鱼体的生长,头肾原基的造血干细胞很快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头肾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支持下的淋巴造血组织构成。第11天出现脾脏原基。脾脏原基由造血细胞组成,淋巴化速度相对较慢。脾脏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红细胞和类红细胞占优势,没有红髓和白髓之分。第13天出现胸腺原基。胸腺发育速度较快,是明显的淋巴器官。胸腺主要由胸腺细胞(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外区和内区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很容易区分。胸腺外被单层的上皮细胞层与咽腔相隔,保持浅表的位置,并且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胸腺与头肾是独立分开的。免疫器官原基出现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而免疫器官淋巴化的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和其它硬骨鱼类一样,斜带石斑鱼在早期发育阶段,淋巴器官的发育较迟,出现相对滞后的现象[动物学报49(6):819~828,2003]。  相似文献   

2.
瓦氏黄颡鱼和岩原鲤脾脏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瓦氏黄颡鱼和岩原鲤脾脏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瓦氏黄颡鱼和岩原鲤脾脏被膜薄,仅由一层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纤维构成,脾小梁明显,红髓和白髓混合,无明显的分界,鞘毛细血管发达;瓦氏黄颡鱼脾小梁细而少,白髓中淋巴细胞密集,在靠近被膜的脾实质边缘区域密集的淋巴细胞形成外形类似淋巴小结的结构,巨噬细胞聚集形成明显的巨噬细胞中心;岩原鲤脾小梁发达,伸入脾实质将脾脏分隔成一个个的小叶,白髓中密集的淋巴细胞较少,未见类似淋巴小结的结构,巨噬细胞分散存在,无明显的巨噬细胞中心.  相似文献   

3.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中华花龟的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等组织器官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心肌的特点是暗带较窄,心肌纤维束状排列.肝脏分3叶,肝实质内结缔组织少,肝小叶分界不清楚.脾脏分被膜和实质两部分,实质由白髓和红髓构成,白髓包括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红髓由脾索和脾窦组成,未发现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肺一对,为长形扁平囊,肺泡囊状,肺泡内可见管壁的结节状膨大.肾脏由肾小体、颈段、近曲小管、中间段、远曲小管和收集管6部分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在肾小体附近可见致密斑样结构.  相似文献   

4.
猴脾脏内NPY、CGRP、SP 和 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 ABC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GDN)显色技术,观察了神经肽 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 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Immunoreactire,IR)阳性神经纤维在猴脾脏的分布。结果发现,NPY-IR 神经纤维沿脾的动脉、静脉及其分支走行,在被膜、小梁、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亦有分布。CGRP-IR 和SP-IR 神经纤维在脾脏的分布相同,主要沿脾动脉走行,中央动脉周围尤为丰富,白髓和红髓的淋巴组织中有少许分布。VIP-IR 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中央动脉周围,白髓和边缘区有零星分布。猴脾脏肽能神经纤维末梢与免疫细胞接触密切,揭示它们对免疫细胞的发育和活性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为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广东乌龟的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等组织器官进行了组织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心肌纤维束状排列,可见闰盘结构.肝脏分3叶,肝内结缔组织很少,相邻肝小叶分界不清.肝血窦内含色素细胞.脾脏分被膜和实质两部分.实质可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包括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红髓由脾索和脾窦组成.未发现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肺为一对长形扁平囊.支气管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细支气管的黏膜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肺泡囊状.肾脏由肾小体、颈段、近曲小管、中间段、远曲小管、收集管等部分构成.颈段和中间段均由单层纤毛立方上皮细胞构成.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收集管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  相似文献   

6.
鲤鱼和鲫鱼脾脏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鲤鱼和鲫鱼的脾脏中都没有小梁,其红髓和白髓是混合的。脾脏中都有椭圆体,其末端向脾髓开放。脾髓的纤维网眼中缺乏血管壁,椭圆体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可直接流入脾髓网状结缔组织的腔隙中。腹腔注射墨汁的鲫鱼,2小时后即可在椭圆体的巨噬细胞中看到碳粒的积累,可见脾脏的过滤作用主要在椭圆体中进行。在注射墨汁的鲫鱼脾脏中,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比未经注射鱼的脾脏明显,且数量增多,它和哺乳动物淋巴结和脾脏中的生发中心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家兔淋巴结和脾的组织学年龄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初生时期淋巴结和脾脏均未达到成年水平,淋巴结皮质较薄,且呈弥散性;髓质琉松,含结缔组织较多,淋巴细胞稀少。2.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和脾小体在30日龄时出现。3.网状纤维在淋巴结主要分布于淋巴小结的外周;在脾白髓区域的网状纤维丰富而粗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地高辛-碱酸酶标记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TA1在大鼠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的定位分布。首次证实PTA1和PTA1 mRNA散在分布于大鼠脾脏和胸腺中,但在淋巴结中未见分布。本研究结果为全面了解PTA1在体内的分布及功能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1例成体黑熊脾脏组织结构进行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黑熊脾脏被膜较厚、表面被覆间皮。脾实质可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三部分。白髓脾小结较大,淋巴细胞密集,红髓脾窦丰富,脾索及边缘区含大量巨噬细胞。结果表明:黑熊脾与一些哺乳动物的脾脏结构基本相似,亦属于有血窦脾,具有较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鳗鲡肝脏,脾脏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琼林  卢全章 《动物学报》1994,40(2):125-130
经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鳗鲡肝脏的肝小叶不规则。肝细胞胞质内翕含多种细胞器及包含和,胆小管由2-4个肝细胞围成,相邻肝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封闭胆小管。血窦为有孔型,孔处无隔膜,内有巨噬细胞。窦周隙明显,未见贮脂细胞。肝猾胆小管腔与窦周隙面伸出许多指状微绒毛。脾脏内白髓中淋巴细胞聚集成群,无未见明显脾小结,淋巴鞘,红髓由脾索与脾窦组成,动脉分支末端(壁厚的毛细血管)可开放于红髓,无明显巨噬细胞中心,脾窦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大鼠甲胎蛋白(AFP)基因片段作为模板,分析大鼠肝癌细胞核蛋白成分对体外转录活性的影响,发现大鼠肝癌含有促进AFP基因体外转录的核蛋白。作为对照.没有发现任何成年大鼠肝核蛋白可以促进AFP基因的体外转录。为了确定促进AFP基因体外转录的核蛋白作用部位,对AFP基因模板5'端上游序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删除,进一步分析核蛋白对删掉5’端上游序列后的模板体外转录的影响,结果表明,AFP基因转录的起始点到255bp这段DNA序列是大鼠肝癌核蛋白促进AFP基因转录必不可少的。以SV40DNA经Pst I酶酶切所得的DNA片段(1216bp和4027bp)代替AFP基因片段作为模板,不存在核蛋白促进体外转录的现象。用AFP基因转录的起始点到 255bp这段的DNA为探针,进行Southwestm印迹分析,结果发现了8种与探针结合的核蛋白。  相似文献   

12.
植物血凝素对兴国红鲤头肾和脾脏的比较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HA注射前后兴国红鲤头肾和脾脏结构基本相同。红鲤头肾有被膜,为淋巴样组织,由许多血管,血窦和淋巴索组成,脾脏是实质性器官,淋巴细胞聚集成团,有弥散的胰腺组织渗入,注射PHA后头肾和脾脏内的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原始型细胞显著增加,而粒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SI)对小鼠淋巴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对照组和辐射补充0.5%SI组,喂养2周后,4.0Gy照射。照射后24 h处死小鼠,取血、胸腺和脾脏分离淋巴细胞,进行血淋巴细胞计数、观察DNA损伤情况;培养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检测3H-dT掺入量,观察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计算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辐射使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胸腺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指数降低、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增加,这些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补充SI可降低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数的减少幅度,降低胸腺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下降幅度,减少辐射对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其中SI对胸腺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对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的防护作用与辐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豆异黄酮可对小鼠的血、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脾脏的骨髓组织生能为炎性的组织提供稳定的白细胞补充,而白细胞增多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密切相关的。然而,造血干细胞在脾脏中是如何被调控的,这一点至今还没有被清楚地认识。本文研究人员发现,脾脏红髓中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阳性的(VCAM1+)巨噬细胞是髓外的骨髓组织生成所必需的,这些巨噬细胞在脾脏中利用粘附分子VCAM-1来滞留造血干细胞。利用纳米颗粒在体RNAi技术,将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脾脏神经支配与免疫功能关系.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手术切除实验组10只大鼠脾脏神经纤维,饲养1周后取出脾脏,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HE染色两组大鼠脾脏结构结构清晰,动脉周围淋巴鞘内淋巴细胞密集成团状,红髓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在去除大鼠脾脏神经支配的实验组较对照组脾脏大体结构无明显变化;(2)两组脾脏淋巴细胞均有ERK表达,对照组正常脾脏表达ERK阳性细胞占16.2%,实验组仅占6.0%.实验组脾脏内表达ERK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同时ERK表达量也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去除神经支配后,脾脏内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脾脏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急性低氧和腺苷对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急性低氧和腺苷对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探讨急进高原时机体免疫功能改变的规律和机制.方法:大鼠在5 000 m模拟高原减压低氧3 d后,用3H-TdR掺入法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增加细胞培养液中腺苷浓度观察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在5.0 mg/L 和2.5 mg/L刀豆素A(concanavalin A,ConA)的刺激下,对照组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分别为64.0±23.7和43.5±21.7;急性低氧组大鼠显著降低至29.4±11.3 和20.2±16.1;10 μmol/L和100 μmol/L腺苷能够显著抑制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急性低氧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低氧引起的腺苷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冯慧 《昆虫学报》1964,(6):815-823
蓖麻蚕在变态期血淋巴酸性磷酸一酯酶活力随着蚕体的发育不断发生变化。在五龄起蚕,五龄四天及前蛹期酶活力较高,化蛹时显著降低,羽化前后又复升高。酶活力按血淋巴单位体积计算。雌雄两性差异不显著。但由于五龄中期以后,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雌体大于雄体:故自五龄中期以后,酶的比活力雄体大于雌体。此酶在组织中的分布及其活力变化如下:在幼虫五龄盛食期消化道酶活力较高,其中尤以中肠酶活力最高。脂肪体和丝腺仅有微弱的酶活力。脂肪体酶活力有蛹期上升,羽化后达到最高点。此表明蓖麻蚕中肠在五龄盛食期具有旺盛的磷酸化及脱磷酸化作用,为代谢的活跃场所。在蛹及成虫体,消化道退化,脂肪体在代谢方面占了主要位置。昆虫血淋巴和其它动物血液不同的一个方面是它含有大量的磷酸酯类。影响血淋巴磷酸酯类的种类及其含量变化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血淋巴本身对于不同的磷酸酸类的选择水解,蓖麻蚕在变态期血淋巴不同专一性磷酸酯酶的存在及其活力的变化,就是血淋巴选择水解的决定因素:另一是组织磷酸酯类对于血淋巴的选择分泌;本研究表明五龄幼虫中肠及脂肪体,尤其是蛹和成虫的脂肪体是血淋巴磷酸酯的重要来源。此外还研究了血淋巴磷酸一酯酶的性质,及某些金属离子,有机酸等对该酶活力的抑制及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3HTdR标记的方法,在小鼠经~(60)钴丙线照射900拉德后,输同种骨髓细胞观察骨髓及脾脏组织中造血的重建。在移植后3天,骨髓细胞中首先出现~3HTdR标记的淋巴样细胞,相继出现标记的幼红细胞,同时标记的幼粒细胞亦随之增多。脾脏于移植后3天,标记的淋巴样细胞也开始增多。于移植后4天、幼红及幼粒细胞开始标记。检查骨髓及脾脏组织,在移植后4天,相继出现红系及粒系细胞集落。移植后12天,骨髓及脾脏组织中充满红系、粒系及巨核等造血细胞。本文就造血细胞间关系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9.
鳗鲡肝脏、脾脏显微与超微结构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郭琼林  卢全章 《动物学报》1994,40(2):125-130
经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鳗鲡肝脏的肝小叶不规则。肝细胞胞质内富含多种细胞器及包含物。胆小管由2—4个肝细胞围成,相邻肝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封闭胆小管。肝血窦为有孔型、孔处无隔膜,内有巨噬细胞。窦周隙明显,未见贮脂细胞。肝细胞向胆小管腔与窦周隙面伸出许多指状微绒毛。脾脏内白髓中淋巴细胞聚集成群,未见明显脾小结、淋巴鞘。红髓由脾索与脾窦组成,动脉分支末端(壁厚的毛细血管)可开放于红髓,无明显巨噬细胞中心。脾窦及脾小动脉内皮细胞通常为长杆状、沿血管纵向平行排列。脾窦为有孔型,孔处可见薄的隔膜。脾小动脉内皮外为2—5层平滑肌(多数为纵行)。  相似文献   

20.
本工作采用放射火箭电泳自显术和免疫酶标记定位技术,对大鼠3'-MeDAB诱癌过程血清和肝组织甲胎蛋白(AFP)的动态变化和定位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1)肝硬化假小叶内的少数肝细胞、嗜碱性间变再生结节细胞、少数“幸存肝细胞”及少数“过渡性细胞”,具有合成AFP的能力。未见肝内其他类型细胞合成AFP。合成AFP的细胞大多具有胞浆嗜碱性、生长活跃和形态上去分化的特点。(2)未见胆管癌细胞合成AFP。肝细胞癌分化好的癌细胞绝大多数也未见合成AFP,分化差的癌细胞合成AFP的能力,基本上与其生长活跃程度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而与癌细胞是否处于核分裂阶段关系不大。(3)肝癌组织AFP酶标的强度和范围与血清AFP水平之间基本上有平行关系。此外,本文还就什么细胞合成AFP、血清AFP“马鞍型”变化的成因及病理组织学基础等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大鼠3'-MeDAB肝癌的组织发生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