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在上海郊区选址了21个郊野公园,并在2013年先期启动5个公园作为实践试点。本文以其中的闵行浦江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提出浦江郊野公园在政策落地、设计施工和后期管理中的实践探索。浦江郊野公园作为近郊开放的郊野空间,其用地属性多元化,设计通过林地管护设施和设施农用地的途径,解决了公园必需的日常配套服务设施的落地问题。浦江郊野公园原先为苗圃林的生态基地,现作为郊野公园后,将大面积“苗圃林”转化为最大程度发挥生态效益和游憩功能的“林苑”,旨在探索公园在后期如何自我完善和持续升级的途径和模式,以期完成浦江郊野公园的初步研究和实践,对今后上海郊野公园的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山地城市雨洪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而提升雨洪灾害的适灾能力建设已成为应对山地城市次生灾害频发的迫切诉求。以灾害链相关理论为支撑,围绕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灾害链关键要素,分析、归纳山地雨洪的灾害链及其链式的灾害演化关系和灾变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害链断链”和“城市空间减灾”2个层面的雨洪减灾规划策略,从而达到降低雨洪灾害链频次,减少灾情放大,增大城市安全性的目的;进而以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例,探讨雨洪减灾规划策略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旭  张文慧  李咏红  高鹏杰  李黎  王彤 《生态学报》2018,38(12):4404-4411
北京地区处于全球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的迁徙路线上,是候鸟重要的迁徙路线,近些年,随着人为活动的影响,该区生境破碎化问题愈发突出,直接威胁着本地鸟种和过境迁徙鸟类的生存。为达到保护鸟类多样性的目的,需开展相应的栖息地恢复工作。不同生态类群的鸟类对栖息地有着不同的要求,相同鸟种在不同空间、季节和生活期对栖息地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鸟类栖息地恢复应针对目标鸟种根据其繁殖特点、巢位空间分布、食性特点、活动空间特点等进行规划营造。以北京房山琉璃河湿地公园为例,针对项目所在区域的鸟类分布特征,确定目标恢复鸟种,结合项目区现场条件,围绕目标鸟种对于栖息地水系、植被等方面的需求,从岸线重塑、水深设计、植物配置、生态鸟岛等方面规划设计鸟类栖息地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4.
植物作为自然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对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今中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一期工程为例,通过总结建设过程中自然生境的恢复与重建、现状植物保护和开发的经验,探索郊野公园设计建造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为今后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和原有绿地的绿化改造等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越  林箐 《生物信息学》2019,26(1):96-100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古城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成为研究的热点。为研究古代城邑景观体系的营建智慧,本文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以古青州为例,通过地方志的整理、舆图改绘及ArcGIS软件辅助研究的方法,从古青州城历史沿革研究入手,将景观体系构成要素分为自然山水、人工体系及意象空间3类,并从度地、营城、理水、塑景、成境5个方面分别探讨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营建理法,得出多因影响下的城池择址,山—水—城一体的城池营建,以防洪和满足城邑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水系梳理,以园林、风景名胜为依托的景观塑造以及以“八景”为核心的意境营造5个方面营建智慧。系统地梳理了古青州城景观体系的构成与特征,以期为中国其他古城历史文脉及地域特征的传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发展,许多公园鸟类栖息环境遭受破坏,导致当前的鸟类多样性与历史上的和周边的都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我们从项目区域的当前-周边-历史三者间在鸟类物种及其栖息地上的落差分析入手,以此确定目标物种及其栖息地,并加以归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设计。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在湖南常德柳叶湖螺湾湿地公园开展的鸟类多样性提升设计中,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查阅,记录到项目区域16种,周边79种,历史上146种鸟类,运用三者间的物种落差分析法确定主要的21种可恢复目标物种和4种栖息地类型,结合项目区域及周边空间特点,将项目区域划分为4个区域,在各区域内设计并营建相应的栖息地,再配套采用多种鸟类招引措施。至2017年3月,项目区鸟类已可实地观察到39种,并于2017年12月吸引到超过2000只的野鸭群来此越冬。以上实际效果表明,设计有效地提升了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且增加了景观要素,可充分发挥生物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7.
北京在21世纪初开始建设郊野公园,其建设在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还对平原地区游憩体系实现补充。选取北京40个典型的郊野公园,运用腾讯出行大数据结合现场调研,使用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不同公园的使用差异,理清不同因素对郊野公园使用的影响。研究表明:1)郊野公园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所有郊野公园周末的人流量都大于工作日人流量。2)使用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由单核聚集向双核聚集扩散。3)影响郊野公园游人空间分布的3个外部因素中,按影响强弱排序为商业设施>人口密度>交通便利度。4)公园内部因素中,公园游憩设施、服务设施质量及道路总长度对其使用影响显著,但各因素对不同规模的公园影响程度不同。研究将会为郊野公园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建议:1)构建郊野公园绿色综合体。2)着力推动部分郊野公园的城市公园化建设提升。3)构建以提升游憩服务为目标的郊野公园分类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8.
作为水生态基础设施之一的城市人工湖,可以通过自身水量平衡的调节实现雨洪调蓄功能。但是当前城市人工湖规划建设普遍存在水量难以维持的矛盾。在厘清城市人工湖水量平衡基本原理与空间尺度的前提下,借助城市人工湖与自然湖泊水文循环过程的对比研究,构建出人工湖水量平衡过程,进而分析其8项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因子及调控可行性,并从风景园林专业可控的视角,将城市人工湖水文循环过程与景观要素进行耦合,建立起以水量平衡为目标的城市人工湖景观设计导则,通过“空间结构对位”和“物质载体对应”2个设计步骤实现水量调控。以期为城市人工湖水量保持的现实问题提供普适性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拓展水生态基础设施研究领域的范畴,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上海近代公园文化服务指标体系 , 探究上海近代公园文化服务价值与空间分布规律,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MA),采用 SPICED 指标框架建立针对上海近代公园的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自主开发的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 APP 收集、分析公众对文化服务的评估意见,对复兴公园不同文化服务类型、文化服务和使用者、文化服务和公园景点空间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复兴公园作为近代公园,其文化服务主要体现为休闲游憩,历史遗产价值公众认知度不高;文化服务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公园景点空间类型与文化服务存在相关性;某些文化服务之间存在正、负两面的相关性;最后提出对近代公园更新发展策略的思考。研究基于 PPGIS 技术提高了上海近代公园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将文化服务评估应用于空间规划具有新意。  相似文献   

10.
颜文涛  王云才  象伟宁 《生态学报》2016,36(16):4926-4928
生态实践智慧是人类(个人、人群乃至社会)在对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关系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成功从事生态实践的能力,是一种选择"正确的"生态知识成功进行"为善的"生态实践的能力。生态知识只有通过成功的生态实践,才可能转化为生态实践智慧。生态实践智慧通过巧妙连接各类生态知识与整体实践行动,不仅自古以来就引导着人类应对雨洪管理实践,还成就了众多造福万代的雨洪管理工程。在当下我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实践中,它应该而且能够继续成为有效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1.
杨静  成玉宁   《生物信息学》2019,26(10):113-118
遗址公园作为遗址保护、展示教育与考古研究的有效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推广与发展。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其完备的法律保护制度、成熟的遗产保护理念和文物保护技术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罗马图拉真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的梳理,从遗址的空间结构和历史时序性上解读遗址时空特性,探讨其在坚持遗址原真性的基础上,如何从遗址保护理念、规划设计策略和实施技术路径3个层面对遗址进行保护与阐释,旨在解析意大利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理念与方法,探讨其对于遗址公园建设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娜  向辉  马伯  黎璟玉 《应用生态学报》2022,33(11):3137-3145
在中国洪涝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等雨洪管理实践有助于灾害的缓解,提高城市应对雨洪的“韧性”。韧性城市作为应对灾害风险的城市规划理念,已被应用于一些国家的雨洪风险管理中。本文基于韧性理念,运用科学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梳理中国雨洪研究现状,从生态、工程、社会雨洪韧性3方面分析了雨洪管理热点与相关技术,发现在跨领域的雨洪系统管理、区域到街区间不同空间尺度用地调蓄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提出未来应构建以“生态-工程-社会”为核心,涵盖“区域-城市-街区”尺度,多技术集成为支撑的自适应韧性雨洪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颜金珊  祝薇  王保盛  唐立娜 《生态学报》2021,41(22):8921-8930
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公园绿地为城市提供环境基础及景观保障,其资源的合理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提出公园绿地社会公平性新的内涵,即无论个体所处的人居环境条件如何,其获得的城市公园绿地质量应该平等。工业城市向服务型、创新型城市的转变是中国城镇发展的典型趋势,研究其公园绿地的社会公平性为城市更新改造与公共资源分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以东莞市东城街道为例,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人居指标体系与公园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可达性模型与Pearson相关性系数对公平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更新强度及顺序不同,研究区的绿地布局存在不公平现象,居民享受的公园质量与小区的自然、经济要素具有一定的关联。转型中的工业城市高质量公园聚集于风景资源优越的高端居住区,其他公园质量普遍不佳。工业园区以及旧城区为公园服务盲区的主要聚集地。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雨洪调节服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孝永  匡文慧 《生态学报》2020,40(16):5525-5533
深入认识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雨洪调节服务的影响对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和雨洪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混合像元分解与人工目视解译集成的方法提取了北京市1991—2014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模拟评估了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地表产流与雨洪调节服务,并分析了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雨洪调节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14年,北京城市用地面积增长了1096.53 km2,建成区内不透水面比例上升了9.83%。城市建成区雨洪调节服务总体呈下降趋势,1a、10a、25a和100a一遇降雨情景下平均地表径流调节率分别下降了5.37%、2.40%、1.75%和1.04%,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的雨洪产流风险。同时,城市新扩张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雨洪调节服务的影响较老城区更强,贡献度超过84%。建议未来城市新区发展应合理配置不透水地表和绿地空间以提升城市雨洪调节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雨洪灾害频发和存量规划的背景下,阐明不同尺度下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雨洪滞蓄效能间的关系与机制,成为实现有限城市绿地的最大雨洪滞蓄效能并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系统归纳了城市和街区尺度下绿地景观格局对雨洪滞蓄效能的影响要素、作用机制和尺度差异。并基于研究结论差异致因和研究不足,指出未来应增加流域尺度研究、拓展三维绿地景观格局的研究,还应分别聚焦城市和城郊区域,针对不同雨洪敏感区和街区结构,建立具有雨洪过程指示意义的研究指数集合,以定量揭示城市和街区尺度的绿地景观格局对雨洪过程作用机理,为城市规划及城市雨洪安全格局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郝晟  王春连  林浩文 《生态学报》2019,39(16):5967-5977
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湿地公园中的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受到影响,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评估生物多样性对城市中同类型的湿地公园建设或维护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选取基于人工设计的贵州省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从生境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两个方面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公园生境单元类型较丰富,公园中面状、现状要素饱和度指数都超50%,生境多样性状况良好。(2)公园建成5年后场地内乔灌木植物的种类明显增多,其中丁香、香樟、蜡梅、榆树等植物成为新的优势种群,表现在园区的西部、南部与东部;草本水生植物种类也明显增多,优势种群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集中表现在园区的西南部、南部与中部。(3)影响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两大因素一是优势群落的自然演替恢复速度效果明显,二是人为干扰严重的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相似文献   

17.
邓晔也  王春连 《生态学报》2019,39(16):5988-6000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水环境保护和市民活动的共同载体。如何达到保护城市水环境和满足使用者社会需求的平衡是本研究的关键问题。以景观绩效评价为基础,对宜昌运河公园的社会绩效进行了详细量化,并在调查结果上分析研究了影响城市湿地公园使用者评价的原因,以及在城市湿地公园内使用者的行为偏好和季节变化下使用者满意度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设计建议。结果表明,城市湿地公园的水环境治理目标与城市居民的公园服务需求是统一的。但是在公园生态和社会效益之间还是存在着冲突关系,如湿地面积和活动空间面积的权衡,消减河流污染物和维持公园水景质量的权衡以及湿地生境冬季景观效果不佳降低使用者满意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植被覆盖率高的线性公园,可作为鸟类的迁徙途径和栖息之所,并猜测其可作为生态廊道的一部分,适宜的营造植物景观、提升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对保护鸟类多样性有促进作用。因此,采用标准取样法对北京城市线性公园绿地进行研究,提取可能影响鸟类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因素、植物生境因素,对提高鸟类多样性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研究结果主要表明,在线性公园绿地宽度30~200m内,随着宽度的增加,鸟类的数量有所提高;含有不同类型植物生境的线性公园绿地,对鸟类目标种的吸引力不同,植物生境类型数较多样的线性公园绿地具有较高的鸟类目标种吸引力;不同的鸟类目标种偏好在不同的树种上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19.
刘焱序  彭建  孙茂龙  杨旸 《生态学杂志》2016,27(8):2605-2613
城市增长边界通过充分考虑地区生态约束条件,可以有效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是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规划理念.如何通过生态本底条件确定城市建设开发的优先位置、规避建设开发生态风险一直是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以济宁市太白湖新区为例,引入有序加权平均算法完成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的情景识别,并借助地表温度反演、雨洪淹没模型等算法进行生态风险空间识别.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 适宜建设区占太白湖新区全境面积的25.3%,不宜建设区占20.4%,其余区域为限制建设区.规避风险控制区域后,弹性城市增长边界在近期共占地2975 hm2,在远期占地6754 hm2,而最终刚性城市增长边界共占地9405 hm2.作为一种新的方法,生态适宜性情景算法和风险情景模拟的应用可以为城市增长边界识别提供更有效的定量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在高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园林的传承陷入了现实的困境,如何在满足现代城市功能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中华文化智慧公园致力于对景观传统进行转译,并运用数字设计和建造手法,在景观中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平衡,从而营造出既能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能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