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20多年,臭虫(Cimex spp.)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常见的卫生害虫,其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但很多种群发现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gene, kdr)基因突变的存在以及抗药性。监测kdr的发生频率以及不同种群对农药的抗性对臭虫有效防治很重要,但我国对臭虫种群的抗药性报道很少。本试验采用点滴法测定了1个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野外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呋虫胺、吡虫啉、噻虫嗪和高效氯氰菊酯等5种药剂的毒性及抗性水平,使用区分剂量快速鉴定抗性方法对2个温带臭虫和2个热带臭虫Cimex hemipterus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检测,此外用PCR方法检测8个臭虫地理种群(1个温带臭虫实验室种群,1个温带臭虫野外种群和6个热带臭虫野外种群)174个个体的kdr突变频率。点滴法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温带臭虫的毒性是吡虫啉和呋虫胺>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测试的野外温带臭虫种群仅对噻虫嗪无明显抗性。热带臭虫2个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均远高于温带臭虫。在温带臭虫的实验室种群中未检测到突变,在野外种群中检测到了V419L和L925I突变,可分为2种基因型类型(A:无突变位点;B:同时有L925I和V419L),而在热带臭虫的6个种群检测到M918I和L1014F突变,只有1种基因型类型,即M918I和L1014F双位点突变。温带臭虫1个野外种群及热带臭虫6个野外种群kdr突变的存在与臭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密切关联。基于kd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推测我国臭虫种群广泛存在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一、臭虫的为害“蝗螟害人咬禾心,臭虫咬人难安眠”。我們乡下农民同志常常用这两句民歌来表达他們对害虫的厌恨。提起臭虫,大家都很清楚,恐怕沒有被臭虫咬过的人为数很少,特別是解放前,祖国广大的农村,人民生活艰苦,环境卫生工作搞得不好,臭虫的寄生更是严重,几乎每张臥床寄生的臭虫都数以十計、百計。解放后,爱国卫生运动的巨大成就,使人民减少了疾病的威胁,各种人畜的寄生虫也“遭到大扫荡”。尽管这样,但因臭虫的繁殖力很强,对生活条件的要求又不严格,因此目前还有不少地区不少人有臭虫寄生着,危害人民的健康。尤其現在臭虫为四害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磊  王常禄  许益镌  曾玲 《昆虫学报》2016,(9):1021-1032
由于DDT等现代杀虫剂的问世,臭虫在20世纪40-50年代以后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销声匿迹,但近10多年来臭虫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重新出现.本文对其再猖獗原因、生物学和行为、饲养、抗药性、监测与防治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引起国人的重视,对今后臭虫的监测和防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近15年有关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L.和热带臭虫C.hemipterus(F.)的研究文献.臭虫再猖獗被认为是因为它对目前使用的杀虫剂例如拟除虫菊酯类等产生抗性以及频繁的地区及国际交往等因素造成的.简单、经济和大规模臭虫种群饲养方法——人工膜饲喂法的研发为我们开展臭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控制和根除臭虫目前仍较困难,采用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策略,包括臭虫知识宣传、主动监测、非化学防治方法(例如:经常洗涤床上用品、蒸汽熏蒸、热处理、使用床垫罩、在家具腿下放置臭虫拦截装置)、有选择使用杀虫剂以及定期监测及反复防治等措施,可达到很好的防控效果.在我国部分地区,臭虫发生也呈上升趋势,工人宿舍和火车车厢是常见的臭虫为害环境.有必要对我国臭虫发生现状及其抗药性进行调查与监测.还应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研制出我国适用的、有效的监测工具和防治方法,并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标准.同时积极开展臭虫科普宣传,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防止臭虫再猖獗和扩散.  相似文献   

4.
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 L.是一种重要的卫生害虫,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目前有关该虫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喷洒化学杀虫剂为主,而杀虫剂的使用不当极易导致该虫抗药性的产生或进一步加重,还将对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探索高效、安全的防治方法成为当前温带臭虫防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行为观察法评估了高分子聚合物-聚四氟乙烯对温带臭虫垂直和水平爬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四氟乙烯涂层宽度的增加,温带臭虫的垂直攀爬能力逐渐降低,当涂层宽度为6 cm时可100%阻隔温带臭虫垂直攀爬,且涂层的持效期可达112 d以上。而聚四氟乙烯涂层无法阻止温带臭虫的水平扩散。研究结果可为温带臭虫的高效、安全物理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一)作者在1950—1951年,曾收集中国81个地区的臭虫标本,作一系统的调查研究,这81个地区包括2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二)在81个地区所采集到的标本,有55个地区只有温带臭虫,44个地区只有热带臭虫,其余15个地区两种臭虫均有发生。 (三)气温是影响臭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热带臭虫的分布,北至福建的建阳,广东的乐昌,湖南的衡阳,贵州的遵义,四川的成都(李、孟1951),西康的雅安,这些地区的冬季气温大都在4°—8℃。在这些北分布地区以北的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大多不适于它的生长,温带臭虫的抗寒力较强,在华北、东北、西北均有发生,它的分布南至福建的厦门,广东的曲江、广西的桂林、贵州的平塘(李、孟1951)、云南的蒙自,这些地区夏季气温均在30℃以下,仍可适于它的生长。 (四)地理上的经度与臭虫的分布并无关系,但纬度与臭虫的分布有关,热带臭虫的分布北至北纬30°41″(成都),它的发生地带以热带为主,在亚热带亦可生长,温带臭虫的分布南至北纬23°25′(蒙自),它的发生地带以亚热带及温带为主但传入部分的热带地区,亦可生长。 (五)地势过高可以影响热带臭虫的发生,在昆明、大理、昭通、丽江等地,拔海高度均在1922米以上,热带臭虫并无发生,但对温带臭虫并不影响。 (六)气压与地势的高低有关,昆明、大理,昭通、丽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对温带臭虫生活史中各龄若虫及成虫形态的进一步描述,首次提出臭虫度量的长度随虫龄的成熟而逐步增大。身长与体宽之比基本保持在1:1.8左右,前胸宽及前胸长之比在3:1左右;除一龄若虫外,其基本基缘毛丛的数量。每增加一龄,其毛从根数也增加一根,即n 1,这在臭虫形态分类及对臭虫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昆虫知识》2010,(1):4-4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臭虫必须与一种寄生细菌共生,才能正常生长和繁殖。这项成果将帮助人们防治臭虫。  相似文献   

8.
《生物磁学》2010,(2):I0004-I0004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臭虫必须与一种寄生细菌共生,才能正常生长和繁殖。这项成果将帮助人们防治臭虫。  相似文献   

9.
《生物磁学》2010,(15):J0001-J0001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臭虫必须与一种寄生细菌共生。才能正常生长和繁殖。这项成果将帮助人们防治臭虫。  相似文献   

10.
大黄蝠锥虫进入实验媒介体——热带臭虫胃内后2小时变为上鞭毛体,第3天起在后肠形成后循环型锥虫。传播方式为污染。在大黄蝠体内潜伏期为1—2天,第6—7天虫体充分长大。未见分裂及细胞内的锥虫。本虫可感染小黄蝠;但末感染埤、螨和白纹伊蚊、致乏库蚊。虫体在NNN培养基中的发育和在热带臭虫中的发育相似。实验结果有力地提示本虫的天然媒介是臭虫,并很可能是Cimex flavifuscus。  相似文献   

11.
<正> 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 Linnaeus在我国除广东南部(为热带臭虫Cimex hemiptera)外,其它各省一般都有分布。因其唾液含有抗凝素,对人的皮肤有刺激作用,引起奇痒、红肿,不仅影响人们的休息、睡眠,还能传播某些疾病如,回归热、鼠疫等。笔者为了给科研工作提  相似文献   

12.
影响大猿叶虫交配持续时间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影响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交配持续时间的因素,在室内系统观察了一天中的交配起始时间、日龄、交配经历、体重、雄虫密度和温度对交配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配的成虫,其交配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在上午8:00的交配持续时间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配持续时间逐渐缩短,两者之间呈负相关.不同日龄成虫的交配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且与成虫日龄呈明显的正相关.当雄虫与有交配经历的雌虫交配,其交配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与未交配的雌虫交配,但雄虫的交配经历对交配持续时间没有影响.交配持续时间随着雌、雄体重的增加而延长,但没有显著差异.在雄虫高密度条件下的交配持续时间明显短于低密度下的交配持续时间.在22℃时成虫的交配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25℃,28℃下最短, 温度间的交配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大猿叶虫的交配持续时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明确延迟交配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 Zeller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设置雌雄延迟交配、雄虫延迟交配和雌虫延迟交配3种处理,观察延迟交配不同天数后马铃薯块茎蛾的交配率、交配持续时间、繁殖力和成虫寿命的变化情况.[结果]在3种延迟交配的情况下,延迟交配5d的交配率均是最低,且与雌虫延迟交配相比,雄虫延迟交配和雌雄虫延迟交配对交配率的影响更明显.延迟交配对卵孵化率和产卵量均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其中雌雄延迟交配、雄虫延迟交配、雌虫延迟交配三者的均在延迟交配2d时的产卵量最高,在延迟交配5d时的产卵量最低,且两性延迟交配、雌虫延迟交配之间有显著差异.此外,受到延迟交配的影响雌雄虫寿命均有所增加,并且与单一性别对寿命的影响而言,两性延迟交配对寿命的影响更为明显,与雌虫相比雄虫更容易受到延迟交配的影响.[结论]延迟交配会对马铃薯块茎蛾的繁殖有明显不利的影响,可以对迷向法对马铃薯块茎蛾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半翅目鞘喙亚目是一类具有重要演化意义的昆虫。该亚目包括三个科:鞘喙蝽科(Peloridiidae)和卡拉蝽科(Karabasiidae)同属于鞘喙蝽总科;原臭虫科(Progonocimicidae)属于原臭虫总科。鞘喙蝽科是唯一的现生类群,孑遗于南半球。卡拉蝽科化石较丰富,但只发现于中亚、西伯利亚和蒙古中生代地层。本文...  相似文献   

15.
细纹豆芫菁交配与繁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采自野外的细纹豆芫菁EpicautamannerhimiMkl的雌雄成虫各50头在室内进行人工随机配对,共发生75次交配,平均交配1.5次。雄虫1生可交配0~4次,雌虫0~2次。交配持续时间为(188±55)min,交配持续时间与交配次数之间、交配持续时间与繁殖力之间均无相关性。交配次数与两性的繁殖力呈负相关。交配后有36头雌虫43次产卵,其中有35次产卵发生在本次交配后,有8次产卵发生在连续2次交配后。作者认为雌虫在性感受性上的差异,与不育雄虫参与雌虫的前次交配有关。雄虫能否产生足够数量的交配因子来抑制雌虫的性感受性,是决定雌虫在产卵前交配次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主要为害十字花科作物的一种世界性害虫,强大的生殖能力是其成为田间最难防治的害虫的主要原因之一。交配是营两性生殖昆虫繁衍后代必要的一个生理过程,明确小菜蛾雌雄成虫的交配行为及交配后的生理响应,对于小菜蛾种群监测和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解剖观察小菜蛾成虫生殖腺及精包形成;利用行为学与生物学实验,测定和分析小菜蛾成虫交配与再交配能力、精包形成与消化,以及交配次数对精包形成以及雌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小菜蛾雄成虫在交配过程中精液以精包的形式传递给雌成虫,在交配囊中精包呈白色、不透明、气球状结构,交配结束后精包可被充分消化和吸收。成虫交配能力观测结果显示,小菜蛾雌雄成虫均具有多次交配行为。首次交配后,雄成虫表现出短暂的再交配延迟,20 min内其交配成功率为54.6%,显著低于首次交配。虽然交配次数不会影响雄成虫的交配时长,但雄成虫交配史对其自身的精包大小以及雌成虫的生殖力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雌成虫表现出明显的再交配抑制性,交配过的雌成虫在12 h内的交配率显著低于未交配雌成虫的,这可能取决于首次交配后精包的消化和吸收速率。雌成虫多次交配后,其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与单次交配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多次交配会使小菜蛾雄成虫再交配延迟,雌成虫再交配受到抑制;多次交配产生的雄成虫精包显著减小,雌成虫产卵量与卵孵化率并没有从多次交配中获得收益。本研究为解析小菜蛾雌雄成虫生殖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采取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成都动物园5只(2雄,3雌)圈养金钱豹(Panthera pardu)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圈养金钱豹的交配情况。记录交配行为1 174次。结果显示,圈养金钱豹全年皆可发情。具有明显的交配模式,交配姿势仅有一种,为背腹式。平均交配持续天数为(4.75±1.26)d。昼夜都有交配行为,但白天交配次数较夜间多。日交配的高峰发生在08:00~10:00时,不同的雄性个体出现的交配高峰日不同。平均交配持续时间为(7.48±1.22)s。在交配持续时间(P=0.000)、总交配次数(P=0.04)上,不同的雄性个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同一雄性在与不同雌性交配时,其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金钱豹交配的特点为,交配的频次多,但每次交配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
胡阳  杨洪  李志宇  傅强 《昆虫知识》2010,47(1):16-23
简要回顾昆虫交配系统的研究历史,并简述Bateman的性选择原理,讨论雌雄昆虫在交配过程中的角色和性选择压力的相对关系。一般而言,由于雌雄两性在交配过程中的角色和对后代投入的不同,往往是雄虫试图与尽可能多的雌虫交配,即雄虫使自己被尽可能多的雌虫接受,雌虫选择最好的雄虫进行交配,即雌虫选择交配对象。雄虫因而发展出各种类型的交配策略,以获取与更多雌虫的交配机会;而雌虫也通过交配选择权,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雄虫进行交配,雌虫在交配过程中除了可以获得基因利益,还可以获取物质利益。文章分别就昆虫的交配策略和利益展开叙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雄性产生精子(精液)也需付出代价。在多次交配的动物中,雄性为获得最大生殖潜力,必须依据配偶的质量策略性地调整每次交配的生殖投入。雄性策略性的生殖投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子竞争(sperm competition),二是柯立芝效应(Coolidge effect)。目前精子竞争研究主要集中于昆虫类群,而柯立芝效应研究集中于高等脊椎动物,同时验证结果也时常与假说不一致。以多次交配的三突伊氏蛛为材料,以雄蛛交配行为为指标,在蜘蛛类群中探讨和验证雄性精子竞争强度假说和柯立芝效应。设定3个交配组合:2只雄蛛依次与1只雌蛛各交配1次(A组)、2只雄蛛依次与2只雌蛛各交配1次(B组)和1只雄蛛与1只雌蛛交配2次(C组),分析比较3个交配组合的三突伊氏蛛第1次交配和第2次交配在交配潜伏期、交配持续时间和交配回合数方面的差异,比较三突伊氏蛛雌蛛不同交配史对雄蛛交配行为的影响,以此验证雄性精子竞争强度假说和柯立芝效应。研究结果表明A和B组的三突伊氏蛛第2次交配的交配潜伏期和交配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第1次交配。同时,C组的三突伊氏蛛第1次交配的交配潜伏期和交配持续时间与第2次交配都没有显著差异。同时,A、B和C组的三突伊氏蛛第1次交配的交配回合数与第2次交配都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精子竞争强度假说,而不支持柯立芝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交配时长、性比、密度及温度对贡嘎钩蝠蛾Thitarodes gonggaensis交配、产卵、孵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交配时长、不同性比、不同成虫密度、不同交配温度对成虫交配、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正常交配时长差异较大,交配时长为22~270 min,平均交配时长为90.85 min,均能够完成正常的产卵,平均孵化率达90.83%以上,人为干预交配时长对成虫产卵量没有影响,但对交配40 min以内处理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正常交配处理,因此,在繁殖虫种过程中,交配时长不足40 min以内的成虫避免人为干扰交配,导致成虫分开,以保证交配顺利完成;通过控制性比发现,雌雄蛾性比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但偏雄性组的交配率和孵化率均显著高于性比大于1.25:1的偏雌性组,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如果雄虫多余雌虫的情况下,交配性比建议维持在1:1至1:1.5之间,如果雄虫不足,则可以将已交过的雄虫放回交配箱与未交的雌虫继续交配;成虫密度对产卵量、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对交配率有一定的影响,密度过高会导致交配率下降;交配温度对成虫的交配时长、产卵量、孵化率均有显著影响,温度≤15℃处理交配成虫后其交配时长、产卵量、孵化率均显著高于温度20℃以上处理,最佳的交配温度维持在10℃条件下,交配时长最长,产卵量、孵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