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的出土层位历来在学者当中存在争议。由于周口店第一地点堆积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早年发掘记录方面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导致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通过对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历史及堆积状况的综合对比分析,提出: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出土层位相当于现今西壁剖面的第10层,即综合剖面的第11层。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百色共发现了三个层位:晚始新世早期的洞均组,晚始新世晚期的那读组和早渐新世的公康组。它们的哺乳动物的种类数目分别为14,27和ll,而其南方类型的百分含量则分别为50,77.8和54.5。故在晚始新世早期或早渐新世,气候较凉;而在晚始新世晚期,气候较暖。这是与北美的情况相类似的。  相似文献   

3.
周口店第一地点再次发掘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遗址西剖面的保护状态与水平,同时也为东亚直立人演化方面某些焦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提供机遇与可能。2009-2010年,在西剖面最顶部堆积(即第三层)的野外发掘中共计出土大中型动物化石材料约800件。埋藏学研究表明,西剖面第三层中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等动物属种的骨骼富集并非古人类生存行为的结果;石制品以及古人类化石材料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结论。结合发掘过程中揭露出来的一系列洞穴坍塌事件的证据,我们初步认为,至少在第三层堆积形成时期,第一地点西剖面位置处的洞穴形态并不适合于古人类的栖居活动;葛氏斑鹿等骨骼材料则是当时在遗址附近活动的各种动物因意外因素陷落于其中而得以聚集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华北地区四个主要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其地层学的资料,认为大荔动物群的时代相当于深海O~(18)的第6—7阶段;周口店动物群出现在第8—12阶段;陈家窝动物群与第16—17阶段相当;而公王岭动物群则出现在贾拉米洛事件之前。  相似文献   

5.
和县猿人时代的气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徐钦琦 《人类学学报》1984,3(4):383-391
和县动物群包括47种哺乳动物。动物群的性质表明:与今日华北南部地区相应的气候带在和县猿人的时代已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温度约比现今低3—5℃,雨量则与今日相接近。  相似文献   

6.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相似文献   

7.
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原料开发方略与经济形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1,20(3):186-200
本文是对周口店第 15地点石器文化系列研究的第 3部分。对石制品原料种类和各种原料的用途、利用率统计及其分布、可用量和质量分析揭示该地点的原料资源具有高含量和低质量的特点 ,对文化面貌和石器技术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采用加工长度指数和加工深度指数等手段计算石料的消耗率的结果表明该地点石器在从毛坯到成型工具转换的过程中材料的消耗很少 ,这与原料条件息息相关。该文将若干理论和实验模式引入研究之中 ,以期对石器工业特点的成因和原料利用的经济形态、人类适应生存方式做出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北京凤凰山地点位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以北8km处, 是一处含哺乳动物化石与灰烬的洞穴-裂隙堆积。该地点包括两个化石层,上层为洞外的冲积物, 由棕红色黏土组成, 靠下部发现有零星的、破碎的化石, 可鉴定出似鸡骨山狐(Vulpes cf.chikushanensis)和羚羊(Antelopinae)两种类型; 下层含有灰烬层, 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可鉴定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鬣狗(Hyaenidae)、三门马(Equus sameniensis)、犀(Rhinocerotidae)、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水牛(Bubalus sp.), 共7种。动物群与周口店第一地点和南京人化石地点的动物群相似, 指示该地点化石层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部分骨骼表面痕迹与灰烬层的发现显示该地点可能不排除有古人类活动痕迹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的松山第二(80007)和第三(80008)地点的材料是继作者先前报道的第一(80006)和第二地点后的第三批材料。文中对天祝大唇犀(新种)以及材料稀少的巨斑鬣狗、拉氏印度熊、爪兽等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在列出三个地点化石名单(包括5个门类,17科,27属,33种或亚种)的同时,对天祝动物群的地质时代、生态环境也作了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系统记述了在2007年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出土的奇蹄目和偶蹄目化石: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马鹿(Cervus(E.)elaphus)、普氏原羚(Proca praprzewalskii)、恰克图转角羚羊(Spirocerus kiakhtensis)、裴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peii)和岩羊未定种(Pseudois sp.)。并对马山洞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 指出马山洞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 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 属于典型的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山地原草地为主, 镶嵌有零散的森林, 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马山洞动物群中绝灭种类不多, 主要为晚更新世的类型, 在组成上与古龙山、小孤山和阎家岗这3地的动物群最相似, 其时代似应为晚更新世中晚期, 其绝对年龄估计在5ka左右。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南部18ka以来气候与水文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东南部众多封闭小湖的湖相沉积记录着重要的地理信息,是恢复当地晚更民以来古环境演变的理想材料。西藏海登湖和仁同分辨率的花粉组合,AMS^14C测年及磁化率和有机质含量测定,揭示了研究区与鳊季风密切相关的古植被,古气候和古水文变化历史。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反映,在16kaBm,P,以前花粉组合以黎科(Chenopodiaceae)和蒿属(Artemisia)为主,花粉浓度很低,应为荒漠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12.
北京猿人洞穴堆积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及气候地层上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厚达40余米,可划分为17层。它们分别由角砾层与非角砾层(灰烬层、泥砂层以及钟乳石层)等组成。其中角砾层代表冰期、寒冷期或氧同位素的偶数阶段;非角砾层则代表间冰期、温暖期或氧同位素的奇数阶段。它们表明:在中更新世时,周口店地区气候的冷暖变化是明显的,而且气候的大陆性程度有逐渐加强的趋势。第一地点、新洞以及山顶洞等地的沉积物与洞外堆积、陕西洛川的黄土以及深海沉积物等均可进行气候地层学上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在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进化事件,即生物界的突变。它们总是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当时气候演变有如下规律:从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时,气候变迁呈渐变形式;而从寒冷期向温暖期过渡时,则呈突变形式。然而在不同的寒冷期的末尾,气候突变的程度是不同的。故只是在影响较大的寒冷期的末尾,才出现生物的进化事件,或生物界的突变现象。两者的突变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在衰老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兵  侯家骥 《动物学报》1994,40(4):412-418
对不同年龄组雄性SD大鼠海马CA1区锥体层神经元分别做光学和电镜观察与测定,结果表明CA1区锥体层单位面积内神经元数目随增龄下降达33%(P<0.001),同时伴有锥体层厚度的增加(P<0.001);CA1区部分锥体神经元细胞器与胞突在老化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形态学变化。本文对上述结果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细胞分裂是个体生长和生命延续的基础,而且它还是理解肿瘤发生机制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因此关于控制细胞有丝分裂基本机制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受到广泛的重视。Grandin等证明了在胚胎细胞分裂时细胞内pH和钙离子都有相应的变化,虽然他们也同时记录了膜电位的变化,但未作详细的分析,而且上述研究都是在两栖类动物的卵母细胞上进行的,至今尚未见有关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膜电位变化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鱼用)鱼、青鱼、草鱼和鱇(鱼良)白鱼从囊胚期到原肠期的中期染色体形态变化。在(鱼用)鱼此研究还扩大到尾芽期和二龄鱼肾细胞。结果表明:随着发育的进展,四种鱼的染色体绝对长度都非常显著地减??少,不同染色体减少的比例不都相同,同一染色体减少的情况也不都始终如一。次缢痕的数目也进行性减少,直至全都消失;相伴发生的染色体长度的减少可能是次缢痕减少的一个原因,但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从囊胚期到原肠期,青鱼C_1号染色体的短臂也经历过一个从无随体到有随体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应用制备的血清抗体,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两株培养上皮细胞的分裂过程中IF的动态变化过程。实验结果显示,在上皮细胞分裂过程中,IF形态结构及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细胞之间存在差异,分裂的Vero细胞中角蛋白纤维和波形纤维都维持纤维形态,围绕分裂器形成纤维网罩或纤维束环,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IF网的空间组织结构和外观发生动态变化;分裂的HeLa细胞中,角蛋白纤维和波形纤维广泛重组形成颗粒状胞质小体,分裂结束后重建IF网。实验结果表明,IF变化具有细胞周期依赖性和一定的细胞特异性。本文对IF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功能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我们采用抗5-甲基胞嘧啶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研究东方蝾螈原肠胚外胚层经诱导后,以及诱导后继续培养到相当于尾芽期细胞的染色体DNA的甲基化程度。148个早期原肠胚外胚层(对照组)、125个经中胚层诱导——豚鼠骨髓抽提液(3000微克/毫升)——处理过的外胚层,以及86个剥离的神经板细胞的染色体上,5-甲基胞嘧啶含量很低,染色体的着色情况如图版I,图1、2、3所示,主要在染色体周围着色。然而将未处理过的136个原肠胚外胚层,74个经诱导分化为中胚层构造的外植块以及104个分化为神经组织的外植块,继续在Holtfreter液中培养到相当于尾芽期,染色体上5-甲基胞嘧啶含量显著增加。抗5-甲基胞嘧啶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明显加深(图版I,图4、5、6),且着色有一定的区域性分布,在着丝粒两侧和端粒处出现深着色,其分布特征与成体细胞——肠上皮细胞颇为相似;但与早期胚胎细胞的着色显然不同。对于酶染色不同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解剖学方法研究花椰菜、青花菜、结球甘蓝和大白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顶端分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及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它们的顶端分生组织结构都是由最初幼苗的原套-原体结构逐渐发育到过渡型分区结构、典型化五个分区结构,至开始进入生殖生长时期的四个分区结构(形成层状细胞区消失)。四种植物在进入生殖生长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行为不同:大白菜和甘蓝顶端亚外套两侧细胞分裂分化形成顶生叶原基,在顶生叶原基内侧的细胞将进行分裂产生花序侧枝原基。花椰菜和青花菜顶端亚外套两侧细胞分裂形成花序分生组织,花序分生组织增生即为花球体;内部解剖结构表现为分生组织不断分裂增多的过程。这些结果为研究花序表型发生的解剖学本质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分生组织发育方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