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高粱雄性不育系热激前后线粒体的变化与育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粱雄性不育系3197A(3A)在花粉母细胞期进行热激处理后由不育变为可育。提取其处理小穗线粒体用流式细胞仪计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经热激处理后,3A不育系的线粒体数目由1.55×106个/mg鲜穗增加至7.1×106/mg。同时对热激处理后3A的花粉育性及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发现热激后3A的花粉粒变的饱满并可被I2朘I 溶液染色,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电泳酶谱中出现与保持系3B一致的酶带。  相似文献   

2.
高梁雄性不育系热激前后线粒体的变化与育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梁雄性不育系3197A(3A)在花粉母细胞期进行热激处理后由不育变为可育。提取其处理小穗线粒体用流式细胞仪计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经热激处理后,3A不育系的线粒体数目由1.55×106个/mg鲜穗增加至7.1×106/mg。同时对热激处理后3A的花粉育性及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发现热激后3A的花粉粒变的饱满并可被I2-KI溶液染色,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电泳酶谱中出现与保持系3B一致的酶带。  相似文献   

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和恢复系统在作物杂交种子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目前已发现的与植物CMS相关的线粒体DNA位点,育性恢复基因对CMS相关DNA位点表达的影响,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克隆,及育性恢复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恢复基因在植物分子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雄性不育高粱(3197A)的热激蛋白与育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京京 《遗传学报》1992,19(4):327-335
在我们以前研究热激(40℃)诱导雄性不育高粱3197A呈现雄性可育态时的内部物质的变化,即热激蛋白的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观察到,在逐渐升温过程中,雄性不育高粱幼苗出现了热激蛋白的先后合成与消失的现象,即有阶段性变化的3次协同调控现象。雄性不育高粱与雄性可育高粱比较,在常温(28℃)不育系的自显影区带33KD、35KD比可育高粱的对应带强,在逐渐升温过程中,两个高粱系的这些蛋白带的差别逐渐缩小,到40℃时,两系的标记带图型趋于一致,表现了化学物质的变化与热激使不育系转变为可育态时的温度是一致的。比较高粱的总蛋白与可溶性蛋白,探明了某些蛋白为结合蛋白。用基因表达抑制剂探明热激反应可能与细胞核基因转录和转译两级调控有关。而与细胞质关系不大。试验探明逐渐升温到46—49℃温度区间,不育系幼穗的蛋白电泳图谱中出现特异的80KD热激蛋白,可育的保持系没有,表明此蛋白质与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高梁雄性不育系 3 197A(3A)及其保持系 3 197B(3B)均分别进行热激处理,以常温处理为对照,以处于花粉母细胞期的小穗为材料提取其线粒体,首次采用流式细胞仪测量线粒体的数量。首次观察到:经热激处理后,不育系 3A线粒体的数目增加约 3.5倍;相反,保持系3B在常温时,线粒体数量为3A的3.55倍,热激后却无明显变化(Fig.1)。同时取热激处理及常温下3A及3B的花药淀粉粒作碘化钾染色,结果表明:热激后3A花药中出现饱满淀粉粒(Fig.2);对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过氧物酶同功酶的研究表明,热激后3A电泳酶谱中有新条带出现,而且与3B的带型一致(Fig.3)。  相似文献   

6.
雄性不育高粱线粒体与细胞核对热激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孔Tian  李京京 《遗传学报》1991,18(5):468-474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控温和田间自然变温条件下,研究了结球白菜9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nkinsis)胞质雄性不育系CMS7311育性转换的温度特征。结果表明:随温度变化CMS7311有明显的育性转换,人工恒温和人工变温条件下诱导CMS7311发生育性转换(不育→可育)的温度范围为日均温6-12℃,有效诱导的最短时间为3d,显诱导的温度范围为6-9℃。自然变温条件下,有效诱导的温度低限为日均温3.5-6.8℃,但诱导育性转换的最短时间要适当加长。无论恒温还是变温,在日均温9℃下处理9d育性转换达到最大,接近正常可育(0级或1级)。正常情况下,温度处理后到发生育性转换大约需要10-16d,育性转换发生在孢原细胞形成至花粉分化阶段。由于白菜生长的顶端优势作用,在相同诱导条件下,同一植株侧枝较主枝的育性转换时间晚8-10d,且转换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8.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线粒体渗透性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的不育系粤泰A(YTA)、保持系粤泰B(YTB)以及杂种F1代红莲2号(HL2)的黄化苗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pH及离子强度下线粒体渗透性转换(MPT)的发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YTA、YTB和HL2间MPT的发生均存在差别,不育系YTA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PTP)的开启与关闭对pH及离子强度的变化较保持系YTB和HL2敏感。HL2与YTA虽然具有相同的细胞质来源,但两者之间PTP及MPT的特性明显不同,前者MPT的变化与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YTB线粒体的PTP和MPT的发生特点与特性相似。这些说明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可能与其MPT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11.
3种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杂种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细胞质分别来源于提莫菲维(T.timotheevii),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偏凸山羊草(Ae.venyricosa)的3种普通小麦的雄性不育系,相应保持系和恢复系及其上的mtDNA用12个线粒体基因探针进行了RFLP分析,结果为:⑴T、K、V型不育系的mtDNA在组织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⑵T、K、V不育系的mtDNA与共同的保持系间显著不同,失测mtDNA与小麦cms有关;⑶在  相似文献   

1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现象, 其表现为母性遗传、花粉败育, 但雌蕊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交种子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随着一些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相继被克隆, 人们对一些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系统的分子作用机理已经有一定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危文亮  王汉中  刘贵华 《遗传》2005,27(4):651-658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近十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线粒体不育相关区域的确定及其特点;2、不育相关区域的表达谱;3、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可能机理;4、恢复基因的可能调控方式;5、恢复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其特征等。拟兰芥、水稻等模式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其有关生物学信息及后续研究将极大地推动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取得更快进展。  相似文献   

14.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现象,其表现为母性遗传、花粉败育,但雌蕊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交种子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随着一些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相继被克隆,人们对一些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恢复系统的分子作用机理已经有一定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提取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01A、212A和'陕3A'及其共同保持系'中双2号'线粒体DNA,根据已报道的Polima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rf224序列设计引物,对3种不同来源的线粒体DNA 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3种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所获得片段序列完全一致,且与已报道的Polima油菜线粒体中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rf224序列完全相同.研究表明,不育材料301A从分子角度讲属于Polima系统,不育系301A、212A和'陕3A'线粒体中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线粒体基因片段orf224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6.
对高梁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197A经热激处理后获得的可育结实后代进行了连续多代自交及回交观察,结果表明,由热激诱导的可育性变化不能稳定遗传。从H2代开始,其可育率逐代降低。到H5代,分离出的可育株数仅占观察植株总数的1.9%。H5代可育株与不育株花药总RNA与HSP70热激蛋白基因探针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H3A可育株均能与HSP70基因探针杂交,显示较强的杂交信号。而其不育株,有的完全不能与HSP70基因探针杂交,有的显示微弱的杂交信号。说明3197A雄性不育系热激可育后代的遗传稳定性与HSP70基因的转录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学德  潘家驹 《遗传学报》1997,24(3):271-277
以引自美国的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ES-HAMS277及其恢复系DES-HAMF277为对照,对我国5个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了育性恢复的遗传学研究。研究结果:5个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受两个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Rf1和Rf2称为恢复基因,其中Rf1为完全显性,Rf2为部分显性,Rf1对育性恢复的遗传效应大于Rf2。育性恢复还可被一个称为育性增强基因(E)的基因所促进,E基因与Rf1和Rf2基因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们发现热激(40℃)能诱导雄性不育高粱转变为雄性可育型的现象,故进一步探讨此现象的机理,研究了在热激条件下其细胞质(取其细胞质重要遗传物质——线粒体)中及细胞核中蛋白质的变化。试验结果,发现不育系的花粉母细胞期幼穗,在热激时细胞核中出现特异的80KD热激蛋白,且能被利福霉素、氯霉素所抑制。保持系在热激时细胞核中未出现此蛋白。80KD蛋白在结合部位存在的性质与其存在于细胞核中和线粒体中的现象是一致的。这种差异说明与雄性不育有关,且其原因是由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9.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及其三系的线粒体DNA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RAPD技术对BT型水稻胞质雄性不育系秀A及其保持系秀B、恢复系湘晴以及杂种F1代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与其保持系间存在显著差异;不育系与其F1之间mtDNA也存在差异。在引物OPJ-08的扩增产物中,秀A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800bp的多态性片段,在引物OPK-10的扩增产物中,杂种F1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900bp的片段。把这两片段回收、克隆并制备探针,OPJ-08800的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不育系与其F1杂交图谱存在多态性;OPK-10900的Suthern杂交结果显示不育系与其保持系同存在差异。推测这两片段与育性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小麦K型及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RFLP和RAPD技术对具有相同核遗传背景的小麦K型不育系K149A,V型不育系V149A及相应保持系149B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线粒体DNA的结构显著不同,atpA,atp9,coxⅡ,cob等线粒体功能基因有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