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伟  李明会  麦紫  李伟 《动物学研究》2006,27(4):389-395
现有两栖类生境研究报道多局限于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支撑。以蛙的发现点为圆心,作半径1 m的样圆,测量12个生态因子。调查共记录滇蛙(Rana pleuraden)133只和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62只。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种蛙对同一生境的利用,结果表明,在干燥草地生境仅最高植物高度差异显著;湿润草地生境至水源距离和水百分比差异极显著,水草百分比和湿泥百分比差异显著;水体生境各种生态因子的差异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生境中滇蛙和昭觉林蛙所选择的因子往往相同或者顺序颠倒,但这些因子的值几乎均是反向分离的,即小生境不相同。两种蛙的生境利用各有偏好。滇蛙日间活动主要在水体,而昭觉林蛙则在湿润草地和干燥草地。两种蛙对泥地生境利用都少。不同体长的滇蛙对水体生境利用度均较高。昭觉林蛙随着体长增加,对隐蔽条件好的湿润草地和干燥草地生境利用度增加,对水体的利用度减少。  相似文献   

2.
滇蛙和昭觉林蛙的形态差异及其潜在的适应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观察和比较了采自1997年8月-2000年9月的滇蛙(♂16,♀14)和昭觉林蛙(♂17,♀17)标本的外部形态、肌肉和骨骼。结果显示,两种蛙的皮肤颜色不同;滇蛙的鳞骨比昭觉林蛙的发达;滇蛙雄性个体具声囊,而昭觉林蛙则无;滇蛙和昭觉林蛙的肱三头肌、股三头肌和胫部的肌肉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昭觉林蛙的四肢骨骼较滇蛙的细长,腰带坐骨结节较突出,髋臼也较大;两种蛙头部扩大的骨骼不同;滇蛙腹直肌具腱划4条,昭觉林蛙5条。两种蛙的这些形态差异与其栖息的小生境及生活方式的差异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李明会  周伟  潘晓赋  张庆 《四川动物》2007,26(2):386-389,I0007
根据对滇蛙(Rana pleuraden)和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标本外部形态比较和野外观察结果,滇蛙和昭觉林蛙的雌雄性比大约在1:1之间,而它们的形态特征、栖境与习性、繁殖时间等均存在分化。昭觉林蛙更适应陆地生活。昆明地区的滇蛙和昭觉林蛙的繁殖策略不同,滇蛙的繁殖在3—7月,昭觉林蛙的在9—11月。昭觉林蛙选择在冬季繁殖,可以避开与其它蛙类的繁殖竞争,但其更深层次的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周伟  张庆  李明会  李伟  王进 《动物学研究》2006,27(5):489-494
通过观察昭觉林蛙(Ranachaochiaoensis)蝌蚪在栖息地的分布状况,统计和分析不同发育期蝌蚪在不同植被盖度、水深和水温下的分布频次。其结果表明,Ⅰ、Ⅱ期蝌蚪更倾向于选择植被盖度为41%—70%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植被盖度的选择不明显。Ⅱ期蝌蚪倾向于选择水深为0·11—0·30m的水域;Ⅰ、Ⅲ期蝌蚪对水深的选择不明显,且Ⅲ期蝌蚪在水深大于0·31m的水域无分布。随着蝌蚪生长发育,Ⅰ期至Ⅲ期对水深的选择不断变浅。Ⅰ、Ⅱ期蝌蚪均倾向于选择水温为19—25℃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水温的选择不明显,但在水温为8—13℃的水域无分布。  相似文献   

5.
:对1998年5月—2003年11月采自昆明白龙寺、花红洞及西街口的1105只滇蛙(Rana pleuraden)及428只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采用剖胃法作食性分析,分别计算它们的食物数量和频次百分比、α多样性指数、百分率相似性指数、营养生态位宽度、营养生态位重叠值和有益系数等。分析和计算结果显示,不同采集地的滇蛙以及滇蛙与昭觉林蛙之间的主要食物组成基本相同;但两种蛙之间,甚至同一物种的雌雄之间的食物多样性及营养生态位均存在分化。滇蛙和昭觉林蛙周年的有益系数都为正值,说明它们对人类的益处大于害处,其中又以滇蛙的有益程度较昭觉林蛙的高。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物种采自不同地域的种群和(或)同一种群采自不同的季节或年份,其有益系数均具可变性,即有益系数不具可比性。此系数仅表示蛙在一定时期对人类的益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周伟  张庆  李明会  李伟  王进 《动物学研究》2006,27(5):489-494
通过观察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蝌蚪在栖息地的分布状况,统计和分析不同发育期蝌蚪在不同植被盖度、水深和水温下的分布频次。其结果表明,Ⅰ、Ⅱ期蝌蚪更倾向于选择植被盖度为41%—70%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植被盖度的选择不明显。Ⅱ期蝌蚪倾向于选择水深为0.11—0.30 m的水域;Ⅰ、Ⅲ期蝌蚪对水深的选择不明显,且Ⅲ期蝌蚪在水深大于0.31 m的水域无分布。随着蝌蚪生长发育,Ⅰ期至Ⅲ期对水深的选择不断变浅。Ⅰ、Ⅱ期蝌蚪均倾向于选择水温为19—25℃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水温的选择不明显,但在水温为8—13℃的水域无分布。  相似文献   

7.
同域分布大熊猫和水鹿生境利用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生动物的生境利用特征研究是动物生态学核心问题之一,同域分布动物对生境的利用特征及共存机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的基础。基于空间利用和生境因子选择差异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水鹿(Rusa unicolor)的生境利用关系,探讨了同域分布野生动物在生境因子选择和空间利用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利用上,大熊猫和水鹿的空间重叠系数为58.35%,其中,在原始林和次生林生境中的空间重叠系数分别为66.58%和36.64%,二者在原始林中的空间重叠较高;(2)生境因子选择上,大熊猫和水鹿对物理因子的选择有坡位、离小路距离和离水源距离3个变量有显著性差异,对生物因子的选择有乔木密度、灌木盖度、灌木密度、竹林盖度、幼竹密度、幼竹基径、幼竹高度、成竹高度和死竹密度9种变量有显著性差异;(3)大熊猫和水鹿都表现为更偏好原始林生境,但大熊猫对原始林的依赖性更强。分析同域分布动物的生境利用关系有利于深入了解不同动物对资源的空间利用特征及共存机制,可以为保护区制定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1998年5月—2003年11月采自昆明白龙寺、花红洞及西街口的1?105只滇蛙(Rana pleuraden)及428只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采用剖胃法作食性分析,分别计算它们的食物数量和频次百分比、α多样性指数、百分率相似性指数、营养生态位宽度、营养生态位重叠值和有益系数等。分析和计算结果显示,不同采集地的滇蛙以及滇蛙与昭觉林蛙之间的主要食物组成基本相同;但两种蛙之间,甚至同一物种的雌雄之间的食物多样性及营养生态位均存在分化。滇蛙和昭觉林蛙周年的有益系数都为正值,说明它们对人类的益处大于害处,其中又以滇蛙的有益程度较昭觉林蛙的高。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物种采自不同地域的种群和(或)同一种群采自不同的季节或年份,其有益系数均具可变性,即有益系数不具可比性。此系数仅表示蛙在一定时期对人类的益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对昆明呼马山昭觉林蛙可利用食物资源研究表明:环境中可利用食物资源以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和蛛形纲动物为主,其中昆虫纲主要由双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鳞翅目等组成。可利用食物资源组成和数量都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影响可利用食物资源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选择种类丰富和满足其生理需求适宜性较大的食物是昭觉林蛙利用资源的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同一生境牛蛙与昭觉林蛙蝌蚪的食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昆明东北郊同一水塘的牛蛙和昭觉林蛙蝌蚪进行食性分析。结果表明 ,牛蛙蝌蚪Ⅰ、Ⅱ期的食物种类分别为 8大类 5 1种和 37种 ,而昭觉林蛙蝌蚪Ⅱ期的食物种类有 6大类 30种 ;两者的食物组成均以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为主 ,但昭觉林蛙蝌蚪Ⅱ期与牛蛙蝌蚪Ⅰ期的摄食种类差异极显著 ,与牛蛙Ⅱ期的不显著。昭觉林蛙蝌蚪Ⅱ期与牛蛙蝌蚪Ⅰ、Ⅱ期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分别为 0 6 95 2和 0 6 887,单位体重摄食的生物量分别是后两者的 10 96倍和 15 4 8倍 ,但百分率相似性指数并不高 (分别为 5 4 95 %和 5 8 11% )。与等重量牛蛙蝌蚪相比 ,昭觉林蛙蝌蚪食物量较大 ,即昭觉林蛙蝌蚪为生存所需要的生物量远高于牛蛙蝌蚪。本文结果及野外观察表明 ,昭觉林蛙与牛蛙蝌蚪存在较激烈的食物竞争 ,且前者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庆  杨颖  李明会  周伟  杨炳辉 《四川动物》2007,26(2):382-385
作者比较了采自昆明东北郊的滇蛙Rana pleuraden、昭觉林蛙Rana chaochioensis、华西蟾蜍eufo andrewsi和云南小狭口蛙Calluella yunnanensis的蝌蚪。结果表明,4种蝌蚪口部形态、尾形、出水孔和肛管开口位置在第Ⅰ、Ⅱ期稳定。滇蛙蝌蚪唇齿式为Ⅰ:1—1/1—1:Ⅱ;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尾末端尖、短。昭觉林蛙蝌蚪唇齿式为Ⅰ:2—2/1—1:Ⅲ;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尾末端为尖、短。华西蟾蜍蝌蚪唇齿式为Ⅱ/Ⅲ;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正中,尾末端钝,几乎呈半圆。云南小狭口蛙蝌蚪无唇齿及唇乳突,口位于吻端,口缘膜状,口部马蹄形,出水孔位于腹部后端中线处;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正中;尾末端尖,细长。肛管在下尾鳍基部的开口位置可作为蝌蚪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12.
解剖2006年4—12月自昆明东北郊采集到的体长大于40.0mm的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标本73只(♀39,♂34),测量其体长、体重、肝重、脂肪体重、卵巢重、精巢重、输卵管重和直径、卵径等。以体长(或体重)为协变量做协方差分析(ANCOVA),结果显示,输卵管直径、卵径,雌性的肝重、脂肪体重、卵巢重和输卵管重和雄性的精巢重在年周期内差异极显著。相关性检验显示,雌性卵巢重分别与肝重、输卵管重、输卵管直径、卵径均显著正相关,即它们的发育完全同步,但与脂肪体重不相关。各月雌体卵巢重和雄体精巢重的发育极显著正相关,即雄性与雌性的性腺发育同步。据解剖、检验分析及野外观察结果分析证明,昆明地区昭觉林蛙的繁殖时间在10月完成,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期。脂肪体在雌性个体生殖腺发育过程中起供能作用。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肝供能作用不明显,但在雌性个体抱对和产卵过程中起供能作用。在雄性性腺发育的过程中,肝和脂肪体的供能作用不如雌性明显,耗能极低。可见昭觉林蛙雄性个体的生殖投入少于雌性个体。一些雌性个体推迟冬眠时间,主要是为觅食和补充能量,以便安全越冬。此外,新生昭觉林蛙蝌蚪期在冬季度过,随后的发育和变态面临旱季缺水环境。所以,加强对昭觉林蛙产卵高峰期、蝌蚪越冬期和渡过干旱缺水期等生活周期中脆弱环节的环境保护,有利于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肌肉系统对大蹼铃蟾和昭觉林蛙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无尾两栖类的从存在一定差异。大蹼铃蟾的肌肉结合紧密程度不如昭觉林蛙,且肌肉分节现象较昭觉林蛙了后,以形态-功能-适应三位一体的分析原理为依据,就2个种存在的形态差异,从功能与适应的意义和生物进化地角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三种蛙类呼吸系统比较解剖及进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明会  李伟  周伟  张庆  李凤莲 《四川动物》2006,25(2):223-227
对昆明地区滇蛙Rana pleuraden和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及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的呼吸系统比较解剖,结果表明,3种蛙鼻孔的开合与颏下肌的收缩无关;大蹼铃蟾的内鼻孔较昭觉林蛙与滇蛙的更靠近口前端;昭觉林蛙和滇蛙的下颌下肌倾斜走向,大蹼铃蟾的呈水平走向;滇蛙和昭觉林蛙喉气管室较膨大而长,环状软骨后端有棘突,大蹼铃蟾喉气管室狭小而短,环状软骨后端无棘突;昭觉林蛙和滇蛙喉肌共5对,大蹼铃蟾喉肌仅有喉口开肌和前杓肌2对;昭觉林蛙和滇蛙肺囊表面沟回较大蹼铃蟾的小而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