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家鼠群落的演替现象,夏武平等曾报道大兴安岭森林采伐地区不同伐区人房内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数量的比较(夏武平、罗泽珣,1962);近年郑智民又报道了厦门市1933-1936年褐家鼠为优势种,到1974-1978年,历时40余年,由于种种原因小家鼠变成优势种(郑智民,1982)。  相似文献   

2.
小家鼠的肥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武平等(1963)以东北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lus)为对象,首次提出用鱼类学上表示鱼类生活状况的肥满度应用于鼠类对环境适应情况的形态--生理指标,发现秋季肥满度对次年夏季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他们(1964)还对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 peninsulae)进行了探讨。近来,秦耀亮(1981)对南方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 exiguus)肥满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家鼠血红蛋白多态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啮齿动物种群数量波动的研究,国内外部已有不少报道(夏武平1958,1961,1963;Evans等,1944;Delong,1967)。种群数量随季节的一般性波动以及年间的一般性差异是常见的(孙儒泳等1962;Evans,1949;Krebs等,1973),但极大的波动并不多见。一个种在某一年间种群数量发生的极大波动的现象,现在习惯地称作大发生或大暴发(Pearson,1963;Plomley,1972),我国新疆北部农业带分布的小型啮齿类就有这种大暴发的历史(青海省生物研究所新疆鼠害研究组,1975)。  相似文献   

4.
群落生境及栖息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我国近来逐渐被重视起来。张荣祖、朱靖(1955)首先在长白山漫江地区研究了该地区的兽类及其栖息地的关系。夏武平等(1957,1958)研究了带岭林区新采伐跡地上鼠类的区系及其数量变动,又发表了东  相似文献   

5.
2007年5月19日是《兽类学报》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的创始人、我国著名动物生态学家和兽类学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武平教授九十华诞,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庆祝夏武平先生九十华诞座谈会”,并于7月在青海西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研讨会”上召开了“夏武平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专题会议.在两次会议上,夏先生的同事、朋友和学生都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夏先生为人、为学、为师的动人事迹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6.
长爪砂土鼠体温调节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绍亮  孙儒泳 《生态学报》1982,2(2):189-199
恒温动物体温调节发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几十年来有较多进展。但是,国内在啮齿动物方面尚未有过研究报道。 长爪砂土鼠(Meriones unguioulatus)分布于我国北部及蒙古的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地带,是一种主要的草原害鼠(夏武平等,1966)。近二十多年来又成为广泛应用的实验动物,在国内外都有饲养种群(田嶋嘉雄,1972;Mele,1972)。关于长爪砂土鼠体温调节的发育,迄  相似文献   

7.
1986年4月22日,中国兽类学会学术讨论会在南宁市明园饭店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1位,分别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大专院校及科研所,计76个单位。 理事长夏武平教授致开幕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吴克清同志出席会议并讲了话。秘书长张洁同志作第一屈理事会工作总结报告。会上宣布了第二屈理事会名单,夏武平同志再次当选理事长,周明镇、汪松、盛和林三位同志当选副理事长,张洁同志担任秘书长。与此同时,第二屈理事会提名夏武平同志再任《兽类学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主编,由主编提名,理事会讨论通过,27名编委组成新的编委会。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是夏武平先生诞辰100周年,《兽类学报》主编王德华研究员邀请我以原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长和《兽类学报》主编的身份写一篇短文,共同缅怀和追忆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兽类学报》创始人夏武平先生的丰功伟绩,以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为动物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继  相似文献   

9.
田野小家鼠种群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关于种群特征的研究,当首推夏武平等(1982)对长爪沙鼠的种群动态及其调节的研究,国内对种群特征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研尚不多见,而该工作对动物种群动态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 小家鼠(Mus musculus L.)的种群特征包括诸多方面,如性比、年龄结构、胎仔数、怀孕率和身体大小等,它们的变化均与一定的种群数量相联系,今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作一些新的探求。  相似文献   

10.
动物分类学工作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编者按:该文是夏武平先生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应祥研究员的著作<中国哺乳动物物种纲要>作的序,由王应祥研究员根据夏先生的口述录音整理.  相似文献   

11.
长爪沙鼠在作物秋收期的行为适应特征及其生态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标志重捕方法并结合挖仓及相应的洞口研究了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在作物秋收期的行为适应特征,并通过田间他隔实验获得了长爪沙鼠季节性迁移的直接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秋收期该鼠具有特征性贮食活动,其贮食种类及贮食量随田间收割和运场进度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且此期生境迁移明显,显示主动迁移和胁迫迁移两类空间行为模式。这些适应性行为特征与秋收期农田种子资源及其可获得性的变化及农业措施密切相关。据此,结合当地秋收期的农作措施,着重从干扰长爪沙鼠贮食行为及控制冬贮种子资源量的途径,提出以行为管理为主的生态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长爪沙鼠的一些生态学资料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是荒漠草原分布较广的害鼠。夏武平(1982)、赵肯堂(1960)等对长爪沙鼠的某些生态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从1979年5月至1980年6月在宁夏陶乐县对长爪沙鼠的数量季节变动、迁徒、繁殖、年龄组成、食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3.
长爪沙鼠是分布于我国北方典型和荒漠草原及农牧交错区的优势鼠种之一。2000 年10 月至2004 年10 月通过标志重捕法研究了栖息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生境的种群动态。对其不同季节出生群性成熟特征和种群性成熟比率、繁殖个体比例、个体月补充率等繁殖参数的季节特征研究显示:冬季和春季出生的个体性成熟较夏季出生的个体快,尤雌鼠表现突出,其3 个季节出生群的性成熟时间分别为4. 6 ± 0.2、4. 4 ± 0.8 和7.7 ± 0.4月龄。种群性成熟比率、繁殖个体比例和个体补充率月间差异显著,季节消长明显,即春季最高,秋季(9 ~10月间)最低。结果还显示,种群性成熟比率与气温和降水负相关。长爪沙鼠喜栖于植被稀疏、低矮的干燥沙质土壤环境。从初春到夏末,随降水和气温增加其栖息生境的植被由低矮稀疏变得高而稠密,土壤湿度和粘性亦随之提高,地面种子库因发芽贮量减少,适宜生境的减少可能加剧了社群竞争,抑制了种群的繁殖表现。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季节变化反映了其生活史对策中适应高纬度气候和食物的季节波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荒漠破碎化生境中长爪沙鼠集合种群野外验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干扰,导致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生境的破碎化,出现了长爪沙鼠在不同斑块间的不连续分布,每一斑块内可能存在一个局域种群,而集合种群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局域种群斑块状分布在离散的栖息地环境中。2002~2012年每年的4~10月,在阿拉善荒漠区禁牧、轮牧、过牧和开垦4种人为不同利用方式形成的生境斑块中,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种群进行定点监测。通过分析长爪沙鼠种群动态,计算各局域种群的灭绝风险,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种群动态的空间同步性,同时以种群周转率对长爪沙鼠扩散能力进行评估,以检验阿拉善荒漠区长爪沙鼠种群空间结构是否具有经典集合种群的功能。结果表明:(1) 不同生境斑块可被长爪沙鼠局域种群占据,11年间捕获长爪沙鼠2~7次不等;(2) 长爪沙鼠所有局域种群均具有灭绝风险,在轮牧区和禁牧区灭绝率高达1.000 0,开垦区灭绝率最低,也达到0.333 4,而本研究期间最大局域种群(2008年过牧区,26只/hm2),在2010年发生了局域灭绝;(3) 不同生境斑块间没有明显的空间隔离而阻碍局域种群的重新建立,长爪沙鼠扩散能力较强,绝大部分月份的种群周转率在50.0%以上,特别是周转率达到100.0%的月份较多;(4) 不同生境斑块间仅轮牧区和禁牧区中长爪沙鼠种群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而其他生境斑块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 >0.05),长爪沙鼠局域种群整体显示出明显的非同步空间动态。阿拉善荒漠区长爪沙鼠种群满足作为经典集合种群物种区域续存的4个条件,具有作为研究小哺乳动物集合种群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检验施用炔雌醚对农牧交错带长爪沙鼠家群大小与巢域行为的影响,于2006年5月至9月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农牧交错区域分布的长爪沙鼠家群使用炔雌醚进行种群不育控制实验。分设投药区和对照区两个组别,分别于5月、7月与9月份采用1/4样圆面积有效洞口计数法,随机选取24个长爪沙鼠家群,调查对照区域和投药区内沙鼠的家群洞口数量以及家群大小。另在对照区和投药区,随机测定了30个沙鼠的家群活动范围,对比使用炔雌醚前后长爪沙鼠巢域平均半径和活动面积的影响。结果为:对照区家群平均洞口数58个,投药区仅23个,在炔雌醚投药区长爪沙鼠家群受炔雌醚影响,洞口数仅为23个,表明其对长爪沙鼠家群大小控制效果显著。投药区内长爪沙鼠家群密度在投药后连续下降,最大下降幅度较对照区家群密度低70%,表明炔雌醚对长爪沙鼠的家群密度影响较大,可显著降低长爪沙鼠家群密度(P<0.05)。炔雌醚对长爪沙鼠家群平均半径和活动面积的研究结果显示,施用炔雌醚后家群巢域半径与活动面积均显著缩小(P<0.05),与对照区巢域平均面积相比缩小15%、平均活动半径缩小30%。通过以上结果可得出:单独施用炔雌醚对控制野外长爪沙鼠家群以及降低长爪沙鼠巢域、活动面积效果显著。炔雌醚可有效降低农牧交错带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和有效活动范围,这对于农牧交错带的鼠害防控,同时降低鼠源性疾病,包括鼠疫的传播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从湖北沙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白尾鹞(Circus cyaneus)的生境偏爱和影响因子两方面分析中国东南部越冬区白尾鹞的种群动态。方差分析表明:年度间白尾鹞丰富度差异不显著。T检验表明:4a季节间白尾鹞丰富度差异极显著,秋季高于冬季。方差分析表明:4种生境中白尾鹞的丰富度存在极显著差异,草甸芦苇农田水域。4种生境中白尾鹞丰富度变异系数为:草甸水域芦苇农田。草甸生境是白尾鹞相对较好的越冬生境。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法)表明:4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和环颈雉的丰富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Enter进入法)显示:白尾鹞丰富度与其捕食对象丰富度在芦苇和草甸生境中呈强正相关,在农田和水域生境中相关性不显著。虚拟线性回归模型(Enter进入法)表明:草甸中的影响因子极显著的影响草甸中白尾鹞的丰富度。方差分析表明:草甸中白尾鹞的丰富度随草甸面积的下降而显著性下降。T检验表明:围网对白尾鹞在水域生境出现频次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1 ~ 2012 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利用复合不育剂EP - 1 (左炔诺孕酮- 炔雌醚),设试验区和对照区,采用春季试验区一次性投饵的方法,对子午沙鼠、小毛足鼠和三趾跳鼠3 种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的不育控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育剂EP - 1 显著降低了优势种群当年的幼体出生率,试验区5 ~ 6 月小毛足鼠幼体比例较对照区显著降低(P < 0. 05),5 ~ 8 月子午沙鼠和6 ~ 8 月三趾跳鼠成体比例分别较对照区显著增加(P < 0. 05),同时显著降低了优势鼠种当年的种群数量,试验区子午沙鼠和小毛足鼠种群在繁殖高峰期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 < 0.05),4 ~ 5 月三趾跳鼠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 < 0. 05)。次年,试验区5 ~ 7 月子午沙鼠种群成体比例显著高于对照区(P < 0. 05),全年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 < 0.05),而三趾跳鼠种群数量与对照区差异并不显著。因此,不育剂EP - 1 对3 种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数量增长均具有控制作用,尤其对子午沙鼠种群的持续控制效果更加明显。可见,种群在繁殖期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其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阴山以北,通称后山地区,是重要的粮产区之一,但农业鼠害严重。如四子王旗,1961年受鼠害面积达54万6千余亩,严重减产者达25%以上。为害鼠种有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 Milne-Edwards)和黄鼠(Citellus dauricusmongolicus Milne-Edwards),其中以长爪沙鼠为害严重。 长爪沙鼠是一种数量变幅大的群居鼠类。有关长爪沙鼠生态学及其对农业的危害,曾有过一些报道(夏武平、王文滨1956;何平均、丁建兴1957;赵肯堂1960),但系统地研究其种群动态的,尚不多见。 1964年至1969年,我们以内蒙四子王旗农区为工作点,较长期地研究了长爪沙鼠的种群动态和数量变动的调节。本文着重论述与种群变动有关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Marc  Jamon 《Journal of Zoology》1986,208(4):569-582
The ecology of two monospecific populations of Wood mice ( Apodemus sylvaticus ) was studied using mark-recapture techniques in a high grassland and a low grassland of the Camargue. Annual changes in population size resembled the classical pattern of variation for European Wood mice. Numbers were low in summer, and peaks in numbers occurred in autumn and decreased sharply in early spring. However, the densities of the populations in winter were higher than many other European Wood mouse populations. The Wood mouse population in the high grassland area was dense and showed regular variations throughout the year. In the low grassland area, the population was lower and showed less regular variations, especially in winter, coinciding with soil flooding. Reproduction-relat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mographic parameters of the two sexes pointed to the use of differential space use strategies by males and females.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郭聪  王勇 《兽类学报》1997,17(4):279-286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上的芦苇+荻或薹草沼泽为最适栖息地,枯水季节,多在其上生长、繁殖。汛期,随着湖水上涨,湖滩面积缩小,东方田鼠在拥挤的的压力下或直接被洪水所迫,越过防洪堤迁入垸内。东方田鼠在湖滩及农田间的迁移主要取决于湖水水位及种群密度,无固定的迁移时间。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主要分布于靠近防洪堤一带,其捕获率随着与防洪堤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个体较大的东方田鼠迁移距离较远。在迁移期,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的性比在不同的距离上无显著差异。湖水回落时,东方田鼠随湖滩出露而迁回沼泽草地。回迁时,个体较大的雄性首先回迁的比例较高。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栖息在荒坡地的种群密度大于在农田中的种群密度;东方田鼠不在农田越冬,小部分可在岗地荒坡中越冬,但少有增殖。按迁移动因看,此种迁移乃洪水逼迫所至,而由逼迫外迁和自动回迁构成循环,保证了种群对湖区特殊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