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斑衣蜡蝉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蜡蝉科Fulgoridae,危害臭椿、香椿、葡萄、地锦、猕猴桃、苦楝、山楂、花椒、刺槐等,以若虫和成虫在叶片、嫩梢上刺吸危害。若虫有群居性,常引起被害植株发生煤污病或嫩梢萎缩,畸形等,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斑衣蜡蝉为不完全变态昆虫,长圆柱形,背面两侧有凹线,中部形成1条隆起,卵粒平行排列成卵块,常  相似文献   

2.
孙少轩 《昆虫学报》1966,(4):303-319
详细描述了斑蜡蝉两性生殖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组织学。精巢由6条互相分离的精巢管组成,而卵巢则含有14条典型的端滋式卵巢管。用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雄性附腺各段的分泌物的成分,它们分别构成精包、精液与精包鞘。订正了过去文献中关于雌性生殖系统某些部分的解释:过去误称为雌性附腺的其实是受精囊及其腺,而过去误称为受精囊的其实是接纳及消化精包的交配囊。受精囊腺的细胞具有一条曲折的细胞内分泌小管,贯穿内膜开口于腺腔。交配囊体及交配囊管上皮折突的内层为腺细胞,有孔道通过内膜与腔相通,它可以分泌一种(或多种)酶以消化精包。此外还从卵黄发生的速率与精包授精的关系,讨论了精包作为一种蛋白养料的来源,在雌虫营养与生殖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田鳖的食道细长,在前端附近发生一分枝,成为嗉囊。贲门瓣十分发达,几乎全部由前肠的上皮细胞构成。中肠分为三部分:中肠前部呈囊状,壁厚;中肠中部最为细长,其上皮形成四十大形的纵褶,突入腔内;中肠后部细短,上皮无此种纵褶。中肠三部分的上皮细胞均行局泌,胞窝内再生细胞甚多。直肠分为较细长的前部与较粗短的后部,后者又生一大形的侧突,这三部分内都具有十分发达的直肠垫。 田鳖的唾腺高度分化,由大主腺,小主腺及副腺各一对组成,因此与异翅亚目显角类。不同,而与同翅亚目相似。大小主腺均呈葡萄状,由许多腺囊组成。大主腺前端的一对球状部分呈乳白色,其分泌物中含有脂蛋白与中性粘多糖或粘朊,而大主腺本部与整个小主腺的半透明腺囊则仅分泌中性粘多糖或粘朊。植食性半翅目昆虫唾腺分泌物中十分普遍的酸性粘多糖,在田鳖中却未测得。副腺呈管状,其前端透明部分及后端半透明部分的细胞染色性质不同,但由于副腺的水状分泌物在切片中无法保存,因此未测得其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4.
蜡皮蜥消化系统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石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蜡皮蜥的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管壁除口咽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管壁厚度各不相同,其中胃壁最厚,幽门胃壁厚达658.0μm,其次为大肠和食道,分别为393.3μm和215.9μm,小肠壁最薄,约为126.8μm;皱襞的发达程度也随消化道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十二指肠皱襞数量最多,约为27~42个,平均高度为733.2μm,其次分别为回肠、口咽腔和食道,大肠皱襞数量最少约为3~11个,平均高度为484.2μm;食道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口咽腔、胃、小肠和大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和大肠上皮的杯状细胞较多,密度分别为927个/mm2、899个/mm2;肝脏中色素细胞发达并含大量深色颗粒,胰脏泡心细胞较少且胰岛不发达,肝脏小叶和胰脏小叶界限不清晰。这充分说明了蜡皮蜥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其食性和生态习性相适应,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相似文献   

5.
仿刺参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仿刺参的消化系统。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粘膜层为假复层或单层的柱状细胞或立方细胞与粘液细胞。粘液细胞分布于前肠的前段和排泄腔。前肠和中肠上皮具蛋白酶、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中肠上皮细胞游离端有密集微绒毛,游离端质膜呈碱性磷酸酶活性,上皮下有丰富的血窦,表明具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解剖、HE和AB-PAS染色技术研究了菲牛蛭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化学特征。结果表明, 菲牛蛭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单细胞唾液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嗉囊、肠、直肠和肛门。口开孔于前吸盘腹中部, 口腔内有3片呈三角形排列的颚片, 颚片由辐射肌和横纹肌构成, 其脊上具单列细齿, 可切开寄主皮肤。单细胞唾液腺开口于颚片两侧的乳突上, 可分泌蛭素; 咽呈短球形, 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肌层发达; 食道短而窄, 黏膜层见少量杯状细胞和大量嗜酸性颗粒; 嗉囊两侧有10对侧盲囊, 最后一对侧盲囊最长且延伸至肛门两侧; 肠部尚无明显分化, 可细分为肠和直肠。肠前段腔内有多个盲囊状的细管, 形成 肠内盲囊, 黏膜层具较多腺细胞, 黏膜下层发达, 具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细胞; 直肠肠腔明显大于肠的肠腔, 褶皱高度明显比肠的低, 上皮细胞间可见少量杯状细胞。AB-PAS染色结果显示菲牛蛭消化管黏液细胞有4种类型: Ⅰ型被染成红色, Ⅱ型被染成蓝色, Ⅲ型染成紫红色, Ⅳ型染成蓝紫色。口腔部黏液细胞分布以Ⅳ型和Ⅲ型为主, 少量Ⅱ型与Ⅰ型黏液细胞, 咽部以Ⅲ型为主, 食道、嗉囊、肠前部以及直肠壁均无酸性和中性黏液细胞存在, 肠中后部以Ⅰ型为主, 肛门壁存在大量的Ⅱ型黏液细胞。讨论了菲牛蛭消化管结构特点与食性的关系等问题, 发现肠是菲牛蛭整个消化管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且消化管特殊的结构特征决定了菲牛蛭主要以血液作为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7.
应用行蜡常规切片,HE染色,对蜡皮蜥的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管壁除口咽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管壁厚度各不相同,其中胃壁最厚,幽门胃壁厚达658.0μm,其次为大肠和食道,分别为393.3μm和215.9μm,小肠壁最薄,约为126.8μm皱襞的发达程度也随消化道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十二指肠皱襞数量最多,约为27~42个,平均高度为733.2μm,其次分别为回肠、口咽腔和食道,大肠皱襞数量最少约为3~11个,平均高度为484.2μm;食道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口咽腔、胃、小肠和大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和大肠上皮的杯状细胞较多,密度分别为927个/mm^2、899个/mm^2;肝脏中色素细胞发达并含大量深色颗粒,胰脏泡心细胞较少且胰岛不发达,肝脏小叶和胰脏小叶界限不清晰。这充分说明了蜡皮蜥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其食性和生态习性相适应,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相似文献   

8.
梭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切片等组织学研究手段,以生活于海水和咸淡水中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作为实验材料,对其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了消化道各部分粘膜褶皱的高低、多少、疏密程度,粘膜上皮细胞的类型,杯状细胞在数量上的变化以及消化道肌层的肌肉组织类型和肌细胞的排列方式.结果显示:咸淡水梭鱼的肠道中杯状细胞的数量多于海水梭鱼,食道是横纹肌,但其它消化道均为平滑肌.肝脏中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索明显.胰腺呈弥散状分布,其中有胰岛存在.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前肠和后肠上皮向内褶突甚深,肠腔狭小,甚至呈星芒状;中肠上皮排列整齐,肠腔始终很大。幼虫中肠具有围食膜。前肠环肌在外,纵肌在内;中、后肠环肌在内,纵肌在外。中肠上皮细胞有3类: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再生细胞。柱状细胞是最基本的一类,大型,顶膜具有条纹边,电镜下为规则的象栅栏一般的散杆。杯状细胞为幼虫所特有,具有1条开口于肠腔的狭颈及很大的坛状中空部分,狭颈内及顶虞都具有微绒毛。再生细胞小型,或单个散生,或聚生。中肠的分泌形式为局部分泌。  相似文献   

10.
黄瓢蜡蝉属分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洋区黄瓢蜡蝉属Flavina Stal(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的种类进行了分类研究,描记2新种,即尖胸黄瓢蜡蝉Flavina acuta sp nov.(Laos,Vietnam)和四刺黄瓢蜡蝉Flavina quadrispina sp.nov.(Thailand).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Bernice P.Bishop Museum,Honolulu,Hawaii,USA.  相似文献   

11.
孙少轩 《昆虫学报》1963,(3):292-299
1.描述了食虫虻Neoitamus angusticornis Loew.消化系统及附属构造的解剖与组织学。 2.中肠的分泌形式基本上为局泌性。 3.一对唾腺开口于舌, 另有一对下唇内腺位于下唇内部, 作用不明, 但由其位置及原生质嗜碱性类似某些昆虫唾腺中的粘液腺, 可能在刺螫时有润滑口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活体解剖和光镜技术对中华刺鳅消化系统形态与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刺鳅属典型的无鳔管、有胃鱼类,消化道较短,约为体长的45%,整体呈“Z”字形。食道很短,后与胃相联,胃呈“V”型,胃分为贲门部、胃底部和幽门部,贲门胃自食道末端到胃的底部都具有丰富的腺组织分布,其长度也是胃部最长的,约占中华刺鳅消化管长度的23%。胃底部的肌肉发达较厚,但仅贲门部有丰富的腺组织。消化道各段在组织结构上差异显著。胃前,消化道肌肉层内环肌与外纵肌厚度之比自前向后逐渐增大,杯状细胞数量自前向后逐渐减少;胃后,肠道肌肉层内环肌与外纵肌厚度之比则逐渐减小,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消化腺分为肝脏和胰腺,肝脏与胰脏为独立的两个器官,胰脏分散分布于胃与肠道周围的系膜内,肉眼可见。未发现类似鲤科鱼类弥撒于肝脏或脾脏内的胰腺结构。中华刺鳅以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为主要摄食对象,性凶猛,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3.
云南盘鳇消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组织学及酶学方法对云南盘逗(Discogobio yunnanensis)成体消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盘逗消化系统有以下特征: 口下位, 口腔上皮分布有较多味蕾及杯状细胞, 食道粗大, 含有大量黏液细胞, 无胃, 肠道较长, 盘旋于体腔中, 成鱼盘旋10回, 肠道系数为5.06±0.61, 肠分为前中后三段, 肠腔中密布肠绒毛。消化腺为肝胰脏, 肝脏分为左右两叶, 胰脏弥散分布在肝脏中。消化系统不同部位消化酶活性大小不同, 脂肪酶活性: 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 胰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活性: 前肠>中肠>肝胰脏>后肠。云南盘逗口下位, 食道粗短, 肠道细长, 肠绒毛丰富, 肠道含较高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 消化系统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与其以固着藻类为食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亚洲飞蝗是中国农业上主要害虫之—,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年来对此虫进行生理、生态、形态等各方面的研究,在组织学工作方面我们担任了不同饲料对於亚洲飞蝗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组织构造的影响。当我们研究不同饲料对这两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及食性的相关性, 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染色及酶活性检测技术对银鲳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银鲳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构成, 胃肠交界处有很多幽门盲囊。食道侧囊呈椭球形, 食道粗短, 胃呈U型, 肠有多个盘曲, 肠指数为2.03。舌上皮内有少量味蕾及较多黏液细胞。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组成。食道侧囊内皱襞较发达, 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内含较多黏液细胞, 且以Ⅳ型为主, 皱襞顶端及侧面有内含角质刺的次级突起; 黏膜下层及肌层中有固定皱襞的骨质脚根; 侧囊内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食道内皱襞较高, 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内含较多黏液细胞, 且以Ⅳ型为主。胃内皱襞发达, 被覆单层柱状上皮, 未见黏液细胞分布; 胃腺发达, 胃内蛋白酶活性较高。肠道内褶襞多, 高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黏液细胞密度前、中肠较高, 后肠较低, 且均以Ⅰ型为主; 肠道内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幽门盲囊组织结构与肠相似。银鲳的消化道结构特点、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与其功能及偏肉食的杂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有关蝗虫感觉器官的研究报告不很多,其中值得指出的有Slifer(1935,1936,1938,1950,1951,1954)对于几种蝗虫的弦音器、勃氏器、具橛感器等研究,McFarlane(1953)对于小迁移蝗的弦音器研究,Marshall(1945)对于红腿蝗上唇感觉器的研究,其他尚有Fulton(1928)对于直翅目听器的研究,Friedrich(1930)对于直翅目胫节上具橛感器的比较研究,和徐凤早等(1952)对于几种蝗科昆虫的腹昕器和蟋蟀科与螽蟖科昆虫的足听器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卢筝 《昆虫学报》1984,(2):160-164
本文研究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成虫的消化系统和马氏管的形态,详细描述了消化道、唾腺和马氏管三个部分的构造。观察到有两种构造是前人有关文献中未描述过的:1.吸泵被区分为几丁质的底壁和极薄的背壁;2.唾窦背面存在有一对囊形小体,它们伸入到吸泵中。  相似文献   

18.
四爪陆龟消化、呼吸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四爪陆龟(Testudohorsfieldi)的消化管总长度为体长的4.5—4.8倍。喙缘锋利,硬腭侧缘具细齿,舌不伸出口,食道扩展性强,胃呈囊状,被肝叶覆盖,小肠较长,盲肠发达。肝较大,重18.3g,分左叶、中叶和右叶,绿色胆囊位于右肝两小叶间。胰腺长条形,分布于十二指肠内。肺长囊形,紧贴在背甲的内表面,位于肩带和腰带之间。气管较短由15-20个软骨环组成,支气管较长由70个左右的软骨环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