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中国和日本有关具粉末状粉芽的矮石蕊(Cladonia humilis)的报导大多数实际上是指本文中描述的新种,黑氏石蕊(Cladonia kurokawae Ahti & S. Stcnroos).其特征是杯体深裂,含有黑茶渍素和富马原岛衣酸.真正的矮石蕊在中国和日本是很少见的;日本的种类中,含有黑茶渍素和波衣酸的两个化学型都存在.  相似文献   

2.
3.
4.
东亚大都市学生头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讨居住区域的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对头型的影响,采用国际通用的人体测量法,调查测量了东亚三个国家四个集团3472名6-17岁学生的头长和头宽,经统计学处理求得其平均值、头指数,回归方程,并作性差和地区差检验,其结果表明:中国大连学生为特圆头型,菲律宾马尼拉学生为圆头型,地理位置在大连和马尼拉之间的日本东京的学生的头型也位于二者之间,生活富裕集团的头长和头宽明显大于生活贫穷集团的学生,但头型二  相似文献   

5.
三种东亚冷杉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了急尖长苞冷杉AbiesgeorgeiOrrvar.smithii(ViguieetGaussen)Chenget.L.K.Fu,臭冷杉A.nephrolepis(Traurv.)Maxim和杉松,A.holophyllamaxim等3种东亚冷杉植物的核型,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是K(2n)=24=18m(2SC)+6sm,18m(6SC)+6sm和14m(6SC)+10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  相似文献   

6.
用气象卫星对东亚季风区的生态过渡带的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极轨气象卫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中国东亚季风区的生态过渡带(样带)进行遥感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渡带内的各个生态区的NDVI与东亚季风进退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正常季风年NDVI有正常分布;在异常季风年,NDVI呈反常分布;把遥感过渡带内季风气候的变化简化为遥感生态区植被指数的变化。分析了在过渡带内主要生态区,即荒漠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农耕区、森林区ND-VI的变化规律,以及旬NDVI与旬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在过渡带内每年NDVI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形状可以作为每年季风气候变化特征的量度。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东亚和早期人类第一次大迁徙浪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欧、亚大陆一系列考古学重要地点的发现及新研究成果,勾勒出迄今所知早期人类走出其假想发祥地非洲的时空架构,并特别讨论了早期人类起源于东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南沿海七省中15种土类60科植物根区278份土样中908个种次AM真菌的地域分布规律。本区土壤区带和气候区域的分带基本一致,共分为五个土壤气候带。AM真菌5个属中球囊霉属在所有区带均为优势属,其出现率由北至南稍呈下降趋势;硬囊霉属则与之相反,由北向南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无梗囊霉属、巨囊霉属和盾巨囊霉属无明显地域规律。AM真菌某些种也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15.
Henri Simonnet 《CMAJ》1948,58(6):556-561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AM真菌群落生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AM真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AM真菌的群落生态分布和特征。证明球囊霉属在该地区的出现频度和相对多度都最高,其次是硬囊霉属。该区内南四省AM真菌丰度、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比北三省高。聚类分析结果和上述相似,说明我国东、南沿海各省AM真菌的丰度、频度、密度、多度和多样性特征由北向南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演化特点及东亚直立人的系统地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刘武  杨茂有 《人类学学报》1999,18(3):176-192
对中国境内不同时代人类牙齿测量数据的发析显示,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的总体演化趋势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一致,呈缩小变化,其中一个表现特点是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在牙齿尺寸上不差别不大,但作者根据对中国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生存年代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直立人在化石形态,生存年代等方面均与智人有明显的不同,取消直立人,将其并入智人意见的证据还是不够充分的,目前仍宜将直立人与智人作为人属内两个不同的种来看待,  相似文献   

19.
20.
HEMIPARASITIC NUTRITION IN ANGIOSPERM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