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羚牛冬春季对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冬春季节,在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境内各种植被类型和不同海拔高度的197个样方中,分别调查了秦岭羚牛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在冬春两个季节中,羚牛平均利用过的样方分别为40个及27个。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因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影响羚牛选择的因素依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植被类型、采伐方式、郁闭度、竹林、海拔、坡度、坡向、人为活动、公路。  相似文献   

2.
秦岭东部羚牛越冬栖息地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 年1~4 月, 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羚牛冬季栖息地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内共有5 块羚牛冬季栖息地, 呈斑块状分布, 总面积2 305 hm2 ,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04 %。羚牛对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为地形(向阳、背风、相对比较平坦的亚高山台地) 、食物(大宗食物华桔竹和喜食食物杜鹃、腺柳等) 、水源(充足) 、隐蔽而相对较暖的环境(成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 以及便于逃避天敌的生境(密生华桔竹林) 。冷杉、华山松等的芽苞和树皮是羚牛冬季必需的食物。冷杉林是该处羚牛分布高度的标志植物和防御风雪寒冷的栖息场所。人类对原生森林植被的破坏, 限制了羚牛的分布及活动范围, 210 国道是保护区内东西两部分羚牛族群间相互扩散的主要障碍。因此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建立210 国道便于扩散的走廊, 是实现保护区内(尤其是东部地区) 羚牛能够长期生存繁衍十分重要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羚牛分布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马亦生 《兽类学报》1999,19(2):155-157,149
羚牛(Budorcastaxicolor),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羚牛秦岭亚种为我国特产亚种,分布于甘肃、陕西两省。在陕西省内分布于秦岭中、西段。羚牛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情况,迄今仅见一些零星报道[1,2]。1996年6~9月,作者在太白山自然...  相似文献   

4.
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羚牛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吴鹏举  张恩迪 《兽类学报》2006,26(2):152-158
2001 年12 月至2002 年8 月,笔者在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对羚牛栖息地选择性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沿慈巴沟河谷随机选择起始点,系统地设置了187个10 m×10 m 的固定样方,记录了样方所在位置的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箭竹密度、郁闭度和隐蔽度等,并分别在冬、春、夏三季检查样方是否被羚牛利用。本文通过计算Vanderloeg 选择系数和Scavia 选择指数来研究羚牛对植被的选择性,结果发现羚牛冬季对杜鹃针叶林、箭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正选择性,春季则对箭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夏季对高山灌丛草甸和杜鹃针叶林具有正选择性。对9 个数量化因子进行分组处理,利用Vanderloeg 选择系数和Scavia 选择指数,计算了这些因子在各个季节不同的选择性,进一步分析了羚牛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对9 个数量化因子的判别分析表明,冬、夏及春、夏之间有极显著差异,海拔对判别函数的贡献最大,其它因子如箭竹密度、隐蔽度、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等贡献也较大,说明这些因子的季节分离明显。而羚牛的冬、春之间判别分析不显著,季节分离的程度较小。在结合其它分布区羚牛栖息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食物和盐源在羚牛栖息地选择季节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夏秋季羚牛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境内栖息地的选择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年夏秋两个季节 ,在分布于保护区境内各种植被类型和不同海拔高度的 1 86个样方中分别调查了秦岭羚牛对栖息地的选择。在夏秋两个季节中 ,羚牛利用过的样方分别为 39和 60个。卡方检验表明秦岭羚牛夏季偏重选择高山草甸、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 ;秋季喜欢在针叶林、灌木林和竹林中活动。在未受破坏的天然林和经过采伐的森林中 ,羚牛喜欢选择前者 ;在择伐和皆伐迹地中 ,夏季羚牛选择择伐迹地的比例高于皆伐迹地 ;秋季出现在皆伐后人工更新的林地中的比例较高。夏季羚牛选择海拔位于 2 2 0 0m以上的栖息地的比例为 62 % ,而秋季这个比例降低到 4 1 7%。此外 ,羚牛喜欢在小于 30°的缓坡生境中活动。  相似文献   

6.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容纳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的中段 ,1998~ 1999年冬季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 ,测定了保护区内羚牛秦岭亚种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 10种栖息地类型的单位面积食物资源量和含有的能量 ,估计了越冬区可以利用的总能量。结果表明 ,羚牛越冬区提供的可供羚牛和其它草食动物利用的能量为 (9 877±5 173)× 10 12 J,每只羚牛平均每天需要的能量为 2 6 4 8± 11 88kJ ,整个冬季需要的能量为 4 82 0± 2 16 3× 10 6J ,保护区的羚牛容纳量为 2 0 4 9± 10 37只。考虑到羚牛对空间的需求、保持最佳繁殖状态、其它草食动物种群的需求和保护当地植被等因素 ,建议保护区将羚牛种群的数量控制在 10 0 0只左右.  相似文献   

7.
崔艳  戚鹏程  陈学林   《广西植物》2006,26(6):660-664,659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有各类珍稀濒危植物104种,占该区总种数的5.28%。其中划归《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20种,划归《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有37种,划归《国家珍贵树种名录》的有18种。该区在整个海拔梯度上均有珍稀植物分布,但很不均匀。根据珍稀植物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大体可分为“极丰富段”“较丰富段”“丰富段”“稀少段”4段。不同类型的珍稀植物的垂直分布也有差异。根据白水江珍稀濒危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和保护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生境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了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2007~2009年监测数据的149个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利用SPSS软件对坡向、坡度、竹种盖度、竹子生长类型、竹子生长状况、海拔和水源7个生境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诸变量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坡度、坡向、竹子生长状况、海拔、竹种盖度、竹子生长类型和水源,X2适合度检验各生境变量内部不同组分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影响该区大熊猫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首先是以坡向和坡度为代表的地形因素,其次为以竹子生长状况、海拔、竹种盖度、竹子生长类型为代表的食物和隐蔽因素,水源对大熊猫活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分布与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涛 《动物学杂志》1995,30(4):25-28
依据野外观察,对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Lophophoruslhuysii)的分布、数量与现状、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等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纬32°38'─32°57'、东经104°15'─105°04'之间形成了沿摩天岭山脊北侧宽窄不一的水平分布带、东西长达19公里;垂直分布在海拔2300─4072米之间。根据地势、气候和植被分布等特点,将栖息地划为三个生态分布带,其数量在高山稀疏灌丛、草甸、裸岩带为3.25只/平方公里、亚高山针叶林带为1.6只/平方公里,针阔混交林带为0.5只/平方公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夜栖树上、主要天敌为猛禽。  相似文献   

10.
麻应太  田联会 《兽类学报》2002,22(4):248-253
1998 年1~4 月对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做了调查, 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有11 群羚牛, 总数量119~130 头(包括独牛) , 整个保护区内羚牛分布密度为0.007 3~0.007 9 头/ hm2 。在冬季, 羚牛分布于海拔1 900~2 700 m的5 块相互隔离的栖息地中, 以海拔2 200~2 600 m之间分布更为集中。在1981~1998 年的17 年间, 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 从上世纪50 年代至90 年代, 羚牛最低的分布高度比历史分布高度至少上升了400 m。周边地区人为干扰、生境不断丧失和保护区内生境破碎化是导致羚牛分布现状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栖息地退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丰麋鹿保护区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的调查分析,揭示麋鹿栖息地退化机理.结果表明:围栏内、外草地群落相似性系数低,围栏内植物群落中地上部生物量、物种数、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围栏外草地,但生态优势度指数高于围栏外草地;其次,围栏内草地植物群落之间距离越远,群落相似性系数则越低;围栏内狼尾草种群的物种优势度均占绝对优势,但随着距离麋鹿活动中心渐远,群落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狼尾草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狼尾草种群特征值则均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认为,火烧灭蜱可能是形成麋鹿栖息地植被现状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大丰麋鹿保护区栖息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是境内的藻类资源状况未见报道过。在实地调查取样的基础上,初步鉴定出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藻类共4个门60属161种:硅藻门种类最多,有91种,占总种数的56.5%;绿藻门次之,有41种,占25.5%,其次是蓝藻门,有26种,占16.1%;裸藻门最少,共3种,占1.9%。从分布上看,铁楼的种类最多,有81种,然后依次是刘家坪有73种,邱家坝61种,石林谷48种,碧口47种。我们的名录对于了解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3.
夏秋季羚牛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境内栖息的选择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学杂志》2001,36(4):66-69
  相似文献   

14.
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分别被评估为近危(NT)和濒危(EN),野外种群状况不明。金猫分布在东亚至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栖息地类型多样,从低地雨林到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杜鹃林都有分布,但其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仍较为缺乏。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金猫的分布区北缘,为了深入了解该物种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栖息地选择策略,本研究汇总了2016—2019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中的金猫记录(共计292次独立探测,117个记录点位),结合海拔、坡向、坡度、距河流距离、土地利用类型、距公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7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该物种适宜栖息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中,模型预测的金猫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 045.90 km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部各保护站管理片区的核心区、北部红土河片区和碧口片区相接部分核心区,南北两区域之间被白龙江和212国道及大面积人居点隔断。模型响应曲线显示,保护区内的金猫倾向于选择靠近...  相似文献   

15.
盐城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越冬栖息地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应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在野外观测数据的基础 城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栖息地的影响因素,并运用数学模型法找术及丹顶鹤栖息的分布。通过对栖息地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对潜在栖息地的预测,为解决保护区存在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2005~2006年在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5个采集点共采到陆生贝类12科26属62种和亚种,均属腹足纲,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约占已知采集种的85%以上。垂直分布以600~1 200 m海拔区间种类丰富,海拔1600m以上种类大减。生境分布呈现出荒坡、灌丛种类多,森林、农田种类少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药用苔藓资源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药用苔鲜植物22种,隶属于15科21属,并对其入药部位、采收季节、味性、药用功效、药理活性等进行了描述总结.同时对药用苔藓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栖息地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自然保护区物种栖息地的研究,对保护区的管理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旨在对保护区栖息地的研究提供一套数量研究方法,以盐城自然保护区为案例,以丹顶鹤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为变量处理工具,运用空间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变量因素的初选,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最终确定影响栖息地分布的因素最后就研究结果,针对保护区的经济开发及保护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佛坪自然保护区羚牛的种群数量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曾治高  巩会生 《兽类学报》1998,18(4):241-246
1996年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进行了数量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羚牛的数量为435~527只,种群密度达到1.29~1.56只/km2。羚牛种群的成体雌雄个体之比约为1∶0.5,明显地偏向雌性。在羚牛种群中幼仔占12.24%,亚成体占35.03%,成年雄性个体占17.33%,成年雌性个体占35.40%。该羚牛种群在1991年至1996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8.48%,明显高于1984至1991年间羚牛种群的年均增长率。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生境不断丧失,迫使羚牛向保护区境内迁移,是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吴鹏举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6,25(3):516-518
从2001年9月到2002年5月对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在秋冬春三季羚牛的集群规模较小,公牛群相对较多,羚牛有明显的头牛现象和主动进攻行为。这些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