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高原鼢鼠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行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对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定性、定量地对16中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期的行为基本没有变化,但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的不同。个中行为的时间的分配在24小时内及其在两个不同时期之间均有一定的差异,而每小时内动物的主要行为表现为睡眠和休息、移动、取食、挖掘、相互接触。繁殖期,动物的活动时间增加,表现为挖掘活动和接触时间的加长,动物社会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高于非繁殖期。  相似文献   

2.
2014年4—10月,利用焦点个体取样法与连续记录法对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饲养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繁殖期以及非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统计了不同性别与不同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在繁殖期,雌性褐马鸡的取食时间大于雄性,而雄性褐马鸡的移动、警戒行为时间大于雌性。在非繁殖期,雌雄褐马鸡行为差异变小,但雄性褐马鸡的警戒行为仍然较多。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笼养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的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2015年1—12月,采用全天瞬时扫描法,在南昌动物园对人工饲养的8只蓝冠噪鹛各种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冠噪鹛各种行为在全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繁殖期营巢、交配、卧巢、孵卵和育雏这5种繁殖行为增加,繁殖期结束,休息明显增加;全年中觅食的时间分配最高,为36.37%,其次为飞行(24.54%)、理羽(16.73%)、休息(7.75%)、社会行为(5.43%)、育雏(4.66%)、营巢(2.36%)、孵卵(1.92%)、卧巢(0.15%)和交配(0.0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交配以外,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在繁殖期不同阶段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期蓝冠噪鹛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反映了其生活史不同时期的相应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为蓝冠噪鹛人工饲养和野生种群行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邓腾  张瑞  许华磊  刘伟 《动物学杂志》2016,51(5):743-750
2015年4~9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通过人工观察及监控设备记录,在青海省祁连县研究了2窝在人工巢中繁殖的大(鵟)(Buteo hemilasius)行为.构建了大(鵟)亲鸟及雏鸟在繁殖期的行为谱,将亲鸟繁殖期内的行为划分为12项30种,将雏鸟的行为划分为9项25种.研究发现,大(鵟)繁殖期开始于4月中下旬,持续至8月中旬结束,平均(112.0±2.0)d(n=2);将繁殖期划分为孵卵前期、孵卵期、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对了雌雄亲鸟之间,以及不同时期间亲鸟、雏鸟的行为时间分配.结果显示,(1)雌雄大(鵟)之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在孵卵前期及孵卵期差异不显著(P>0.05),在育雏期及雏鸟成熟期差异显著(P<0.05).在这两个时期,雌性栖停行为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雄性(P<0.01),而捕食行为占比显著低于雄性(P< 0.01).(2)雌性大(鵟)行为时间分配在不同时期均变化显著(P< 0.05),雄性大(鵟)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雏鸟成熟期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个时期间差异显著(P< 0.05).(3)大(鵟)雏鸟行为时间分配在育雏期与成熟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季节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哈尔滨动物园两组人工饲养的丹顶鹤繁殖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与野生丹顶鹤不同,按频率依次为:游走39.8%、休息21.9%、取食21.0%、理羽14.5%、繁殖2.8%;其繁殖期行为呈明显的日节律性,游走行为在中午呈现高峰,而其它行为则主要出现在上午和下午;在不同的繁殖阶段,行为时间分配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中期的繁殖行为仍明显高于前、后期;两性间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天气阴晴状况是影响繁殖期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的重要因素。通过与野生丹顶鹤进行初步比较分析,发现人工饲养鹤在行为时间分配及节律方面与野生鹤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日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6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成功的4对东方白鹳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东方白鹳在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各行为时间所占比例依次是繁殖22.17%±21.69%(其中孵化19.75%±20.71%,晾卵1.31%±2.16%,育幼1.00%±1.01%,交配0.11%±0.32%),静栖19.09%±13.94%,修巢6.40%±5.92%,警戒3.94%±4.88%,理羽3.11%±2.31%,其他行为45.27%±11.08%;在繁殖不同时期各行为差异显著(P0.01)。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不同阶段行为活动存在一定节律,并且不同阶段日节律明显不同。此外,温度与晾卵(r=0.810,P0.01)、孵化(r=-0.518,P0.01)行为显著相关;车辆数与警戒(r=0.745,P0.01)、静栖(r=0.612,P0.01)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食物资源是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研究鸟类不同时期的食物选择和利用对于了解该物种取食行为的可塑性和生态适应性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通过取食行为观察、育雏分析和投食实验来研究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繁殖期与非繁殖的食物组成及利用的差别。结果发现,杂色山雀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存在显著的食物差别,繁殖期完全取食动物性食物,而非繁殖期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少量昆虫。繁殖期成鸟取食的食物主要为鳞翅目、蜘蛛目、鞘翅目、双翅目以及少量的直翅目、异翅亚目以及膜翅目动物,育雏的食物资源主要为鳞翅目幼虫(67.86%),其次为蜘蛛目、鳞翅目成虫、膜翅目以及鞘翅目幼虫和少量直翅目,但与成鸟的食物存在显著区别,特别是鳞翅目幼虫的比例极高。非繁殖期的食物主要以植物种子(48.91%)和浆果为主(51.09%),其中,浆果的比例较高,对16种潜在食物资源的取食选择也证明对浆果类食物具有较明显的偏爱。杂色山雀不同时期的食物差别和食性的可塑性可能是由于食物供给和能量需求的季节性变化造成的,但对于自然生境中各种食物资源丰富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对杂色山雀取食选择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珠颈斑鸠繁殖期占据领域鸣声特征及行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3年4~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通过野外观察、录音、室内计算机处理及声谱分析对珠颈斑鸠繁殖期占据领域鸣声特征及行为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珠颈斑鸠有一般占据和召唤配偶共同占据两类鸣声,两类鸣声雌雄不同,但均由3音节组成;其鸣唱具有应答性,且每次在各栖位点的鸣唱顺序大致相同;日鸣唱频次变化大,具3个高峰期;繁殖各时期鸣唱频次变化亦大。  相似文献   

9.
人工饲养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哈尔滨动物园一对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做了观测分析,统计在某个时间单位(如孵化期)及整个繁殖期各行为所占的比例,比较得出东方白鹳因性别、繁殖期阶段等不同因子在行为上产生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期笼养东方白鹳的行为及其时间分配主要为站立(4 9 4% )、繁殖(1 9 7% )、理羽(8 9% )、取食(6 4% )、修巢(5 7% )、打嘴(5 7% )、游走(4 3 % )等几种,各种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日节律。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性别之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圈养普氏野马繁殖期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月~8月,在新疆野马繁育中心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研究了圈养普氏野马(Equus ferus przewalskii)繁殖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1)雌雄普氏野马繁殖期采食、饮水和站立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而休息、运动、修饰和其他行为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雄马的休息时间、修饰时间显著低于雌马,运动时间和其他行为时间显著高于雌马。(2)雌雄个体繁殖期除运动、修饰和其他行为节律存在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行为节律则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3)雌雄野马繁殖期内昼间交配次数比较少,且同一家族群内雌马各自参与交配的日期基本不会重叠,同一天内,雄马与群内两匹以上雌马均有交配的现象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11.
笼养条件的改变对大鸨繁殖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2004年4~6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饲养的16只(5♂,11♀)大鸨(Otis tarda)的繁殖期行为进行了观察。利用非参数检验法讨论了笼舍面积、舍内设计及外界噪音对大鸨繁殖期的行为分配、日节律、炫耀及一些特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大鸨繁殖期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当环境条件改变后,大鸨的警戒行为发生显著变化(P〈0.01),其次为炫耀、游走行为(P〈0.05)。另外,环境因子的变化对雄性大鸨的炫耀路线及求偶方式亦存在影响,同时影响沙浴等特殊行为。  相似文献   

12.
朱鹮繁殖期的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 0 0~ 2 0 0 2年 ,我们应用标记识别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朱繁殖期的活动性、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朱在越冬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觅食距离存在差异 ,分别为 2 82 1± 1 4 88km、0 5 6 3± 0 6 81km和 1 70 6± 0 834km ,但同一时期中不同个体间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不同年份中 ,朱在越冬期和繁殖期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 ;在繁殖后期 ,由于受到干旱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两年的觅食距离差异显著。一天中觅食距离最远的是 10 :0 0~ 12 :0 0 ,最近的是 0 6 :0 0~ 0 8:0 0。不同时间段中觅食行为的比例差异显著 ,0 6 :0 0~ 10 :0 0和 16 :0 0~ 18:0 0为取食高峰期 ,中午和夜宿前的休息和理羽行为则高于其他时间段。MCP法和 90 %Kernel法的计算结果表明 ,其中 8只观测次数较多的朱在繁殖期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0 0 8± 4 9 8hm2 和 175 6± 91 3hm2 ,5 0 %Kernel法计算的活动区的核心面积为 4 3 8± 2 1 5hm2 。朱个体间的繁殖活动区重叠强度较大 ,达到各自活动区的 2 4 5 %± 2 7 3%。朱营巢比较密集 ,配对亲鸟间的活动区重叠强度和其他个体的重叠强度无显著差别。栖息地利用研究表明 ,朱对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显著低于研究区内的可利用率 ,对水田的利用  相似文献   

13.
寿带鸟繁殖期鸣声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7月在四川南充市对寿带鸟繁殖期的鸣声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6种不同类型的鸣声,分别为歌声、领域鸣声、警戒鸣声、喂食鸣声、雏鸟乞食鸣声和幼鸟呼唤鸣声。同时还探讨了各类鸣声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山雪鸡繁殖期觅食和警戒行为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4年和2005年的4~7月,采用聚焦取样的方法,观察研究了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高山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繁殖期的两性觅食频率和警戒行为。研究表明,无论是繁殖前期还是孵卵期,雌鸟的觅食频率均高于雄鸟,警戒性则低于雄鸟,而且均有显著差异(P<0.05),同性雪鸡在不同时期的差异不显著(P>0.05);高山雪鸡的雄鸟不参与孵卵和育雏,但在雌鸟产卵和孵卵期担任警戒。另外,本文对野生高山雪鸡的警戒行为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5.
张宇  白素英  马跃 《遗传》2018,40(6):488-495
麝鼠(Ondatra zibethicus L.)是季节性繁殖动物。成年雄性麝鼠在尿生殖孔上方肌肉与背皮之间有一对香腺,在繁殖期能分泌麝鼠香。与其他鼠类相比,麝鼠在繁殖期时前列腺—精囊腺组织极其发达。研究发现,经腹腔注射麝鼠香后,能够明显促进雄性小鼠的前列腺—精囊腺发育,表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麝鼠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前列腺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1629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种信号转导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其中OBP2、Bcl-2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的差异表达提示麝鼠前列腺发育受多种机制调控,由香腺分泌的麝鼠香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的发育调节。  相似文献   

16.
黑斑蛙繁殖期血浆性激素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黑斑蛙在繁殖期血浆性激素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雄蛙在繁殖期吋,精巢饱满,活动精子多、血浆雄激素含量高;繁殖期过后,精巢萎缩,活动精子数少、血浆雄激素含量低。说明雄激素影响精子的形成与成熟;2.雌蛙在排卵前,卵巢较重、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血浆雌激素含量高;排卵后,卵巢较轻,有残留小卵和残留物,血浆雌激素含量低。说明雌激素对卵和副性征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7.
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繁殖期鸣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8月,对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繁殖期鸣声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430次棕背伯劳的鸣声.根据对其行为和鸣声波谱图、语谱图特点的分析,繁殖期棕背伯劳的鸣声可分为:占区、驱逐、求偶、幼鸟乞食、召唤和应答6种叫声,对棕背伯劳繁殖期鸣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白头鹎繁殖期鸣声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姜仕仁  丁平 《动物学报》1996,42(3):253-259
利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白头鹎繁殖期的求偶炫耀鸣唱、晨鸣、遇险告警惊叫等鸣声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白头鹎繁殖前期待有的求偶炫耀鸣唱婉转多变,频率一般变化在1.9-3.5kHz之间,另一类出现在繁殖前、中期的炫耀鸣唱急促而响亮,音节变化快且频率高(变化范围约3.4-4.4kHz);最鸣和繁殖期特有的其它鸣声,音节清晰,响度较大,能量主要集中在2-3kHz之间,可能具有宣告领域的  相似文献   

19.
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群体气体的辨别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张立  房继明 《兽类学报》1996,16(4):285-290
本文研究了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陌生群本气味,本群体气体的社会探究行为和尿标记行为,探讨了布氏田鼠利用气味信号进行群体辨别的能力。在熟悉相的辨别实验中,雄鼠对陌生群体气味的社会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明显我于本群体气味和对照组,优势个体的探究和尿尿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实验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具体对群体气味的辨别能力,在巢垫物中存在用于群体识别的化学通讯成分,优势鼠的气味标记可能性种内群体间的嗅觉通讯中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12月和2008年3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采用扫描取样法对雌雄蒙原羚繁殖期及其前后昼间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1)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雌性蒙原羚采食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44.9±3.8)%、(43.5±4.0)% 和 (46.2±3.1)%;卧息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 为(32.3±4.8)%、(29.2±2.9)% 和 (28.0±4.8)%;雌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后采食、移动和卧息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站立、繁殖、“其他”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性显著(P<0.05)。(2)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 雄性蒙原羚采食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 (52.6±3.8)%、(17.5±2.8)% 和 (29.8±4.8)%;卧息时间,占昼间活动时间的比例分别为 (13.4±6.4)%、(24.2±4.1)% 和 (44.2±4.7)%。雄性蒙原羚在繁殖期及其前后采食、卧息、站立、移动、繁殖、“其他”时间分配均有显著差异(P<0.05)。动物采食卧息的行为时间分配反映动物的能量平衡策略。雌性蒙原羚的时间分配表明,雌性蒙原羚的能量平衡策略在繁殖期前、繁殖期和繁殖期后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均为能量摄入最优化策略,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采食上;雄性蒙原羚的时间分配表明,在繁殖期前,其能量平衡策略为能量摄入最优化策略,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采食上;雄性蒙原羚繁殖期及繁殖期后其能量平衡策略转变为能量支出优化策略,尽可能少的支出能量,尽可能多的时间分配在卧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