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KIRA指标的拓展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倪健 《应用生态学报》1997,8(2):161-170
根据Kira以月平均气温5℃为界的热量指数和干湿度指数概念,提出了以月平均气温10℃为界的生物热量指数,包括生物温暖指数(BWI)和生物寒冷指数(BCI),并修正其干湿度指数为生物干湿度指数(BK).利用中国689个标准气象台站的资料,分析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分布与热量因子和干湿度因子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较好的相关性,生物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干湿度指数的散点图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以10℃为界的生物温暖指数不仅对我国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和温度气候带的划分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而且对西南部高山、亚高山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关系指示性较强;生物寒冷指数则对亚热带和热带的指示性很好,能够较好区分亚热带南部及热带地区;由热量指数和降水量综合得出的生物干湿度指数,对中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以至全国的植被分布与水分、热量因子的关系分析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KIRA指标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干燥指数公式对中国的659个气象站资料进行了计算及分区统计,并绘制了Kira的各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图。其中中国各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温暖指数范围为:热带雨林季雨林:200~240℃月;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北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别为170~200℃月和120~170℃月;暖温带落叶阔叶林:80~120℃月;东北针阔叶混交林:50~80℃月;北方针叶林与山地寒温针叶林分别为30~50℃月和30~55℃月;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分别为40~80℃月和64~90℃月。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与高寒荒漠分别为5~23℃月、7~21℃月和0~3℃月。分析结果表明:温暖指数及干燥度指数与中国植被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格局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3.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认识植被分布的前提,是进行植被区划的理论基础.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的归纳和总结,是其他自然地理区划和农林业区划的基础.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植被气候关系及植被分区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以往的主要植被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案进行了评述,对有争议的主要植被界线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在当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原生植被已遭到破坏的现实情况下,根据原生植被及其衍生植被类型的分布,确定其分布与限制性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此来进行植被带(区)的划分,不仅反映植被气候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践上也便于操作.尽管在一些植被带的命名、具体界线的划定上有分歧,但最近的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通过分析主要植被带附近的植被、气候等特征,本文认为,1)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2)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3)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 4) 我国东部地区暖温带的水热条件南北差异甚大,建议以秦岭淮河为界,将暖温带划分为两个植被带,即落叶阔叶疏林带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华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疏林.最后,本文还强调了对应于气候变化进行动态植被分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气候-植被关系初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植被分类必须强调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及其指标的区域性。一般的气候观测缺乏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与综合的作用或代表性,而区域潜在蒸散包括从所有表面的蒸发与植物蒸腾,并涉及到决定植被分布的两大要素:温度和降水。因此,区域潜在蒸散具有作为植被—气候相关分析与分类的综合气候指标的功能。本文首次根据区域潜在蒸散对气候—植被关系的热量与水分指标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进行气候—植被关系的热量指标(TI)和区域湿润指标(RMI),并据此对中国气候—植被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定量研究。该研究对于了解气候—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地评估和预测全球变化对人类及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IS的中国陆地植被生长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勇  董文杰  郭晓寅  丹利 《生态学报》2007,27(12):5086-5092
基于MODIS2000~2005(缺2004年)5a每8d的GPP资料,分析了中国陆地植被生长特征,讨论了我国气候因子(温度、降水以及辐射)对同期植被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陆地植被的年均GPP分布范围在0~3252.6gC.m-.2a-1之间,5a平均值为491.1gC.m-.2a-1;年均GPP最大的地方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海南、台湾以及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最小值主要出现在青藏高原、新疆以及内蒙古西部等高寒、干旱地区。温度是影响同期我国陆地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其次为降水,辐射对我国陆地植被的影响比较小,主要影响区域在华南地区。陆地植被GPP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系数在我国表现为自北向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与对应气候因子的分布呈反向关系;而GPP与云量的相关系数则自北向南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气候-植被关系初探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植被分类必须强调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及其指标的区域性。一般的气候观测缺乏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与综合的作用或代表性,而区域潜在蒸散包括从所有表面的蒸发与植物蒸腾,并涉及到决定植被分布的两大要素:温度和降水。因此,区域潜在蒸散具有作为植被-气候相关分析与分类的综合气侯指标的功能。本文首次根据区域潜在蒸散对气侯-植被关系的热量与水分指标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进行气候-植被关系的热量指标(TI)和区域湿润指标(RMI),并据此对中国气侯-植被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定量研究。该研究对于了解气候-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地评估和预测全球变化对人类及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植被气候关系与我国的植被分区(英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 ,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认识植被分布的前提 ,是进行植被区划的理论基础。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的归纳和总结 ,是其他自然地理区划和农林业区划的基础。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植被气候关系及植被分区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 ,对我国以往的主要植被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案进行了评述 ,对有争议的主要植被界线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 ,在当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原生植被已遭到破坏的现实情况下 ,根据原生植被及其衍生植被类型的分布 ,确定其分布与限制性气候因子的关系 ,以此来进行植被带 (区 )的划分 ,不仅反映植被气候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实践上也便于操作。尽管在一些植被带的命名、具体界线的划定上有分歧 ,但最近的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 8至 9个 ,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通过分析主要植被带附近的植被、气候等特征 ,本文认为 ,1)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 ,而不是温度带 ,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2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 ,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  相似文献   

8.
在对植被-气候关系研究历史回顾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6种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指出了CO2浓度倍增后,全球的气候变化与中国陆地植被所可能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草原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慧灵  李晓兵  王宏  魏丹丹  张程 《生态学报》2010,30(5):1367-1378
利用NOAA/AVHRR GIMMSNDVI数据、土地覆盖分类数据、气象数据等,基于改进的基于光能利用率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遥感估算模型对内蒙古草原区1982-2006年的NPP进行估算,并分别以年、季节和月为时间单位,计算基于像元的NPP与降水、温度之间的相关及偏相关系数,分析不同时间单位及尺度上NPP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1982-2006年内蒙古草原区NPP总量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平均增加值为0.861Mt C/a。以年为时间单位,内蒙古草原区年NPP与降水的关系比较明显。以季节为时间单位,年际春季和夏季NPP与降水的关系比较明显,秋季二者关系相对较弱,春季和秋季NPP与温度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空间格局比较一致,且相关性明显高于夏季。以月为时间单位的相关水平明显高于年际水平,多年平均年内月NPP与降水、温度的相关程度明显增强,除去降水的影响,月均温对NPP的影响明显下降,且空间格局也有明显的变化,说明以月为时间单位在年内尺度上降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比温度要大。而以4、7、10月份为例,在年际尺度上,虽然各月份NPP均受降水的影响较大,但与降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4月份和10月份NPP,与之相比,7月份NPP与温度的关系明显高于其他两月。  相似文献   

10.
小五台山北台林线附近的植被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小五台山林线的范围进行了划分,探讨了林线附近植物种类组成的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并对林线及其附近分布的主要乔木树种的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五台山北台北坡的林线是一种渐变式的林线,其海拔高度范围为2620-2800m。林线中草本植物组成丰富,其多样性高于亚高山草甸和山地针叶林。从林线中心向亚高山草甸和森林带,物种替代率逐渐升高,在林线的边缘达到最高。桦、白扦、华北落叶松可作为环境变迁研究的生态指示种。定量地给出了各主要树种在研究区内分布范围的气候指标。对分析我国暖温带北带的植被特征以及这一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1.
鱼微核试验筛检水体诱变物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对五种试验污染物的遗传毒性采用鱼微核试验技术进行了筛检,试验结果表明鱼微核试验用作筛检诱变物的遗传毒性有效的,对监测水体的质量也具有潜在的价值;同时,对国内外学将各种各样的技术应用到鱼微核式试验进行了总结,概述了微核形成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鱼微核试验筛检水体诱变物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了华中地区池塘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卵巢的发育规律, 分析了水温与光照条件变化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探究了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的方法, 旨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气候条件, 化劣势为优势, 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大口黑鲈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实验采用形态学、组织学等方法比较分析了大口黑鲈卵巢发育特征, 采用人工控温和人工促熟的方法探究了温度和性激素对大口黑鲈性腺启动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 华中地区大口黑鲈雌鱼性腺指数(GSI)周年变化在0.63%—7.95%, 10月中旬至12月初水温由20.6℃降至11.0℃期间, 卵巢开始发育至Ⅲ期, 并以Ⅲ期越冬, 至4月中旬繁殖产卵, 5月底结束, 繁殖前约80%的雌鱼绝对繁殖力在4.5万—6.5万粒, 但受水温升高的影响, 卵巢中15%成熟卵母细胞未能产出而逐步退化, 产卵结束时仍有一半以上卵未产出(GSI为4.6%); 雌鱼GSI与肠系膜脂肪系数(MFI)、肝体比(HSI)在10月份至次年4月份呈显著负相关(P<0.05), 表明在此期间, 机体储存的营养物质部分转移至性腺, 优先保证性腺发育。在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实验中, 采用井水[水温(20±1)℃]降温和控温处理的方法能够促进大口黑鲈性腺的启动发育, 经过3个月处理, 控温组雌鱼卵巢发育至Ⅳ期末, GSI达到4.06%, 而对照组雌鱼卵巢处于Ⅲ期, GSI为2.52%, 两组差异显著(P<0.05), 两组雄鱼精巢均发育至Ⅳ期末, 控温组GSI达0.89%, 对照组为0.73%, 这表明可以通过温度处理来调控大口黑鲈性腺的发育。最后针对反季节繁殖中亲本的培育方法和处理时间等进行了总结, 以期为后续培育反季节大口黑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The effect of season on the South African Scoring System (SASS) biotic index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using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Yellow Jacket and Mazowe Rivers in Zimbabwe as a case study. Several impacts in the area degraded water quality. These were habitat destruction, acid mine drainage and organic pollution. SASS score at all sites changed with season. At and downstream from polluted sites, water quality determined using SASS was best at the end of the rainy season and it deteriorated steadily into the dry season. SASS scores from sites upstream of pollution appeared to improve towards the end of the rainy season. Average Score Per Taxon indices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pattern of seasonal variation. SASS was designed to monitor water quality in South African rivers, so when implementing any monitoring programme, selection of sampling seas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in areas with similar climate patterns should take seasonal effects into account, It must be appreciated that water quality at impacted sites is a dynamic variable related both to the activities of polluters and to season.  相似文献   

14.
Ammonia aomoriensis(Asano,1951)和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是两个形态学易混淆,但被广泛使用并具有重要环境指示意义的有孔虫。通过对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区6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水平分布调查,并连续17个月对潮间带分低潮区和高潮区进行了季节调查,对二者的形态分类、生态分布和环境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A.aomoriensis和A.beccarii在潮间带的丰度都有季节性变化,体现冬高夏低的特点,前者一般在高潮区较多,后者在低潮区较多。二者的丰度从潮间带到陆架区随着水深的增加呈阶梯式锐减:平均含量分别达22%和39%;在水深<20m的陆架区平均含量分别降至15%和6%;在水深>20m的陆架区平均含量分别再次降至0.6%和1.4%。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对盐度和水深的响应相似,但对温度的反应存在差异:在潮间带环境,二者的丰度都与盐度显著正相关;在浅海陆架环境,二者的丰度都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无论在潮间带还是陆架海区,A.beccarii的丰度都与海水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但A.aomoriensis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A.aomoriensis和A.beccarii对滨岸浅海都具有优越的指示作用,在古环境分析中,首先可根据二者的含量进行环境推测(潮间带或者陆架浅海),再利用不同环境下本文所建立的线性方程对海水温、盐、深进行大体的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