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鹤顶兰(Phaius tankervilliae(Aiton)BI.)胚囊发育过程中功能大孢子、二核胚囊、四核胚囊、成熟胚囊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捕捉到了功能大孢子的三个阶段、成熟胚囊的两个阶段,进一步积累了鹤顶兰生殖生物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在功能大孢子、四核胚囊时期的合点端壁上可观察到胞间连丝,与体细胞间有物质及信息的交换,胚囊发育并非处于完全“隔离”状态.功能大孢子早期可见明显大液泡,随后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时大液泡消失,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之间可见大量体积较小的液泡,成熟胚囊前期助细胞及卵细胞内也可见明显液泡,但当助细胞解体时,卵细胞内的大液泡也消失,液泡形态的变化可能是细胞生理状态发生改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水稻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水稻(Oryza sativa L.)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研究表明,微管在胚囊发育的不同阶段变化多样。在大孢子母细胞阶段微管分布主要呈辐射状,部分纵向排列。二分体和功能大孢子具类似的微管分布,而在单核胚囊微管主要是随机分布,部分呈辐射状。两核和四核胚囊的微管组成和分布非常相似,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而八核胚囊的微管分布较为复杂,胚囊中的细胞做管分布各异,在卵细胞中呈随机分布,在助细胞中大多数呈纵向分布,而在中央细胞中呈横向分布,微管在反足细胞中非常分散,细胞质中有少量纵向排列的微管。 相似文献
3.
水稻胚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水稻(Oryza sativa L.)胚囊成熟时,卵细胞的合点端无细胞壁,核居细胞中部,细胞器集中在核周围,液泡分散于细胞周边区域。助细胞珠孔端有丝状器,合点端无壁,核位于细胞中部贴壁处,细胞器主要分布在珠孔端,液泡主要分布在合点端。开花前不久,一个助细胞退化。中央细胞为大液泡所占,两个极核靠近卵器而部分融合,细胞器集中在极核周围和靠近卵器处,与珠心相接的胚囊壁上有发达的内突。反足细胞多个形成群体,其增殖主要依靠无丝分裂与壁的自由生长,反足细胞含丰富活跃的细胞器,与珠心相接的壁上有发达的内突。开花后6小时双受精已完成,合子和两个助细胞合点端均形成完整壁。合子中开始形成多聚核糖体、液泡减小。退化助细胞含花粉管释放的物质,其合点端迴抱合子。极核已分裂成数个胚乳游离核,中央细胞中细胞器呈活化状态。反足细胞仍在继续增殖。讨论了卵细胞的极性、助细胞的退化、卵器与中央细胞间界壁的变化、反足细胞的分裂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水稻(OryzasativaL.)早发生胚PDER(pre-developedembryoofrice)品系的特点和细胞胚胎学研究表明,PDER是二倍体植物2n=24,约有50%胚囊的卵细胞未经受精能自行发育形成胚,成熟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速度较常规正常水稻快。PDER的大孢子母细胞经有丝分裂产生未减数的胚囊,即无融合生殖中的二倍体孢子生殖类型。在胚囊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有如下几个特点:(1)孢原细胞至大孢子母细胞分裂前的过渡期持续时间较长,孢原细胞和大孢子母细胞的细胞质比周围的珠心细胞质稀淡。(2)大孢子母细胞经二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直线排列的三个细胞(三分体),珠孔端的两个解体,合点端的一个发育为功能细胞,有少数胚囊的三个细胞全部解体形成败育胚囊。(3)功能细胞经三次连续核分裂形成具八核七个细胞的成熟胚囊,它的结构与常规正常水稻基本相同,但助细胞呈长形而没有回抱着卵细胞。 相似文献
5.
多胚水稻品系APⅣ不同类型胚囊的形成与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 GMA半薄切片技术对 AP 不同类型胚囊的形成与发育过程的研究表明 ,AP 不同类型胚囊是由不同的发育途径形成的。其中 5- 2 - 1型、6- 2 - 0型和 5- 3- 0型等胚囊是由 3条不同的新的蓼型变异型发育途径形成的。决定这 3条途径变异的因素有 :功能大孢子核的位置变化、胚囊核分裂纺锤体走向的改变、胚囊核的不同步分裂和分裂后形成的核定位不同等。双套结构胚囊的形成可能由于下极核和1个卵原始细胞出现移动错位造成的 ,即本应移向胚囊中央的下极核滞留在珠孔端 ,而本应留在珠孔端的卵原始细胞却取代下极核移向中央。 相似文献
6.
7.
APIV是一份多卵水稻突变体。多卵是由“5-2-1”型、“5-3-0”型和“6-2-0”型等蓼型变异型发育途径发育而来的。多卵都能分别受精,因而使APIV出现多胚现象。本结果表明,APIV中约有一半胚囊的发育属于蓼型变异型,变异型胚囊发育过程中存在多种异常的核行为,这些核行为受着微管骨架组织变化的影响,显示微管骨架组织在胚囊核行为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文中观察到的较为明显的异常情况有:“5-2-1”型四核胚囊存在特殊的核运动,四核胚囊刚形成时,珠孔和合点两端各有2个核,但不久合点端有1个核移向珠孔端,形成珠孔端有3个核、合点端只有1个核的特殊四核胚囊。这种四核胚囊在合点端的1个核移向珠孔端期间,合点端2个姐妹核之间存在特殊的长条状微管束,这种微管可能是促进二核有效分开的重要组成部分。“5-3-0”型和“6-2-0”型各个时期胚囊内的核行为和核周围的微管组织骨架与同期正常蓼型的胚囊均存在着差异。“5-3-0”型二核胚囊1个核位于珠孔端,另1个核近珠孔端,二核呈纵向排列与胚囊纵轴平行,核之间存在随机排列的微管束,因此可能导致二核无法像正常二核胚囊的核一样移向两端。“6-2-0”型功能大孢子、二核胚囊和四核胚囊等时期胚囊核均位于珠孔端或近珠孔端,而在核周则存在复杂的网络状微管。“6-2-0”型八核胚囊早期除2个近胚囊中央的核存在朝向合点极的长微管(可能有助于推动核向胚囊中央移动)外,其他核周围的微管组织都呈复杂的网络状。 相似文献
8.
落葵(Basella rubra L.)小孢子的发育为同时型,四分体呈四面体排列。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清楚地看到胼胝壁的消长变化。三胞花粉,具散沟和网状纹饰。腺质绒毡层。 胚囊的发育为蓼型。反足细胞早期退化。内珠被突出形成珠被喙,同时,在其珠孔区域,有由内珠被的内表皮细胞所发育而来的类似盖状结构。 本文还注意到同一花中以及相邻花朵之间,花粉粒与胚囊发育进程的相关。花粉粒的发育略早于胚囊的发育,但以后由于胚囊母细胞形成胚囊的进程较为迅速,以致花粉粒与胚囊能够同时成熟。 相似文献
9.
用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术观察水稻胚囊发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一种快速简便观察分析水稻胚囊发育程序的方法。水稻子房经固定和脱水,用冬青油整体透明及丁香油封片,在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术下,发育中的胚囊产生自发荧光、可分辨出胚囊内部结构。FAA和4%戊二醛两种固定液效果不同,后者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同源四倍体水稻胚囊形成与发育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改进的整体染色透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CLSM),对同源四倍体水稻PDER-2B-4x胚囊的形成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发现其胚囊的形成发育过程与二倍体的一致,可以清楚地划分为8个发育时期,即孢原细胞形成期、大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功能大孢子形成期、单核胚囊形成期、胚囊有丝分裂期、八核胚囊发育期和成熟胚囊期。除正常发育的过程外,大孢子发育的各个过程均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包括:细胞退化、核位置异常、核数目异常和细胞分化异常等。这些异常可能最终导致多种结构异常成熟胚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对韭菜开花前1天左右的子房进行培养可获得大量的单倍体植株。观察表明单倍体植株起源于未受精的卵细胞和反足细胞。为了探索培养不同发育时期的子房对单倍体原胚发生频率的影响,我们又对大孢子母细胞时期的幼 相似文献
12.
金鱼草珠被绒毡层壁囊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弘远 《Acta Botanica Sinica》1989,31(11):817-823
由金鱼(Antirrhinum majus L.)草开花后的胚珠中分离出抗乙酰解、抗酶解、对强氧化剂有一定抗性但不抗二乙醇胺的细胞壁囊状结构。切片原位观察表明,它是珠被绒毡层的内壁,能被苏丹 IV 染色与金胺 O 荧光染色。它全面地包围胚囊内正在发育的胚和胚乳,仅在合点与珠孔两端开口,而在此二处分别有胚乳吸器与胚柄与外相通。这一结构的功能可能是保证营养物质定向导入胚囊以及防止珠被绒毡层分泌的水解酶侵蚀胚囊等。 相似文献
13.
长豇豆胚和胚乳的发育及营养物质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荣岐 《Acta Botanica Sinica》1992,34(4):271-277
长豇豆(Vigna sesquipedalis (L.)Fruwirth)开花前7—10小时传粉,开花后8—10小时完成双受精。合子期珠孔端及合点部位胚囊的周界壁有壁内突。胚发育属柳叶菜型。胚柄的基部细胞及基部区域外层细胞的外切向壁发生壁内突。成熟胚中胚柄宿存。开花后9—16天为子叶细胞中淀粉积累期,开花后12—18天为蛋白质积累期。胚乳发育为核型,珠孔端胚乳细胞化,合点端保持游离核状态。胚乳外层细胞为传递型细胞,珠孔端的胚乳细胞形成折叠细胞群,亦有壁内突。心形胚期胚乳开始退化解体,成熟胚期胚乳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4.
向日葵胚囊的超微结构和雌性生殖单位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向日葵胚囊中卵细胞、助细胞与中央细胞开花前和传粉后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着重报道了不同发育时期这三种细胞之间特定区域的界壁的消长动态。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资料探讨了由三者共同组成“雌性生殖单位”以适应受精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嫦 《Acta Botanica Sinica》1985,(3)
向日葵、金鱼草和烟草的成熟胚囊以及前两种植物受精后具原胚和胚乳的胚囊均已从新鲜胚珠中分离出来。干涉差显微观察与 H33258荧光显微技术表明它们确系保持了细胞结构和含有丰富内含物的完整胚囊。荧光素二醋酸酯的显微鉴定进一步证明它们是有生活力的。 相似文献
16.
17.
水稻胚和胚乳内源ABA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发育和萌发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种子发育和萌发过程中胚和胚乳的游离态(f-)和结合态(c-)内源 ABA 水平的变化。发育中稻胚 ABA 含量的双峰曲线与胚的两阶段发育模式一致。胚分化期和成熟期各有一个 ABA 含量的高峰。分化期以 f-ABA 为主,可能主要来自母体组织,与同化物迅速输入种胚有关;成熟期以 c-ABA 为主,可能主要是原位合成的,更直接地涉及胚基因表达的调节。胚乳的 ABA 含量占整个种子的90%左右,但 ABA 浓度(按 ABAng/mg鲜重表示)仅为胚的一半左右。除在线性充实期有一个 ABA 浓度的高峰外,整个发育期间胚乳的 ABA 浓度非常稳定。萌发期间胚的 ABA 含量呈“V”字形曲线变化,萌发开始时 ABA含量迅速下降,胚芽伸长生长开始以后再逐渐回升。讨论了内源 ABA 与种胚发育和萌发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8.
短柄五加胚和胚乳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短柄五加胚发育属茄型,棒形胚后期胚柄最为发达,球形胚胚柄开始退化,心形胚期胚柄解体。胚乳发育属核型,当胚乳游离核为200 ̄300个时,以自由生长细胞壁的方式进行胚乳细胞化。胚乳细胞进一步增殖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球形胚时,胚乳细胞最外层细胞特化为分泌层,胚乳细胞贮藏蛋白质和脂类物质。在胚乳游离核为32 ̄64个时,单珠被的内表皮层分化为珠被绒毡层。合子分裂后,珠被绒毡层发育最为充分;棒形胚后期,珠被绒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