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有生  王贺 《生命世界》1991,18(3):18-19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地区蜜环菌生物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向前  黄永青 《菌物系统》1998,17(4):307-311
对采自北京东灵山地区,黑龙江带岭地区,以及帽儿山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5个蜜环菌子实体进行了极性测试和生物种测定。  相似文献   

3.
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锦堂  郭顺星 《真菌学报》1992,11(2):142-145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北京东灵山地区、黑龙江带岭地区、以及帽儿山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5个蜜环菌子实体进行了极性测试和生物种测定。配对培养结果表明15个子实体中共存在着四个生物种,分别命名为ChBSI、ChBSI、ChBSⅢ和ChBSⅣ。除生物种ChBSⅢ的极性不清楚外,其它生物种都是四极性异宗配合的真菌。东灵山菌株中的两个生物种是ChBSⅡ和ChBSⅣ,带岭菌株中的两个生物种是ChBSI和ChBSⅢ,帽儿山菌株是生物种ChBSⅠ。经过中国生物种与欧洲生物种的配对培养,发现生物种ChBSⅣ与Armilariagalica融合。  相似文献   

5.
蜜环菌发光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蜜环菌发光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气是蜜环菌发光的必要条件;蜜环菌发光还需要适当的温度,37℃为发光的最适温度,45℃以上的温度会使蜜环菌丧失发光的能力;1%的乙醇浓度能够促进蜜环菌的发光,10%以上的乙醇浓度就会使密环菌的发光减弱乃至丧失;蜜环菌的发光可能是由荧光酶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蜜环菌和新生物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秦国夫  KariKORH 《菌物系统》2000,19(4):509-516
在调查研究蜜环菌生物种的过程中,先后在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发现了四个新的中国蜜环菌的生物种,CBS F、CBS G、CBS H和CBS I。研究表明,CBS G属于典型的同宗配合种,其余三个为异宗配合。CBS H与CBS C之间存在部分互交可育,比例高达17.8%,在同一个国家的两个种之间出现如此高的互交可育比例还是首次报道。上述三个生物种同欧美的已知蜜环菌种均互交不育,为亚洲特有种。CB  相似文献   

7.
蜜环菌侵染猪苓菌核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榛蘑人工栽培中出菇的稳定性,对蜜环菌菌索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在不同生长时间、环境温度、培养基质的条件下对蜜环菌菌索进行培养。试验发现,菌索会由具有活性的黄色菌索逐渐角质化变成黑色丝状菌索,为保持蜜环菌菌索的活性状态,最佳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应控制在1523 d,最佳培养温度为恒温2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PDA+麦麸+锯末。  相似文献   

9.
中国蜜环菌的新生物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调查研究蜜环菌生物种的过程中,先后在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发现了四个新的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BS F、CBS G、CBS H和CBS I。研究表明,CBS G属于典型的同宗配合种,其余三个为异宗配合。CBS H与CBS C之间存在部分互交可育,比例高达17.8%,在同一个国家的两个种之间出现如此高的互交可育比例还是首次报道。上述三个生物种同欧美的已知蜜环菌种均互交不育,为亚洲特有种。CBS I为无菌环的假蜜环菌A.tabescens (Scop. ) Emel,它与欧洲的假蜜环菌互交可育,属于同种。但同中国其它各生物种互交不育。同时讨论了蜜环菌生物种的群体观点。  相似文献   

10.
用光学和电子显徽镜研究了生长在木材上的蜜环菌成熟菌索的超微结构。拟薄壁组织中有线粒体、内质网、核、液泡、质膜体、核糖体和典型的桶孔隔膜等。在菌索腔中疏松组织由薄壁菌丝、厚壁菌丝和非细胞衬质物质所组成,这些菌丝除了无隔孔帽的隔孔器和分散的核仁以外,见不到其它普通的细胞器,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质壁分离和质膜断裂而卷曲,似乎是处在脱水状态。一旦它们进入新的寄主,一些普通细胞器就可出现。所以,可认为这些菌丝是处于休眠状态。对蜜环菌菌索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徽镜对蜜环菌索的发育及其结构分化进行了较系统研究。菌索的顶端有保持细胞不断分裂的分生组织区。由此衍生的菌丝细胞组成菌索的初生结构,包括分化不明显的表皮、皮层及初生髓;初生髓细胞体积大,核同步分裂产生多核体细胞,以一个或几个核为单位在爵体细胞中分化出细长的菌丝后,可以出芽方式自母体细胞中伸出,并且一开始就有薄壁与厚壁之分,同一母体细胞中可同时产生这两类菌丝。发育后期母体细胞破裂形成菌索的髓,两类疏松菌丝分布在其中。观察了成熟菌索的结构和侧枝的形成过程。菌索侧枝起源于皮层细胞,该细胞横向分裂首先形成分枝原基,之后突破菌索壳而分化出新的菌索顶端。讨论了蜜环菌索在不同寄主中的侵染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天麻种子消化入侵的紫萁小菇菌丝及营养繁殖茎消化蜜环菌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紫萁小菇侵入种胚后,染菌胚细胞的细胞器逐渐消失,其细胞质产生囊状体起消化菌丝的作用,存在于胚细胞中的紫萁小菇菌丝有脱壁或失去细胞质成为空腔等变化;种子萌发形成的原球茎消化紫萁小菇的方式同胚萌发阶段类同。蜜环菌侵入原球茎分化的营养繁殖茎后,皮层细胞产生消化酶类颗粒或囊状体包围并分解蜜环菌菌丝;被皮层细胞消化的菌丝残物或部分菌丝进入皮层内面的大型细胞,此时大型细胞的代谢功能显著增强,该细胞中的各种水解酶颗粒及液泡等完成对菌体物质的最终同化。紫萁小菇及蜜环菌先后在天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阶段侵染供给其营养,但菌丝被消化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变化、被消化方式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天麻大型细胞消化蜜环菌过程中溶酶体小泡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Fr.)菌丝由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皮层细胞经纹孔侵入大型细胞。初期大型细胞的原生质膜凹陷,同时细胞壁产生乳突状加厚阻止菌丝侵入。当菌丝侵入大型细胞以后,凹陷的质膜将菌丝紧密包围,大量由单位膜围成的小泡聚集在其周围。随后这些小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并将其内含物释放到菌丝周围的空间中,凹陷质膜逐渐膨大成为一个包围菌丝的消化泡。小泡和消化泡中均具酸性磷酸酶活性反应产物,证实其分别相当于植物溶酶体系统中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菌丝在消化泡中被彻底消化。  相似文献   

14.
从大兴安岭和长白山采集到30号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标本,选其中有代表性的10个号的担子果获得单孢株。交配试验表明每一担子果都具有双因子异宗配合系。不同子实体交配型之间交配结果表明,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蜜环菌目前至少存在5个生物种,分别称为生物种A、B、C、D和E。将这5个生物种的单孢菌种与欧洲5个蜜环菌生物种的单孢菌株进行配合,生物种B与欧洲A.gallica,生物种E与欧洲A.ostoyae亲和交配,因此将生物种B和E分别定为A.gallica和A.ostoyae。生物种A、C和D则不与任何欧洲生物种交配。  相似文献   

15.
黄绿蜜环菌菌丝营养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碳源含量为1.0轴,氮源含量为O.lqb的条件下,采用液体静且培养方法,研究了黄绿蜜环菌对碳源、氮源的利用。试验表明,黄绿蜜环菌对碳素营养利用广泛,在多精中对淀粉利用较好,双糖中的蔗糖、单糖中的葡萄糖是理想联源。菌丝营养生tiM有机氮的利用比无机氛强,在有机氮源中,对复合氮源(如酵母粉、蛋白陈)的利用比单一氛亲(尿素)好;在无机氮源中,对接态氮(如NH。CI,(N。入SO。)的利用强,硝态氮利用差或基本上不利用。添加硫酸铜、硫酸镜、维生素可促进菌丝生长,在缺乏碳素营养和氨京营养的培养基上菌丝不生长。  相似文献   

16.
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为北半球广布种,不同大陆间的菌株遗传相似性和多样性水平能反映出该种在洲际大陆尺度上的地理遗传变异关系。作者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从中国和欧洲收集到的高卢蜜环菌79个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用6个ISSR引物扩增得到21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频率<0.95)为202个,占96.2%,平均每个引物多态位点多达33.6个,表明ISSR标记在蜜环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根据非加权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中国53个菌株中的49个在0.773的相似性水平上聚成了中国类群(China group);而欧洲26个菌株遗传分化较大,分别在0.775和0.763的相似性水平上聚成了欧洲类群A(Europe group A)和B(Europe group B);2个欧洲类群间的相似性水平仅为0.738,而欧洲类群A与中国类群间的相似性却达到了0.770;两个大陆均有少数菌株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个别菌株的种内遗传相似性甚至低于蜜环菌种间的遗传相似性。结果表明,中欧两个大陆间的A.gallica菌株因地理隔离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处于异域物种形成过程中;欧洲大陆的菌株遗传分化更为明显,可能是两个大陆A.gallica菌株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17.
密环菌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密环菌是天麻的共生菌,有研究证明,密环菌的菌丝及发酵液有与天麻相类似的药理作用,为此,我们进行密环菌深层发酵产胞外多糖条件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多糖产生的最适初始pH为5.9左右;消泡剂用量在一定内增加,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增加消泡剂用量会不利于多糖的产生;接种量大,菌丝得率高,但接种量为10%时的多糖得率最高;装液量试验表明,通气量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多糖的产生;机械搅拌对菌丝的生长和多糖的产生都不利;生长动态实验证明,密环菌可在6d内完成液体发酵;以豆粕粉作氮源时,菌丝得率最高,以麸皮作氮源时,多糖产量最高;红薯粉为密环菌菌丝生长和多糖产生的最适碳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鲿科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中国鲿科鱼类代表种类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的全序列,对控制区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选用粒鲇科的中华粒鲇,鮡科的三线纹胸鮡作为外类群,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鲿科鱼类中控制区基因适于系统发育分析,鲿科鱼类构成一个单系类群;圆尾拟鲿应该放入鮠属里。  相似文献   

19.
被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侵染的天麻(Gastrodia elata B1.)皮层中,由外至内形成三种类型的染菌细胞:菌丝结细胞、空腔细胞和消化细胞。外部两类细胞中的酸性磷酸酶定位显示,一些位于空腔细胞或衰老的菌丝结细胞中的菌丝内部逐渐产生大量酸性磷酸酶,随后菌丝发生自溶。这两类细胞中未发现明显的释放水解酶消化菌丝的现象。当菌丝进入消化细胞以后,情况与此不同,大量包含酸性磷酸酶的微小颗粒出现在菌丝周围,随后这些酶颗粒相互融合,形成包围菌丝的消化泡,菌丝被溶酶体水解酶所消化。最后消化泡变为包含代谢废物的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