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绿色植物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茎的韧皮部向下运输供给根的需要。通过课外探究将茎的韧皮部环剥一周后,被环剥树枝并不一定死亡。某些树种还会因有机物输送暂时受阻和积累而储存营养,在生殖季节供给果实营养,提高果实质量和产量。这一技术在果园发展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植物学教学中,讲解植物对有机物的输导作用知识,离不开木本茎制作的节瘤标本。通过对一些常见木本植物,如苹果、梨、杨、柳、椿树、大叶黄杨、洋槐等木本茎进行环割实验,发现多数节瘤的形成较慢,或在一个生长季节达不到要求,或第二年被环割的枝条易枯死。但是,用...  相似文献   

3.
Munch提出的压力流动学说是有机物运输动力学机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植物生理学教材“有机物运输”一章中的一个难点。其基本内容是:植物输导系统两端存在压力势差,驱动筛管内液体流动,其中的有机物亦随之移动。也称为集流学说。讲解本学说的关键是要讲清输导系统两端压力势差产生及持续作用的原因。教科书中虽然给出了压力流动的物理模型,但直接用该模型较难讲解清楚。我们在教学中,将这个模型进行分解,然后再逐步整合起来(图1)加以讲解,效果颇佳。压力流动的物理模型,包含两个渗透计。我们首先把这个模型分解,还原成两个独…  相似文献   

4.
采用环割、TCA(三氯醋酸)化学抑制、石蜡烫伤茶叶叶柄韧皮部,以阻止光合产物外运,并通过石蜡切片观察韧皮部破坏程度与其光合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环割能有效去除韧皮部,阻止光合产物运输,光合速率高;其次TCA 抹,能致使输导系统筛管塞堵子,光合产穆能外运;最后是石蜡烫伤,产生结晶簇结输导组织和运输带来了障碍。  相似文献   

5.
树干环剥可以阻碍韧皮部光合产物的运输并进一步影响光合产物的分配。长时期内,环剥能够导致环痕上部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积累,但对于短期内如何影响碳水化合物在木质部和韧皮部内的运输模式所知甚少。以38年生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Zucc.)为研究材料,分别对环剥上部、下部每隔1~2d采样,区分木质部和韧皮部(树皮)进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树干糖呼吸消耗速率测定,确定环剥后的日变化和周变化,并对木质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与韧皮部中相应指标进行相关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环剥后4周内,在环剥痕上、下部间木质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韧皮部中淀粉含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韧皮部内可溶性糖含量,环剥后第2周出现显著差异,从第4周出现环剥上部显著高于下部的碳水化合物积累现象(p<0.05);(2)环剥阻隔了韧皮部可溶性糖的纵向运输,但是并不影响木质部的纵向运输,而且环剥并没有影响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糖和淀粉的相关关系;(3)环剥第1周内环剥上部和下部呼吸消耗速率差异不显著,第2周环剥上部显著高于环剥下部,从第3周开始环剥下部呼吸消耗速率显著下降。推断认为,在环剥处理的4周内,环剥上部冠层新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很大一部分均被呼吸消耗掉,导致环剥上部较环剥下部可溶性糖稍有增加;红松胸高直径以下部分所储藏的碳水化合物足以保障2周内红松树干呼吸。  相似文献   

6.
肖元 《生物学通报》2003,38(1):27-27
1 探究目的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了解茎靠哪部分运输有机物。2 提出探究问题茎靠哪部分运输有机物。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的茎具有输导作用 ,并进行了“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自然联想到有机物是靠茎的哪部分运输的 ?3 作出假设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4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 ,团结合作 ,共同设计实验方案 ,在选材上 ,有的组选杨、有的组选柳、有的组选茉莉。在方法设计上 ,既受到教材的启发 ,又在教材基础上有大胆创新和超越。通过横向交流、集思广益 ,初步设计出实验方案 ,教师再帮助补充、完善 ,使实验设计科学 ,可行性强…  相似文献   

7.
苹果花芽孕育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芽孕育期,以环剥、多效唑+环剥和GA3处理“红富士”苹果树,成花效应以多效唑+环剥处理为最高(+684%)。花芽孕育起动时,促花处理的短枝顶芽内IAA、ZR含量和IAA/GAs、ZR/GAs的比值均明显提高。在花芽孕育完成过程中,促花处理的短枝叶内淀粉含量、C/N比,芽内ZR、IAA含量和ZR/GAs明显提高,GAs则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熊忠 《生物学通报》1993,28(7):38-38
植物生理学实验中安排了观察植物细胞核穿壁现象的实验,常规是采用卡宝品红染色、剥取葱或洋葱外层表皮进行镜检,然而在实际观察中效果不理想,费长时间都难以找到已发生了核穿壁的细胞。基于此,笔者经多次实验,采用30%蔗糖溶液先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然后镜检的手段,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上课前20多天,剪取两枝夹竹桃,去掉部分枝叶,以减少蒸腾。一枝在基部3厘米以上环割去掉一圈树皮,露出长约2厘米木质部,并刮去木质部上的形成层,作为实验枝;另一枝保持原状,作为对比枝。然后将两枝缠上纸条为瓶塞。再把枝分别悬插在同样大小、无色盛有清水的玻瓶里。瓶内要保持一定空间,放在室内有光处。可不换水,但要补充失去的水。这样就可慢慢观察到:实验枝环割以上处因得到韧皮部输导的有机养料而长出不定根,最下端因割去了韧皮部得不到有机养料就不能(或很少)生长不定根;对比枝的基部能和实验枝的环割处上部一样,生长不定根。这就证明了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剥鳞与激素处理对大樱桃花芽休眠解除及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D、玉米素(ZT)和脱落酸(ABA)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花芽中的ABA主要分布于鳞片内,鳞片中的GA3和ZT含量远低于去鳞芽,也低于完整芽。剥鳞能明显增加休眠花芽中内源GA2和ZT的含量,降低ABA的含量,对IAA含量的影响不大。剥鳞降低了ABA/GA3、ABA/ZT的比值,使花芽向促进生长、抑制休眠的方向转化。同时,休眠前、后期剥鳞均能明显提高萌芽率,中期剥鳞效果不明显。剥鳞后施用外源激素随休眠时期不同而有不同的破眠效果,早期剥鳞GA3的效果最好,6-BA次之,IAA最差;中期破眠效果不如早期,GA。和6-BA没有明显差别;后期以6-BA效果最好,其次是GA3和IAA;3次处理中ABA均明显抑制花芽萌发。  相似文献   

11.
细叶百合无性繁殖条件的选择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以栽培的2 年生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鳞茎为扦插材料, 将鳞茎分内、中、外三层剥取其鳞片, 观察鳞片在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基质中的扦插生小鳞茎的效果。扦插40d 时, 鳞片基本枯萎, 此时的实验结果是:①影响扦插效果的重要因子是温度和光强, 25℃高温避光生鳞茎最佳;其次是鳞片位置, 中鳞片和外鳞片好于内鳞片;基质对扦插影响不大。②每百鳞片生小鳞茎数和小鳞茎直径呈正相关。③相同条件下, 相同部位的刀切鳞茎段所产生小鳞茎数量明显高于手掰的整片鳞片, 这一现象至今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2.
以薄壳山核桃品种‘马罕’(Caryaillinoensis‘Mahan’)的5年生嫁接苗为实验材料,研究枝条短截(1/4、1/3和1/2短截)以及枝条和主干的环剥和环割对其枝条生长及枝条和叶片中碳氮代谢物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经不同程度短截处理后,枝条萌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未经任何修剪),新枝的数量、长度和直径也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而比叶质量及叶绿素含量总体上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经1/2和1/3短截处理后,长度0-10cm和30cm以上的新枝比例明显提高;枝条和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和C/N比均高于对照、全N含量均低于对照,枝条中淀粉含量低于对照而叶片中淀粉含量高于对照。经枝条环剥和环割处理后,枝条萌芽率和比叶质量均高于对照但无显著差异,枝条平均长度增长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枝条平均直径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枝条和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C/N比均高于对照,全N含量均低于对照。经主干环剥和环割处理后,枝条的萌芽率和平均直径增长量以及比叶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枝条平均长度增长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枝条和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C/N比均高于对照,枝条中全N含量高于对照而叶片中全N含量则低于对照。此外,品种‘马罕’的结果枝长度为0-30cm,其中长度0-10cm的结果枝数量最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短截措施均能提高薄壳山核桃的萌芽率、促进新枝伸长和增粗;而枝条和主干的环剥和环割处理对枝条萌芽率无明显促进作用,但有利于枝条增粗;不同修剪措施总体上有利于其叶片及枝条中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总体上,1/3短截及枝条和主干的适度环剥可促进品种‘马罕’结果枝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昆明地区香石竹病毒病流行状况调查及脱病毒苗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昆明地区3种不同生产模式下的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进行了调查,采集样本146号,利用酶联免疫法和电镜检测法对样本感染香石竹病毒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昆明地区主要流行的香石竹为香石竹斑驳病毒和香石竹坏死斑点病毒,以带香石竹斑驳病毒的香石竹品种“俏新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直接剥茎尖法,高温处理结合剥茎尖法和病毒痤处理结合剥茎尖法3种方法在脱病毒效率和茎尖成苗率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以加热处理结合剥茎尖法脱病毒效果最好,0.2mm茎尖脱病毒率可达77.78%,加5%病毒座处理对脱病毒有一定的影响,直接剥茎尖法脱病毒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4.
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中,浙科版教材选用反应小室展开实验。对原实验装置提出以下改进:反应在试管中进行;利用气排分配器使各组实验同时进行;利用单向阀使反应产生的气体仅从一个导管释放;利用滴斗与橡皮管形成U形管,观察滴斗中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改进后的实验可同步观察各组实验现象,直观且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中 ,课本安排通过骨的煅烧实验说明 :骨中含有有机物 (能够燃烧 )和脆硬的无机物 (不能燃烧且经过敲打 ) ;通过脱钙实验说明有机物的物理特性是柔韧。实验结束后 ,不免有学生提出如下疑问 :1)骨煅烧后剩下的无机物还能在盐酸中溶解吗 ?2 )骨经脱钙之后剩下柔韧的有机物还能燃烧吗 ?针对以上疑问 ,本人作了如下补充实验 :先进行骨的脱钙实验 ,因为这个实验所花费时间较长 ;让学生将鸭翅膀的肱骨或尺骨 ,投入装盐酸的 A试管中 ,观察骨的表面是否有气泡产生。在脱钙过程中可同时进行骨的煅烧实验。在骨充分煅烧至灰白…  相似文献   

16.
教学单元植物体内水之运输教学年级一年级行为目标(教学目的) 1.区别茎中之输导部分与其他部分;2.综合根叶之构造,而发现输导之连续性;3.指出实验之控制因子;4.发现蒸散作用与水分运输之关系;5.建立简单之装置;6.有条理记录所观察之现象;7.以自己的话说明所记录的数据;8.着手研究相关之问题。  相似文献   

17.
砸击法是早期人类最基本的剥片技术之一,自旧石器时代早期至现代民族学观察中一直有大量应用。相对于另一种重要的剥片技术-锤击法,砸击法独特的剥片机制有着诸多的优势和不足,其在人类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目前,国内关于砸击法剥片技术的实验和讨论较少,有关砸击法剥片技术的鉴别特征和经济策略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砸击法相关术语的梳理,结合泥河湾盆地麻地沟遗址的石器实验研究,明确了砸击法的基本概念,讨论了砸击法的应用方式、经济效益、产品辨识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砸击法的适用情况,并倡导在以后的砸击法产品辨识过程中应以各地原料为基础进行实验观察,进而对遗址中砸击法产品进行对比和辨认。本文对客观解释古人类的石器技术与生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在植物学教学上也曾多次应用南瓜的茎,来作切片观察导管,手续总觉得还是麻烦,尤其让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作徒手切片,更加困难,所以我就改用西瓜胎座部的输导束作为观察材料,手续十分简单但效果非常良好:  相似文献   

19.
陈英水 《生物学通报》2010,45(12):40-41
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美国早在1992年就停止苯在学生实验中的使用。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笔者经多次试验,发现用低毒性的甲苯代替苯对层析液的配方进行改进,效果更显著,4条色素带分离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研究报道了三种不同种蚯蚓接种后污泥的处理效果。28 天的培养实验表明: 接种蚯蚓, 特别是体型较大的威廉环毛蚓和杜拉蚓能提高污泥的pH 值, 减少污泥中有机物的含量。接种蚯蚓减少了污泥中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 深层种杜拉蚓显著降低了污泥中全氮和全磷含量, 较对照处理分别减少了14.3%和10.3%。接种威廉环毛蚓的处理较对照处理能显著增加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接种杜拉蚓的处理吸收重金属的效果最佳, Cr 和Cu 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 威廉环毛蚓次之, 但优于赤子爱胜蚓。结果显示, 在大部分项目中, 杜拉蚓和威廉环毛蚓的作用效果是要优于赤子爱胜蚓, 不同生活习性的蚯蚓对污泥净化效果会有着一定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