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扬子鳄野生种群衰落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应健 《四川动物》1997,16(3):137-137,139
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属爬行纲、鳄目、鼍科、鼍属,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据张孟闻等考证,周秦时期扬子鳄数量相当可观,甚至到了“易而贱之”的地步。宗仁亲时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扬子鳄“今江湖极多”。明嘉庆年间成书的《国宪家酞》记载:明初南京长江江岸生  相似文献   

2.
野生扬子鳄种群及栖息地现状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1999年7~8月及2000年8~9月,利用GPS、激光测距仪等,采用夜间灯光照射计数方法,对 有野生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存在的安徽省宣州、泾县、广德、郎溪、南陵等5 县市的26个地点进行了调查,包括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3个指定保护点。结果发现: 目前野生扬子鳄主要生存在第一类栖息地(1999年50.7%、2000年40.0%),面积为17.38 hm2;其他两类栖息地的野生扬子鳄分布比率较小(各为1999年24.0%、2000年30.9%、1999 年25.3% 、2000年29.1%),面积分别为22.04hm2、19.03hm2。两年的平均生态密度分别为1.28条/hm2和1.79条/hm2,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为145条。其种群已明显分为至少18个数 量不等且相互隔离的地方种群。建议恢复足够大的栖息地,并放饲养鳄于其中以重新 建立有效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3.
野生扬子鳄种群动态变化及致危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2003年,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居民、夜间灯光照射计数等方法,对可能有野生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分布的安徽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的45个地点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目前野生扬子鳄呈点状分布在至少23个地点,个体总数约120条,主要集中分布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通过连续调查和对比分析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扬子鳄数量急剧下降(从5000—6000条下降为120条),但1998年至今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120条),种群的致危因素主要是栖息地破坏、人为捕杀、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繁殖力低等。在不同时期导致数量下降的因素不同:1950—1990年问,主要是由于栖息地丧失、人为捕杀等;目前的主要致危因素是缺乏适宜的自然栖息地,环境污染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是潜在的致危因素。旱灾对野生扬子鳄生存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3年6~7月,采用样方法,对野生扬子鳄在安徽省南陵县、泾县、广德县、郎溪县和宣城地区等5县市的22个栖息地的植被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并对植物种类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果发现,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植被均属于次生性植被,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科294种;苦竹(Pteioblastus amarus)灌丛广泛分布于每个栖息地;22个调查点的植被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初步分析了野生扬子鳄与栖息地植被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野生扬子鳄的保护提供植物生态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野生条件下扬子鳄的吼叫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 0 3年在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对扬子鳄的吼叫规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专题研究。在监测中 ,记录了吼叫日期、吼叫时间、吼叫数和天气情况。扬子鳄在每年的 3月开始吼叫 ,11月停止吼叫 ;扬子鳄的吼叫数在不同的月份差异极显著 (χ2 检验 :χ2 =4 4 8 2 9,df=8,P <0 0 1) ,其中 6月扬子鳄吼叫最为频繁 ,其吼叫数占全年的 2 6 0 % ;繁殖期间 (6— 9月 )扬子鳄吼叫数明显高于非繁殖期 (Mann WhitneyU检验 :U =2 0 ,P <0 0 5 ) ;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扬子鳄的吼叫数呈极显著差异 (χ2 =2 33 18,df =17,P <0 0 1) ,存在明显的吼叫高峰 ,白天吼叫多于晚上 (U =12 5 ,P <0 0 5 ) ;天气的变化对吼叫没有影响。分析表明 ,扬子鳄的吼叫与其繁殖行为关系紧密 ,吼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 ,同时有保护领域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扬子鳄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现存鳄彼此间的亲缘关系、扬子鳄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主要结论可归纳如下:①现存鳄类在科、属、种分类上都存在不同意见;②扬子鳄与密河鳄被分在同一属内,但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存在争议,两者在形态、生化、细胞、分子生物学上差异很大;③Stell认为扬子鳄在中新世开始出现,作者认为它可能起源于渐新世或中新世早期;④Stell认为分布于北美的汤氏鳄(A.thomsoni)可能是扬子鳄的祖先类型,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扬子鳄起源于亚洲的可能性更大些。  相似文献   

7.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爬行动物,现阶段野生扬子鳄的分布区域进一步萎缩,成为彼此孤立的点状,残存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野生鳄数量估计为120~150条,老年化程度高。扬子鳄的保护管理依据现实状况及时加以调整,加大了野外保护力度,逐步改善野生鳄的栖息生境,实施野外放归工程,初步遏制了野生鳄数量迅速下滑的局面。人工饲养种群数量已逾10 000条,当前人工饲养繁殖的重点是管理好有限的遗传多样性资源。扬子鳄的研究主要涉及形态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态学、生理生化、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人工饲养繁殖技术等方面。营养生理和保护遗传学的应用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邵民  张正东 《四川动物》1992,11(4):33-33
扬子鳄一龄幼鳄室內饲养成活率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溆做彝馑茄4媛室恢逼?1985年为38%,1986年为20%。与美国密河鳄的二龄幼鳄保存率均在80%左右相差甚大。为此,1987年6月至1988年6月对如何提高扬子鳄二龄幼鳄保存率做了重点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扬子鳄的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仁平 《四川动物》1998,17(2):79-80
扬子鳄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被我国政府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在我国有关它的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典文献把它记作“鼍’,民间称为“土龙”、“猪婆龙”,拉丁学名叫Alligatorsinensis。据史料记载,约五百多年前,它在长江中下游种群分布稠密,分布区范围约在东经11  相似文献   

11.
一龄内扬子鳄的饲养和管理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扬子鳄幼鳄的饲养与管理技术进行了改进,经过1996-1998年计5000多条幼鳄的饲养实践,总结出新的饲养与管理技术,对提高幼鳄的成活具有极为显著的效果,8月龄成活率可达95%左右,14月龄成活率90%左右。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扬子鳄卵发育及仔鳄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仁平  周永康 《四川动物》2000,19(3):167-170
在巢材温度保持相同下,采和29℃、31℃和33℃3种温度对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卵进行孵化。孵化时间随孵化温度长高而显著缩短。29℃、31℃和33℃下的平均孵化时间为64.6天、55.4天和50.1天,孵化的积温没有恒定值。初生仔鳄重与超始卵重呈直线回归,初生他鳄重不受孵化温度明显影响。孵化温度对初生他鳄剩余卵黄量或去卵黄鳄体有显著影响:随着孵化的升高,剩余卵黄量呈现增加,  相似文献   

13.
陈媛媛  赵娟  张方 《动物学杂志》2016,51(6):977-984
成年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的声信号已经有过深入的研究,然而其声音的个体发育,特别是幼鳄出壳前后鸣声的时空特征至今还不为人所知。为了解扬子鳄声音的发育过程,记录和分析了21只扬子鳄幼鳄的260个叫声,结果表明,幼鳄出壳前后的鸣声具有相似的特征,即开始向上的频率调节和较长的向下的频率调节。出壳前和出壳后的两组叫声均包括持续叠加的多组谐波,并且绝大多数的鸣声都是在第3谐波显示了最强的能量。分析了出壳前后鸣声的9个参数,即总时长、向上调频的时长、向下调频的时长、基频的起始频率、最高频率、结束频率、向上调频的倾斜度、向下调频的倾斜度、主频。除了向上调频的时长,出壳前后鸣声的其他时长参数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与之相反的是,出壳前后鸣声的频谱参数,特别是基频的最高频率和主频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出壳前鸣声基频的最高频率为(573±103)Hz,出壳后的声音最高频率(460±52)Hz,出壳前比出壳后高113 Hz;出壳前的声音主频(1 359±229)Hz,出壳后的声音主频(1 123±216)Hz,前者比后者高236 Hz。幼鳄发出主频较高的鸣叫有利于吸引附近母鳄的注意同时避免天敌的捕食。  相似文献   

14.
野生扬子鳄洞穴口的位置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9年至 2 0 0 2年 7~ 10月内的 4个时段 ,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发现野生扬子鳄洞穴 4 0个 (现用 2 4个 ,遗弃 16个 )。对洞口的方向、隐蔽程度、距水面高度、与水源距离及与村落距离等 5个可能影响扬子鳄洞穴选择的环境变量做了测定。结果表明 :87 5 %的洞口在水面 0~ 0 5m及 <0m ,85 0 %距水源 <5m ,32 5 %朝北 ,72 5 %植被覆盖度≤ 70 % ,4 2 5 %距村落 <10 0m ;距水面高度、与水源距离、洞口方向和隐蔽程度的主成分贡献率依次降低 ,累计达 76 6 %。方便入水是洞口位置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扬子鳄简史     
扬子鳄和其他鳄类是中生代恐龙的近亲,逃过无数劫难而九死一生.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者,携带有环境变迁与爬行动物兴衰、演化等重要信息,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和准确解读。  相似文献   

16.
野生玫瑰种群表型变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童冉  吴小龙  姜丽娜  司倩倩  臧德奎 《生态学报》2017,37(11):3706-3715
在野生玫瑰(Rosa rugosa)自然分布区内选取5个代表种群,选择24个表型性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得出野生玫瑰种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结果显示:(1)24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变异非常丰富;种群内变异(0.2718)大于种群间变异(0.1679),种群内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种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0.2952,分化水平相对较大;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CV)为18.48%(6.67—26.79%),叶片、果实、花、种子的变异系数依次为21.40%、17.42%、12.54%、6.67%;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片、果实的表型变异对种群变异起主要的贡献作用。(2)托叶长与年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经、纬度呈显著负相关;果实横径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经、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7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3)利用欧氏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将5个种群划分为3类,表型性状主要依地理位置聚类。  相似文献   

17.
仙湖苏铁野生种群的报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深圳塘朗山分布的仙湖苏铁种群是首次发现的该物种的野生种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可填补仙湖苏铁野外研究的空白,但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笔者对该种群在塘朗山的分布状况以及群落特征作了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18.
吴海龙  吴治安 《四川动物》2004,23(3):267-274
简要介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扬子鳄自然种群的变化、种群衰落的原因、生活史对策、栖息地选择、行为生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泾县野生扬子鳄卵孵化与环境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84~1989年作者在安徽省泾县通过连续6年野生扬子鳄卵孵化状况的研究发现,鳄卵正常孵化期约80天,影响野生鳄卵孵化率的最直接因素是温度和温度。平均巢温如在3~31.5℃,巢内湿度在90%~95%间,而且保持稳定,将有利于鳄卵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20.
扬子鳄饲养种群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序列多态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至2000年,野生扬子鳄的个体数已不足150条,作为保护这一物种的措施之一,先后于80年代初建起了2个养殖场,现人工繁殖的扬子鳄总数已达9000余条。为揭示扬子鳄种群遗传多样性,从两个饲养种群中采集了42个个体的样品,其中宣州样品33个(xZSP),长兴样品9个(CxSP),用PCR方法扩增mtDNA控制区,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用ABI310全自动遗传分析仪荧光标记测序,得到其中39个个体的血DNA控制区5’端462bP的序列。经比对发现,39个个体间的5’端mtDNA控制区没有任何变异位点,共享一种单元型,提示扬子鳄饲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非常贫乏,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近50年来,扬子鳄种群衰退和数量迅速减少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丢失,其次是人工繁殖的群体同时受到始创者数量较少产生的瓶颈效应影响。针对扬子鳄遗传多样性的现状,作者最后就这一濒危动物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策提出3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