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新疆北鲵的分布、生物学研究及其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秀玲  白瑛 《四川动物》2000,19(3):146-148,142
新疆北鲵仅分布于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的在山系的局部地区,呈岛屿状分布,栖息地狭窄,种群数量少,加以天敌和人为破坏严重已处于构危状态,自1989年在温泉县北鲵后,对其地理分布、生物学、生态学、细胞染色体组型、分子特征及人工驯养及人工驯养繁殖等进行了研究。新疆北鲵是原如的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生活以水生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为食;成体非繁殖期和亚成体营陆地生活晚上在陆地摄食。每年5 ̄6月繁殖,产出卵胶囊1对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骨骼系统特征及骨骼发育时序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2月龄、3月龄、4月龄、6月龄、1龄、2龄、3龄和9龄8个不同年龄段新疆北鲵骨骼系统进行详细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北鲵骨骼系统分为头骨、脊椎骨和附肢骨三大部分,共(217±1)块骨,其中头骨骨骼53块脊椎骨(48±1)块,附肢骨116块。此外,新疆北鲵头颅外形宽扁,犁骨齿排列幼体呈“/”型,成体则呈“■”型颅顶同时具有额顶囟和前颌囟,且前颌囟长与鼻骨长之比达或大于1/2,翼骨前端与上颌骨后端较接近等显著区别于其他小鲵科物种的骨骼特征,可作为种间分类重要依据。基于骨骼发育时序和骨化时间特征对比分析,北鲵骨骼数量和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主要在6月龄幼体和2龄幼体两个时期。6月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头骨:新生出上颌骨、泪骨和前额骨,前颌囟形状逐渐清晰,腭骨退化,翼骨向后回缩,鳞骨向外延展。此外,腰带新生出前耻骨,暗示其进入骨骼变态发育阶段。2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舌器:第三、第四鳃弓退化,外鳃消失,暗示其变态发育接近尾声或结束。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鲵变态发育时期从6月龄起至2...  相似文献   

3.
一种珍稀野生动物——新疆北鲵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北鲵 Rancdon sibiricus Kessler 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1989年9月,我们在新疆西部阿拉套山海拔2750米处的小溪流中采到了新疆北鲵的活体标本,其中幼体6尾,亚成体4尾,成体4尾,雌雄个体在外形上无差异。 现将其形态特征描  相似文献   

4.
锦绣龙虾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是世界名贵的经济虾类, 也是我国捕捞和养殖的大型虾类, 但资源匮乏,育苗还没有取得成功, 因此, 需要开展人工繁殖研究以保护和增殖资源。实验用人工养殖26 月龄的锦绣龙虾进行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研究, 结果表明, 锦绣龙虾在5 个月内繁殖2 次。切除锦绣龙虾单侧眼柄能加速其性腺发育, 在第一和第二次繁殖中, 切除眼柄的雌龙虾比对照组的卵巢成熟时间分别缩短17.7d 和11.3d。锦绣龙虾在交配后1—10d 内产卵。锦绣龙虾切除眼柄与否对怀卵量没有显著影响。第一、二次繁殖平均产卵量分别为40.34×104 粒和32.97×104 粒, 平均孵化率分别为77.29%和77.72%, 孵化出叶状幼体平均数量分别为31.38×104/尾和25.62×104/尾。锦绣龙虾的胚胎发育分为11 个时期: 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无节幼体期、七对附肢期、九对附肢期、十一对附肢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准备孵化期和孵化期。在水温29.2℃, 盐度30, 受精卵经22—23d 孵化出叶状幼体。    相似文献   

5.
文县疣螈繁殖初探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6年4~9月、2007年4~9月,在四川青川初步观察了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的繁殖习性,并研究了其主要特点,包括繁殖期雌雄差异、繁殖迁徙、交配与产卵、幼体发育等,同时在甘肃文县观察了其幼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文县疣螈的繁殖期一般为4月上旬至9月上旬,繁殖期成体性比不断变化.该螈具有繁殖迁徙现象,迁徙及求偶行为由雄性占主动.求偶、交配及产卵均在水塘周围岸边的陆地上进行,产卵集中在5月初至7月末,雌螈平均产卵数为42.8枚(n=6),卵的平均孵化期为26.8 d(n=119).卵群的平均孵化率为46.3%(n=6).随着气温的升高、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的增加,雌螈产卵量和孵化率升高,卵的平均孵化期缩短.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人工培育大鲵亲本的繁殖结果。在养殖条件下,大鲵的性腺可正常发育,大鲵的性成熟年龄为5龄,性周期为一年一次,群体的繁殖高峰期出现在每年的6—8月。使用LRH-A或HCG均可诱导大鲵产卵和排精。群体的性腺发育进程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雄性比雌性的发育时间长10—20d。在繁殖盛期进行人工催产,获产率为60%左右。人工繁育的子代,在培育为亲本时,其性腺发育的个体差异仍然存在。养殖的性成熟个体,在没有受到外源激素作用时,将不会发生自然排卵现象,雄鲵不能挤出精液。在20—23℃下,雌性大鲵的效应时间约为96—120h,雄性可在80h后挤到精液。大鲵的产卵量为400—500粒,平均为430粒。多次产卵个体的产卵量多于初次产卵个体。低剂量的药物催熟,未发现对性腺发育进程和产卵结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及繁殖生物学重要参数的测量统计,对人工养殖黑尾近红鲌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的黑尾近红鲌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人工养殖的黑尾近红鲌繁殖期在5~8月,全年平均成熟系数最高的月份为7月,达18.77%,8月后平均成熟系数开始下降,翌年2月降至最低,平均为0.95%。人工养殖的黑尾近红鲌产卵类型为分批产卵型,产黏性卵,在同一繁殖期内可以产卵3~5次。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温泉县海拔2100米的别珍套山、海拔2800米的阿拉套山和海拔3200米的西天山的山谷溪流中,栖息着一种身体最长不足30厘米的世界珍稀动物——新疆北鲵。新疆北鲵这个2.5亿年前的古老生物成功活到了今天,成为现在新疆唯一存活的鲵类。与此同时,圆鳞鲵、乌鲁木齐鲵则永远封存在化石当中了。最新研究表明,新疆北鲵的 DNA与鱼类中总鳍亚纲矛尾鱼的相似性可达97%。矛尾鱼最早出现于4亿年前泥盆  相似文献   

9.
2017—201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对7只性成熟(5雌2雄)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的交配与繁殖进行了观察研究,记录人工养殖条件下亲龟的生活、交配及繁殖习性,结合相关研究报导,调整亲龟饲养及龟卵孵化方法,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成功繁殖出F_1代个体。结果表明,试验亲龟生长状况良好,体质量年平均增长率达6.37%,交配高峰期为5—6月,产卵期为6—7月。共获得5枚受精卵,2次产卵之间积温为197 230~207 955℃·h,并成功孵化出F_1代稚龟3只,龟卵孵化时间为118~136 d,孵化积温为76 464~88 128℃·h,孵化率60.00%。本研究为黄额闭壳龟的人工饲养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北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 Kessler(1866)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亚目、小鲵科、北鲵属。国内以前无标本收藏,未见研究报道。 1989年9月1日,由温泉县88团敬英雄处获一幼体标本,9月6日我们在温泉县境内进行了考察,采到了成体和幼体标本及卵胶囊,并对其生境及生物学作了初步观察与研究。标本均保存在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现记述如下: 形态体细长。头扁平卵圆形,与体躯界线不很明显,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犁骨齿呈两短弧列,间隔较宽,舌圆大,舌周不粘连。体躯背部稍隆起,前正中具纵沟,始于头后终  相似文献   

11.
无蹼壁虎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姜雅风  吴伟  田敏  赵素华 《四川动物》1999,18(3):114-116
本文报道了无蹼壁虎(Gekkeswinhonis) 的繁殖习性。雌雄体在外形上存在一定差别。雌雄体性腺具有季节性变化。6—7 月产卵, 每产2 枚, 年产卵一次, 卵径13-45 (12-0 —15-6) ×9-43 (7-8—10-7) m m ; 卵产在各种缝隙中。7 月中旬开始出现当年孵化出的幼体。  相似文献   

12.
燕鳐是黄海沿岸重要鱼种之一。本文描述了燕鳐受精卵与仔幼鱼发育的形态特点和培育条件。 烟台崆蛔岛沿岸的燕鳐,5月底开始产卵,7月结束。人工受精在船上进行。受精卵和仔幼鱼在室内用静止水进行培育。 仔幼鱼的主要饵料是皱褶臂尾轮虫和卤虫幼体。幼体在室内水泥池(0.8立方米)进行培育。 受精卵和幼体在水温20.0—27.2℃,盐度31.28—31.74‰,pH8.32—8.52,溶氧(DO)1.52—8.32毫克/升的条件下进行培育。共育成幼鱼4801尾,到1981年9月20日,幼鱼最大全长92毫米。 1982年又进行了重复试验,共育出幼体6万余尾。  相似文献   

13.
红瘰疣螈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繁殖生态尚无系统的研究。2007~2010年在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对红瘰疣螈形态、繁殖栖息地、求偶和交配行为、产卵及孵化等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瘰疣螈雌雄两性在广泛的形态学度量特征上存在着差异;繁殖栖息地主要为稻田和潮湿的沟渠;参与繁殖的雌雄成体性比随繁殖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繁殖前期和后期雄性比例高,中期雌性比例高。求偶和交配主要在陆地潮湿的水沟中完成,也可在静水中进行。成体产卵活动从5月初持续至6月下旬,呈现出波浪式的产卵进程,个体完成产卵平均时间为(22.2±2.7)h。繁殖前期雌螈产卵于稻田,中后期产于多杂草的田埂草丛和泥壁,平均产卵数(126±18)枚(n=17)。平均孵化期(17.3±0.1)d(n=225),孵化率59.8%(n=79),孵化时幼体平均体长12.7mm(n=6)。  相似文献   

14.
天仙果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宏庆  陈勇  鲁心安  马炜梁 《生态学报》2001,21(8):1385-1387
研究了天仙果(Ficus erecta Thunb.var.beecheyana(Hook.et Arn.)King)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春季雌株不形成雌花序,雄瘿株的花序中雄花也不完全发育,只有瘿花发育良好,这些瘿花为培育传粉者(Blastophaga sp.)提供了必需的繁殖及发育场所;夏秋季是天仙果自身的繁殖时期,雌花充雄花花药发育良好。雌花期与雄花期每年在3-4月份及6-8月份相遇。通常进入花序传粉或产卵的小蜂只有1-2只。对天仙果隐头花序的配置及花的解剖研究还表明,其繁殖习性是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繁殖对策多样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青岛文昌鱼人工培育获成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文昌鱼室内产卵、孵化和幼体培育的研究获得成功,这一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这对挽救这一珍稀海洋动物资源,为今后建立保护区以及养殖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凉螈繁殖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龚宇舟  王刚  黄蜂  何流洋  束潇潇  谢锋 《生态学报》2019,39(9):3144-3152
大凉螈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其种群数量目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然而涉及该物种保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仍十分匮乏。通过融合围栏陷阱及标志重捕的样方调查法,对大凉螈石棉栗子坪种群繁殖个体和变态登陆幼体的迁徙、繁殖群体种群大小、繁殖场内雌雄有效性比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运用Jolly-Seber法估测了繁殖种群大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了不同时期进入繁殖场的雄性大凉螈头体长及体重,运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雌雄性间形态上的差异,运用t检验、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野外抱对雄性与非抱对雄性间的体征差别,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雌性产卵量与其身体形态的关系,同时观察了卵的孵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凉螈的繁殖季为每年的4月下旬到7月下旬,幼体最早于8月上旬变态登陆。估测调查地繁殖场内雄性大凉螈繁殖种群大小约为391尾,雄螈较雌螈更早进入繁殖场且在场内停留时间更长,体重较轻的雄螈较晚迁入繁殖场。有效性比明显偏雄(雌/雄:0.03—0.10)。雌雄间具明显性二型性,雌性个体的头体长、体重及肥满度均大于雄性,而雄性的尾高和尾长占全长的比例则大于雌性。对比自然抱对雄性和非抱对雄性个体发现,抱对个体在头体长、体重和尾高等体征方面显著大于非抱对个体,暗示这些形态特征可能在雄性竞争配偶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雌螈在室内条件下平均产卵数为176枚,产卵历时2—4 d,产卵量与雌性肥满度正相关,卵的平均孵化期为15.7 d,孵出幼体平均全长为9.74 mm。  相似文献   

17.
四川无尾两栖类的繁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Duellman和Trueb(1986)的定义,对四川无尾两栖动物的繁殖模式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73种四川无尾类可以划分为2类共5种繁殖模式。水内产卵是比较原始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2种:静水产卵(模式1)和流水产卵(模式2),68种(93%)是在水内产卵;水外产卵是较进化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3种:卵产在近水塘的泥窝中(模式12),卵泡产在近水域的土穴中(模式21)和卵泡产在近水域的树上或灌丛上(模式23),仅5种(7%)在水外产卵。(2)模式1、12、21、23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模式2的物种为小,产卵的数量大,但卵径较小;蝌蚪的生态表型均可归入静水型,共同特点是蝌蚪体型小,在静水中觅食,生长发育快。模式2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大,产卵的数量少,而卵径较大;蝌蚪的生态表型可归入流水型,特点是蝌蚪体型大,在流水中觅食,生长发育慢。(3)水内产卵的两栖动物的窝卵能量投入方式可以分为两种:静水产卵(模式1)的物种通过增加卵的数量来增加投入,接近于r-选择物种;流水产卵(模式2)的物种通过增大卵径来增加投入,接近于k-选择物种;是两种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的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测量纪录及分析,对绿孔雀的饲养、繁殖及阶段发育,获得以下结论:1.繁殖期在广州从每年的3月中旬到7月底;2.繁殖过程与其他早成雏鸟类一样,分发情、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育雏几个步骤,人工饲养下最佳配合为1雄4~5雌;3.繁殖季节的产卵数量一般为10~27个,不同个体的产卵高峰期不一致;4.蛋的孵化温度约为37℃,孵化周期为26~28天;5.蛋的孵化率约为86%,影响其繁殖率的主要因素是“无精蛋”;6.幼体在出壳1周后,开始快速生长;7.幼体在生长发育中,以体重,体长增长最快,嘴峰生长最慢。  相似文献   

19.
中国蟾蜍类一个新类群及其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1991年间,我们在中国云南西部先后发现了产卵于山溪急流水的蟾蜍卵及蝌蚪,因标本少和资料不会定为甸蟾蜍(杨大同等,1978,1991),把蝌蚪误认为绿点湍蛙(耀明,1983),以后多次在产地进行较长时间调查,掌握了繁殖季节,采集到大批成体,在野外找到了产卵场,观察了繁殖行为,产卵过程,以及在人工饲养了观察记录了产卵,孵化和发育的全过程;解剖了10个成年个体,并与华西蟾蜍,黑眶蟾蜍等的蝌蚪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养蚶业中苗种的不足,目前对泥蚶Arca(Anadara)granosa Linne的繁殖规律,特别是它的发生及幼贝生态的研究,已引起我国水产工作者的重视。但在自然海区里,与泥蚶生殖期相近的双壳类很多,它们早期发育的形态极相似,采集自然产卵发育的幼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