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澳门的两栖和爬行动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尔宓  梁华 《四川动物》1999,18(4):147-150
澳门已知两栖爬行动物(不包括海产种类) 3 目14 科28 属38 种, 其中两栖动物1 目4 科5 属9 种, 爬行动物2 目10 科23 属29 种。物种密度高达17715-6/104km2 。均为东洋界成分, 以南中国型占优势, 其次为印度马来型、印度支那型和泛东洋界型。与广东省的生物相似值为0-43, 与香港的生物相似值为0-54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南区的东南沿海亚区。  相似文献   

2.
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松  杨道德  谷颖乐 《四川动物》2007,26(2):336-339
2005年8月中下旬、2006年3月中下旬和5月中下旬,共3次对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的报道结果,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67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2纲4目17科。其中两栖纲1目6科22种;爬行纲3目11科45种。其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占总物种数的88.06%。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此次调查发现的福建掌突蟾 (Leptolalax liui)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3.
江西南矶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杨道德  熊建利 《四川动物》2006,25(2):285-289
2004年6月上旬和8月下旬两次对位于鄱阳湖主湖南部的江西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表明:南矶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31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2纲4目13科.其中两栖纲1目5科11种;爬行纲3目8科20种.其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占总物种数的67.65%.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赣北(鄱阳湖)平原省,此次调查发现的斑腿泛树蛙和舟山眼镜蛇为该动物地理省的新分布记录.最后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于2006年4月16~25日、8月14~24日对广东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近20天的野外科学考察。调查表明,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72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2纲5目18科。其中两栖纲2目6科24种;爬行纲3目12科48种。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粤北动物地理省,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达65种占总物种数的90.28%。本次调查同时发现了在广东省罕见的香港瘰螈和黑眼睑小树蛙。  相似文献   

5.
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刚  徐宁  张国防  谭杨梅 《四川动物》2007,26(2):347-350
对贵州道真县大沙河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共采获两栖动物2目8科15属27种(亚种),占贵州省两栖动物总种数62种(亚种)的43.5%;爬行动物3目10科(亚科)28属34种(亚种),占贵州省爬行动物总种数104种的32.7%。从物种组成和区系分析,本保护区的两栖动物以无尾目的蛙科为主,共12种,占保护区内总种数27种的44.4%;主要区系成分为东洋界的华中区种,共11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40.74%;其物种的组成与中国及贵州的两栖动物区系特点一致。爬行动物以游蛇科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共有17种,占该保护区爬行动物种数的50.0%;这一特征与我国以及贵州爬行动物的组成特征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大沙河地区爬行动物组成中,蝮亚科有2属5种,居第2位,与我国以及贵州的爬行动物组成特点不同,故蝮亚科为构成该区爬行动物区系的主要特征成分之一。本文还运用G-F指数对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科属间的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爬行动物的科内和科间的多样性较高,属内和属间的多样性较低,G-F指数为正值;两栖动物的科内和科间的多样性较低,属内和属间的多样性较高,G—F指数为负值。  相似文献   

6.
白冰  周伟  李伟  刘钊  朱明育 《四川动物》2007,26(2):370-373
2006年8月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赧亢片区开展了鱼类、两栖和爬行动物的资源调查。调查结果,赧亢片区共有鱼类4种,隶属2目4科4属;两栖动物10种,隶属2目4科8属,其中云南特有种4种;爬行动物9种.隶属2目3科8属。赧亢片区的物种全为东洋界种,区系成分为西南、华南区,或者两区所共有的成分组成。将赧亢片区与邻近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小黑山片区)的多样性对比,赧亢片区不仅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亦是连接两个保护区物种交流和基因流动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7.
张琼  龚大洁  张可荣  许颖 《四川动物》2007,26(2):329-332
2006年7~8月对甘肃白水江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本次调查共采得两栖爬行动物标本49种,隶属于13科4目。结合文献资料,该保护区现已知有两栖爬行动物65种,其中两栖动物28种,隶属于8科2目;爬行动物37种,隶属于11科3目。其区系组成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占总物种数的79.63%,古北界成分占14.28%。特有种所占比例较高。根据资源特点,提出了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可持续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两栖爬行动物名录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民  吴孝兵 《生物多样性》2019,27(9):1002-244
参考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收集了近年来安徽省两栖爬行类相关的研究资料, 整理成安徽省两栖爬行类物种与分布名录。截止到2018年11月30日, 安徽省共记录两栖动物2目9科26属44种, 其中安徽特有种3种; 爬行动物3目11科48属72种, 其中安徽特有种1种。与《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1991)相比, 共增加了12种, 删除1个物种, 更改了29个物种的名称。区系分析表明, 东洋界种类91种(78.4%), 古北界种类10种(8.7%), 广布型15种(12.9%)。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4种, 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有112种。  相似文献   

9.
四川龙滴水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8月对四川省松潘县龙滴水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结合资料记载,该保护区共有两栖动物12种,隶属于2目4科7属,其中8种属于中国特有种;爬行动物12种,隶属于1目4科9属,其中4种属于中国特有种;动物地理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的成分为主,物种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10.
2008年7~8月,采用样线法对四川甘洛县马鞍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调查到该保护区两栖爬行类动物15种.其中,两栖动物10种,隶属于2目6科,均属我国特有种,并且古老物种的比例较高,占所调查到的两栖动物总种数的40.0%;爬行动物5种,隶属于1目3科,其中3种为我国特有种.此区所产两栖爬行动物均属东洋界物种.其中大凉疣螈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其他种类均属国家"三有"动物.  相似文献   

11.
秋茄种源引种深圳湾后幼苗生理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海南琼山,廉江高桥,福建龙海及深圳福田本地的秋茄胚轴,培育在深圳福田相同生境中,一年以后,幼苗的形态生长呈现极显著差异性,琼山和福田本地秋茄种源生长最好,龙海种源生长最差,生理生态指标值如含水量,叶绿素总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电导率等,以本地种源最高,而植株分枝数,叶片数量及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指标值,以琼山种源最高,龙海和高桥种源的较低,应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初步认为福田本地秋茄是最优种源。  相似文献   

12.
黒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Anura,Bufonidae)是亚洲常见的蟾蜍,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由于华南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大陆架岛屿及其地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而不同地区的黑眶蟾蜍种群可能存在地理上的遗传变异。本文首次采用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了采自我国华南6个省市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台湾),包括4个主要大陆架岛屿(海南岛、大屿山、南澳岛、台湾岛)的12个黑眶蟾蜍种群共84个个体,获得mtDNA控制区序列长956bp的片段,共有75个变异位点(26.3%为单个多态位点,73.7%为简约信息位点),12个插入/缺失。所获得的44个单倍型中有5个为种群间共享的单倍型。华南地区黒眶蟾蜍较高的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h=0.977)不但表现为海岛种群内普遍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而且遗传分化指数(FST)、基因流(Nm)、Amova和Samova等分析均表明种群之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从Amova分析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来看,华南地区分布于大陆与分布于海岛的种群之间并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说明由陆缘浅海造成的阻隔作用(isolation by barrier)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华南地区黑眶蟾蜍种群之间遗传分化的原因。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低度相关(Mantel测试R=0.192,P<0.001)说明华南地区黑眶蟾蜍的种群分化並不完全符合距离决定分化(isolation by distance)的假说。Samova的结果表明华南沿海大陆东部的3个种群(广东汕头、福建莆田和东山)与其它地区9个种群之间的变异最大(FCT=0.35097),因此,推测黑眶蟾蜍这2个地理区域组之间应该存在着其它地理隔离屏障,对两地黑眶蟾蜍的迁移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产生此隔离效应的天然地理屏障可能为莲花山脉。黑眶蟾蜍种群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局部扩张,时间大约在距今0.025MYA左右,这与最后一次冰期结束的时间相吻合,而位于我国华南大陆周边的4个主要大陆架岛屿(海南岛、大屿山、南澳岛、台湾岛)可能是华南地区黒眶蟾蜍在第四纪冰期的"避难所"。南澳岛种群所存在的特殊单倍型验证了这一岛屿避难所的存在。本研究揭示的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和分化,对进一步了解华南地区乃至亚洲的黒眶蟾蜍的生物地理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香港潜蝇科(双翅目)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香港22种潜蝇科昆虫,其中包括5新种、6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新种模式标本分藏于下列两处: Melanagromyza squamifera sp. nov., Ophiomyia imparispina sp. nov., Phytomyza redunca sp. nov.的模式标本保存于日本东京自然博物馆; Melanagromyza dipetala sp. nov., Ophiomyia vasta sp. nov.的模式标本保存于美国夏威夷比肖普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淡水龟类区系特点及保护优先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海南岛是我国淡水龟类分布较为集中、物种丰富度高、动物区系独特的地区,已知的淡水龟有2科8属11种,占全国淡水龟种数(24种)的46%。海南岛淡水龟物种密度为3.2种/10^4km^2,均为东洋界成分,其中华南区种4种,占36.4%;华中-华南区共有的种7种,占63.6%;海南特有种2种,占岛内淡水龟种数的18.2%。海南岛淡水龟占华南地区淡水龟种数(19种)的57.9%。海南与广东、广西和香港的淡水龟类区系关系也十分密切,与它们的生物相似值分别为0.76、0.64和0.47。目前,中国75%的淡水龟类濒危,海南岛81.8%的淡水龟类濒危。分析表明,海南岛应是我国淡水龟类资源优先保育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factors, including land transformation, are among the major global threats affecting biodiversity especially herpetofauna.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bout how different factors shape herpetofauna species assemblages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from patch (125 – 250m) to the landscape (500 – 1000m). We assessed the diversit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areas under low and high degrees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nd explored different factors regulating diversity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using four sampling methods.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amphibians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zones, but not for reptiles.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dex (AII), calculated based on agrochemical use and area under agriculture at 250m scale, seemed to affect amphibians both at patch as well as at 500m and 1000m landscape scales. The AII influenced reptilian diversity only at patch and 500m scales. Vicinity of natural forest had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reptilian abundance. Seminatural vegetation impacted herpetofauna diversities at larger spatial scales. The extent of water bodies influenced the reptilian abundance at 250m patch scale and amphibian abundance both at 250m and 1000m scale. Fallow lands affected only reptilian diversity at all spatial scales. Plantation affected amphibian at all scales but reptiles only at the landscape scale. Habitat heterogeneity regulated only amphibian diversity.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patch and landscape-scale factors regulate the diversity of reptiles and amphibians differentially. Such scale-specific information will crucially inform future conservation action for the herpetofauna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6.
澜沧江漫湾电站水库地区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何晓瑞  王忠泽 《四川动物》2000,19(3):123-126
漫湾电站水库地区有爬行动物46种,隶属3目10科37属。特点是:(1)特种多样性很丰富,为中国扑行类种娄11.89%,为云南的30.46%,是云南省和全国爬行类很丰富的地区;(2)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97.83%),没有古北界种类,古北东洋两界广布种仅1种;(3)西南区与华南区种类分别为20及19种;华中区及华中华南两区广布种很少;(5)特有种多,在我国主要产于云南有8种,占17.39%,其中云  相似文献   

17.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has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This intensification entails the simplification and homogenisation of the landscape, which leads to strong negative impacts at ecosystem level, including declines in animal biodivers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land uses on reptilian and amphibian biodiversity patterns at a regional scale by analysing a large database on the presence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Andalusia (southern Spain). GIS techniques and the Ecological-Niche Factor Analysis (ENFA) were applied in order to assess whether the habitat was suitable for each reptilian and amphibian species, when the land use variables were excluded. The incongruence between the potential and the observed species richness was then correlated with the main types of land use in Andalusia.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irrigated and unirrigated olive grove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biodiversity deficit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respectively, whereas natural forests and pastures, along with more heterogeneous crops areas, were more suitable. A cluster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generalist species were related to olive groves whereas rare and specialist species were related to land uses related to natural vegetation. In summary,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rge areas covered by olives groves harbour less amphibian and reptilian diversity, thus suggesting that agro-environmental schemes should be carried to promote the species richness in these crops.  相似文献   

18.
乔格侠  张广学 《昆虫学报》2003,46(3):345-350
提供了世界蚜科Aphididae蚜亚科Aphidinae缢管蚜亚族Rhopalosiphina 10个属的检索表。记述一个中国新记录种-超管二叉蚜Schizaphis hypersiphonata Basu, (1969) 1970。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伊利诺伊大学Illinois Nature History Survey、美国农业部系统昆虫学实验室标本馆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我国两栖动物受威胁现状和致危因素, 进而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开展国际合作, 本文依据中国两栖动物野生种群与生境现状, 利用《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和《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在国家或地区的应用指南》(4.0版), 对中国已知的408种两栖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 并编制了《中国两栖动物红色名录》。评估结果表明: 中国两栖动物有1种灭绝, 1种区域灭绝, 受威胁的两栖动物共计176种, 占评估物种总数的43.1%, 明显高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5)的物种受威胁率(30.8%)。中国两栖动物特有种272种, 其中48.9%属于受威胁物种。中国两栖动物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目是有尾目(63.4%), 明显高于无尾目(39.0%); 受威胁比例最高的科是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 (仅有1种, 100%受威胁), 小鲵科(Hynobiidae) (86.7%)和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 (78.1%)。有11个省区的受威胁物种数占本省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30%及以上, 前3位分别是四川(40.8%)、广西(39.2%)和云南(37%)。中国大多数两栖动物物种分布在西南山地和华南地区, 以海拔2,000 m以下区域为主。栖息地退化或丧失、捕捉、环境污染列受威胁两栖动物致危因子的前3位。鉴于中国两栖动物区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进一步加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种群和生境监测及相关科学研究, 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开展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的关键性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