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桃蛀果蛾学名的更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桃蛀果蛾俗称桃小食心虫、苹果食心虫等,简称“桃小”,在国外分布于日本和朝鲜;在我国分布于31°N以北,102°E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市),寄主植物包括苹果、梨、枣、酸枣、山楂、桃、海棠、花红、李、杏、梅等10多种果树。桃蛀果蛾以幼虫取食这些寄主植物的果实,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果树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所以国内各地对此虫的生物学、发生规律、防治等方面的研究颇多。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学名是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但我国分布的桃蛀果蛾,其学名究竟是不是C.niponensis,却有必要予以澄清,否则将引起混乱。  相似文献   

2.
越桔两种蛀干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淼 《昆虫知识》2001,38(3):221-222
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和樟泥色天牛Uraecha angusta(Pascoe)是江苏地区的美国兔眼越桔上2种主要蛀干害虫。前者在枝干中向顶端方向蛀食,排出圆粒状虫粪;后者向植株基部方向蛀食,排出粉末状虫粪,均造成枝干枯死。咖啡豹蠹蛾发生量较大,是主要虫种。防治这2种蛀干害虫,应采用保护利用天敌、改善果园生态环境、促使树体健壮生长等综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北方果树栽培种类日益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要果树害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为害大幅回升、危害逐年增加。针对这一情况,在西北、东北和华北3个北方果树生产代表区域建立50余个监测示范点,开展了梨小食心虫的生物生态学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对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有显著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梨小食心虫年发生世代呈增加趋势;在果树混栽区域,晚熟桃为梨小食心虫的主要越冬场所。防治技术方面,在对梨小食心虫常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组装配套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高效节水诱捕器、国产迷向产品研发及标准化应用技术、优势天敌饲养及释放技术、专用农药研发及农药减量化技术等研究工作。前瞻性地研发了植物源诱捕剂及迷向新剂型等贮备技术。最后针对当前梨小食心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1)全球气候变暖对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的影响;(2)梨小食心虫成虫不同寄主间的转移规律;(3)梨小食心虫的抗性监测技术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制;(4)梨小食心虫的抗性分子机理与抗性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桃蛀果蛾寄主生物型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庆刚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04,47(3):379-383
以山茱萸蛀果蛾Carposina coreana Kim为外群,用44个随机引物对苹果、山楂、桃、杏、枣和酸枣等6种寄主植物上的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进行了RAPD 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之间遗传差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桃蛀果蛾6个寄主生物型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040~0.637之间,尤其是杏生物型分化最大。经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寄主上的桃蛀果蛾明显分成两个类群,杏生物型为一群,其余为一群。两个类群间遗传距离为0.465,亚群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040~0.369。推测杏树上的“桃蛀果蛾 ”已经分化成为不同的物种。  相似文献   

5.
李后魂 《昆虫学报》2004,47(1):86-92
本文记录世界弧蛀果蛾属Commatarcha昆虫11种,其中中国有7种,包括3个新种: 窄弧蛀果蛾C. angustiptera sp. Nov.,梵净弧蛀果蛾C. fanjingshana sp. Nov.和桂弧蛀果蛾C. guangxiensis sp. Nov.。文中给出了世界弧蛀果蛾属分种检索表和新种的特征图。  相似文献   

6.
桃小食心虫防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慈仁 《昆虫知识》1992,29(2):91-92
<正>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北方多种落叶果树特别是苹果上的重要害虫。过去对此虫只注重于树上防治,在其成虫产卵至初孵幼虫蛀果期,年需喷洒对硫磷等杀虫剂3~5次。但此期间,辽宁果区正值雨季,往往降雨频繁,不能适期施药,  相似文献   

7.
梨小食心虫在吉林省高寒山区李树上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芝仙  王树君 《昆虫知识》1995,32(5):270-272
  相似文献   

8.
葡萄透翅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魁杰  周玉梅 《昆虫知识》1993,30(2):93-93,92
<正> 随着葡萄生产的发展,葡萄透翅蛾Para-nthrene regalis Butler在苏北黄河故道地区的发生为害不断加重。轻者,造成嫩梢、果穗枯萎、产量和品质降低、树势衰弱;重者,致使大部枝蔓干枯,甚至全株死亡。对庭院葡萄发展和城市绿化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988~1990年,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枣园桃蛀果蛾寄生蜂种类及其与寄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实性害虫,其中枣受害最严重,因其幼虫在果实内蛀食危害、高度隐蔽性的生活而较难防治。寻找有效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成为必然。2009年与2010年研究调查了我国大枣部分产区陕西、山西、河南与宁夏枣园桃蛀果蛾寄生性天敌,共发现了3种寄生蜂,即中华齿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mead)、章氏小甲腹茧蜂(Chelonus(Microchelonus)zhangi Zhang)和金小蜂(Pteromalidae),3种寄生蜂均从桃蛀果蛾的茧中羽化而出,其中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为优势天敌,但它们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分布。同时,对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羽化、寄生率以及与寄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齿腿姬蜂越冬代成虫出蛰活动始于6月中旬,越冬代寄生率较低,第1代成虫羽化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这代寄生蜂具有较高的寄生率,可达25%;章氏小甲腹茧蜂第1代成虫羽化集中在8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由于在2009年与2010年对样地进行不施用杀虫剂的管理,该天敌在2010年自然寄生率显著提高,最高时可达64.52%。因此,科学管理,合理保护与利用当地天敌成为实现该害虫生物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苹果蠹蛾、香梨优斑螟、梨小食心虫及地老虎是危害新疆香梨等产品的重要害虫,前3种也属于国际上检验检疫重要虫害。目前,国内主要依靠虫体的形态特征对其进行鉴定,缺少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这限制了我国香梨等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贸易发展。首先得到这4种害虫的16S r DNA COI基因片段,在差异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快速分子检测试验体系,依据标准曲线分析检测体系的重复性和灵敏性。结果表明,苹果蠹蛾、香梨优斑螟、梨小食心虫及地老虎最低检出限分别在1.605×10-2、0.729×10-2、0.475×10-2和0.818×10-2 ng/μL,满足检验检疫日常检测需求。为克服实际检测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某一虫的残片样本或者几种虫聚集在一起的混合样本,使用了单头、多头DNA样本及4种害虫的混合DNA样本进行检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可靠性和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福建桃、梨果蛀虫及梨小食心虫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福建省桃、梨果蛀虫概况及梨小食心虫的初步研究和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2.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世界性的蛀果害虫。利用产卵选择试验研究了15种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梨小食心虫受孕雌虫的产卵引诱活性。室内试验表明:受孕雌虫对不同挥发物的产卵选择趋性不同,其中对叶醇和己酸丁酯表现出明显的产卵选择趋性。为验证寄主挥发物对受孕雌虫的实际诱捕效果,进行了田间诱捕试验。结果发现,挥发物中己酸丁酯、苯甲腈、叶醇、E-2-己烯醛以及乙酸己酯诱捕到的雌虫均为受孕雌虫,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及其他物质,其中己酸丁酯的平均诱捕量最多,苯甲腈次之,E-2-己烯醛、乙酸己酯这两种物质的平均诱捕量分别为第三、第四,叶醇的诱捕量低于乙酸己酯,其余物质的诱捕量均较低。综合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发现,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受孕雌虫的引诱作用也随它们之间的作用距离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红麻全秆贮存期主要害虫生话习性与综合防治方法。红麻全秆贮存期主要害虫有9种,其综合防治方法是:控制含水量、不存隔年麻、切除秆梢贮、保护新麻秆、防治陈麻秆,采用以上综合防治方法,可使红麻全秆贮存不生虫或很少生虫。经检验,效果很好,其防治效果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4.
杀菌剂对感染越冬桃小食心虫的白僵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桃小食心虫是我国果树上发生最普遍的食心类害虫,其室内人工饲养是综合防治研究的基础,但面临着田间越冬种群大量感染白僵菌死亡,给实验室种群的建立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筛选出对球孢白僵菌高效的杀菌剂用于解决桃小食心虫种群建立时感染白僵菌的问题。【方法】利用液体摇床振荡法和平皿十字交叉法测定16种常见杀菌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筛选出9种杀菌剂,其中,腐霉利和中生菌素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好,常规用量抑制效果分别为97.88%±1.53%和93.22%±2.36%;抑霉唑和戊唑醇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明显,常规用量抑制效果分别达100.00%±0.00%和98.43%±0.99%;咪酰胺、丙环唑、噻菌灵、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都好。同时测定了这9种杀菌剂常规浓度及其5倍和10倍稀释液对桃小食心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有5种杀菌剂对桃小食心虫稍有不利影响。【结论】4种杀菌剂,中生菌素、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噻菌灵可用于解决桃小食心虫种群建立时越冬幼虫的感染白僵菌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的实际防控效果,在大面积连片使用梨小食心虫性迷向素的北京市平谷区(约8667 ha),分别选择王辛庄镇翟各庄村、东杏园村和峪口镇西营村的3个处理果园。以临近的采用常规化学防治的顺义区杨镇小曹庄村为对照,采用性诱剂和糖醋液监测调查比较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抽样法调查统计桃树蛀梢率和蛀果率等,评价性迷向素梨小食心虫田间控制效果。结果显示,迷向素处理区梨小食心虫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常规化学防治的对照区。3个迷向素处理区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分别为99.05%、98.10%和99.68%;保梢效果均在98.40%以上,保果效果几乎达到100%。说明桃园大面积应用迷向技术对梨小食心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明确两种食心虫性诱芯复合配置的诱蛾效果,提高其监测或防治效率及其绿色环保化水平,为果树生产中食心虫的高效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梨小食心虫(以下简称"梨小")、桃小食心虫(以下简称"桃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3种处理的诱蛾效率,并利用"Y"型嗅觉仪比较研究了其间梨小雄蛾趋向性的差异。【结果】(1)梨小和桃小性单一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对梨小均具有引诱作用,其诱蛾总量依次为8 238.33、1 451.67、8 321.67头/诱捕器,其中第1、2、3代时复合配置诱蛾量最大,越冬代和第4代时梨小单一性诱芯诱蛾量最大,而各世代桃小单一性诱芯诱蛾量均最低。梨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均监测到5个梨小发生高峰,且峰期基本一致,但复合配置的峰日诱蛾量均较高;桃小单一性诱芯仅监测到3个梨小发生高峰,且峰日诱蛾量亦较低。(2)桃小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对桃小均具有引诱作用,其诱蛾总量依次为4.00、2.33头/诱捕器,而梨小单一性诱芯对桃小无引诱作用。(3)"Y"型嗅觉仪研究发现,梨小食心虫对梨小和桃小各单一性诱芯及其复合配置均具有趋向作用,其趋向率依次为50.67%、8.67%、53.33%。【结论】梨小和桃小单一性诱芯复合配置对梨小诱捕量有微增效作用,而对桃小诱捕量有一定干扰作用,但影响均不显著。据此,该复合配置可用于桃园中梨小和桃小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寻找湖北省老河口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的最佳防治时期,推广使用无公害防控技术,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分别调查了梨小食心虫在梨园及桃园的发生规律,释放赤眼蜂的生物防治效果,糖醋酒液、三角形诱捕器、黄板的物理防治效果,以及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效果。【结果】结果表明,桃园梨小食心虫最佳防治时期在4月中下旬,梨园梨小食心虫最佳防治时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中旬前。防治效果上,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措施、配比为红糖∶白酒∶食用醋:水=3∶1∶3∶80的糖醋酒液诱捕器的物理防治措施、迷向丝及迷向素的迷向措施均有替代化学防治措施的潜力。【结论】综合防治能够有效控制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量,减少化学防治频次,为建立稳定的梨园生态系统及生产无公害水果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When male oriental fruit moths, Grapholita molesta (Busck) (Tortricidae), casting in clean air entered an airstream permeated with pheromone their flight tracks changed immediately on initial contact with pheromone, but after a few seconds returned to casting as if in clean air. The degree of change in the flight track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pheromone. Although little net uptunnel movement occurred in response to the continuous stimulation provided by a uniformly permeated airstream, when an intermittent stimulus provided by a point-source plume was superimposed onto the permeated airstream moths were able to 'lock on' and zigzag uptunnel in the plume. The percentage of moths doing so corresponded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ak concentration within the plume and th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of pheromone permeating the airstream. Moths also locked onto, and flew upwind along the pheromone-clean-air boundary formed along a pheromone-permeated side corridor. Because a similar response was observed along a horizontal edge between a pheromone-permeated floor corridor and clean air, we conclude that the intermittent stimulation at the edge perpetuated the narrow zigzagging response to pheromone.  相似文献   

20.
杜松皑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半锁  杨蕊枝 《昆虫知识》1996,33(5):281-284
杜松皑粉蚧是杜松的重要害虫。该虫在内蒙古包头1年发生2代,以2龄若虫越冬。5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是若虫危害的两个高峰期。在越冬代若虫活动盛期(5月中旬)喷洒2.5%溴氰菊酯+40%氧乐果(1:3)1500~2000倍混合稀释液或40%氧乐果+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混合稀释液2~3次,杀虫效果可达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