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藻类作为地球上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对研究生命的早期进化至关重要。在用醋酸浸泡处理寒武系筇竹寺阶生物屑灰岩后,获得一些磷酸盐化的微体藻类化石,它们的管体均呈螺旋状旋转。这种旋转现象在现生的动物界和植物界中也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植物界的藤蔓植物中。其中,藤蔓植物产生这种不同旋转方向的原因,大多数学者将其成因归因于微管定向。文中对获得的呈螺旋状的微体藻类化石Spirellus columnaris进行描述,并对该藻体化石的旋转方向和成因进行推测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植物硅酸体     
早在1804年,国外有人发现植物体内含有硅成分。以后,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硅的习性逐渐获得了植物界的公认。而最早发现硅酸体的是微体化石研究的先驱者埃雷伯(Ehreberg1866年),他把空气中的尘土及雨水、泥炭、硅藻土中不同形态的硅酸体进行了分离,发现它们不同于动物硅酸盐骨胳化石,也不同于天然  相似文献   

3.
陕西宁强宽川铺组微体植物化石新资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4年,陕西省地质局第二地质队送给笔者一批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上下岩层的样品,要求分析、收集微体植物化石,并给予鉴定;这批样品采自陕西宁强石中沟至瓢家垭剖面。笔者从该队划属下寒武统宽川铺组的薄层燧石收集到大量浮游微体植物化石(凝源类),丝状和球形微体藻类化石;这些化石为我们了解我国震且系一寒武系界线上下岩层微体浮游植物的面貌及探讨微体植物化石的生物地层意义提供了宝贵资料。笔者蒙陕西省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提供岩样  相似文献   

4.
峡东区上震旦统宏体化石藻类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峡东地区的震旦系剖面,是南方震旦系层型剖面,过去只报道过“Collenia”型藻叠层石。近年来,陆续发现大量微体植物化石、宏体植物化石及后生动物化石,其中带藻类极为丰富,遍及灯影组中段。1978年陈孟莪和马国干为追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在从野猫面(秭归县龙江公社前进四队)下到庙河的半山坡的大路旁,在陡山沱组上部的黑色页岩中发现了宏体化石藻类和可能是属于浮游生物的印痕化石。  相似文献   

5.
陕南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组微体球状化石类型多样,如何正确辨别这些球状化石的生物属性是当前早期生命演化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宽川铺组中发现了一类为数众多,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不规则的帽状隆起结构以及翻边帽沿的帽状化石。研究表明这些帽状化石均为不完整的个体,其完整形态呈不规则的凹球形。根据帽球状化石帽身的数量和相对位置,这类化石可划分为"单帽型"、"双帽型"和"复帽型"三种类型。这些凹球状化石呈双层壳壁,内壁光滑,外壁粗糙。因为凹球状化石形态及其表面小孔与微体藻类、后生动物的胚胎以及壳体化石差异都非常显著,所以推测这类化石可能与带壳原生动物亲缘关系最为紧密。  相似文献   

6.
中国五台山滹沱群豆村亚群(约24亿年)微古植物新发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五台山元古代滹沱群豆村亚群的大石岭组和青石村组发现微古植物19属31种。其中大直径的球形个体和形态呈三角形、多角形及船形藻类化石很可能属于单细胞的真核浮游生物,如果事实如此,那么真核生物的演化应始于约2400Ma,这无疑使人类深化了对地球上生命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晚前寒武纪后生植物的发展及其化石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概述近年来在扬子地台震旦纪陡山沱期岩层中发现的后生植物化石,对这些化石进行详细的形态分析,并与世界其它地区发现的晚前寒武纪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和现生藻类进行比较,综合阐述晚前寒武纪后生植物的发展及其早期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陕南寒武纪初期的宽川铺组(距今大约535百万年)以盛产磷酸盐化的微体小壳化石和球状动物胚胎化石而闻名于世,是探索早期动物门类起源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在宽川铺组中寻找微体化石新类型主要依赖显微镜下人工挑选的传统方法日趋低效,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微体化石数量庞大,大小接近,形态简单,非常适合于采用机器学习的手段进行人工智能分类。我们在宽川铺组微体化石中尝试使用机器学习的手段来进行化石图像识别和机器分拣。采用方向梯度直方图来提取化石图像的主要向量特征,并设计了二叉树型多分类识别器进行化石数字分类。目前处理了5 000多张微体化石照片的人工智能识别,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晚前寒武纪后生植物的发展及其化石证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概述近年来在扬子地台震旦纪陡山沱期岩层中发现的后生植物化石,对这些化石进行详细的形态分析,并与世界其它地区发现的晚前寒武纪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和现生藻类进行比较,综合阐述晚前寒武纪后生植物的发展及其早期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0.
华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的燧石条带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微体化石,其成因还并不清楚。本文通过运用激光拉曼光谱仪、透射光显微镜对湖南张家界上斜坡相区田坪剖面陡山沱组下部泥质白云岩中燧石条带和其中保存的微体化石及赋存基质矿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体化石由残留的有机碳质构成并保存了精细的形态特征,均呈较弱的结构序列或组织特征,具有中等偏弱的成熟度。微体化石经历了中等级别的热改造,程度稍高于三峡地区标本,可能反映了更深的化石埋藏深度。赋存微体化石的硅质基质的矿物相识别为CT型蛋白石(opal-CT)与石英共存的过渡阶段和隐晶质石英,记录了自CT型蛋白石向石英的硅质相转变序列。孔隙水中的硅质以蛋白石的形式优先沉淀于微生物体周围,蛋白石随着时间而逐渐减少,并转变成为更稳定的隐晶质石英。本次研究中薄层燧石条带的成因类似于三峡地区陡山沱组燧石结核成因,形成于沉积物的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带。由微环境中的硫酸盐还原作用与黄铁矿的沉淀而引起局部pH值降低,导致方解石溶解与硅质沉淀,从而促使微体化石以有机质的形式特异保存于陡山沱组燧石条带中。  相似文献   

11.
黑骨是古生代一类特殊的杆状微体化石,较少研究,零星报道于寒武纪早期至泥盆纪晚期沉积物中,常与其它微体化石(如几丁虫和疑源类)同时出现。黑骨的亲缘关系不甚明了,或与水螅类刺胞生物或者藻类有一定亲缘关系。通过统计已经发表的文献资料,可知此类化石包括3科18属35种。本文利用新近获得的中国黑骨化石材料,对黑骨的形态学、分类学、系统古生物学、地史分布和生物亲缘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 ,于 2 0 0 3年 8月 16至 2 0日在西宁市湟中饭店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高校及生产单位的共 3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共重点交流了 8个报告。学术报告内容广泛 ,气氛活跃 ,讨论热烈 ,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尹磊明研究员在“东秦岭北坡中元古代微体植物群——早期生命的新窗口”报告中 ,展示了课题组近年来在河南汝阳中元古代汝阳群北大街组发现的一个新的微体疑源类植物组合 ,其中除真核藻类外 ,表面具许多微小板片的大型带刺疑源类可能为沟鞭藻 ,这一发现将沟…  相似文献   

13.
鲁西安丘地区停家庄组含保存很好的微体植物化石。经研究计有14属11种(含1新种),1相似种和6个未定种。这一微体植物化石组合以球形疑源类最多,另有少数Micrhystridium,?Ceratophyton conicum以及丝状微体化石的标本。根据佟家庄组微体植物化石组合与国内外已知组合的比较,并参考从上覆浮莱山组获得的同位素年龄资料,笔者认为鲁西佟家庄组与安徽淮南地区的刘老碑组是同时的,皆为800—700Ma前沉积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扬子地台震旦系陡山沱组产出丰富的微体化石,它们主要保存在磷块岩以及燧石结核和条带中。文章详细报道湖北峡东地区九龙湾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描述以前未曾在峡东地区碳酸盐相燧石中发现的8属8种微体化石。研究九龙湾剖面陡山沱组大型带刺疑源类、微体多细胞藻类和动物胚胎化石的分布特征,发现Tianzhushania spinosa是最早出现的大型带刺疑源类分子,大冰期后微体生物的辐射是一个阶段性渐进的过程。同时.本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华南扬子区陡山沱组碳酸盐相燧石和磷块岩地层中保存的微体化石面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湖北大洪山浅变质岩系“应山群”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北部大洪山东南部浅变质岩系“应山群”包括了早古生代和前寒武纪地层。本文记述了京山县晚震旦世白兆山组上段黑色硅质岩的岩石切片中首次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化石以丝状体为主,球状体较少,前者可归入Siphonophycus属。此外还见不少黄铁矿交代的丝体化石,它们大体上还保持着原来丝体的外部形态。球状体化石(Sphaeromorphs)均单个产出。白兆山组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应山群”的古生物资料,而且为今后在浅变质岩系的岩石切片中寻找微体植物化石指出了希望。  相似文献   

16.
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微体化石产于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上部含磷地层中,微体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sterocapsoides sp.,Megasphaera inornata,Meghystrichosphaeridium chadianensis,M.gracilentum,丝状蓝绿藻Siphonophycus septatum,S.robustum,S.tpicum,S.kestron,S.soldium,Oscillatoriopsis sp.和Slome nunavutensis,及可能的多细胞藻类。该化石组合的发现为中国南方扬子区陡山沱组含磷岩系中微体化石生物群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是胚胎还是藻类?:兼答薛耀松,周传明,唐天福先生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所产的球状微体化石曾被薛耀松等 ( Xue et al.,1 995)解释为团藻类化石 ,最近被重新解释为早期动物休眠卵和胚胎化石 ( Xiao et al.,1 998)。薛耀松等 ( Xue etal.,1 998;下称薛文 )对动物休眠卵 -胚胎的解释提出六点不同看法 ,并坚持认为这些球状微体化石应为团藻类化石。本文对薛文中所提六点看法进行逐条解答 ,并着重讨论了球状微体化石的大小和丰度 ,磷酸盐化“细胞壁”,生物软体的磷酸盐化过程 ,以及团藻类的生理和生殖特点和陡山沱球状微体化石的不同特征。事实上 ,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动物休眠卵和现代某些甲壳类体眠卵在外表装饰上几乎雌雄难辨 ,陡山沱组球状微体化石的大小、发育过程、卵裂形式以及外层包膜的存在也和动物胚胎的解释相吻合。显然 ,动物休眠卵 -胚胎仍然是对陡山沱球状微体化石的最佳解释。  相似文献   

18.
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内一套以灰岩、白云岩夹岩溶角砾岩及砂泥岩为主并含石膏、盐岩的沉积地层,产丰富海相动物化石,时代属中三叠世早期。本文从重庆市统景镇雷口坡组3块样品中获得了大量微体植物化石,是该组微体植物化石的首次发现,对其生物群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组合中见有Aratrisporites granulatus,A.paraspinosus,Lundbladisporasp.和Taeniaesporites kraeuseli等常见于三叠纪的陆生植物孢粉以及海相疑源类Sulcusicystisechinatus,时代为中三叠世,与海相动物化石所示时代一致。后者或许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化石。  相似文献   

19.
山东胜利油田第四系微体浮游藻类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胜利油田第四系2个钻孔300余块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沟鞭藻、颗石藻、绿藻和疑源类等微体浮游藻类化石。简要报道了藻类化石的分布情况和组合特征。结合介形虫和有孔虫资料,探讨了该区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变迁,进一步证实该区自中更新世以来发生过4次较大规模的海进海退。  相似文献   

20.
藻类分析是藻类研究的前提。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微体化石藻类分析与孢粉分析的异同、分析处理的时间掌握、超声波清洗机和筛选作用,重液浮选及药品用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