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构建博尔纳病病毒pEGFP-p24基因重组表达质粒。通过PCR方法扩增获得博尔纳病痛毒p24基因的完整序列,将此片段定向克隆到pEGFP-N1载体多克隆位点区,筛选重组阳性菌株,提取重组质粒,利用PCR方法和核酸序列测定验证重组质粒构建的正确性。PCR及核酸序列测定证明博尔纳病病毒pEGFP-p24基因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将为研究博尔纳病病毒p24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功能和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郭振元  徐平  姚能云 《病毒学报》2008,24(2):160-164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引发新发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一种,是一种非细胞溶解性,嗜神经性核糖核酸病毒.该病毒具有广泛的感染宿主,能感染从鸟类到灵长类的多种动物,并造成Borna病(Borna disease,BD),[1]临床以中枢神经精神行为功能障碍为特征,早期主要表现为行为改变、易激惹、步态紊乱,终末期表现为认知障碍、记忆丧失、抑郁、共济失调和部分麻痹等,但大多数感染动物为无症状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钟江 《微生物与感染》2005,28(5):1-3,44
博尔纳病病毒是一种宿主范围很广的动物病毒,因其可能与人类的某些神经精神性疾病有关而备受重视.但其在人体的感染,致病还存在很多争议.需要通过建立高效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同时对其可能致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会有助于澄清有关争议.如果能够确认某些人类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与博尔纳病病毒有关,将会极大地帮助人们控制这类危害越来越大的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在神经源性PC-12细胞内的稳定表达体系,初步探讨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对PC-12细胞的生长是否有影响。【方法】培养PC-12细胞,用阳离子脂质体的方法将带有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基因的表达质粒转染到细胞内进行稳定表达,用荧光显微镜和RT-PCR的方法检测细胞内磷蛋白的表达,用MTT方法检测磷蛋白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转染细胞经培养10代后仍然表达目的蛋白,成功建立稳定表达体系。MTT检测显示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对PC-12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生长明显滞后,但粘附能力增加。【结论】 通过本文建立的体系能在PC-12细胞内稳定表达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该体系可用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的作用机制,进而为研究博尔纳病病毒持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提供基础。此外本文通过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发现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对PC-12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博尔纳病病毒持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的病毒。近年,有大量研究证实该病毒感染与人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但其确切机制仍未明了。一些研究认为BDV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可能是其致病的重要基础。近年许多学者通过对沙鼠、小鼠、大鼠及转基因鼠等各种BDV感染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BDV感染主要通过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干预HMGB 1蛋白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等途径干预神经元的可塑性,影响脑内神经元的功能及其存活和发育,从而引起脑功能损害,导致宿主精神、行为异常。今后随着新的BDV转基因模型的成功建立将进一步揭示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给临床预防和治疗博尔纳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博尔纳病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大伟  谢鹏 《病毒学报》2002,18(1):89-92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它能引起动物的进行性脑脊髓灰质炎(博尔纳疾病[1,2]。)  相似文献   

7.
科研快讯     
<正>Virology:博尔纳病毒研究新突破来自重庆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及杭州景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研究人员发现在博尔纳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感染后的人少突神经胶质细胞蛋白质组水平及组蛋白中乙酰化水平有着明显的变化。这项研究工作在2014年9月著名的科学杂志《Virology》上发表,题为"Human borna disease virus infection impacts host proteome and histone lysine acetylation in human oligodendroglia cells"。  相似文献   

8.
博尔纳病病毒感染的非免疫病理性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负单链病毒目、博尔纳病病毒科的原型病毒。BDV有包膜,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转录,其基因组全长约8.9kb,非分节段,含有6个主要的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分子量为40kDa、24kDa、10kDa、16kDa、56kDa和180kDa的蛋白质。BDV具有嗜神经性。能够引起很多种属温血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边缘系统的持续性感染,并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神经精神症状。近年来,有关血清学BD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脑组织中BDV核酸的检测以及病毒分离的研究数据等,均提示BDV与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人类的神经精神疾病有关。但是由于BDV的传播方式、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以及人类脑组织标本取材的限制等,BDV是否为人类神经精神疾病的致病因子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9.
病毒是研究现代神经科学的有力工具。对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及功能研究大都是利用重组病毒完成的,嗜神经性疱疹病毒便是其中一种重要工具。随着基因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嗜神经性疱疹病毒被改造为不同的重组病毒工具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本文基于几种常见且应用较为广泛的嗜神经性疱疹病毒作为神经传导示踪工具、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病毒载体和溶瘤病毒治疗神经肿瘤等应用进行阐述及讨论,为进一步开发嗜神经性疱疹病毒的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博尔纳病 (Borna Disease,BD)最初是作为一种马的神经性疾病被认识的。1894年~ 1896年 ,在德国萨克森地区的一个名为博尔纳的小镇上 ,发生了一场多数致死性马脑炎的大流行。因而该病及其致病因子即以有文献记载的首次暴发地点被命名。自 2 0世纪初确定了 BD的病原体以来 ,人们对BD及其病原 -博尔纳病病毒 (Borna Disease Virus,BDV)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已经证实 ,BDV是一种含有包膜的、非分节段、负股 RNA病毒 ,含有大约 8.9kb的基因组 ,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转录 [1 ]。因其具有与其它单股负链RNA病毒所不同的生物学特征 ,19…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两种博尔纳病病毒株持续感染的PC-12细胞模型,为研究博尔纳病病毒感染致病机制及比较两种病毒株致病特点的差别提供工具。方法将BDV Strain V株和Hu株分别感染PC-12细胞系,并进行传代培养,最后通过Real time FQ RT-PCR、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病毒核酸和蛋白的检测。结果在培养传代6代后,两种病毒株感染的PC-12细胞均可检测到BDV核酸及蛋白。结论 BDV Strain V株和Hu株均可在PC-12细胞中复制和表达,两种博尔纳病病毒株持续感染PC-12细胞模型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2.
博尔纳病病毒p24重组蛋白的表达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嗜神经病毒.研究表明,BDV不仅可以引起马、羊等家畜的自然感染,从啮齿类动物到人以外的灵长类动物均易受到BDV的实验性感染,而且BDV感染还可能与人类的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生相关.本研究对含有BDV-p24重组质粒PGEX-3X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进行了优化表达BDV-p24蛋白,在IPTG 2 mmol/L、3 h表达量最大,同时用BDV-p24单克隆抗体证实了其特异性.从而为建立检测待检血清中BDV-p24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类内源性病毒包括人类反转录病毒与博尔纳病病毒与精神心理疾病的关系尚不明确。作为人类基因组的组成成分,人类内源性病毒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的联结点。本文从人类内源性病毒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临床与实验室证据与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揭示人类内源性病毒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首次从啮齿类和食虫类动物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我们从采自云南高黎贡山的卵形硬蜱及患者血液中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1990年,又从该地区10种95只啮齿类中查到森林脑炎病毒抗体;并从社鼠(R.confucianus)、小林姬鼠(A.sylvaticus)和灰腹鼠(R.eha ninus)等8种啮齿类及食虫类中分离到15株病毒,选三株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试验、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中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病毒的抗原性、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与东北株及从卵形硬蜱、患者分离的森林脑炎病毒一致。从啮齿类及食虫类分离到森林脑炎病毒在国内属首次报道。这项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啮食类和食虫类在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的保存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53年在北京从狗蜱Hemutphslis cantpamdata hoepplicta 分离出二株嗜神经性病毒,经免疫学证明此二株为同一种病毒。此种病毒经接种于白鼬鼠可引骚脊髓灰白質炎。此种病毒与脑炎日本乙型、型路易型、春夏型、马脑脊髓炎西型的标准免疫虹清无交互中和反应,与鼠脑脊髓炎FA株及淋巴球性脉络霞脑膜炎亦舞交互免疫。根据多种试验进行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这种病毒是从狗蜱Hentpltysalis campanu-lata hoeppliana 分离出来的可使白鼬鼠发生脊髓灰白質炎的病毒。经我们用实验室保存的人的和鼠的标准病毒鉴定,这种病毒可能是一种新的嗜神经性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X蛋白真核表达载体,为BDV X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BDV持续感染的人少突胶质瘤细胞(oligodentrocyte,OL)的总RNA中,通过逆转录和PCR获得BDV X基因的完整序列,将其连接到pc DNA6-myc-His(A)载体上,转化至E.coli感受态细菌后,提取质粒筛选阳性克隆,通过PCR法和DNA测序进行鉴定,并转染至OL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重组蛋白的表达。结果测序鉴定目的基因序列正确插入至pc DNA6-myc-His(A)载体的酶切位点,PCR扩增的基因片段大小与目的基因相同,Western blot证明转染至OL细胞后可表达BDV X-His融合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博尔纳病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 DNA6-myc-His(A)-BDV X。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实时荧光定量PCR(FQ RT-PCR)试剂盒的各项指标,并了解其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BDV OL持续感染细胞株、非BDV病毒序列转染的OL细胞、正常的OL细胞,对BDV RT-PCR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同时检测部分临床病人和动物外周血液RNA.结果 试剂盒可以检测出的病毒RNA最低浓度为10~2,相当于1.5个病毒拷贝数.特异性好,无非特异检出.不同批次的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变异系数接近1.加速破坏的试剂盒和正常试剂盒检测结果之间变异系数在2以内.对临床病人检测阳性率为3.6%,对动物检测阳性率为4.4%.结论 试剂盒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均佳,是BDV基础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测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18.
啮小蜂雌蜂接受寄主线索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啮小蜂Tetrastichussp.是一种群聚性的蛹内寄生蜂,主要寄生茶长卷叶蛾Homona magnanima的蛹,实验室中亦能寄生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蛹。研究了速冻寄主蛹、视觉和嗅觉线索在啮小蜂寄主接受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速冻寄主蛹对啮小蜂接受寄主的影响不大,啮小蜂雌蜂主要是通过嗅觉线索接受寄主的,而视觉在寄主接受过程中仅起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记述并描绘了中国虱啮属昆虫两新种:离首虱啮Liposcelis capitisecta sp.nov.和褐虱啮Liposcelis badia sp.nov..离首虱啮采集于四川成都一农户家的粮柜内,隶属于D组,其前胸颜色较浅,肉眼或在低倍镜下观察头部与身躯似乎分离.褐虱啮采自湖北省钟祥市野外,根据其特征划分为A组,其个体较大,躯体颜色较深,体表毛较密集.其与暗褐虱啮L.brunnea Motschulsky的区别是:PNS毛有2~3根;Se毛圆筒形,不弯曲.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重组博尔纳病病毒核蛋白进行动物免疫,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将重组载体pET14b-p40转化至感受态大肠埃希菌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His-tag亲和层析纯化重组核蛋白并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收集免疫后血清,制备和纯化多克隆抗体,ELISA测定抗体效价,并进行Western-blot鉴定。结果成功制备出核蛋白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效价高达1︰256000;该抗体与原核和真核系统中表达的核蛋白均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制备了效价和特异性良好的抗重组核蛋白多克隆抗体,为博尔纳病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