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蓝尾蝾螈早期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关于有尾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国外曾有过斑点钝口螈(Ambystoma maculatum)、红腹蝾螈(Triturus pyrrhogastre)和其他一些种类的胚胎发育资料。1960年以来,蔡堡、耿家举、曲韻芳等先后对国产种东方蝾螈(C. orientalis)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作了报道。其中,蔡堡教授的专著是研究得比较系统而详细的。但是,迄今这方面的资料仍然很少。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观察了结蛋白在东方蝾螈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生成时期和分布部位。结蛋白最早出现在分期25的蝾螈胚胎中,位于长柱形的肌细胞两端。随后肌细胞中结蛋白的含量随着发育逐渐增加,呈纤维状与细胞的纵长轴平行,但仍保持着两端含量高的特点。在分期41的胚胎中观察到结蛋白与Z线结合,晚于横纹的出现。根据分布特点讨论了结蛋白在肌细胞内的分布形式与脊索的关系,并对结蛋白从纤维状转变为和Z线相结合的过程以及结蛋白、肌小节的量的积累之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was used to study the temporal appearanc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smin during the myogenesis of the embryos of Cynops orientalis. Desmin is undetectable until stage 25. In stage 25 embryo, it can be seen that desmin is restrictively distributed at both ends of columnar cells, near the boundary between two somites and intense in the cells near by the notochord. From stage 26 to stage 30, the amount of desmin is increased and its distribution pattern shows little change (Plate I, Figs. 1-2). At stage 32 desmin can be detected in the cells more distal to the notochord and forms filaments on the inside of the cell membrane parallel to the long axis of the cell (Plate I, Fig. 3 and 5). Desmin filaments extend gradually from the both ends toward the mid-part of the cell (Plate I, Fig. 6 and Plate II, Figs. 7, 11-13). At about stage 40 the whole cell is filled with desmin filaments and the attachment of desmin to Z line can occasionally be detected (Plate II, Fig. 8). Desmin attached to Z line is increased at stage 41 (Plate II, Fig. 9) and at stage 43 most of the desmin is found attached to Z line (Plate II, Fig.10). According to EM observation, Z line structure can be seen in stage 33 embryo (Wang[18]), but desmin remains in the filament form till stage 40. The transference of desmin distribution pattern from filament to Z line occurs somewhat later than the appearance of scattered sarcomeres. The possibility that notochord may be the main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the spatial localization of desmin wa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erence of desmin from filament to Z line attached form and the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both desmin and sarcomere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
东方蝾螈正常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分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研究两栖类正常发育的分期,Pollister和Moore(1937)对Rana sylvatica,Shumway(1943)对Rana pipiens,Anderson(1943)对Triturus pyrrhogasterHarrison对Amblystoma punctatum,朱治平等(1957)对Rana nigromaculata有过研究报导。作者鉴于上述所研究的关于有尾两栖类的材料均属于国外种类,而东方蝾螈 Cynops orientalis David在国内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5.
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巨峰”葡萄(Vitis vinifera×V.labrusca)果实3个发育时期中果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果实第一次快速生长期的果肉细胞超微结构表现出物质和能量代谢旺盛的特点。缓慢生长期的果实虽外部形态平静少变,但果肉细胞超微结构表现出深刻的变化:细胞核形状特化为裂瓣状是最显著的特点;线粒体数目丰富;粗面内质网槽库膨大形成的囊泡富集,出现向液泡汇融和向质膜靠近的现象;质膜内陷;液泡膜完整。另外,原生质也出现一些降解的现象。但总体结构特点表明果肉细胞在此期处于十分活跃的物质周转代谢和信息交换过程中。果实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肉细胞超微结构表现出衰老降解的特点,但线粒体结构依然完整,数量仍然丰富,原生质膜也保持了很好的完整性,这似乎与维持第二次快速生长或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6.
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David)早期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东方蠑螈的形态习性很接近日本所产的Triturus pyrrhogaster(Bole)。根据80条东方蠑螈体长的统计,雌的40条平均体长为8.17厘米(图版Ⅰ:1),雄的40条平均体长为6.83厘米,略小于T.pyrrhogaster(雌长10.4厘米,雄长8.65厘米)。过去文献对它们的形态分类已有报告,但关于它们的产卵及胚胎发育等方面尚缺乏记述,故于1953年采回在室内饲养,至1955年3月下半月开始产卵,逐日记录其产卵数目,当天温度,并观察其产卵情况,孵化时间和早期胚胎发育(自受精卵至原肠期)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等。现已告一段落,作此初步报告。  相似文献   

7.
对东方蝾螈Synops orientalis的肝脏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 如下:东方蝾螈肝脏分为5叶,每叶由许多肝小叶组成.中央静脉位于小叶中央,肝细胞排列成肝细胞索(肝板),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索或肝细胞团之间的间隙为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肝血窦,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间有枯否氏细胞,其核为细长状,有数目不等突起.肝细胞间有狄氏间隙,肝细胞呈多边形,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肝实质内有大量色素沉着.并将东方蝾螈肝脏和其他动物肝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毛竹茎秆纤维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茎秆纤维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在纤维细胞初生壁形成期,细胞质中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出现大量的由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分泌形成的运输小泡,周质微管平行分布于质膜内侧,出现环状片层结构,并在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出现壁旁体结构.随着次生壁的逐渐形成,细胞质中细胞器逐渐地解体并出现多泡小体;纤维细胞核出现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但在8年生的纤维中可以持续存在;在纤维次生壁形成的整个阶段都存在与周围细胞相联系的胞间连丝和运输小泡;次生壁在前4年加厚明显,以后加厚程度减缓,但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随着加厚出现宽窄交替的多层结构.结果表明,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壁旁体等细胞器与周质微管一起参与了初生壁和次生壁早期的形成;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漫长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而PCD的产物与胞间连丝一起参与了次生壁的形成与加厚;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的细胞核与胞间连丝的持续存在,证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是一种典型的长寿细胞.  相似文献   

9.
甘小洪  丁雨龙 《植物学报》2004,21(2):180-188
利用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Carr.) H. De Lehaie)茎秆纤维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在纤维细胞初生壁形成期,细胞质中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出现大量的由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分泌形成的运输小泡,周质微管平行分布于质膜内侧,出现环状片层结构,并在细胞壁与质膜之间出现壁旁体结构。随着次生壁的逐渐形成,细胞质中细胞器逐渐地解体并出现多泡小体;纤维细胞核出现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但在8 年生的纤维中可以持续存在;在纤维次生壁形成的整个阶段都存在与周围细胞相联系的胞间连丝和运输小泡;次生壁 在前4 年加厚明显,以后加厚程度减缓,但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随着加厚出现宽窄交替的多层结构。结果表明,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壁旁体等细胞器与周质微管一起参与了初生壁和次生壁早期的形成;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漫长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而PCD 的产物与胞间连丝一起参与了次生壁的形成与加厚;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的细胞核与胞间连丝的持续存在,证明毛竹茎秆纤维细胞是一种典型的长寿细胞。  相似文献   

10.
银杏种实发育过程中中种皮的解剖与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测银杏品种‘佛指’种实中种皮的解剖和超微结构变化的结果表明,银杏种实的单粒重、纵径和横径的增长都呈单S形生长曲线,纵径和横径增长高峰早于单粒重;银杏种实单粒重主要的增长时期与中种皮的木质化进程基本上一致;银杏种实中种皮发育过程中,细胞发生核浓缩、染色质趋边化以及核最终解体等形态学上的变化,呈现细胞编程性死亡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用抗5-甲基胞嘧啶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研究东方蝾螈原肠胚外胚层经诱导后,以及诱导后继续培养到相当于尾芽期细胞的染色体DNA的甲基化程度。148个早期原肠胚外胚层(对照组)、125个经中胚层诱导——豚鼠骨髓抽提液(3000微克/毫升)——处理过的外胚层,以及86个剥离的神经板细胞的染色体上,5-甲基胞嘧啶含量很低,染色体的着色情况如图版I,图1、2、3所示,主要在染色体周围着色。然而将未处理过的136个原肠胚外胚层,74个经诱导分化为中胚层构造的外植块以及104个分化为神经组织的外植块,继续在Holtfreter液中培养到相当于尾芽期,染色体上5-甲基胞嘧啶含量显著增加。抗5-甲基胞嘧啶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明显加深(图版I,图4、5、6),且着色有一定的区域性分布,在着丝粒两侧和端粒处出现深着色,其分布特征与成体细胞——肠上皮细胞颇为相似;但与早期胚胎细胞的着色显然不同。对于酶染色不同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自Gall(1954)采用直接从卵母细胞胚泡取得灯刷染色体进行活体观察方法以来,对许多动物,特别是两栖类动物的灯刷染色体作了详细的研究和比较,并作出了一些工作图谱(working map)。为了在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开展工作,我们研究了它们的灯刷染色体的形态,并据此绘出了工作图谱。  相似文献   

13.
用常规电生理细胞内记录技术了解了影响蝾螈胚胎非典型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一些因素。1.小牛血清、蝾螈胚胎内胚层和肌节中胚层、非洲爪蟾胚胎外胚层及嫁接于受体胚胎都提高非典型表皮显示动作电位样品的百分比。血清琼脂包饺子的作用较培养在含血清溶液明显。内、外胚层的作用更为明显。嫁接于受体胚胎的非典型表皮百分之百地显示兴奋性。2.血清、内、中、外胚层及嫁接于受体胚胎都降低表皮细胞的刺激阈值。各处理组的平均阈值均低于对照组,其巾嫁接于受体胚胎的非典型表皮细胞最低,接近于正常胚胎的表皮细胞。3.血清琼脂块和内胚层包饺子的实验表明,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必须始终与表皮细胞保持接触,才‘能产生作用。一旦脱离接触,其作用就逐渐消失。4.胚胎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产生不依赖于外来因素,是一种自主的功能分化。但是外来因素能使培养的表皮细胞的兴奋性增强,对低强度的刺激产生兴奋。这种外来因素可能是一些非专一性的与代谢有关的物质。  相似文献   

14.
蝾螈胚胎表皮的兴奋性及传导能力在分期26出现,到分期37末结束,某些部位甚至更晚些消失。为了查明表皮细胞兴奋性的产生是否受到来自其它组织的影响,还是仅依赖于表皮细胞自身的分化状态,我们曾用非典型表皮进行过研究。当时曾报道,离体培养的表皮细胞,即使达到了产生兴奋性的分化状态,用电生理技术在刺激强度为1—2伏时,测试不到动作电位。然而,如果这样的非典型表皮被  相似文献   

15.
有尾两栖类(蝾螈和美西螈)是脊椎功物中仅有的具备再生出失去肢体能力的动物。维生素A 酸(Retinoic Acid,简称RA)存在于鸡的发育中的肢芽,局部使用可模拟极化区的作用,因而被认为可能是形态发生素。作为  相似文献   

16.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在蝾螈胚胎发育中神经肽Y(NPY)在神经系统中的定位.结果表明NPY最早分布在周边神经系统(尾芽晚期),之后才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幼虫期),而且是随着胶质细胞的出现而出现的.我们认为NPY是随着神经嵴细胞的迁移而进入周边神经系统,再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的.  相似文献   

17.
以100只东方蝾螈早期胚胎为材料,用SEM和TEM对瓶状细胞形态结构和除去瓶状细胞的胚胎进行观察,去除瓶状细胞后,胚胎的原肠形成不会中断,外包和内卷仍能正常进行,并可以发育成幼螈,但有部分胚胎原肠前端缺失,长期培养的蝾螈胚对针刺激有反应,幼虫阶段中自由活动,我们的结论是:1)东方蝾螈原肠胚的瓶状细胞除了原肠前端存在外,还有部分瓶状细胞与原肠长轴垂直,从力学角度推断瓶状细胞在原肠形成过程中不起主要作  相似文献   

18.
武玮Lin 《动物学报》1995,41(2):173-180
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了东方蝾螈胚胎表皮细胞膜的静电位、输入电阻与其兴奋性的关系,在兴奋性形成期间正常胚胎表皮细胞的静息膜电位逐渐增大,膜的输入电阻逐渐减小。与不显示兴奋性的离体非典型胚胎表皮细胞相比,显示兴奋性的膜电位较高,膜电阻较低。用葡萄糖处理非典型表皮,在兴奋性出现同时,细胞膜超极化,膜电阻减小。用哇巴因处理表皮囊泡,在兴奋性消失同时,细胞膜去极化。结果表明,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所造成的膜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殖期鳜肝脏超微结构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透射电镜对生殖季节与非生殖季节鳜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鳜肝细胞含有单个卵圆形的核,核仁清楚;细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相邻的数个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而肝血窦则由内皮细胞的胞质构成。还发现了贮脂细胞、枯否氏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胆小管腔和窦周隙内浸润许多由肝细胞发出的微绒毛结构。鳜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在产卵前后呈现明显变化:产卵前的肝细胞内富含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粗面内质网发达;而产卵后的肝细胞内核仁发生迁移,部分细胞核囊泡化,糖原颗粒和脂滴排空,少数肝细胞具双核结构。非生殖期多数肝细胞核含有双核仁结构,胞质内溶酶体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