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系统总结了广义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的地理分布范围和花部特征,利用核基因ITS1、ITS2和叶绿体基因trnL-trnF重建广义马铃苣苔属主要物种的分子系统关系,并结合花部特征和地理分布特点分析花部特征的适应性与演化规率.结果显示:广义马铃苣苔属可分为两个支系,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黄色花冠...  相似文献   

2.
对芸苔族8种2变种的花粉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中4种2变种为首次报道。研究表明,芸苔族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但在花粉大小、萌发孔类型以及外壁纹饰上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发现该族植物的花粉大小与其染色体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轮钟花属的恢复及其花粉和种皮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金钱豹属(广义)花粉明显分为两个类型:Campanumoea inflata和C.javanica subsp.laponica的花粉5~8沟,外壁具相对密的短刺,刺高不过1μm,而C.lancifolia,C.celebica和C.parviflora的花粉3孔沟,外壁刺稀疏,高于2μm。种子表面纹饰也同样可分为 两类,前两个种一类,其种子表面网状,网眼规则而多角形,直径大于网脊宽度,网脊上的次级纹饰为念 珠状,而后三种为一类,其种子表面网眼不规则,直径与网脊宽度近相等,网脊上的次级纹饰绳索状。可 见花粉特征与种皮性状是高度相关的。后三个种所属的分类群就是被归并了的属Cyclocodon Griffith。 综合花粉、种皮及外部形态,这个属应予恢复。其近缘属应是Platycodon,而不是Campanumoea。  相似文献   

4.
摘要:藤山柳属Clematoclethra为中国特有属,属内物种划分争议颇大。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该属14个居群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藤山柳属的花粉为小粒花粉,多为圆球形,具三拟孔沟,根据外壁纹饰可分为皱波状花粉、颗粒状花粉和细疣状花粉3种类型。花粉类型与植株毛被特征有一定相关性,对澄清藤山柳属的分类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扫描电镜下对台闽苣苔 (T. oldhamii (Hemsl.) Solereder)进行了花部器官形态发生的观察,为探索该类群的个体发育、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趋势提供依据.研究发现该属植物萼片、花冠和雄蕊发生式样均为五数花类型,它们各自来源于花原基上分化出来的萼片原基、花冠原基和雄蕊原基;花冠与雄蕊的两侧对称性与花冠上唇生长稍快和退化雄蕊原基发育迟滞相关;萼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的顺序是不一致的:萼片原基发生的式样为近轴中原基-远轴2原基-2侧原基,发育式样则为近轴中萼片-2侧萼片-远轴2萼片,花蕾时为镊合状排列.花冠裂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式样是一致的,即远轴中裂原基(下唇中裂片)-远轴2侧裂原基(下唇2侧裂片)-近轴2裂原基(上唇2裂片).花蕾期卷迭式为覆瓦状排列,从外向内:下唇中裂片-下唇2侧裂片-上唇2裂片或下唇2侧裂片-上唇2裂片-下唇中裂片.雄蕊原基与花冠裂片原基互生,前方雄蕊原基在发生上稍迟于后方雄蕊原基,后者与退化雄蕊原基几乎同时发生,但较小,并与近轴心皮(或柱头上唇)对生.将该属与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的地黄属( Rehmannia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的异叶苣苔属( Whytockia)和尖舌苣苔属(Rhynchoglossum )的花部器官比较发现,这四个属在这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交叉.过去一直按子房室数和胎座类型划分玄参科(子房2室、中轴胎座)和苦苣苔科(子房1室、侧膜胎座)这一做法受到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温放  符龙飞  韦毅刚 《广西植物》2012,32(5):571-578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试验,对两种广西特有的桂林小花苣苔和阳朔小花苣苔的传粉生物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花期从7月底至8月初;单花花期内花粉具有较高的活性,最高可达92.6%和94.5%;柱头可授性最高时可达90%和95%;花粉/胚珠比率(P/O)分别为110.28±17.45和229.65±18.00;柱头与花药之间存在着空间隔离,可防止自花授粉;在单花花冠裂片张开后第3天,花药开始散粉,但雌蕊在花朵刚开始开放时已伸长,待第3天时柱头已伸长到位于花冠筒口部,高于花药,便于接受异花花粉;该两种植物均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两种报春巨苔属植物均高度自交亲和,但很难发生自发的自花授粉,必须依靠外力,因此传粉媒介对于结实率有重要影响,自然条件下基本不发生自花授粉;在自然状态下结实率明显低于两种人工授粉的结实率;小蜂和淡脉隧蜂是目前已知仅见的两种传粉者。  相似文献   

7.
首次对后蕊苣苔属(Opithandra)文采后蕊苣苔(O. wentsaii)、龙南后蕊苣苔(O. burttii)和裂檐苣苔(O. pumila)的花粉进行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三者花粉形状与外壁纹饰差异显著。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花粉形状及外壁纹饰特征,将后蕊苣苔属花粉分为四大类群:第一大类群包括O. burttiiO. sinohenryiO. primuloidesO. fargesii,该类群花粉近球形,网状纹饰,网脊较宽,宽度不均匀; 第二大类群包括 O. acaulisO. pumila,该类群花粉近球形,网状纹饰不明显,刺密且显著; 第三大类群包括O. dalzieliiO. cinereaO. dinghushanensis,该类群花粉近球形或扁球形,网状纹饰,网脊较窄,宽度均匀; 第四大类群包括O. wentsaiiO. obtusidentata,该类群花粉长椭圆球形,网状纹饰,网脊较窄,宽度均匀。结果与王文采对该属的分类系统不完全一致,对该属分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广西苦苣苔科稀有珍贵植物——弥勒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记录属:弥勒苣苔属.该属接近金盏苣苔属,但不同在于弥勒苣苔属花冠上唇4浅裂,下唇不分裂,2对雄蕊分别着生于花冠中部及其上方,雌蕊具一个柱头.弥勒苣苔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仅弥勒苣苔一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该种在广西首次记录,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对国产茄科天仙子亚族6个属、12种植物的花粉,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 透射电镜观察了它们外壁雕纹、萌发孔的类型以及外壁层次的结构。 本亚族花粉以无萌发孔 和三孔沟类型为主,其次为三沟和拟沟类型。根据花粉资料,表明花粉形态特征对于论证该亚族内属的界限和属间系统发育的关系,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台闽苣苔(苦苣苔科)花部器官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扫描电镜下对台闽苣苔 (T .oldhamii (Hemsl.)Solereder)进行了花部器官形态发生的观察 ,为探索该类群的个体发育、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趋势提供依据。研究发现该属植物萼片、花冠和雄蕊发生式样均为五数花类型 ,它们各自来源于花原基上分化出来的萼片原基、花冠原基和雄蕊原基 ;花冠与雄蕊的两侧对称性与花冠上唇生长稍快和退化雄蕊原基发育迟滞相关 ;萼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的顺序是不一致的 :萼片原基发生的式样为近轴中原基—远轴 2原基— 2侧原基 ,发育式样则为近轴中萼片— 2侧萼片—远轴 2萼片 ,花蕾时为镊合状排列。花冠裂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式样是一致的 ,即远轴中裂原基 (下唇中裂片 )—远轴 2侧裂原基 (下唇 2侧裂片 )—近轴 2裂原基 (上唇 2裂片 )。花蕾期卷迭式为覆瓦状排列 ,从外向内 :下唇中裂片—下唇 2侧裂片—上唇 2裂片或下唇 2侧裂片—上唇 2裂片—下唇中裂片。雄蕊原基与花冠裂片原基互生 ,前方雄蕊原基在发生上稍迟于后方雄蕊原基 ,后者与退化雄蕊原基几乎同时发生 ,但较小 ,并与近轴心皮 (或柱头上唇 )对生。将该属与玄参科 (Scrophulari aceae)的地黄属 (Rehmannia)、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的异叶苣苔属 (Whytockia)和尖舌苣苔属 (Rhynchoglossum)的花部器官比较发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沙拐枣属(Calligonum L.)11种植物的花粉形态。按扫描电镜下的外壁纹饰分类,该属花粉可分为4种类型,即:网纹-穴状具圆形或近圆形网眼、网纹-穴状具多角型网眼、网纹-穿孔和网纹-穿孔或小沟渠。它们的演化趋势是从前面类型依次向后面类型演化。根据花粉内孔的形状,沙拐枣属植物花粉可区别于蓼科其它属植物三孔沟类型花粉。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贵州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弥勒苣苔属(Paraisometrum W.T.Wang).该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仅弥勒苣苔(P.mileense W.T.Wang)一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在贵州省为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进行详细描述,重新确定了该种花冠的颜色为黄色,并提供了野外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木犀科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国产的木犀科花粉共11属、26种。根据花粉粒大小和外壁纹饰本科花粉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第一类型为花粉粒较大,外壁网状纹饰粗;第二类型为花粉粒较小,外壁网状纹饰细。从花粉形态特征看本科花粉第一类型类似于金缕梅科的蜡瓣花属 Corylopsis;第一类型类似于金缕梅科的金缕梅属 Hamamclis 和木属Loropetalum。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在中国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一新属即方鼎苣苔属Paralagarosolen Y. G. Wei 和一新种方鼎苣苔P. fangianum Y. G. Wei。方鼎苣苔属与细筒苣苔属Lagarosolen W. T. Wang近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花筒细筒状,不肿胀,柱头2;不同点是方鼎苣苔属叶基部有时盾状,聚伞花序具1朵花,花冠裂片顶端圆钝,蒴果宽卵状椭圆球形。  相似文献   

15.
苹果属花粉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和进化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苹果属Malus 26种及5个杂种的花粉形态,描述了外壁纹饰形态特征的 变化类型,并对其进化趋势作了推论,指出外壁纹饰类型具属内分组意义。苹果属花粉在形状。大小、沟孔位置及数量、外壁纹饰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外壁纹饰的主要演化趋势可能是:由密的细条纹型到具有穿孔的、较少条纹型。杂种的外壁纹饰对于判断亲本种的关系有一定意义,属内种间的杂合导致了多倍体种、新变种、栽培种的大量出现,甚至是新种产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中国苦苣苔科蛛毛苣苔属一新记录种——腺花蛛毛苣苔(Paraboea glanduli flora Barnett)并提供了形态描述和野外生态照片,讨论了该种与近缘种类间的区别.该种为亚灌木状草本,无基生叶,聚伞花序2~4枝成对着生于茎顶叶腋,花冠密被腺毛,在该属中较为特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紫草科破布木属花粉形态和外壁超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深入探讨紫草科(Boraginaceae)的分类问题,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该科破布木属(CordiaL.) 1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和外壁超微结构。发现该属花粉具三孔、三孔沟、三拟孔沟和三合沟4种萌发孔类型。外壁表面具微刺状纹饰、刺状纹饰、网状纹饰和不规则的条纹网状纹状。破布木属的花粉特征表明,该属花粉在紫草科中既是独特的分类群,又是比较原始的属种。  相似文献   

18.
毛冠菊属的花粉形态和结构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产菊科特有属的花粉形态和结构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和研究。该属的花粉可以分为圆球形、扁球形和长球形三种类型。种之间的花粉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小、形状和外壁纺饰的细微变化等方面。与紫菀族、竿里光旋和旋覆共族三个族的代表种的花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其它生物演化证据,可得取以下结论:(1)支持and-Mazzetti的分类意见,毽炙属应归于紫族中;(2)毛冠菊属的花粉可划分为圆球  相似文献   

19.
中国菟丝子属植物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芝玉  郭澄  苏中武  李承祜   《广西植物》1991,11(4):308-311+393
本文作者用扫描电镜(SEM)对国产菟丝子属(Cuscuta L.)1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具3沟萌发孔的花粉为本属基本类型。根据萌发孔的数目,外壁纹饰等特征,该属花粉可划分为三个类型:(1)具3沟,外壁具穿孔,表面散生小刺状突起;(2)具3—5沟,外壁具网状纹饰,网脊上散生小刺状突起;(3)具3—6沟,外壁具小刺状突起,穿孔偶见。本文观察结果与刘炳仑等曾报道过光学显微镜(LM)下的结果不完全一致。最后,对菟丝子属的花粉形态的演化趋势以及属内亚属间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缘28种风毛菊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扫描电镜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风毛菊属28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该属植物花粉形态较为一致。花粉近球形或长球形,极面观三裂圆形,三孔沟,外壁表面具刺状突起。刺间纹饰可分为4种类型:穴状、颗粒状、网状—颗粒状和网状。花粉形态没有大的差异,但刺间表面纹饰、萌发沟的宽窄、刺的大小、分布密度和花粉大小在种间存在差异,可作为种的分类依据。花粉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此28种风毛菊属植物花粉大致划分为明显的5个类群,所包含的种分别隶属于风毛菊属的四亚属:雪兔子亚属、雪莲亚属、附片亚属和风毛菊亚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