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辅助治疗手足口病(HFMD)对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的HFMD患儿7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利巴韦林、重组人干扰素ctlb及退热、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其中≤1岁,0.5g/次,2次/d;〉1岁,1.0g/次,2次/d,温开水冲服。对照组患儿除不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外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3d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结果治疗3d后,两组患儿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x^2=4.20,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辅助治疗对HFMD患儿的效果较好,能降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从而抑制患儿的免疫性炎症反应过程,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26例HFMD患儿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PCT水平;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26例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血清CRP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4例HFMD患儿及24例正常对照儿童的血清IL-6、IL-10水平.结果 普通病例组的PCT浓度为0.054(0.035~0.080) ng/mL,重症病例组的PCT浓度为0.067(0.043~0.119) ng/mL,正常对照组为0.037 (0.026~0.044) ng/mL,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6.678,P=0.000);普通病例组的CRP浓度为1.950(1.100~3.575) ng/mL,重症病例组的CRP浓度为2.450(1.100 ~ 12.075) ng/mL,正常对照组为1.600(1.075 ~ 2.550) ng/mL,重症病例组高于正常对照组(Z=-2.081,P=0.037);PCT、CRP、IL-6和IL-10重症病例组与普通病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65,P=0.062;Z=-1.707,P=0.088;Z=-1.396,P=0.163;Z=-0.951,P=0.342);126例HFMD患儿中,PCT阳性率为60.32%,CRP阳性率为15.08%,PCT和CRP在HFMD患儿中阳性率均升高(P≤0.05),PCT阳性率明显高于CRP(P <0.001).结论 血清PCT可作为HFMD患儿炎症性参考指标,反映HFMD免疫性炎症改变.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凝血功能、病情评分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我院诊治的15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组患者的生存状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118)和死亡组(n=32)。检测两组患者血清PCT、CRP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对两组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血清PCT、CRP,PT、APTT,APACHE II和SOF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PCT>7.32 ng/mL、CRP>86.73 ng/mL、PT>15.48s、APTT>36.74s、APACHE Ⅱ评分>15.88分和SOFA评分>6.48分均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2.099、1.747、2.333、1.596、1.916、2.208,P<0.05)。血清PCT和CRP均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PT和APTT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PCT和CRP水平升高与脓毒症患者死亡相关,两者与脓毒症患者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PT和APTT存在正相关,并且是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在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铁蛋白、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降钙素原与白蛋白比值(PAR)的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9例ARDS患者,根据氧合指数(PaO2/FiO2)将患者分为轻度组(200 mmHg<PaO2/FiO2≤300 mmHg,38例)、中度组(100 mmHg<PaO2/FiO2≤200 mmHg,42例)、重度组(≤100 mmHg,29例)。检测所有ARDS患者血清铁蛋白、ANGPTL4水平及PAR,根据患者入院后28 d内生存状况将其分为存活组(69例)、死亡组(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DS患者入院后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铁蛋白、ANGPTL4、PAR评估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度组血清铁蛋白、ANGPTL4、降钙素原及PAR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死亡组血清铁蛋白、ANGPTL4、降钙素原及PAR高于存活组(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高SOFA评分、高PAR及血清铁蛋白、ANGPTL4水平升高是 ARDS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血清铁蛋白、ANGPTL4、PAR三项指标预测ARDS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67,高于单独指标预测的0.775、0.727、0.776。结论:ARDS患者血清铁蛋白、ANGPTL4水平及PAR增高与病情加重以及预后不良有关,联合检测三项指标在ARDS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三者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我院于2016年8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脓毒症患儿60例开展回顾性研究,作为脓毒症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AA、PCT、CRP水平。根据脓毒症患儿1个月内的生存、死亡情况,分成生存组(n=42)、死亡组(n=18),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SAA、PCT、CRP水平,经COX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AA、PCT、CRP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组血清SAA、PCT、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器官障碍数量>2个、脓毒性休克患儿占比分别为55.56%、44.44%,显著高于生存组的19.05%、9.52%(P<0.05);死亡组入院后1 h内使用抗菌治疗患儿占比为38.89%,显著低于生存组的69.05%(P<0.05);死亡组血清SAA、PCT、CRP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器官障碍数量>2、脓毒性休克及血清SAA、PCT、CRP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而入院后1 h内使用抗菌治疗是脓毒症患儿死亡风险的保护性因素(P<0.05)。血清SAA、PCT、CRP单独及三者联合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0.780、0.761、0.912。结论:脓毒症患儿血清SAA、PCT、CRP明显升高,三者升高均为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且对脓毒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对感染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接受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和非感染组11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置管前血清CRP、PCT水平。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RP、PCT水平单独与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高血压病、糖尿病、TNM分期Ⅲ期、穿刺次数≥3次、化疗次数≥5次、导管留置时间≥6个月、敷料更换频率≥7 d/次比例和血清CRP、PCT水平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TNM分期Ⅲ期、化疗次数≥5次、导管留置时间≥6个月、敷料更换频率≥7 d更换1次、CRP(较高)、PCT(较高)为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RP、PCT水平联合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独预测。结论:糖尿病、TNM分期、化疗次数、导管留置时间、敷料更换频率、血清CRP、PCT与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置管前血清CRP、PCT水平联合预测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风险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乳腺肿瘤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表达及其与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DA-MB-231及MCF-7乳腺癌细胞中TNF-α的表达;收集82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组织及其病理资料、影像学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组织TNF-α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量与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TNF-α在MDA-MB-231细胞中呈高表达,恶性乳腺肿瘤组织中TNF-α的表达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其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核磁共振(MRI)强化是否均匀、钼靶X射线的边界的平滑度形状是否规则以及B超中彩色血流信号强弱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乳腺肿瘤组织中TNF-α呈异常高表达,且与乳腺肿瘤的某些影像学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轻症、重症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AP患者108例进行研究,并记为AP组,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58例纳入MAP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50例纳入SAP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P组患者于入院第1 d、3 d、7 d、14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PCT、hs-CRP、TNF-α水平,对照组仅在体检时检测血清中PCT、hs-CRP、TNF-α水平。将AP组患者分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和非SIRS组,比较SIRS组和非SIRS组血清中PCT、hs-CRP、TNF-α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P患者入院第1 d的血清PCT、hs-CRP、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P组患者入院第1d血清PCT、hs-CRP、TNF-α水平升高(P0.05)。入院第1 d、3 d、7 d、14 d时SAP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TNF-α水平均高于MAP组患者(P0.05),SAP组患者各指标在第3 d达到峰值,此后依次降低,而MAP组患者各指标随入院时间的延长持续降低。SIRS组患者入院第1d的血清PCT水平高于非SIRS组患者(P0.05),而两组血清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P患者入院第1 d的血清PCT、hs-CRP、TNF-α水平互为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AP患者血清中PCT、hs-CRP、TNF-α水平偏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三指标之间呈正相关,检测血清PCT、hs-CRP、TNF-α可为该病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血清维生素A(VA)、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5月期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RDS早产儿纳入观察组,根据RDS分级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48例,中重度组42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出生的非RDS早产儿35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血清VA水平将125例早产儿分为VA缺乏组(n=72),亚临床VA缺乏组(n=36),正常组(n=17)。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轻度组与中重度组早产儿血清VA、PCT、TNF-α及CRP水平,比较不同血清VA水平早产儿的RDS发病情况,分析观察组早产儿血清VA与PCT、TNF-α及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血清V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早产儿血清PCT、TNF-α、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早产儿血清VA水平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组早产儿血清PCT、TNF-α、CR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随着血清VA水平的升高,RDS发病率逐渐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早产儿血清VA与PCT、TNF-α及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RDS早产儿血清VA与PCT、TNF-α及CRP水平均存在明显异常,但四者无明显相关性,血清VA相对较低者更易发生RDS,临床可通过及时干预VA水平以降低RDS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11.
摘要 目的:探讨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降钙素原(PCT)、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疑似肺结核患者,根据组织活检结果分为肺结核组(71例)和非肺结核组(3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检查,检测血清CA125、PCT、IP-10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胸部CT联合血清CA125、PCT、IP-10诊断肺结核的价值。结果:108例疑似肺结核患者中71例确诊肺结核,检出率65.74%。肺结核患者胸部CT表现为大片实变影或散在多发斑片影,伴空洞、树芽征或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结节性病变。肺结核组血清CA125、PCT、IP-10水平高于非肺结核组(P<0.05)。胸部CT、CA125、PCT、IP-10诊断肺结核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9、0.715、0.688、0.727,胸部CT、CA125、PCT、IP-10联合诊断肺结核的曲线下面积为0.876,高于胸部CT、CA125、PCT、IP-10单独诊断。结论:胸部CT可显示肺结核典型病变特征,肺结核患者的血清CA125、PCT、IP-10水平显著增高,联合胸部CT、CA125、PCT、IP-10可提高对肺结核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降钙素原(PCT)联合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sTB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sTBI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其血清Alb、PCT、RDW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B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lb、PCT、RDW对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120例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45.83%(55/120)。体温升高、糖尿病、瞳孔散大、基底池异常、中线移位≥5 mm、蛛网膜下腔出血和PCT、RDW升高为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lb升高、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增加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Alb、PCT、RDW联合预测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大于Alb、PCT、RDW单独预测。结论:临床应重视sTB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干预。血清Alb、PCT、RDW联合预测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价值较高,可作为sTB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化脓性牙髓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分化抗原-14 (CD14)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0例化脓性牙髓炎患者为研究组,其中急性化脓性牙髓炎患者59例(急性组),慢性化脓性牙髓炎患者51例(慢性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受试者50例为对照组。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对照组体检时、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IL-6、TNF-α及CD14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化脓性牙髓炎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TNF-α与CD14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TNF-α、CD1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体检时各项指标水平,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IL-6、TNF-α、CD14水平均高于慢性组患者(P<0.05);急性组、慢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IL-6、TNF-α、CD1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化脓性牙髓炎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TNF-α与CD14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化脓性牙髓炎患者血清CRP、IL-6、TNF-α及CD14均呈现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化脓性牙髓炎的发生、发展过程,经牙髓根管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降低,且CD14与血清CRP、IL-6、TNF-?琢呈正相关,可能作为评估化脓性牙髓炎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9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化脓性脑膜炎62例记为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炎31例记为病毒性脑炎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治疗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脑脊液CRP、PCT、TNF-α、MMP-9水平及阳性率,并计算血清和脑脊液CRP、PCT、TNF-α、MMP-9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血清、脑脊液CRP、PCT、TNF-α及MMP-9水平及阳性率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病毒性脑炎组患儿血清、脑脊液CRP、TNF-α及MMP-9水平及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血清、脑脊液PCT水平及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或脑脊液CRP+PCT+TNF-α+MMP-9联合检验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脑脊液CRP、TNF-α、PCT及MMP-9水平明显升高,其中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清、脑脊液PCT水平高于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或脑脊液CRP、PCT、TNF-α及MMP-9联合检验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对重症肺炎(SP)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P患者78例,根据入院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和观察组(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各39例,疗程为7 d,观察两组治疗7 d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的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清TNF-α、PCT、CRP水平,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脓性痰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氧分压(pO2)、氧合指数(OI)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TNF-α、PCT、CR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SP患者,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且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尿铜蓝蛋白(CP)、肾损伤因子1(KIM-1)与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肾功能的关系及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60例DKD患者(DKD组)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根据是否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分为预后不良组42例和预后良好组118例,另选取同期56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T2DM组和47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尿CP、KIM-1水平,并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DKD患者尿CP、KIM-1与UACR、eGFR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KD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尿CP、KIM-1对DKD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3年,160例DKD患者有42例发展为ESRD,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25%(42/160)。DKD组尿CP、KIM-1、UACR高于T2DM组、对照组,eGFR低于T2DM组、对照组(P<0.05);T2DM组尿CP、KIM-1、UACR高于对照组,eGFR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KD患者尿CP、KIM-1与UACR呈正相关(P均<0.001),与eGFR呈负相关(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DKD分期4期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高)、UACR(较高)、尿CP(较高)、尿KIM-1(较高)为DK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GFR(较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CP、KIM-1联合预测DKD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DKD患者尿CP、KIM-1升高与肾功能降低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尿CP、KIM-1联合预测DKD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联合脑脊液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对重症病毒性脑炎(SVE)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SVE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儿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CGOS)将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CGOS评级1~4级,n=39)和预后良好组(CGOS评级5级,n=65)。采用PCIS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脑脊液PCT和IL-6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VE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CIS联合脑脊液PCT及IL-6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意识障碍、惊厥、合并脏器损伤发生率、脑脊液白细胞计数、PCT、IL-6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视频脑电图(VEEG)重度异常构成比大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PCI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脏器损伤、VEEG重度异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较高)、PCT(较高)和IL-6水平(较高)是SVE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449、3.732、1.355、1.483、1.388,P<0.05),PCIS评分(较高)是SVE患儿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OR=0.769,P<0.05)。PCIS评分、脑脊液PCT和IL-6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0.85、0.78,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PCIS、脑脊液PCT及IL-6均是SVE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患儿预后不良发生风险,从而指导临床制定针对性诊疗方案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联合尿白细胞酯酶(LEU)对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行PCNL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术后定期随访,统计尿路感染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尿路感染分为尿路感染组和非尿路感染组。比较两组PCT水平、LEU,CRP/ALB比值及其他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CRP/ALB比值、LEU单独以及联合检测预测术后尿路感染的价值。结果:尿路感染组的血清PCT、CRP/ALB高于非尿路感染组(P<0.05)。尿路感染组的LEU呈阳性,而非尿路感染组的LEU呈阴性。两组在既往泌尿道手术史、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尿路感染、结石负荷、使用>3种抗菌药物、合并肾功能障碍、术中通道类型、术前血糖水平方面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既往泌尿道手术史、手术时间≧100 min、导尿管留置时间≧7 d、术前尿路感染、结石负荷≧1000 mm2、术前血糖水平高、合并肾功能障碍是复杂性肾结石患者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PCT、CRP/ALB、LEU单独预测PCNL后尿路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2(0.476~0.944)、0.686(0.436~0.931)、0.836(0.753~0.918),三者联合预测PCNL后尿路感染的AUC为0.879(0.785~0.972),均高于PCT、CRP/ALB、LEU单独预测。结论:复杂性肾结石患者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石负荷等,且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患者PCT、CRP/ALB比值偏高,LEU呈阳性,三者可能作为PCNL后发生尿路感染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血管紧张素Ⅱ(Ang II)及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心脏功能和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CH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94例作为合并感染组,同期收治的CHF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ng II、MCP-1水平,比较两组血清PCT、Ang II、MCP-1水平及心脏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率(HR),分析合并感染组血清PCT、Ang II、MCP-1水平与LVEF、LVESD、LVEDD、HR的相关性。合并感染组患者积极治疗后根据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是否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合并感染组血清PCT、Ang II、MCP-1水平及LVESD、LVEDD、HR高于对照组(P<0.05),LVEF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CT、Ang II、MCP-1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5),与LVESD、LVEDD、HR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与心力衰竭病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PCT、Ang II、MCP-1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病程>6年、NYHA心功能III级和IV级、NT-proBNP>570 ng/L、PCT>3.27 μg/L、Ang II>68.47 ng/L及MCP-1>267.65 ng/L是CH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H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PCT、Ang II、MCP-1水平异常升高,与患者心脏功能及预后不良有关,可作为患者心脏功能和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早期预测胰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7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患者均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统计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为胰瘘组(n=77)和非胰瘘组(n=173),对两组患者术后1 d PCT水平进行检测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后1 d PCT水平对胰瘘发生的早期预测价值,并计算其预测胰瘘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有77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0.80%。胰瘘组与非胰瘘组患者术后1 d的PCT水平均升高,且胰瘘组高于非胰瘘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与患者术后发生胰瘘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软、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μmol/L、白蛋白水平<30 g/L及术后1 d PCT水平>0.75 μg/L是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1 d 检测PCT水平预测术后胰瘘发生的AUC为0.827,敏感度为83.23%,特异度为85.71%,PCT截断值为0.75 μg/L。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有较高的胰瘘发生率,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及术后PCT水平与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后检测PCT对于胰瘘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