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兽类学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我国安徽省合肥市江淮饭店举行。 应邀参加本次学术会议的日方代表共16名学者,有日本哺乳动物学会会长西胁昌冶教授为团长,国立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和田一雄博士为秘书长。中方与会代表40余人,多为从事我国兽类学研究多年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者,他们来自全国各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卫生防疫部门。 会议收到论文56篇,其中日方18篇,中方38篇。论文涉及面相当广泛,这反映了中日两国兽类学工作者在哺乳动物分类、区系、群落、种群、个体生态、动物地理、行为学、古生物学,遗传生理等方面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2.
1984年12月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四川资源动物志第2卷--兽类》(365页,48.8万字,图版34幅)是一部较好的兽类学著作,特作介绍如下: 该书由胡锦矗、王酉之主编,参加编写的有11位兽类工作者。四川省是天府之国,地处我国西南部,地形与生境复杂多样,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兽类几乎占全国兽类种数的45%,资源兽类和珍稀动物之多居全国前位。  相似文献   

3.
2018 年5 月19 日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兽类学报》的创始人、中国第一个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创建者、著名兽类学家和动物生态学家、我国兽类生态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主要开创者与奠基人夏武平先生诞辰100 周年。夏先生在推动我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啮齿动物生态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夏武平先生于1981 年倡导成立了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创办了《兽类学报》,并任首届理事长和首任主编。《兽类学报》现已成为我国哺乳动物学家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她见证了我国兽类学的发展和我国兽类学工作者的成长。     夏先生于2009 年仙逝。为了纪念他为中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做出的贡献,《兽类学报》曾设立纪念专栏,并特别刊发了他的最后一篇论文“动物分类学工作之我见”。在夏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兽类学报》再次特设纪念专栏。这次邀请了《兽类学报》第三和第四届主编、兽类学分会第五届理事长王祖望先生,夏武平先生的同事、助手、《兽类学报》第五和第六届副主编钟文勤先生,《兽类学报》第五届主编、兽类学分会第六和第七届理事长张知彬研究员,兽类学分会第八届理事长魏辅文院士,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站长、兽类学报第五、第六、第七届副主编赵新全研究员,夏武平先生的学生、《兽类学报》第六届副主编、兽类学分会第八届副理事长蒋志刚研究员,以及《兽类学报》现任主编、兽类学分会副理事长王德华研究员等撰写纪念文章。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从不同的侧面,缅怀夏先生的为学、为人和为师,重温夏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贡献和学术精神。夏先生是我国动物学和生态学界的楷模,他的思想和精神将勉励后人,继续对我国动物学界和生态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兽类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中国兽类学会和美国兽类学会联合发起《亚太地区兽类学学术讨论会》将于1988年7月25日至31日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 会议主要学术内容有: 1.大熊猫生物学 2.濒危物种的保护 3.灵长类生物学 4.种群、群落和行为生态学  相似文献   

5.
由苏联著名翼手类动物学家库加金和帕纽金共同负责编辑的《翼手类(CHIROPTERA)》〔(CHIROPTERA).1980,c.321.〕于1980年问世。这是由世界兽类学会主席、苏联科学院院士索柯洛夫主编的系列科学丛书《兽类学问题》中之一部。  相似文献   

6.
第三屈国际兽类学大会(简称Ⅲ ITC)于1982年8月15-20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世界55个国家,计747人,提出论文600余篇。中国代表5人:夏武平(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杨安峰(北京大学生物系)、高耀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马逸清(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和杜继曾(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受到大会的热情欢迎和接待。 该会是兽类学领域的综合性大型国际会议。大会执委会主席为苏联的V.E.Sokolov院士,副主席兼组织委员会主席为芬兰的E.Palmen教授。东道国组织委员会,代表国际生物科学联盟兽类学部组织本届会议。  相似文献   

7.
兽类学会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中,于1980年10月14日在大连成立的,它是中国动物学会的二级学会。它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中国兽类学发展的新阶段,体现了兽类学在30年间建立的基础,表明我们已有相当大的队伍,需要成立自己的群众性学术组织,以加强联系。学会的成立,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1)便于学术交流,其活动有利于兽类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2)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或作社会倡议; (3)便于国际交流; (4)可以举办专门性学术刊物,交流学术成果,推动学科发展。 学会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创办《兽类学报》。决定后,申报全国科协,于1980年12月批准,1981年正式出版,为半年刊,1984年改为季刊。详情见报告的第二部分。这些年的主要活动如下:  相似文献   

8.
国际上第一次关于《兽类学博物馆收藏》(Mammalogical Museum Collections)的学术讨论会将于1982年8月份在芬兰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已被列为第三届国际兽类学大会期间的第七项学术讨论会。 讨论会由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兽类部主任基诺维斯博士(Hugh H.Genoways)及苏联莫斯科大学动物博物馆罗索利摩(Olga L.Rossolimo)负责召集,邀请各国有关专家出席会议,并  相似文献   

9.
中日兽类学联合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合肥市召开。出席会议的中日代表共56名。中国代表38名。会议共收到论文50多篇,其中,有关兽类分布、区系、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0月26~30日,首届海峡两岸兽类学学术讨论会在桂林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70余人,其中台湾代表6人.这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5篇. 大会开幕式由兽类学会副理事长胡锦矗教授主持,兽类学会理事长张洁教授致开幕词并预祝大会成功.  相似文献   

11.
第五届国际兽类学学术大会于1989年8月22—29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约近50个国家的学者出席。中国兽类学会组团参加了会议(包括通过其它途径出席者)代表共15名。 学术大会共收到论文865篇,分大会报告、分会、板报展示等三种形式进行交流。论文篇  相似文献   

12.
1988年7月25—30日,亚太地区兽类学界近400人聚集北京市怀柔县,举行了学术讨论会。此次大会是亚太地区最大型的一次兽类学学术讨论会,由中国兽类学会和美国兽类学会共同组织。参加大会的中方代表约250人,分别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卫生防疫部门等(其中有四川代表17人),外方代表约150人,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会议共收到论文308篇,中国兽类学会主席夏武平教授等4人在大会发言,小组宣读论文140篇,其余均以板报(英文)形式展示。其中有关大熊猫方面的论文40篇,有17篇来自四川,3篇来自外国代表提交。…  相似文献   

13.
1990年“全国兽类学学术讨论会”于10月27日在郑州河南省科技馆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庆祝中国兽类学会成立十周年,交流近四年来我国兽类学的研究成果;改选产生兽类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和《兽类学报》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大会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和河南省科协等有关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胜利完成任务,于10月30日闭幕。 10月28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张洁秘书长主持会议,盛和林副理事长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14.
《兽类学报》第五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2000年11月30日在山东济南大学召开。中国兽类学会理事长、本刊编委王祖望教授,主编张知彬研究员,副主编(按姓氏笔画)冯祚建、刘季科、钟文勤、温得启、樊乃昌,编委马逸清、王应祥、王岐山、王金星、方盛国、卢浩泉、汪诚信、李保国、李进华、吴毅、胡锦矗、黄乘明、魏辅文以及编辑部的罗晓燕、张得钧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主编张知彬主持,常务副主编温得启简要汇报了创刊20年来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1.《兽类学报》创刊20年来,在展示我国兽类学研究成果以及在促进我国同国际兽类学界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五十五年来的兽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动物学会成立55年了,这55年来,我国的兽类学的发展过程是怎样呢?愿就个人所见,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近代兽类学在我国起步并不晚,20年代中期,秉志先生前后发表过有关江豚形态及老虎骨学等方面文章有9篇之多;20年代后期石声汉先生发表过以傜山兽类调查为主的4篇论文。但是后来二位都不作兽类学的研究,兽类学的工作形同夭折。到1934年,也就是中国动物学会成立那年,兽类学又重新兴起,何锡瑞先生连续发表4篇论文,傅桐生、刘承钊等先生在1937年以前也作了一定的工作。刘先生刺猬  相似文献   

16.
《兽类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兽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兽类学 (哺乳动物学 )综合性学术期刊 (季刊 )。本刊以刊载兽类学领域的原始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学术论文为特色 ,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报道野生哺乳动物的分类、区系、形态、生态、行为、发育、繁殖、营养、古生物、进化、生理、生化、解剖、遗传以及珍稀濒危兽类的保护、有害兽类的防治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造性论文。本刊辟有研究报告、综述、简报、问题讨论、书刊评介、资料和学术动态等栏目。1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兽类学会(The Australian Mammal Society)于1981年3月13-15日,在维多利亚州本杜拉镇(Bundoora)拉特洛勃(La Trobe)大学举行第25届科学讨论会。会上宣读的论文有60余篇,关于有袋类动物的生理生化、发生、生态、行为与机能形态方面的论文最多;另外有少数关于单孔类与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和化石类群方面的论文。后者包括一篇关于西伯利亚猛犸象毛超微组织学研究的论文。 当时正在澳大利亚进行访问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博士和韩德芬、徐钦琦同志也参加了第一天的讨论会。中国兽类学会副理事长周明镇博士当时在墨尔本市莫纳什大学地学系和动物系讲学,也应邀参加了年会,在会上代表中国兽类学会向会议和澳洲同行们表示了祝贺。他还与维多利亚博物馆研究员汤姆·李奇(Thomas H.Rich )博士一同宣读了一篇论文,题日是《镶嵌进化与哺乳类三楔形臼齿的起源》( Mosaic Evolution of the Tribsphenic Condition inTherian Mammals: An Instance of an Advanced Dentition on a Primitive Mendible)。论文经同行专家评议修改后,将在该会会刊《澳大利亚哺乳动物》(季刊)1982年第1期刊出)。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是夏武平先生诞辰100周年,《兽类学报》主编王德华研究员邀请我以原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长和《兽类学报》主编的身份写一篇短文,共同缅怀和追忆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兽类学报》创始人夏武平先生的丰功伟绩,以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为动物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继  相似文献   

19.
2007年5月19日是《兽类学报》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的创始人、我国著名动物生态学家和兽类学家、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武平教授九十华诞,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庆祝夏武平先生九十华诞座谈会”,并于7月在青海西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研讨会”上召开了“夏武平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专题会议.在两次会议上,夏先生的同事、朋友和学生都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夏先生为人、为学、为师的动人事迹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20.
《兽类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兽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兽类学(哺乳动物学 )综合性学术期刊 (季刊 )。本刊以刊载兽类学领域的原始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学术论文为特色 ,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报道野生哺乳动物的分类、区系、形态、生态、行为、发育、繁殖、营养、古生物、进化、生理、生化、解剖、遗传以及珍稀濒危兽类的保护、有害兽类的防治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造性论文。本刊辟有研究报告、综述、简报、问题讨论、书刊评介、资料和学术动态等栏目。1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