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艾怀森 《动物学研究》2006,27(4):427-432
根据高黎贡山地形和气候变化,将其分为南、中、北三段。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和野外调查,在该地区共记录到21种雉类。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上的仅有9种,占45%;在海拔2 500 m以下的地域分布有雉类17种,占85%。北段有雉类13种,中段有11种,南段有12种。其中北、中、南段均有分布的仅有3种,北段和中段共有种为9种,中段和南段共有种为5种,北段和南段共有种也是5种。结果表明雉类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北段高于南段。生境破坏与狩猎是该区雉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因子。加强管理,恢复和建立生境走廊,加强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以及开展观鸟旅游,可使该区雉类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繁殖季节同域分布的红腹角雉和血雉的觅食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受胁雉类,到目前为止,对这两种雉类的生态学特征的了解并不多。作者于2006年5-8月,在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公益海,运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对红腹角雉和血雉在繁殖季节的觅食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雉在海拔分布和觅食生境上都存在重叠,红腹角雉主要分布在较低海拔(1,950?3,450m),血雉分布在相对较高海拔(2,760?3,800m)。它们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都表现出正选择性,而对箭竹林表现出负选择性。微生境尺度上,两种雉觅食生境的乔木和草本盖度均较大,草本高度高;两种雉的活动区内针叶林面积较大,距林区公路较近;红腹角雉对坡向没有选择性,血雉偏好西南坡向的生境。与对照样方相比,红腹角雉的觅食生境的箭竹高度和盖度小,血雉觅食生境的箭竹高度和盖度与对照样方无显著差异。红腹角雉活动区内的箭竹林面积比例显著小于血雉活动区,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显著大于血雉活动区。表明两种雉类在需要某些共同资源的情况下,对觅食生境的利用产生了分异,这是两种雉类能够同域分布的基础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物种分布信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基于物种访查数据和气候数据,采用基于物种生境偏好、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构建的生态位模型,综合考虑物种出现点和环境变量,预测了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模型对4种雉类的预测均达到较好效果;白尾梢虹雉、血雉、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总面积分别为6 432 km^2、8 464 km^2、9 573 km^2和13 691 km^2,白鹇和白腹锦鸡的潜在生境面积大于白尾梢虹雉和血雉,但后两者具有更多的高质量生境。高黎贡山北段是4种雉类潜在生境的重叠区,为高黎贡山雉类保护的优先区域,尤其是白尾梢虹雉,建议加大该区域的雉类调查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4.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垂直带蚂蚁群落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首次研究了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垂直带蚂蚁群落及共物种多样性。在北段和中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数目增加,而在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数目递减。在北段和中北段海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所占百分比递减,而在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种所占比例递增。在西坡4个地段均呈现随海拔升高种数目和密度递减的基本规律。北段和中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度指数降低,中南段和南段随海拔升高优势度指数增大。北段随海拔升高多样性指数递增,中北段多样性指数缺乏规律性,中南段和南段随海拔升高多样性指数递减。北段、中北段和中南段均呈现随海拔升高无效度指数递增规律,而南段表现出随海拔升高均匀度指数递减的相反情况。西坡4个地段垂直带上,蚂蚁群落之间的相似系数几乎均在0.00-0.25,处于极不相似水平,只有1个系数超过此范围,我们认为在原始植被状态下,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蚂蚁群落的基本规律是随着海拔升高。优势种数目递减,优势种所占比 递增,物种数目递减,优势度指数递增,多样性指数递减,均匀度指数递减。山体中部和下部植被的毁坏导致了实际调查中出现的反常情况。  相似文献   

5.
由于较难到达等客观原因,以往对高黎贡山中段的鸟类调查比较缺乏。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采用样线法对高黎贡山中段六库-姚家坪-风雪垭口-片马一线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旨在完善该区域不同海拔和生境的鸟类信息。野外共观察到225种鸟类,其中有3个高黎贡山新纪录鸟种。结合以往资料,高黎贡山中段共记录鸟类357种,隶属于18目60科,占云南省鸟类903种的39.53%。其中,留鸟282种,占78.99%。该区鸟类垂直分布呈单峰型,以2300~2800 m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分布的种类最多。该区域鸟类G-F指数高,多样性十分丰富,而且受危和特有现象明显,保护鸟类42种,横断山区特有鸟类57种,分别占所记录鸟类的11.76%和15.97%。结合该区域鸟类的垂直分布特征,提出保护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对该区域鸟类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此外,我们建议以后也应对该区域低海拔生境的鸟类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6.
生境分化是群落物种缓解种间竞争压力,实现同域稳定共存的重要途径,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同域动物的生境分化是空间尺度依赖的生态过程,从不同空间尺度分层研究物种的生境分化,对于全面了解同域动物的共存模式和机制,以及实现多物种整合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1月至8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minckii)进行了野外调查,基于MaxEnt模型和样方法,从宏生境和微生境两个空间尺度对其生境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宏生境尺度,两种雉类的适宜宏生境重叠面积达44.59 km~2,分别占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适宜宏生境面积的58.73%和44.3%,表明二者在宏生境尺度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种间分化;2)微生境尺度是两种雉类生境分化的关键尺度,海拔、坡位、最近水源距离和乔木层盖度4个特征上的显著差异,使二者的微生境发生显著的种间分化;3)虽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分化程度和方式,但两种雉类在海拔适应性、人为干扰耐受性以及对水源的依赖性上的差异在两个尺度下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此外,基于二者生境需求的异同,提出了控制人为干扰、加强宣传教育、维持自然植被多样性和镶嵌格局等针对该区域雉类物种共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学林  梁艳  戚鹏程 《广西植物》2009,29(4):459-465
以100m为单位,将保护区内山地划分为35个海拔段,以研究保护区内科的垂直分布格局。统计分析各类分布型科的垂直分布范围、各类分布型所占比例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地理分布属性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的垂直分布,T2、T3、T8表现出与其地理分布属性相符的垂直变化趋势。原始类群集中分布于中低海拔地段;以该区为分布边缘的热带科的垂直分布范围非常狭小,集中分布于低海拔地段。热带与温带分布科的平衡线大致在海拔1500m。根据科级区系组成,对35个100m段进行了系统聚类,结果:海拔2500m是该区内科级区系成分结构沿海拔梯度变化的断点。根据各百米段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不同海拔的区系组成与性质的实际特点,将该山地划分为<1200m、1200~2500m、2500~3500m、>3500m四个区段。  相似文献   

8.
Liu P  Huang XF  Gu SS  Lu CH 《动物学研究》2012,33(2):170-176
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白鹇、勺鸡和灰胸竹鸡4种雉类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388个样方,选取了与这四种雉类栖息地相关的17个生态因子进行观测和测量。结果显示,4种雉类均偏好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生境。Kruskal-Wallistest检验表明,4种雉类在海拔、坡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数量、灌木高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和水源距离11个生态因子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种类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典则判别函数图显示,4种雉类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区分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方面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海拔、草本数量、灌木高度、水源距离、灌木盖度、乔木盖度、坡度、落叶层盖度、灌木数量、草本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74.7%。  相似文献   

9.
理解山地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对于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贺兰山地区甲虫31科252属469种的分布信息, 结合相关气候与生境异质性数据, 系统地探讨了贺兰山地区甲虫及6个优势科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甲虫物种丰富度及科属区系分化强度以贺兰山中段最高, 南段比北段高, 西坡比东坡高。基于183个栅格内物种分布的二元数据聚类分析, 贺兰山甲虫分布可分为北段强旱生景观甲虫地理群、中西段半湿生景观甲虫地理群、中东段及南段半旱生景观甲虫地理群3个地理群。冗余分析(RDA)表明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最显著的因子。方差分解结果显示, 水分与能量因子共同解释了全部甲虫物种丰富度57.1%的空间变异, 单独解释率分别为5.9%和7.1%。生境异质性解释了全部甲虫物种丰富度35.2%的变异, 单独解释率仅为1.8%。气候因素与生境异质性对不同优势科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并不一致。在贺兰山的南段和北段, 生境异质性和水分因子对甲虫物种丰富度影响作用明显。水分和能量因子是贺兰山地区甲虫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 生境异质性有助于提高甲虫物种丰富度。从未解释的比例来分析, 地形和土壤因素可能对贺兰山甲虫物种丰富度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江西武夷山雉科鸟类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4年9月~2008年5月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雉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查明区内分布有白眉山鹧鸪、灰胸竹鸡、黄腹角雉、白鹇、勺鸡、雉鸡、白颈长尾雉等雉科鸟类,隶属于7属7种,分别占我国雉类属、种数量的33.3%和12.7%.较常见的种类有灰胸竹鸡、白鹇和黄腹角雉.并对有关物种的生境利用特点、生物学特征和灾害性天气对其分布的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秦岭北坡雉类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将秦岭北坡周至自然保护区划分为4个生态地理类型带,在以Gates截线法调查雉类种群密度的基础上,对不同生态地理类型雉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北坡雉类的物种多样性与植被和海拔有一定关系,环境的稳定性对雉类物种多样性有着一定影响。调查中还发现红腹锦鸡已分布到海拔2700 m的山坡上。  相似文献   

12.
Phytosociological parameters, soil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mportance values of species, life form, leaf size and grass biomass in vegetation of Pirghar Hills, South Waziristan Agency, Pakistan,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summer 1995. The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were higher on south facing slopes which decreased with increase in altitude.The vegetation, life form and leaf size of south and north slopes differed at similaraltitudes. Leptophyllous species increased with the rise in altitude. The fresh herbage production was 500 g m-2 at 2000 m on north slope which gradually decreased to 170 g m-2 at the hill top. A similar trend was observed for the south slope which had higher productivity than comparable north slope. The original woody species are present on the hills as isolated individuals due to degradation. There is need for restoration of the habitat.  相似文献   

13.
高黎贡山冬季白尾梢虹雉运动方式和生境偏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及2003年1月,两次对高黎贡山大脑子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的运动方式和活动痕迹做了直接观察或样带/样方取样。该鸟滑翔是下行的主要运动方式,上行全为行走;所发现的3个夜宿地均位于坡度大、郁闭度高的近沟谷地带;冬季向低海拔迁移,与降雪有关,使得近沟谷带成为密集利用带。这样的运动和生境利用方式,显然是能耗最小化和觅食效率最大化的行为适应。  相似文献   

14.
在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就铁矿开采对褐马鸡(Casoptilon mantchuricum)种群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将铁矿周围的栖息环境分为<50 m、50-100 m和>100 m 3个分布带。开采前期,3个分布带中都可以遇见褐马鸡;开采初期,在<50 m分布带中已经看不到褐马鸡的踪迹,50-100 m分布带中的数量也有所减少,而在>100 m的分布带中褐马鸡的数量却有所增加,这表明由于铁矿开采的影响,褐马鸡从距铁矿较近的<50 m和50-100 m的分布带中,被迫转移到>100 m的分布带中活动。在铁矿开采3年以后,<50 m和50-100 m分布带中的遇见数都降至0,而>100m分布带中遇见的个体与开采初期相比,也有所下降。在开采初期,由于铁矿的数量较少,对褐马鸡种群活动综合影响并不显著,其种群密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铁矿数量的增多和开采时间的延长,原来许多的觅食地,如林缘灌丛和地表草本都遭到破坏,而且铁矿开采的嘈杂声和爆破声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褐马鸡正常的觅食活动。与开采初期相比,这种限制作用愈益显著,褐马鸡种群密度和空间分布也发生较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已不能适应铁矿开采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些铁矿开采时间较长和数量较多的局部区域,褐马鸡已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15.
两种锦鸡和环颈雉线粒体DNA(mtDNA)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张亚平  陈欣 《动物学研究》1991,12(4):387-392
本文以10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雉科中环颈雉,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线粒体DNA(mtDNA)。雉属与锦鸡属之间的遗传距离P为0.076(0.067-0.085),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P为0.012。推算雉属和锦鸡属的分化大约发生在3.8×10[6]年以前,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分化大约在6×10[5]年以前。这些结果表明:1.在雉科系统发生中,雉属与锦鸡属是近缘的属;2.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分化较晚,关系密切,可能只是两个亚种。  相似文献   

16.
西藏高山草原AM真菌生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西藏高原37种草地植物(建群种或常见种)70个带根土样的AM真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分离到的5属35种AM真菌中,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盾巨孢囊霉属真菌分别为18、9、6种,内养囊霉属、类球囊霉属各1种.其中,藏南、藏北草原AM真菌分别为4属23种、4属22种,Shannon指数分别为2.31和2.75,但藏北草原AM真菌孢子密度、种的丰度显著高于藏南.2)不同生态区域AM真菌呈共有种较少、特有种较多、优势种差异较大的分布特征.3)高寒草原、山地草甸、高寒草甸草原AM真菌Shannon指数分别为1.91、1.83、1.80,呈严重退化态势的温性草原仅为1.64;海拔4000~4600 m地带,种的丰度最高,海拔4600~5220 m 地带,真菌Shannon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最高,分别为2.42和0.79;4)球-囊霉属真菌在不同海拔段均为优势属,但在海拔<4000 m地带相对多度较高;无梗囊霉属主要分布于海拔>4000 m地带;盾巨孢囊霉属主要分布于海拔3500~5220 m地带;类球囊霉属主要见于海拔4000~5220 m的藏北高寒草甸草原,少量见于高寒草原环境;内养囊霉属仅见于海拔3500~3700 m的藏南温性草原.  相似文献   

17.
四川夹金山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夹金山位于西南山地,是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我们对其不同海拔和不同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捕获927 号个体,隶属4 目8 科35 种,其中啮齿类16 种,食虫类16 种,鼠兔类有3 种。数据分析显示:(1) 因南北气候差异,夹金山南坡物种(31)显著高于北坡(20);(2)在35 个物种中,中国特有种高达15 种,同样,该地区食虫类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3)北坡古北界成分显著高于南坡古北界成分,夹金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的南北交流;(4)南坡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见于中海拔区域(2 400 ~ 3 000 m),低海拔区域人类干扰严重,高海拔区域植被类型单一,然而北坡由于低海拔区域气候干旱,多样性最高的海拔区域(3 000 ~ 3 600 m)呈现上移。夹金山内复杂的地形有助于物种分化,并为小型兽类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生境。因此,该地区特有种和物种多样性较丰富。该区域内具丰富的食虫类物种,其原因可能是食虫类具有较多的进化优势.  相似文献   

18.
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无线电遥测的方法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5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的活动区域进行了跟踪监测,结合GIS技术和样方法分析其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拔400-600m为白颈长尾雉全年最适活动带,其主要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水源是其冬季喜欢在低海拔区域活动的最主要原因;而距林缘距离、灌木数量、灌木种数、灌木盖度等与增加食物丰富度和隐蔽度相关的因子是促使它们在春季和夏秋季倾向于在高海拔区域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