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干旱条件下冬小麦叶片光化学效率(Fv/Fm)的降低伴随着叶黄素循环组分玉米黄质含量的增加。干旱初期,Fv/Fm 的降低约在暗置过夜后完全恢复。当干旱诱导的玉米黄质含量的增加达最大值时,Fv/Fm 不可逆下降,Fo 上升,表明发生了光破坏。与老叶相比,干旱条件下功能叶具有较高的玉米黄质含量,对光破坏的抗性较强。推测干旱条件下老叶不可逆衰老与其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耗散过剩光能能力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AsA、DTT和NADPH溶液处理离体玉米叶片,对其叶黄素循环和非辐射能量耗散都可产生一定的影响。20mmol/L AsA可促进紫黄质(V)向单珏氧玉米黄质(A)至玉米黄质(Z)的转化,NPQ值和Fv/Fm均相应增加,但是生成的Z在强光下(〉650μmol m^-2s^-1)很容易达到饱和,5mmol/L DTT可明显抑制Z的增加,但对A的影响很小,同时玉米叶片的NPQ值和Fv/Fm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干旱条件下冬小麦叶片光化学效率的降低伴随着叶黄素循环组分玉米黄质含量的增加。干旱初期,Fv/Fm的降低约在暗置这夜后完全恢复。当干旱诱导的玉米黄质含量的增加达最大值时,Fv/Fm不可逆下降,Fo上升,表明发生了光破坏。与老叶相比,干旱条件下功能叶具有较高的玉米黄质含量,对光破坏的抗性较强。推测干旱条件下老叶不可逆衰老与其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耗散过剩光能能力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鼎湖山马尾松林营养元素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征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27  
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马尾松林营养元素的分布和生物循环情况。马尾松林内各组分营养元素浓度总的规律为:针叶-细根-林下层植物-凋落物-树皮-树干;在树皮,树干和凋落物组分中各营养元素的排序为:N-Ca-K-Mg-P,其它组分中则为:N-K-Ca-P-Mg。马尾松林各营养元素的总贮量(kg/hm^2)为:2278.51(N*),280.01(P),567.90(K),456.84(Ca),144.76(  相似文献   

5.
银杏叶片的光抑制和光保护机制:温度,CO2和O2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间条件下,夏季晴天中午银杏(GinkgobilobaL.)叶片经常遭受强光(超过1400μmol·m-2·s-1)和高温(35℃左右)胁迫,气孔导度和CO2同化速率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叶黄素循环关键组分玉米黄质在一天中随着光强而变化。在室内分析了强光和高温交互作用对银杏叶片光抑制的影响。在15~35℃温度范围内和1400μmol·m-2·s-1光强下,银杏叶片分别在空气中、低CO2浓度(80μL·L-1)和2%O2条件下处理2h。银杏叶肉CO2导度低(约31mmol·m-2·s-1),导致羧化部位CO2浓度低,光呼吸较强。在空气中,电子传递与固定CO2之比较高(16e-/CO2,25℃)。此比率在2%O2条件下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仅用光呼吸的变化不能解释。在15~35℃温度范围内和不同CO2浓度下,降低O2虽然导致电子传递速率下降,但对光抑制程度无影响,表明强光条件下光呼吸对银杏叶片无保护作用。依赖叶黄素循环的非幅射能量耗散是银杏叶片防止强光损伤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光胁迫下银杏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然条件下晴天银杏叶片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表现明显日变化。上午Fv/Fm随光照的增强而降低,至14:00左右达最低值。其后随着光强的减弱Fv/Fm缓慢恢复。一天中叶黄素循环关键组分玉米黄质(Z)含量与Fv/Fm呈负相关,用二硫苏糖醇(DTT)阻断Z的形成后,光抑制程度大大加深。结果表明与叶黄素循环有关的非辐射能量耗散的增加是产生光抑制的原因之一。强光处理前饲喂D1蛋白合成抑制剂林可霉素(LM),FV  相似文献   

7.
光温交叉胁迫对菜豆幼苗叶黄素循环启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弱光下,温度胁迫很难启动叶黄素循环,仅在高温下生成少量玉米黄质。随光强的上升,玉米黄质的生成量增加,紫黄质脱环化状态相应增大。强光高温最大程度上启动叶黄素循环。紫黄质脱环化抑制剂二硫苏糖醇的引入抑制玉米黄质的形成,但紫黄质的脱环化状态仍可由于环氧玉米黄质的形成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紫黄质循环是紫黄质(V)经过中间物单环氧玉米黄质(A)形成玉米黄质(Z)的可逆转换,是光合系统聚光复合体在低光下的聚光状态与高光下的能量耗散状态之间的转换开关.叶黄素中的玉米黄质可钝化(去激发)激发三线态叶绿素(3Chl*)和激发单线态氧(1O2*),紫黄质循环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非光化学淬灭(NPQ)耗散PSⅡ天线蛋白中的过量光能.天线蛋白被认为是依赖玉米黄质(Z)耗散过量光能的部位,天线蛋白通过结合紫黄质循环组分(V,A和Z)来调节紫黄质循环.类囊体膜脂的性质和结构影响紫黄质循环组分(V,A和Z)间的转换,V的脱环氧化速率依赖于V在类囊体膜脂上侧向扩散的速率,紫黄质脱环氧化作用第一步(由V到A的转换)的速度常数是第二步(由A到Z的转换)速度常数的4~6倍.现有的结果表明,天线蛋白和类囊体膜脂是紫黄质循环最基本的调节器.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紫黄质循环的基本反应及其功能、紫黄质循环酶结构性质和辅因子以及天线蛋白和类囊体膜脂对紫黄质循环的调节作用及其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强光逆境诱导植物组织活性氧的产生和积累 ,导致细胞光氧化破坏 ,存在于膜中的类胡萝卜素则可保护植物组织免受这种破坏。叶黄素循环在强光保护中起着关键作用 ,该循环包含玉米黄质、环氧玉米黄质和堇菜黄素三种类胡萝卜素之间的可逆性互变 ,玉米黄质在玉米黄质环氧酶作用下经环氧玉米黄质转化为堇菜黄素 ,而堇菜黄素在堇菜黄素脱环氧酶催化下经环氧玉米黄质转化为玉米黄质。堇菜黄素在新黄质合酶催化下不可逆转变成新黄质。玉米黄质是在β 胡萝卜素羟化酶催化下由β 胡萝卜素经β 隐黄质转化而来 ,拟南芥该基因在 1 996年首见报道。近日 ,…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微生物异源合成天然类胡萝卜素玉米黄质,以一株产β-胡萝卜素的酿酒酵母为底盘细胞,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人工酵母细胞。通过在染色体整合玉米黄质生物合成关键酶-β-胡萝卜素羟化酶(CrtZ),并对其9种来源进行筛选,发现整合欧文氏菌来源的β-胡萝卜素羟化酶的菌株获得玉米黄质的最高产量。法尼基焦磷酸(FPP)作为合成萜烯类天然产物的重要前体,通过敲除 Lpp1和Dpp1 基因,削减法尼基焦磷酸向法呢醇的转化,为玉米黄质的合成提供更多的前体,使玉米黄质的产量提高了1.27倍(从29 mg/L提高到36.8 mg/L)。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欧文氏菌来源CrtZ的基因拷贝数及调节其启动子的强弱来增强β-胡萝卜素羟化酶的表达强度,使得玉米黄质的摇瓶产量达到96.2 mg/L,是目前公开报道中产量最高的。  相似文献   

11.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叶黄素循环与非辐射能量耗散X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然条件下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它们拥有不同的适应强光胁迫的能力,前者明显强于后者。从叶黄素组分来看,阳生植物拥有更大的叶黄素库[紫黄质(V)+单环环氧玉米黄质(A)+玉米黄质(Z)],其中Z和[Z+A]的含量更明显高于阴生植物;从阳生植物或阴生植物内部来看,不同物种间,Z1[Z+A]和[V+A+Z]含量的差异相对较小,A则基本相同;不论是阳生植物还是阴生植物,非光化学猝灭值与Z、[Z+A]及[V+A+Z]含量均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后三者含量越高,非光化学猝灭值越大,而且[V+A+Z]库的大小与Z含量基本上是成比例增另的。说明在不同植物种间,[Z+](主要是Z)仍然是影响非辐射能量耗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下大豆与玉米叶片光破坏的防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干旱强度的增加,大豆叶片光呼吸速率(Pr)降低的幅度小于Pn,使Pr/Pn比率升高。在轻度及中度干旱下,PSII光化学效率(Fv/Fm)能在暗置后较快地恢复。随干旱强度的增加,叶片光化学猝灭系数下降,非光化学猝死系数升高。干旱使叶片β-胡萝卜素及紫黄质含量下降,而玉米黄质含量(Z)与叶黄素库增加。与大豆相比,玉米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高的Z含量和较大的叶黄素库。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下大豆与玉米中叶片光破坏的防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干旱强度的增加,大豆叶片光呼吸速率(Pr)降低的幅度小于Pn使Pr/Pn经率升高。在轻度及中度干旱下,PSⅡ光化学效率(Fv/Fm)能在暗置后较快地恢复。随干旱强度的增加,叶片光化学猝灭系数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升高。干旱使叶片β-胡萝卜素及紫黄质含量下降,而玉米黄质含量(Z)与叶黄素库增加。与大豆相比,玉米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高的Z含量的较大的叶黄素库。  相似文献   

14.
湖北土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湖北产土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了80种组分。其中主要组分是:薄荷醇(31.331%)α-松油烯(13.210%),香芹烯醇(8.526%)、对伞花烃(8.343%)、1,8-桉叶油素(7.417%)等5种化合物。被鉴定的80种成分,共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9.112%。  相似文献   

15.
渗透胁迫对棉花根和下胚轴PM脂肪酸组分和ATPase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结果表明:棉花根和下胚轴PM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16:0),硬脂酸(18:0),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组成。用-0.3MPa和-1.1MPa根际胁迫,棉花根和下胚轴PM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指数(IUFA)降低,这几种组分中棕榈酸含量上升较大,亚麻酸含量下降较大。胁迫处理使膜透性增高,脂肪酸组分发生变化,致使PM H^+-ATPase,Ca^++-ATP-as  相似文献   

16.
阳成伟  陈贻竹 《广西植物》2002,22(3):264-267
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是一种主要防御光破坏的机制。参与叶黄素循环的酶是紫黄质脱环氧化酶和玉米黄质环氧化酶 ,紫黄质脱环氧化酶已分离纯化 ,其 c DNA已被克隆 ,其活性主要受跨类囊体膜的 p H梯度和抗坏血酸浓度的调节 ;玉米黄质环氧化酶还没有被分离出来 ,但其 c DNA也已被克隆 ;其活性主要与NADPH的浓度、O2 及光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黑曲霉纤维素酶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定的黑曲霉纤维素酶各组分均为糖蛋白,但含糖量和组成各不相同,含糖量分别为:β-葡萄糖苷酶11.3%,内切β-葡聚糖酶11.8%,β-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CBH—17.2%、CBH-Ⅱ5.8%。各酶组分的氨基酸组成有一定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即都含有较多的酸性氨基酸(Asp、Glu),碱性氨基酸(His、Arg)含量较低。分析酶组分间的相似性时发现,β-葡聚精纤维二糖水解酶的CBH-Ⅰ组分与内切β-葡聚糖酶在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上较为相似,而同属于β-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的两个组分CBHⅠ和CBH—Ⅱ在氨基酸的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骨髓内皮细胞的造血调控功能,采用串联超波技术脞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无血清条件培养液(mBMEC-CM)中制血出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gt)范围的超滤组分,进行细胞集落形成实难,检测了mBMEC-CM及其超滤组分对骨髓成纤维祖细胞(CFU-F)、粒巨噬系造血祖细胞(CFU-GM)和小鼠业单系白现细胞系WEHI-3细胞生长的作用。结果显示:mBMEC-CM抑制CFU-F的生长,对CFU-GM和WEH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总被引:31,自引:8,他引:23  
通过4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获得以下结果,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增益受气候的热量因素、化肥施用和养分循环再利用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影响.在不施化肥情况下,保持0.8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自北向南分别是:温带黑龙江海伦253kg·hm-2(10年平均)、暖温带辽宁沈阳1122kg·hm-2(6年)和喀左1332kg·hm-2(8年)、亚热带湖南桃源2884kg·hm-2(7年);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则分别为海伦225、沈阳694、喀左786、桃源1321kg·hm-2.循环回田的农家肥养分对作物增产有着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在施用NPK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增产率在试验期间的前3年平均为5%,后3年平均可上升至14%.  相似文献   

20.
用DEAE-SepharoseCL-6B层析柱从C.thermoaceticum细胞提取物中分离出的两个具有相近分子量(700)的活性组分,在MV+存在下,对二硫键具有高的催化还原活性.这两组分参与的催化还原反应不以NAD(P)H为电子供体.在实验条件下,对二硫键的催化还原活性顺序为:GSSG>硫辛酰胺>胱氨酸>硫辛酸.活性组分具有较高的反应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两组分在260、354和505(465)nm处具有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