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建立一种无创性小鼠体内血栓动物模型并应用于多种抗血栓药物的药效观察。方法 :用角叉菜胶建立了小鼠体内血栓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观察潘生丁片 ,抗栓胶囊、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及结论 :用角叉菜胶建立的小鼠体内血栓动物模型 ,无创伤性 ,操作简易方便。并可应用于多种抗血栓药物的药效观察 ,剂量的选择 ,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柑桔果实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对实验动物模型的抗炎镇痛作用,本文通过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观察柠檬苦素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福尔马林实验及扭体实验观察柠檬苦素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柑桔果实中柠檬苦素类物质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程度;减少扭体次数;显著提高小鼠福尔马林实验中的痛域。因此,柑桔果实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对本实验中的动物模型具有显著的抗炎及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顾娜妮 《蛇志》1998,10(2):18-19
目的通过治疗银屑病50例临床观察,探讨部分病例未能治愈与机体对蝮蛇抗栓酶产生耐受性原因分析。方法用蝮蛇杭栓酶0.75IU加入生理盐水中静滴,治疗前、后及各疗程间监测血小板计数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结果药效消失后,血小板计数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超过治疗前水平。结论该类药物治疗其他血栓性疾病可将血小板计数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作为药效消失及耐受性产生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一理想的动物模型来模拟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状态,为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全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平台。方法:采用抗鼠-CD122抗体注射NOD/SCID小鼠进行预处理,通过尾静脉注射9例不同病例的白血病细胞,以及1株T-ALL细胞系。通过检测小鼠体内白血病细胞及脏器白血病细胞浸润情况,观察白血病细胞植入。将白血病细胞进行二次移植,观察移植稳定性。对白血病动物模型进行药物处理,观察小鼠生存期,模拟人体治疗反应。结果:有4例病例的细胞及T-ALL细胞株成功植入。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受体小鼠体内较多比例人CD45+细胞表达,免疫组化显示CD45+细胞浸润小鼠不同脏器,系列移植也获得成功。体内药物处理显示地塞米松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与临床观察相一致。结论:成功建立经抗鼠CD122单抗预处理的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具有原发疾病的所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人胰腺癌细胞系,为体内监测肿瘤的早期生长及抗肿瘤药物的药效评价建立一种新的肿瘤动物模型。方法以Lipofectamine 2000介导chickenβ-actin-RFP-NEO转染人胰腺癌细胞SW1990和Capan-2,经梯度浓度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BALB/cA-nu裸鼠皮下接种1×106个发光细胞使其成瘤,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RFP的两种不同的人胰腺癌细胞株,将其接种到裸鼠体内可成瘤,利用活体成像系统观察了肿瘤的生长动态过程,并且SW1990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较Capan-2细胞快。结论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胰腺癌细胞建立的裸鼠肿瘤模型为胰腺癌的研究和相关药物筛选提供了可进行荧光影像活体、动态分析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模拟人类饮酒的小鼠动物模型,并以此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酒精对小鼠雌激素水平及乳腺癌的影响。方法 SPF级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对照组和酒精组两组,酒精组20:00到次日8:00给予含有一定浓度酒精的饮用水,其他时间给予常规饮用水,对照组全天给予常规饮用水。观察两组小鼠的饮水量及体重变化;用ANALOX AM1酒精分析仪检测小鼠凌晨2∶00和8∶00血液的酒精浓度(BEC);酶联免疫法(ELASA)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雌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饮酒组小鼠血液BEC明显增高,类似人类饮酒水平,饮酒组小鼠的饮水量及体重无明显变化;饮酒组小鼠体内雌激素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成功的建立模拟人类饮酒的动物模型,并通过此动物模型初步证实酒精刺激可以增加小鼠体内血清雌激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一个适合于O157:H7大肠杆菌疫苗及药物评价的稳定有效、经济易行的动物模型,通过筛选获得耐链霉素的O157菌,并用其在BALB/c小鼠体内传代获得对小鼠的适应株O157-Sr1.6只6周龄雄性BALB/c小鼠用链霉素溶液预处理过后,以O157-Sr1培养菌液经口感染.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一个适合于O15 7∶H7大肠杆菌疫苗及药物评价的稳定有效、经济易行的动物模型 ,通过筛选获得耐链霉素的O15 7菌 ,并用其在BALB/c小鼠体内传代获得对小鼠的适应株O15 7 Sr1。 6只 6周龄雄性BALB/c小鼠用链霉素溶液预处理过后 ,以O15 7 Sr1培养菌液经口感染。从感染后第 2d到第 19d ,粪便细菌培养O15 7浓度一直维持在 10 7CFU/g粪便以上 ,到第 2 5d浓度在 10 5CFU/g以上 ,小鼠感染率为 10 0 % ,并且小鼠有排稀便现象。用耐链霉素并在小鼠体内传代过的O15 7菌感染BalB/c小鼠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动物模型 ,该模型粪便O15 7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1日龄ICR小鼠传代制备EV71小鼠适应株,研究EV71亲代株与小鼠适应株的体内外感染特点,建立EV71感染ICR小鼠动物模型,为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实用的动物评价工具。方法用1日龄ICR小鼠进行EV71病毒(Fuyang-0805)的传代,得到小鼠传代株。以一定浓度亲代株和传代株病毒分别接种RD、Vero、SY5Y、Caco-2四种细胞,定量方法检测各时间点不同毒株在四种细胞上的复制数量,CCK8方法测定各时间点细胞的存活率;同时,两毒株分别腹腔注射感染1日龄小鼠,定期安乐死动物,采集肺、小肠、骨骼肌、大脑四种器官组织,进行动物体内病毒半定量和定量分析,同时进行各器官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与亲代毒株相比较,小鼠传代株(EV71-MMP4)表现出更强的肌肉来源细胞嗜性与毒性;同时,两毒株腹腔注射感染1日龄小鼠后,EV71-MMP4感染的小鼠体重增长较正常小鼠体重增长缓慢;半定量和定量RT-PCR显示,在小鼠肌肉中的病毒载量于感染后1d和5d达到高峰。EV71-MMP4感染组感染率较高、病毒组织分布较广、感染持续性较好、病毒载量较高,高剂量病毒感染后小鼠小肠、心肌和骨骼肌可观察到细胞空泡变性、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感染后小鼠骨骼肌有EV71病毒特异分布。结论阜阳EV71小鼠适应株表现出较亲代毒株更好的小鼠易感性、细胞毒性,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用于EV71病毒致病机制、感染特点的研究和病毒疫苗及药物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反刍兽源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采用反刍兽源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 ,研究附红细胞体的感染途径及在小鼠体内的消长规律 ,试图建立附红细胞体感染动物模型。方法 经小鼠腹腔、皮下接种含有附红细胞体的奶牛、山羊血液 ,脏器悬液和接触感染。结果 四种接种方法均获成功 ,附红细胞体在小鼠体内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感染后第 8天附红细胞体在小鼠的血液可以查见。感染后第 15~ 18天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达到高峰。感染后第 2 0d附红细胞体逐渐消失。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未见感染小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可以用小鼠建立附红细胞体感染动物模型。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方式有以下几种 :腹腔、皮下接种、接触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住院接受消化道内镜术的老年患者围术期抗栓药物管理方案及不良事件,为老年患者消化道内镜围术期抗栓药物使用、管理提供临床指导与借鉴。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接受择期消化道内镜检查/操作的患者,共计3 747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3 601例(96.1%),年龄(46~99)岁,大于等于60岁患者共3 458例(92.3%)。记录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用药、围术期抗栓药物调整方案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统计术前停用不同抗栓药物的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抗栓药物的不同时间患者之间在消化道内镜围术期内发生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人群中,消化道内镜围术期总体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4%和1.89%,其中消化道内镜术前0~7 d停用抗栓药物发生血栓栓塞1.87%、出血2.38%,内镜术后2~7 d恢复抗栓药物发生血栓栓塞2.07%、出血0.63%。在停用抗栓药物期间,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桥接治疗和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桥接治疗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未应用抗凝药物桥接治疗的患者,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患者中,在消化道内镜术前停用抗栓药物7 d,在术后2~7 d以内恢复抗栓药物,可同时减少围术期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是合理的抗栓药物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小鼠体内实验检测我国部分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毒力,以筛选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动物模型所用菌株。收集从我国部分省份98例结核病患者痰培养液中分离出的结核分枝杆菌,用比例法药敏试验进行结核分枝杆菌一线和二线药物的药敏试验,筛选出对二线药物敏感而对一线药物利福平或异烟肼耐药或敏感的菌株,然后进行小鼠体内毒力实验,对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katG和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rpoB测序并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从98株菌中筛选出药物敏感谱清晰的40株,进行小鼠体内毒力实验。结果显示,共35株半数死亡时间≤H37Rv的半数死亡时间,其中18株耐利福平合并耐异烟肼、5株单耐利福平,7株单耐异烟肼、5株对利福平和异烟肼均敏感。通过小鼠毒力研究,分别筛选出基因背景清晰,半数死亡时间≤7d的耐利福平合并耐异烟肼的菌株1株、半数死亡时间≤7d单耐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菌株各1株,作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模型所用菌株及进一步进行豚鼠等其他动物模型感染用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3.
用不同实验小鼠品系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Wu JH  Zou H  Yu J  Zhou XD  Xie QL  Jin ML 《生理学报》2003,55(4):381-387
基于精神分裂症的谷氨酸功能紊乱假说,实验用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非竞争性受体拮抗剂MK801(5-甲基二氢二苯并环庚稀亚氨马来酸或地卓西平马来酸盐)作用于实验小鼠,观察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移动加快(hyperlocomotion)和刻板性动作(stereotypy),建立了可用仪器测定的两项量化指标。根据作用于近交系BALB/c小鼠的MK801的剂量优化结果,用0.6mg/kg体重的MK801剂量初步建立了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并用近交系C57BL/6小鼠成功重复了上述实验。进一步用系列剂量的MK801作用于远交群ICR小鼠,同样也诱发了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作用于已建立的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的精神分裂症模型,结果表明利培酮能显著地抑制两品系模型小鼠的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实验结果证明:用MK801作用于实验小鼠建立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西院233例行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将其分为再通组及未再通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史、置管相关信息、血栓相关数据、是否拔除导管以及是否抗栓治疗等数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其血栓完全再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现血栓后拔除导管组以及接受抗栓治疗组,其累积不通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ICC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者其效果更优;出现PICC管相关性血栓的时候,对于导管仍有用途,没有感染迹象的老年患者,主张保留置管。  相似文献   

15.
在卫氏并殖吸虫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的研究中,用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的文献很少,而且均写为用囊蚴感染小鼠后的观察,动物用量也少,因而有所局限。我们在以小鼠等常用实验动物进行卫氏并殖吸虫的宿主转换及转续传播的研究中,分别用囊蚴和滞育童虫感染了大量小鼠,对该虫种在小鼠体内的滞育现象作了进一步观察,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6.
蝮蛇抗栓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0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海军青岛疗养院陈生群,韩美娟,倪云,黄传湘为了解蝮蛇抗栓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我们对80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80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3例,年龄21...  相似文献   

17.
李凤阁  李海兵 《蛇志》1996,8(4):17-18
给小鼠、家兔、豚鼠等3种动物注射不同剂量的两种蝮蛇抗栓酶,观察它们的反应。结果:东北白眉蝮蛇抗栓酶未见神经毒反应,而浙江蝮蛇抗栓酶有神经毒反应,以豚鼠的反应最为敏感,主要表现为箭毒样毒性症状  相似文献   

18.
联用蝮蛇抗栓酶和前列腺素E1局部血管内注射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观察党雷张玉敏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科郑州4530003蝮蛇抗栓酶(Stave)和前列腺素E1(PGE1)联用,血管内注入,治疗下肢动脉血栓18例,疗效满意,无任何副作用。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19.
葡萄球菌生物膜引起的持续性感染及耐药性问题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围绕生物膜形成分子机制的研究成为防治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关键。建立葡萄球菌感染动物模型有利于研究体内生物膜形成、扩散、致病机制及药物的体内抗生物膜效果评估等。然而,动物体内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多,如动物种类、植入材料、接种部位、感染剂量、观察时间及评估方法等均会影响体内生物膜形成。结合本课题研究,系统地总结了近40年来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动物模型,重点综述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为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SARS冠状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分离、培养方法,为SARS冠状病毒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并根据病毒在体内存活的时间确定检测指标。选用已鉴定为SARS冠状病毒的毒株,经过鼻腔接种感染恒河猴。定期采集咽拭子标本,分离血清或血浆,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培养、分离。结果显示,在SARS冠状病毒感染恒河猴后2、5、7天,可以从拭子中分离到病毒,5~15天可在猴肺、脾、肝、肾和淋巴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用免疫荧光法和RT-PCR方法进行了确定。首次实验证实了SARS冠状病毒可在恒河猴体内复制。SARS病毒的成功分离是SARS冠状病毒动物模型建立的主要依据,在进行疫苗安全性和药效评价等工作中,病毒分离可作为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