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文倩  刘振中  郭文莉  周忠泽 《生态学报》2023,43(13):5558-5570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正遭受广泛而强烈的人为干扰,但是对收割水生植物干扰的研究甚少。于2019年8月对芡实过度生长的陈瑶湖进行通道式分区收割工程,分析了收割芡实(Euryale ferox)前后不同处理组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研究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47属72种,其中收割前63种,收割后71种。收割后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收割前,分别增加了39.78%和5.09%。收割芡实导致陈瑶湖浮游植物群落为由蓝藻-绿藻-硅藻-隐藻群落转变为蓝藻-绿藻-硅藻群落。其中蓝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收割前(P<0.05),归因于有害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卷曲鱼腥藻Dolicospermum circinale、小席藻Phormidium tenu)的增加。收割还导致了硅藻群落由附生型向浮游型硅藻的转变,表现为尖针杆藻(Ulnaria acus)减少,而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Aulacose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增加。在芡实收割过程中,未收割组和河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时空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收割组在收割后的不同阶段内差异较为明显,其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收割实验的结束逐渐降低。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生植被覆盖度、总磷、总氮、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陈瑶湖水质状态,本研究认为收割芡实并不能缓解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状况,研究结果为浅水湖泊水生植被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上海公园水体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薄芳芳  杨虹  左倬  由文辉 《生态学杂志》2009,28(7):1259-1265
为了解公园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分析浮游植物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浮游植物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于2008年7月和9月对上海市11个公园水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相关分析(CCA),并绘制了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84种,隶属于8门,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2.01×105~57.60×105 cells·L-1;群落组成以蓝藻、裸藻、硅藻和绿藻为主,主要优势种有细微颤藻、无常蓝纤维藻、尾裸藻、颗粒直链藻、梅尼小环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等;7月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铵态氮、溶解氧、水温和总磷,而9月的pH值、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和总氮含量对浮游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较大;其中,透明度和浮游动物量是影响隐藻、甲藻和硅藻藻类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而蓝藻、裸藻、绿藻主要受水体氮磷营养盐浓度和溶解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9年对南通市中央创新区新建湖泊紫琅湖的浮游植物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旨在研究典型城市新建景观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紫琅湖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种类7门186种,春季种类数最多,共6门113种,其中蓝藻门(Cyanophyta)占17.7%,绿藻门(Chlorophyta)占19.5%,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占39.8%;夏季种类数最少,共7门43种,其中蓝藻门占32.6%,绿藻门占30.2%,硅藻门占16.3%;冬季和春季则硅藻种类多。从丰度来看,各季节浮游植物组成均以蓝藻为主,冬、夏、秋季蓝藻的丰度分别为(26.81±6.70)×106 ind./L、(12.77±1.02)×106 ind./L和(31.99±10.23)×106 ind./L,显著高于其他藻类(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透明度、pH、总磷和浊度是与浮游植物群落相关性较强的4个环境因子,其中透明度是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主要与透明度正相关,夏季主要与总磷和浊度呈正相关,秋季主要与pH呈正相关。紫琅湖的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以蓝藻门为主,其中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为全年唯一的优势藻类(优势度指数分别为Y=0.66,Y=0.10,Y=0.16,Y=0.26)。综合营养指数表明湖泊处于轻度富营养水平,浮游植物多样性水质评价表明夏季水体污染相对严重。城市新建景观湖泊紫琅湖营养水平较高、透明度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波动大,暴发蓝藻水华的可能性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新建景观湖泊水质改善和健康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干扰下,河流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于2019年6月对贵州境内3种不同营养类型的河流(锦江河、湘江河和南明河)进行调查。研究了3条河流的理化因子、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密度,结合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3条河流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排序为南明河>湘江河>锦江河,3条河流的综合营养指数分别为61.76、48.76和36.05。锦江河共有浮游植物6门19属21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7.14%;湘江河共有浮游植物6门34属43种,其中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最多,分别占总种数的41.86%和37.21%;南明河共有浮游植物6门32属46种,其中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最多,分别占总种数的39.13%和32.61%,锦江河、湘江河、南明河水体中浮游植物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2.66×105、38.66×105、132.61×105个/L。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P<0.05),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盐度、总氮、总磷、氨氮、硝酸盐氮也呈显著正相关(P<0.01)。锦江河的电导率、盐度、溶解性总固体和营养盐含量最低,南明河的最高。此外,聚类分析显示3条河流的浮游植物群落按结构特征可分为两大类。这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河流的电导率、盐度、溶解性总固体、营养盐含量升高,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增加,其群落结构会由硅藻门占优势,逐渐转变为蓝藻门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亚热带水库浮游植物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远飞  周存通  赵增辉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21,41(10):4010-4022
以亚热带黄村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1种,种类最多的是绿藻门(18种)(35.29%),其次是硅藻门(15种)(29.41%)和蓝藻门(11种)(21.57%)。从浮游植物群落季节组成差异来看,春季(62.96%)和夏季(71.03%)蓝藻门丰度最高,秋季(56.11%)和冬季(80.74%)硅藻门丰度最高。黄村水库流域优势种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和曲丝藻(Achnanthidium sp.)在春夏秋冬季节均存在。多样性指数表明该流域水体处于中营养状况。温度、电导率和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6.
广东长潭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潭水库是广东梅州市重要的备用水源地,属于国家一类水源保护区。2010年7月,通过分析长潭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组成、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结构特征和水体理化指标,揭示长潭水库富营养化水平。结果显示,长潭水库鉴定出55种浮游植物,隶属于6个门,优势种为绿藻门的栅藻(Scenedesmus sp.)、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 sp.)和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隐藻门的隐藻(Cryptophyta sp.)以及硅藻门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针杆藻(Synedra sp.);藻类密度范围1.71×106~2.44×108 cells/L;浮游动物共检出44种,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其中轮虫是主要类群。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长潭水库部分水体呈轻度富营养化。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浮游动物、溶解氧、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长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于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期间对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及理化因子进行研究,分析了苏州河浮游植物现状及水质现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水温、总磷、总氮、CODcr等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有显著影响,且其影响均存在临界值,分别为水温15℃、总磷0.6mg·L-1、总氮10mg·L-1、CODcr20mg·L-1.即在苏州河的浮游植物群落恢复中,当理化因子小于其相对浮游植物群落的临界值时,小球藻的出现频率低、密度百分比低,梅尼小环藻出现频率高、密度百分比高;而当理化因子大于其相对浮游植物群落的临界值时,小球藻的出现频率高,密度百分比高,梅尼小环藻出现频率低,密度百分比低.因此在对苏州河进行生态恢复时,应考虑到各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影响的临界值,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确定水质恢复应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深圳红树林湿地浮游植物多样性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  林茂  卢昌义  谭凤仪 《生态学杂志》2009,28(6):1067-1072
根据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的浮游植物周年调查资料,分析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组成与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对湿地水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共记录浮游植物5门28属51种,各季度浮游植物数量均超过10.6 ind·L-1。硅藻分布广泛,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为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和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öldi)等,耐受污染的藻类,如小颤藻(Oscillatoria minima)、鱼形裸藻(Euglena pisciformis)在夏秋2季成为个别站位的优势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空变化明显,而数量的空间变化较大、季节变化不大,优势种的时空变化明显,但种类单一,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变化较大。群落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深圳红树林湿地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有向富营养化过渡的趋势,应加强对内陆径流和污水排放进入红树林湿地的严格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CCA的典型调水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李秋华  韩博平 《生态学报》2007,27(6):2355-2364
调水水库是一类特殊的水体,其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与动态的调节机制与其它水库存在较大的差别。为了解这类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特征,于2005年1月-12月,对位于广东省珠海市的调水型供水水库--大镜山水库的浮游植物和相关的理化因子进行了2周1次的采样。全年共检测到浮游植物100种(属);浮游植物丰度在0.86-106.27×106cells·L^-1之间,生物量在1.08-20.45mg·L^-1之间变化;全年以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为主要优势藻,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在冬春为次优势藻,浮游植物群落相对比较稳定。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及动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样品(cases)的CCA分析表明,全部的样品分布在主轴1和主轴2构成的4个象限内,与四季相对应,样品在4个象限的分布并不均匀,反映了热带水库所处的气候四季不分明的特点,冬春季很短,夏秋季较长,但夏秋与冬春有较为明显的分割;蓝藻门、裸藻门和硅藻门的藻类主要分布在夏、秋季所对应的象限内,而绿藻门的大部分,金藻门和隐藻门的藻类分布在冬、春季所对应的象限内。水温和降雨量是大镜山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的主要驱动因子,降雨量不仅影响水库水位,同时直接影响调水量和入库的营养盐负荷。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莲虾共作生态系统夏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6月至8月对洪湖莲虾共作池塘的浮游植物和水质进行了定量调查监测,并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鉴定有浮游植物7门71种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蓝藻门和硅藻门种类次之,三者共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83.1%。浮游植物优势种有8种,以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莲虾共作池塘夏季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变化在2.50×106~6.20×107 cells/L和0.93~24.36 mg/L之间,浮游植物密度总体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浮游植物生物量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浮游植物各门的密度、生物量月份间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以7月最高出现峰值,不具有明显的月份差异(P>0.05);夏季各月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较好,表明莲虾共作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冗余分析(RDA)显示养殖期间的浮游植物物种密度受水温(WT)、总氮(TN)、氨氮(NH4 +—N)、高锰酸钾指数(CODMn)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影响莲虾共作池塘各月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WT、NH4 +—N、T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