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为充分开发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的内生真菌资源,获得具有抗植物病原真菌、抗氧化活性的内生真菌,该文以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使用平板对峙法检测内生真菌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内生真菌发酵液的DPPH清除自由基能力和总还原能力,评价内生真菌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具有强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菌株进行形态和ITS鉴定。结果表明:(1)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中有2株内生真菌对香蕉专化尖孢镰刀菌、柑橘树脂病菌、叶点霉菌、香蕉具条叶斑病菌、茄病镰刀菌、三七根腐病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抑菌率在50.3%~91.4%之间,其中HNLF-5对柑橘树脂病菌的抑菌率为73.2%,HNLF-44对香蕉专化尖孢镰刀菌抑菌率为91.4%。(2)内生真菌发酵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率均在80%以上,总还原能力吸光值范围为0.279 2~0.748 8。(3)HNLF-44菌株为链格孢属真菌。该研究表明,药用植物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为后续从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中挖掘潜在新型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 Hemsl.)为远志科远志属灌木或小乔木,以根入药,有健脾利湿、活血调经的功能。为更好开发利用黄花倒水莲资源,综述了其生物学特性、栽培与育种、组培快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提取工艺等方面研究,并对黄花倒水莲丰产开发技术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珍贵药材黄花倒水莲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花倒水莲系华南民间常用且珍贵中药材。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福建省三明地区黄花倒水莲群落的植物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6个样方、共计2600m2的样地内,群落有维管植物89科167属205种。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划分为12个分布型和8个变型,热带性分布属稍占优势,占总属数的57.85%;温带性成分占总属数的40.7%。生活型谱分析显示群落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总种数的58.53%,其中以小高位芽和矮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地面芽和地上芽占较大比例,以蕨类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地下芽和1年生植物很少。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表明:群落垂直结构多样性特点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层外层,草本层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大于其他层次。为黄花倒水莲人工栽培选择适生环境提供参考,提出了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花倒水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黄花倒水莲(Polygda aureocauda Dunn.)根中分离得到七个化合物,经理化和光谱分析鉴定为豆甾-7,(反)22-二烯-3-醇(1)、豆甾-7,(反)22-二烯-3-酮(2)、1,8-羟基-3,7-二甲氧基Shan酮(3)、软脂酸单甘油酯(4)和3-O-[4-O-(α-L-吡喃鼠李糖-)-阿魏酰]-β-D-呋喃果糖-(2→1)-(4,6-二-O-苯甲酰)-α-D-吡喃葡萄糖苷(5)、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6)和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7)。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北葶苈子黄酮苷类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北葶苈子的化学成分,从其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单体成分,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2)、槲皮素-3,7-二-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4)、quercetin-3-O-[2-O-(6-O-E-sinapoyl)-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 (5)、槲皮素-3-O-[(6-O-trans-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7-O-β-D-吡喃葡萄糖苷 (6)、isorhamnetin-3-O-sophoroside (7)和异鼠李素-3-O-β-D-[2-O-(6-O-芥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吡喃葡萄糖苷(8)。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7为首次从独行菜属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6的NMR 数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酸豆外果皮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从酸豆(Tamarindus indica Linn.)外果皮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和纯化得到18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它们进行鉴定,分别为木犀草素(1)、7,3′,4′-三羟基黄酮(2)、芹菜素(3)、7,4′-二羟基黄酮(4)、7,4′-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5)、紫云英苷(6)、槲皮素(7)、山柰酚(8)、金合欢素(9)、圣草酚(10)、柚皮素(11)、紫铆素(12)、二氢山柰酚(13)、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14)、5,6,7,4′-四羟基二氢黄酮(15)、3,5,7,3′,5′-五羟基二氢黄酮醇(16)、儿茶素(17)、表儿茶素(18)。10个化合物(2、4~6、9、11、13~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ORAC法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发现酸豆外果皮的4份萃取物及9个化合物(1、2、7~10、12、13、17)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8.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及葡聚糖凝胶C 2 5柱层析 ,首次从西洋参根中分离并鉴定出黄酮类成分———人参黄酮苷 ,并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为人参与西洋参的鉴别提供了又一成分区别点 相似文献
9.
用70%乙醇提取得到黄花菜粗黄酮化合物后,再分别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不同极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用酒精配成溶液测其含量,然后稀释不同梯度测其总抗氧化性、羟自由基清除率,同时以维生素C做平行实验,与维生素C作比较。 相似文献
10.
麻栎叶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麻栎叶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了麻栎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麻栎叶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是以60%乙醇为提取剂,提取物固液比1∶20,提取温度60℃,提取次数2次,微波功率640W、微波时间2 min,提取时间60 min,黄酮提取率为6.06 mg/g,回收率为96.5%.麻栎叶黄酮类化合物对自由基DPPH·、·OH以及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7.7%、97.6%和94.4%.试验结果表明提取工艺合理,黄酮提取率高,麻栎叶黄酮提取液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黄花倒水莲的适宜采收期,该研究采用国标等方法对1~5年生黄花倒水莲根系形态特征、生物量、药用成分、营养成分和矿质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根系形态(根幅、基径及一级根径)和根生物量在前2年增长缓慢,第2~3年增长迅速,第3年后趋于平缓。(2)不同药用成分含量在不同栽培年限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粗多糖在第1年含量最高,皂苷类化合物在第2年含量最高,黄酮类化合物在第4年含量最高。(3)矿质元素含量受栽培年限影响较复杂,Ca、Mg、Mn、Cu含量在第3年累积至最多,Fe含量逐年降低,Pb含量与Fe含量变化规律相反。(4)粗蛋白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总灰分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逐年降低趋势。(5)黄花倒水莲在第3年达到高产量,4~5年生黄花倒水莲根中大多品质指标均处于最低值,第3年为黄花倒水莲较为理想的采收期。该研究阐明了黄花倒水莲在不同栽培年限根系的产量指标及品质指标积累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黄花倒水莲的最佳采收期,为黄花倒水莲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茎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该文对甘蔗茎叶以甲醇提取,提取物采用柱色谱(SiO2、Sephadex LH-20、Rp-18)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通过DPPH法测定化合物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1)从甘蔗茎叶部位共分离鉴定22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对甲氧基桂皮酸(2)、4-甲氧基苯甲醛(3)、香草醛(4)、4-羟基肉桂酸甲酯(5)、对羟基苯甲酸(6)、(2-羟基苯基)(苯基)甲酮(7)、对甲基苯甲酸(8)、咖啡酸甲酯(9)、乌头酸A(10)、乌头酸E(11)、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12)、槲皮素(13)、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5)、硫代二丙酸双十八烷基酯(16)、α-conidendrin(17)、rel-(2α,3β)-7-O-methylcedrusin(18)、3-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19)、木犀草素(20)、(5S,6S)-5,6-dihydro-3,8,10-trihydroxy-5-(4-hydroxy-3-methoxyphenyl)-6-hydroxymethyl-2, 4-dimethoxy-7H-benzo [c]xanthen-7-one)(21)和5-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22),其中化合物2-3、7-11、14-19、21-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通过DPPH法对含量大的15个化合物(1-9、11-16)进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筛选,其中化合物12(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显示了较好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为 49.58 μg·m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甘蔗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大花地不容块根的生物碱成分,该研究采用酸提碱沉法从大花地不容块根中提取出总生物碱,通过硅胶柱色谱法和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对大花地不容块根的总生物碱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1)从总生物碱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青藤碱(1)、青风藤碱(2)、斯帝酚灵碱(3)、瑞枯灵(4)、异紫堇定(5)、紫堇单酚碱(6)、巴婆碱(7)、sukhodianine(8)、荷包牡丹碱(9)、7-氧代克班宁(10)和巴马汀(11)。(2)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显示,大花地不容总生物碱和其主成分青藤碱对人类肺癌细胞A549的IC50值分别为7.5×10-4 g·mL-1和6.59×10-9 g·mL-1。化合物2、3、4、7、8、9和10系首次从大花地不容中分离得到。大花地不容块根中含有吗啡烷、原阿朴啡、阿朴啡、苄基四氢异喹啉和原小檗碱5种类型的生物碱。 相似文献
14.
从两个不同生长时期野生远志中分离内生真菌菌株88株,隶属于28个属,研究了各菌株对3种指示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远志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数量、分布、种群存在差异,其优势属为Alternaria Nees。茎中内生真菌种类较多。88株内生真菌中有73株菌至少能拮抗1种指示菌,占总菌数的83.0%。4株抗性较强的菌株分别隶属于Trichothecium Link、Cephalosporium Corda、Alternaria Nees、Dactuliophora C.L.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开展油橄榄果渣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该文通过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法测定了油橄榄果渣不同提取部位清除DPPH·的能力,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同时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油橄榄果渣的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19.11μg·mL^(-1)。(2)从该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羟基酪醇(2)、原儿茶酸(3)、酪醇(4)、儿茶素(5)、香草酸(6)、咖啡酸(7)、香草醛(8)、丁香酸(9)、木犀草苷(10)、橄榄苦苷(11)、丁香酚(12)、槲皮素(13)、木犀草素(14)、芦丁(15)、山楂酸(16)、齐墩果酸(17)。其中,化合物1、6、7、9、15为首次从油橄榄果渣中分离得到。该研究明确了油橄榄果渣的抗氧化物质基础,为油橄榄果渣进一步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fractionation of a methanolic extract of Tagetes maxima guided for antioxidant activity resulted in the isolation of three acylated quercetagetin glycosides, quercetagetin-7-O-(6-O-caffeoyl-beta-D-glucopyranoside), quercetagetin-7-O-(6-O-p-coumaroyl-beta-D-glucopyranoside) and quercetagetin-7-O-(6-O-galloyl-beta-D-glucopyranoside), as well as four known flavonoid glycosides. The structural elucidation was accomplish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ESI-MS/MS and NMR).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fractions and isolated compounds was determined by checking the scavenging activity against three different radicals: 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free radical (DPPH*), hydroxyl (*OH), and superoxide (O2*-). The three isolated compounds exhibited a hig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in comparison with reference compounds. 相似文献
17.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Marrubium velutinum, one acylated flavonoid glycoside, chrysoeriol 7-O-(3",6"-di-O-E-p-coumaroyl)-beta-D-glucopyranoside, and two tetrasaccharidic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velutinosides I-II, have been isolated together with ten known flavonoids and seven known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The structures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s were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NMR, MS, and UV spectral analyses.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认识特色植物茎花山柚(Champereia manillana var.longistaminea)的药效物质基础,该研究开展了茎花山柚叶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硅胶柱层析(CC)、薄层色谱(TLC)、葡聚糖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柱层析(RPC18)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茎花山柚叶乙醇浸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2)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ESI-MS)数据,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6个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赛醇(1)、吲哚-3-甲酸(2)、(24R)-环菠萝蜜烷-3β,24,25-三萜(3)、(24R,S)-3β-24,31-环氧-24-甲基环烷(4)、1-O-亚麻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sn-丙三醇(5)、长烷基链甘油单酯(6)。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座壳孢菌是粉虱和蚧壳虫的一种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其代谢产物具有抑菌、杀虫、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缘座壳孢发酵物中的代谢物,以期为拓展该生防菌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色谱技术从缘座壳孢菌A. marginata WYTF2017-01发酵培养物中分离化合物,借助波谱手段鉴定其化合物结构,分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本研究共鉴定了12种化合物,包括Methyl 24-methylene-3-oxolanost-8-en-26-oic ester (1)、Ergosta-5,7,22-trien-3-ol,4-methyl-,(3β,4α,22E) (2)、杜斯塔宁(3)、3β-acetoxy-15α,22-dihydroxyhopane (4)、麦角固醇(5)、4-(Hydroxymethyl)-3-furancarboxylic acid (6)、Eupenicisirenin B (7)、4,6-dihydroxy-1(3H)-isobenzofuranone (8)、β-谷甾醇(9)、对叔丁基苯甲酸甲酯(10)、2-benzyl-4H-pyran-4-one(11)和6-benzyl-4-oxo-4H-pyran-3-carboxamide (12),其中化合物1、2、6~12为首次从昆虫病原真菌中分离鉴定。化合物1、2、3、6、7、8、11和12对真菌或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MIC值为3.13~50.00 μg·mL-1。化合物7、8和12抑菌活性较为突出,化合物7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3.13 μg·mL-1,效果与阳性对照链霉素相同,而8和12对青枯劳尔氏菌的MIC值分别为6.25和12.50 μg·mL-1,优于或等同于链霉素(MIC值为12.50 μg·mL-1)。【结论】从缘座壳孢菌分离的多种代谢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显示了防治植物病害的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