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能否在游草上生长发育,繁殖种群是一个争论较大,有待研究的问题。为此,从1975年起对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初步整理如下。 一、游草越冬飞虱种类的观察 从1975年至1980年每年3月分别在我所及其附近5个大队,11个生产队的田边沟边采集游草上存活的越冬飞虱卵块,于室内孵化,用游草进行笼罩饲养,羽化后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列于表1。 表1结果看出,我所游草上越冬的飞虱种类主要是伪褐飞虱Nilaparvata muiri,拟褐飞虱Nilaparvatabakeri,黄褐飞虱Delphacodes kuwaharai,白条飞虱Terthron albovittata,额叉飞虱Dicrnopis sp.等5种,均未在越冬游草上饲养出褐稻虱成虫。  相似文献   

2.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除为害水稻外,是否还有其它寄主植物,这是多年来褐稻虱研究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日人持田(Mchida,1977)曾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了综述;国际水稻研究所(1978)就菲律宾的一些禾本科植物和杂草,进行测定;我国有关单位于七十年代也先后进行饲养观察,发表报道。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Swartz是否是褐稻虱的寄主植物,尤为各方面所关注。1980年春季,湖南省农科院雷惠质同志,在全国第四次褐稻虱科研协作会上,又一次作了褐稻虱能以卵在游草上越冬,并能正常繁殖成为本地有效虫源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为了重新了解褐稻虱对游草取食的适应性,我们以游草为食料,一测定褐稻虱成虫在游草上的生殖能力,二考察褐稻虱若虫在游草上的成活率。现将观察结果整理报道,请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褐稻虱Nilaparuata lugens Stal的寄主植物,目前国内外尚有不同看法。据国内有些资料报道,褐稻虱寄主单一,专食水稻。但在《国际褐飞虱会议论文集》中介绍的寄主植物已有25—60种,在试验条件下,一龄若虫饲养到成虫的亦有30多种。近几年来我们调查到的主要寄主植物亦有10多种,但其中对寄主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又名游草)在国内争论较大,大多数认为褐稻虱若虫单食游草,最多只能成活到三龄,不能羽化为成虫,但有的则认为褐稻虱在无水稻的情况下,也取食游草,并能完成世代。根据我们通过多年饲养试验的结果,已经证明取食游草,能完成世代。因为我们从游草中采集的飞虱越冬卵,其孵化的若虫仍以游草作饲料饲养,在羽化的成虫中,均养出了一定数量的褐稻虱成虫。为了进一步观察了解褐稻虱与害主游草的关系,澄清上述议论,我们在1980年12月—1981年2月进行了辅助试验,其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褐稻虱若虫单取食游草不但能羽化成虫,而且部分个体的成虫寿命长达16—19天。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查明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在我县的越冬虫源,我站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又于1979年1月7—22日和1981年6月,在四县八区境内采集了不同种类杂草20多斤,扩大调查和饲养观察,1979年2月23日将当年各地所采来的杂草分栽36缸,在温室内对褐稻虱卵进行饲养观察及分类鉴定,结果证明褐稻虱能以卵在背北风潮湿的沟边、圳边、塘边、田边李氏游草Leersia hexandra Sw.的茎秆髓部及裂缝处嫩芽鞘内过冬,是我省及长沙县早晚稻的有效虫源。 现将研究结果小结如下: 一、饲养调查情况 据我站多年的饲养和调查,褐稻虱成虫、若虫在我县及我省(除温泉外)任何寄主上都不能过冬。晚稻收割后至11月底初霜前后,除部分长翅型成虫从稻田迁往李氏游草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取食、产卵过冬外,多  相似文献   

5.
游草是褐飞虱越冬的转主寄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水稻褐飞虱Nlaparvata lugens Stal越冬寄主的研究,目前国内一致认为,水稻和普通野生稻OrgzaSativa f.Spontanea是褐飞虱安全越冬的主要寄主,并将它们作为褐飞虱安全越冬的生态指标。但对游草Learsta hexandra Sw.能否成为褐飞虱越冬寄主,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报道褐飞虱可以卵在当地游草上越冬到现在,仍然众说纷云,争论不休。对于游草是不是褐飞虱越冬寄主,本人认为:在翌年有水稻作为交替食料的地区,褐飞虱当年可以卵在当地游草上越冬,游草作为越冬的转主寄主,但不能成为褐飞虱连续完成一个世代的越冬寄主。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我国在协作研究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迁飞规律工作中,针对褐稻虱能否在我国境内越冬?越冬的虫态和越冬范围?越冬的生态条件以及越冬后的残留虫量能否构成国内的主要虫源等进行了几年的调查和有关实验。 由于褐稻虱是水稻的专食性害虫,各虫态不耐低温,因此,越冬调查工作在过去一些单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两广、福建、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省的一些生态环境内进行,并结合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1975年冬至1976年春是广东省自1893年以来气温最低的一年。这一年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从海南岛最南端的榆林崖城向北调查,在田间落粒自生苗,再生稻及早稻秧苗上均可发现各虫态的褐稻虱,但虫口密度由南向北递减,  相似文献   

7.
褐稻虱在闽北越冬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区位于福建北部,武夷山东南坡,北纬26°14′—28°20′、东经117°02′—119°17′。近几年,我们在开展褐稻虱发生规律研究中,曾对当地越冬虫源作些调查,现将初步结果简述如下。 1975、76两年冬春,曾对建阳县城关(北纬27°20′)附近平原田中稻桩、紫云英、小麦及沟河边的游草等杂草作了大量调查,未查获褐稻虱越冬虫源。  相似文献   

8.
褐稻虱食料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嗜食水稻,食性单一的害虫。广西农科院用32种杂草和作物饲养结果,除水稻外,只在幼嫩的茭白和早熟禾上能完成世代,但在自然情况下其上未有褐稻虱为害。广东农科院用7种杂草饲养也没有成功,但发现普遍野生稻OryzaSativa f.spontanea是一种重要寄主。1974年我组曾用千金子,双穗雀稗、狗牙根、游草、香附子、水娱蚣、稗草等杂草饲养结果皆不适于褐稻虱生育,成虫虽能在草茎上产卵和孵化,但孵化出来的若虫不能成活。 褐稻虱只食水稻,而水稻的不同营养素质对褐稻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何影响?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1973—1979年的观察结果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桂东北稻区第七代褐飞虱迁飞规律及虫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在桂东北稻区不能越冬。近年来,作为次害代的第7代褐飞虱在桂东北稻区频繁暴发,桂东北稻区作为褐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重要通道,研究阐明该稻区第7代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及虫源分布,对第7代褐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意义重大。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07—2010年桂东北稻区褐飞虱的迁飞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对褐飞虱迁入、迁出峰次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桂东北稻区第7代褐飞虱每年都会出现2—3次迁飞高峰,虫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9月底至10月上旬。(2)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江西中西部和湖南中东部稻区,从本地起飞的部分褐飞虱飞行24 h或36 h后能到达广西南部沿海、越南北部和海南等越冬区。(3)925 hPa的温度高则褐飞虱虫量高;盛行东北气流较多的年份,褐飞虱发生严重;微弱的下沉气流和无雨天气有利于褐飞虱的迁飞。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通过初次虫源调查、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观察、年最早发生世代的饲养等,初步整理出以褐稻虱迁入主峰的迟早、迁入虫量的多少为主要依据,预测中稻上第二代发生趋势的方法以及用当地第一代若虫稳定期(我市为6月25日前后)田间加权平均虫量,预测中稻上第二代田间平均虫量的方法。 一、有关中稻褐稻虱发生的几个问题 1.褐稻虱虫源的调查与分析 1971年冬季直至1975年春季分别在全市12个区剥查了稻飞虱产卵较多的双穗雀稗、千金子、狗牙根、李氏禾、水蜈蚣等十多种禾本科  相似文献   

11.
稗草上褐飞虱卵孵化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国内外曾报道,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可以在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auv.上取食,并把稗草作为它的寄主植物之一(末永一,1958、雷惠质,1958)。但也有报道稗草并不是褐飞虱的正常寄主,在杂草上繁殖并能以卵在其上越冬的是褐飞虱的近似种伪褐飞虱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粤北地区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BPJ)后期回迁重点区域。阐释后期褐飞虱回迁对粤北稻区的影响,可为其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对2006—2012年粤北地区秋季回迁的褐飞虱主要峰次进行轨迹模拟,用气象制图工具Gr ADS分析2011年粤北褐飞虱回迁的降落机制,解析粤北地区后期回迁褐飞虱虫源地及其降落机制。【结论】(1)粤西北地区主要虫源地分布于湖南南部、福建南部和江西,粤东北地区虫源地主要分布于江西南部、福建南部以及广东东南沿海稻区。其中,地形因素是造成两地虫源差异的主要原因。(2)通过粤北地区2011年秋季几个迁入高峰日各气象要素分析结果显示,低空急流能为主降区输入褐飞虱虫源;低层切变线和强降雨过程是造成粤西北褐飞虱大规模降落的主要因素。(3)2011年粤北晚稻褐飞虱出现两个回迁高峰(8月下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随着晚稻进入分蘖抽穗期,良好的食料条件加之两次较大的回迁峰加重了褐飞虱对晚稻的危害。(4)8—9月份虫源地适宜的温度以及降水条件造成褐飞虱增殖暴发重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粤北地区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BPJ)后期回迁重点区域。阐释后期褐飞虱回迁对粤北稻区的影响,可为其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对2006—2012年粤北地区秋季回迁的褐飞虱主要峰次进行轨迹模拟,用气象制图工具Gr ADS分析2011年粤北褐飞虱回迁的降落机制,解析粤北地区后期回迁褐飞虱虫源地及其降落机制。【结论】(1)粤西北地区主要虫源地分布于湖南南部、福建南部和江西,粤东北地区虫源地主要分布于江西南部、福建南部以及广东东南沿海稻区。其中,地形因素是造成两地虫源差异的主要原因。(2)通过粤北地区2011年秋季几个迁入高峰日各气象要素分析结果显示,低空急流能为主降区输入褐飞虱虫源;低层切变线和强降雨过程是造成粤西北褐飞虱大规模降落的主要因素。(3)2011年粤北晚稻褐飞虱出现两个回迁高峰(8月下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随着晚稻进入分蘖抽穗期,良好的食料条件加之两次较大的回迁峰加重了褐飞虱对晚稻的危害。(4)8—9月份虫源地适宜的温度以及降水条件造成褐飞虱增殖暴发重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4.
褐稻虱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常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为我国南方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更好地防治褐稻虱,为褐稻虱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褐稻虱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常数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在测报上的运用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初步意见。 本测定是根据1975、1976年我所室内自然  相似文献   

15.
白背飞虱迁入虫源与发生程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我县早、中稻上危害成灾的主要虫种之一。7月底前占稻田飞虱种群比例的80—90%。7月上、中旬田间第二若虫高峰期是危害的主要时期,危害孕穗、抽穗的早稻,造成枯死“通火”,危害分蘖期的中稻、杂优稻,造成麻秆“溶脚”。经1974年以来的田间越冬调查和室内、外越冬饲养结果,还没有发现白背飞虱在我县有越冬的情况。主害代虫源从何而来?迁入虫源与发生程度的关系等问题就成为测报上急待解决的问题。1975—1980年通过系统的田间调查、灯  相似文献   

16.
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的识别机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室内条件下信息化合物及稻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2种卵寄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差异,各自的引诱比例(头数)分别为57.50%(23头)和42.50%(17头)。稻虱缨小蜂对2种飞虱4组材料,完整卵、磨碎卵、带卵叶鞘和若虫为害叶鞘的行为反应,除了在褐飞虱完整卵上的搜索时间极显著地长于在白背飞虱完整卵上的以外,其余的均不存在差异。挥发物捕集结果表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组成相非常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水稻挥发物、稻飞虱利它素及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中的作用不明显。文中就稻虱缨小蜂识别2种寄主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稻虱缨小蜂的寄主选择性和适宜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祝增荣  程家安 《昆虫学报》1993,36(4):430-437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Wang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 rvath)卵龄无明显的寄生选择性,但在新鲜寄主中的发育历期较短,育出的蜂体较大,生殖力较高,而羽化 率和雌雄性比则不受寄主卵龄的影响。在白背飞虱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共存时,稻虱缨小蜂明显选择褐飞虱。稻虱缨小蜂在褐飞虱卵中的发育显著地比在白背飞虱卵中的慢;褐飞虱卵育出的 蜂的初羽化成虫怀卵量显著高于白背飞虱卯育出的,虫体大小也类似,且虫体越大,生殖力越高。从白背飞虱卵育出的蜂供给白背飞虱卵(W→W)时,产卵量低于其它育蜂寄主和供给产卵寄主组合(w→B、B→B、B→W)的,其内禀增长力rm较其余者小25%。本文还讨论了应用适宜性指数来综合衡量寄主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8.
褐稻虱在我们湖南省桃江县过去只为害早稻和中稻,近三、四年来,为害双季晚稻也日趋严重。1972年冬无明显冰冻,褐稻虱越冬卵比上年增加近一倍;1973年降水偏多,5—9月降雨共1032.6毫米,为上年同期448.1毫米的2.3倍,为褐稻虱大发生创造了条件。特别是7月中旬至8月上旬,收早插晚稻期间多阵雨,降水达209.2毫米,为上年同期52.6毫米的4倍,湿度在80%以上,有利褐稻虱从早稻田向双季晚稻田转  相似文献   

19.
怎样饲养稻飞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74年以来,我们进行了褐稻虱的饲养工作,现将饲养方法介绍如下。 一、若虫的饲养 若虫饲养的目的在于观察卵和虫龄历期以及形态变化等。 1.用具:试管、试管架、小镊子、毛笔、10—20倍放大镜、小铁丝、滴瓶、棉花等。试管要用肥皂或洗衣粉内外洗刷干净后再用清水冲洗晾干,以免有毒物质或寄生菌侵害稻飞虱。试管以内径1.5厘米,长15厘米较宜,因为管径太  相似文献   

20.
利用寄生变红卵和仔代成蜂数量作为繁殖力估计等方法,编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and wang)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殖力,分析了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繁蜂条件下,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10.26,内禀增长率rm为0.2213,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4.52头;寄生白背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8.78,内禀增长率rm为0.1840,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2.20头.两组生命表参数比较分析显示褐飞虱卵具有较强的室内繁蜂潜能,可利用其进行室内繁蜂.应用稻虱缨小蜂、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的生命表参数讨论了稻虱缨小蜂在稻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能及其可能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