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周玲 《生物学通报》2013,48(6):54-55
利用生活中的简易材料,师生共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亲身体验中理解DNA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等知识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莺 《生物学通报》2012,47(3):60-61
介绍一种以彩纸和纸盒等简易材料,制作教学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该方法具有用材简单和制作方便的特点,便于在中学教学中推广.学生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可体验动手制作的过程,深入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并了解分工协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以"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为例,阐述了以"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活动为载体,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合作探究和互动评价的教学策略进行概念构建教学。通过确定大概念,逆向设计确定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和设计学习体验的教学活动;实验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明示要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构建DNA空间结构以突破概念学习的难点,尝试概念学习的迁移,最终达到学生构建并正确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荆林海 《生物学通报》2011,46(10):23-25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的实验,教学中做的频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师感觉本实验对高中生而言过于简单,属模仿水平的操作性实验,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简单制做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以探究DNA分子结构为课堂主线,分析科学史料,创设探究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史料分析与模型构建有机结合,重现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究之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实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双突破。  相似文献   

7.
邹承鲁教授在“纪念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在12月10日举办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四十周年”的大会。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邹承鲁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邹教授说:四十年前,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印度V.Sasisekharan,N.Pattabiraman和Goutam Gupta提出了一个新的DNA结构模型(载Proc.Natl.Acad.sci.USA,1978.75,(9):4092—4096.),称之为Space-filling(corey-Pauling-Koltun)模型。根据这一模型,DNA不是双螺旋结构,而是一对多核苷酸链按照Watson-Crick碱基配对原则边对边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考察了DNA分子链的各种运动自由度,从B型DNA的双螺旋结构出发,建立了DNA的振动动-内激发-转子模型,并由此给出了相应的哈密顿函数、运动方程和孤子解,较为全面地阐明了DNA的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今天,有关DNA双螺旋结构,已成了人们的普通常识。然而,当年为了探悉它的分子细节,科学家们却付出了大量心血。如今让我们回顾一下DNA模型究竟是怎样确立的,对读者可能会有所启示。确立DNA模型的研究者之一是美国的学者华生。他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动物系。之后又到著名的卢里亚研究室进行噬菌体研究,不久获得了博士学位。当艾弗里等人证明,能  相似文献   

11.
李阳  杜茁 《生命世界》2008,(5):66-67
从DNA双螺旋结构真面目的揭示到人类基因组蓝图绘制的圆满完成,人类实现了对自身遗传信息认识的飞跃。但是,当我们满怀希望地打开“生命天书”时,却尴尬地发现人类的基因是如此之少!控制我们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性格外貌的基因其实只占生命天书很小的一部分,也许比书的目录还短!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25日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57周年纪念日,全世界都在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在我们为沃森和克里克的伟大发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纪念曾经为这一发现做出突出贡献、被称为DNA的"第一夫人"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本文简要介绍了富兰克林短暂而又富于贡献的一生,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她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所作的功勋。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背景与经过,分析了3组科学家探索DNA双螺旋结构的得失.论述了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袁维新 《生物学通报》1993,28(10):42-43
1953年,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的沃森(J.D.Watson)和英国的克里克(F.H.C.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是20世纪生物学的伟大成就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在整个生物学史上比之双螺旋的发现,几乎没有更为决定性的突破。”(见迈尔:《生物学思想的发展》第843页)  相似文献   

15.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基因的物质本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翼之 《遗传》2002,24(6):691-694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阐明了他们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沃森-克里克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沃森和克里克为遗传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作出了非凡贡献。 The Double Helix Model of DNA Structure——The Physical Nature of the Gene GAO Yi-zhi Southeast University,School of Medicine,N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In 1953,Watson and Crick set forth their hypothesis for the double-helical nature of DNA.The Watson-Crick model had an immediate effect on the emerging discipline of molecular biology.It was a remarkable feat and highly significant in the history of genetics and biology. Key words:The Watson-Crick model;history of genetics  相似文献   

16.
DNA聚合酶Ⅰ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被发现的,阿瑟·科恩伯格在研究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研究成果的推动下,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得到进一步揭示,并催生了PCR技术的问世,同时也促进了其他DNA聚合酶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DNA聚合酶I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被发现的,阿瑟·科恩伯格在研究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研究成果的推动下,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得到进一步揭示,并催生了PCR技术的问世,同时也促进了其他DNA聚合酶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在Na-ture上首次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从此揭开了基因自我复制的奥秘。1962年他们曾为此荣获诺贝尔奖。50年后的今天,为纪念这一伟大的里程碑,由BBSRC和英国邱园联合举办了一个 “植物园里面的DNA”研讨会。在这个会上充分地展示了DNA在现代植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关于DNA的研究已经渗透到邱园的许多领域,其中尤其是系统进化的研究。DNA序列分析现已用于所有分类水平上的系统学研究,其中许多研究工作集中在科内属间的亲缘关系上。例如,最近维也纳大学和英国邱园的科学家们刚刚发表了利用叶绿体rb…  相似文献   

19.
摘要以教材模拟实验为基础,把内容、材料等稍作调整,指导学生自主建构模型,不仅验证了教材知识,而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基因工程“酶切和载体构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1871从莱茵河鲑鱼的精子中发现DNA。 1943证明DNA是一种能改变细菌遗传特性的物质。 1953提出DNA互补双螺旋结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