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虫知识》2009,(6):940-940
蚊子是多种寄生虫的传播载体。英国科研人员最近发现,用一种特殊细菌感染蚊子,不仅可缩短其寿命,还能促使蚊子的免疫系统攻击寄生虫,从而有助于防控淋巴丝虫病。英国牛津大学10月2日发布新闻公报说,以前曾有研究发现,一种沃尔巴克氏菌可使蚊子的寿命缩短一半,而淋巴丝虫病的病原虫需要在蚊子体内繁衍一段时间才能达到使人患病的程度,缩短蚊子的寿命就相当于降低这些病原虫繁衍到致病程度的几率。牛津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当蚊子感染沃尔巴克氏菌后,蚊子的免疫系统还会受到“调动”,对淋巴丝虫病的病原虫等进行攻击。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蚊子对人们的危害,大家都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吸人们的血,而且还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疾病。那应如何消灭蚊子呢?消灭蚊子的方法一般不外乎用化学药剂“DDT”、“666”等,另外用人工捕杀及填塞污水沟等等也可从防止蚊子的繁殖。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上有某些限制,并且也是不够经济的。如蚊子幼虫  相似文献   

3.
《昆虫知识》2008,45(5)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蚊子对DEET(避蚊胺,一种驱蚊剂)心存顾忌?一些专家相信,这种强效的驱蚊剂只不过妨碍了昆虫对某些更有吸引力的化学物质—例如人体气味—的嗅觉。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新闻报道,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蚊子实际上很讨厌DEET的气味。在电子显微镜下对蚊子的主要嗅觉  相似文献   

4.
<正> 水生霉菌雕蚀菌是蚊子幼虫的寄生物。研究了该菌作为生防因子的可能性。骚蚊雕蚀菌的减数分裂在抗逆抱子囊中发生,这证实这种假设,即这个寄生物的双倍期仅在蚊子体内出现,其单倍期存在于挠足纲体内。  相似文献   

5.
蚊子种种     
蚊子,这种小东西,人们都讨厌它。谈起它,责之,骂之;见到它,趋之,赶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安。对于这种区区小虫,一般人见之甚多,也许知之不详。其实,在蚊子的小世界里,也有许多趣事。现在就让我们到蚊子的小天地里去领略一番它们的精微趣事吧!两亿年前的蚊子生物学家告诉我们,蚊子这种小生命至少是在两亿年以前,首先在热带地区进化、繁衍,后来,天长日久才传播至全世界的。据说蚊子的传播倒是人常常帮了它们大忙。譬如,在某地,蚊子的幼虫被弄到船上器物的积水里,它们随船迁流,船走五湖,海岛便是它  相似文献   

6.
《昆虫知识》2008,45(6)
巴西媒体报道,巴西科学家近日培育出一种对雌性致倦库蚊来说致命的转基因蚊子,它可以用来抑制在许多拉美国家肆虐的传染病。由于蚊子对于商业药物具有越来越强的耐受性,一直没有有效地控制其孳生的方法。承担该科研项目的圣保罗公共卫生系教授安德烈&#183;维尔克提出一种有效控制蚊子的方法。其特点是繁殖经过遗传修改的样品蚊子,释放到自然界,以控制其孳生。通过在蚊子胚胎中进行基因微量注射技术,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RIDL的蚊子。此技术的关键是繁殖出携带致死基因的蚊子。  相似文献   

7.
正蚊子和狮子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它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伊索寓言》  相似文献   

8.
人蚊大战     
<正>我们一直认为人类是这个星球的主宰,那些看上去凶猛、大型的动物,如狮子、老虎、鳄鱼,貌似没有天敌,它们却斗不过人类。那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就万事无忧?实际上人类也是猎物,因为蚊子确实是以人类为食。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说"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蚊子"。蚊子不仅叮人、吸血,还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寨卡病毒、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可见其杀伤力有多大。因此,人蚊战争不可避免。在开战前,我们有必要摸清  相似文献   

9.
徐炜 《环境昆虫学报》2009,31(2):175-180
由于蚊子传播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活.现有的化学防治手段不但效果不理想,而且导致蚊子抗性增强,环境污染,并危害到其它生物种群.蚊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的嗅觉系统,因而根据蚊子的嗅觉系统的研究来利用化学生态手段去防治蚊子成了近期的研究热点.这一方法不但对环境更加友好,而且对蚊子专一性强,避免伤害其它生物.本文根据近期关于蚊子嗅觉系统的研究,尤其针对蚊子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蛋白和驱蚊胺(DEET)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昆虫知识》2010,(6):1028-1029
一项新研究显示,疟疾的传播媒介——蚊子正在快速变异,比如冈比亚按蚊正变异分化成不同种的蚊子,这将给疟疾防治工作带来麻烦,因为对其中一种蚊子有效的防治手段可能对另一种蚊子无效。  相似文献   

11.
在防治疟疾感染的研究中,蚊子对疟原虫免疫机制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蚊子对疟原虫的免疫主要包括:血细胞介导的体液和细胞反应,丝氨酸蛋白酶介导的免疫防御反应,前酚氧化酶级联反应介导的黑化包被和蚊子体内免疫基因的活化。尤其是近来在蚊子体内免疫基因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人类控制疟疾及最终消灭疟疾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大概是因为昨晚我遭遇毒蚊子"偷袭",一觉醒来竟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位"蚊子侠"。糟糕的是,我并不具备蜘蛛侠那么帅气的外表,反倒像只丑陋的花蚊子。更糟糕的是——当时的我没有躺在自己家里,而是像一件生物标本一样被"贴"在了一面奇怪的墙上!虽说外表差了点,但超能力还是有的。见周围没人,我赶紧用身体轻推一下墙,轻松地就恢复了"自由"。蚊子"N宗罪"当务之急是看看这是什么鬼地方。我环视四周,墙上的蚊子"海报"顿时吸引了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一 形态与辨识 蚊子是体小的双翅类昆虫,它的大小虽依种别而异,但一般体长都在半厘米左右,最大的也不超过一厘米半。蚊子的主要特征是:(1)头前有一长喙,比头长的多。(2)翅上除前缘脉及亚前缘脉外,有六条纵脉;自前而后,第一、三、  相似文献   

14.
翼奇成长记     
张晓梅 《化石》2021,(2):46-52
腾空乍起 不知不觉间,已经是小翼奇出生的第六周了. 这一天,像以往一样,小恐龙们一大早起来就跟着爸爸妈妈在草地上捉虫子吃.一只刚刚吸饱花粉的蚊子飞过去,小翼奇立刻追了上去.蚊子落在一片羊齿叶子上.在相邻的羊齿叶片上,一只壮硕的螽斯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他的早餐.蚊子落下来差一点踩到它细长如丝的触角,它不满地看了一眼蚊子,继...  相似文献   

15.
前沿     
科学趣闻“大块头”更容易被蚊子咬?近日,美国昆虫学家乔纳森·戴伊研究发现,蚊子最爱咬那些释放更多二氧化碳的人。雌性激素雌二醇很吸引蚊子,女性体内的雌二醇含量高于男人,但女人并不一定更容易被蚊子咬,因为男人一般体形较大,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更多。  相似文献   

16.
《昆虫知识》2009,(2):243-243
在对“黄热病”蚊子(埃及伊蚊)和蚊子传播的辛德毕斯病毒进行研究的一系列实验中,Kevin Myles及其同事发现了导致人类急性疾病的病毒如何无法显著影响其宿主蚊子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生物磁学》2013,(24):I0002-I0003
《自然》网站5月9日报道,最近,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广东中山大学等单位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通过给蚊子注射一种细菌,使其与蚊子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第一次使蚊子具有抵抗疟原虫的免疫能力,且这种免疫能力能传给后代。从理论上讲,这将导致携带疟原虫的蚊子越来越少,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疟疾。  相似文献   

18.
蚊子     
蚊子是很多重要疾病的传染媒介,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和丝虫病等都是由蚊子传播的;同时由於它的种类多、数量大、孳生地广泛、而且与人的居处接触也频繁,所以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很大的,我们必须动员起来,全力而彻底的消灭它! 一.分类地位蚊子在昆虫学分类上是属於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在蚊科中又分为三个亚科,即细蚊亚科(Dixinae)、总蚊亚科(Chaoborinae)及蚊亚科(Culicinae),但是前二亚科的蚊子都不吸血  相似文献   

19.
《昆虫知识》2009,(5):660-661
蚊子是挥之不去,给人类健康带来许多威胁的害虫,其主要通过吸血来传播各种疾病,如疟疾、丝虫病、登革热、黄热病等。类胰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trypsin-likeserine protease)是一广泛存在于动物界的基因家族,主要行使消化功能,而其在蚊子消化血液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伴随着吸血过程,蚊子体内会发生很多生理上的变化,如基因表达量的升高或降低。  相似文献   

20.
植物叶际微生物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以菜豆叶子为材料,定量比较了不同叶际微生物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为叶际微生物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手段。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叶际微生物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和提取溶液提取效果有很大的差别。用超声波提取,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微生物数量先会有一个增长的过程达到最佳效果后又会减少,最佳提取时间为4 min左右;水和磷酸缓冲液两种提取溶液的提取效果没有显著的差别;匀浆的提取方法与超声波提取法相比,提取量有明显增多甚至多出一倍左右,前者最大提取量为1.12×107个/g鲜叶;而后者为7.67×106个/g鲜叶;叶子的采样量一般是在4~5 g为宜。通过实验还得出随着叶龄的增大叶际微生物数量会显著的增多,但对于叶际微生物的研究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各种因素,随具体的目的才能确定最适合的叶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