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SIV/SHIV感染的恒河猴是研究艾滋病及艾滋病药物筛选、疫苗评价较理想的动物模型。MHC在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MHC-I类分子的多态性与SIV/S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有着明显的关联作用,Mamu-A^*01是恒河猴中的一种MHC-I类分子,它可以呈递特定的病毒蛋白片段到细胞的表面,从而激发CTL反应。国外发现Mamu-A^*01阳性的猴艾滋病恒河猴会出现疾病进展缓慢,存活时间长等特征。本文就恒河猴Mamu-A^*01基因与SIV/SHIV感染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MHC在疫苗研究中的作用的了解,并促进更行之有效地对HIV/AIDS疫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全基因组SHIV—KB9克隆的构建及其在人、猴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分别携带SHIV—KB9(SIV/HIV—1KB9)基因组的3′端和5′端的两个半长克隆,体外连接成SHIV—KB9全基因组克隆。含有全长基因的质粒培养时易发生同源重组和缺失,采用JM109作为宿主菌以及30℃、低转速的培养条件,可保持质粒的稳定性。通过PCR,RT—PCR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V)gagp27核心抗原滴度检测表明:感染性克隆SHIV—KB9可有效在人、恒河猴及食蟹猴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复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SHIV1157ipd3N4静脉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的有效病毒浓度,明确SHIV1157ipd3N4感染实验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损伤情况。方法 10只正常中国恒河猴分成6组,分别用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液1 mL静脉感染,测定血浆病毒载量,CD4+/CD8+,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分析感染后恒河猴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损伤情况。结果 5TCID50/mL以上浓度的SHIV1157ipd3N4能通过静脉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结论该实验的成功进行为SHIV/中国恒河猴疾病及评价模型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今后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经济、高效的培养恒河猴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derived macrophage,MDM)的方法。方法用肝素钠抗凝管采集成年恒河猴(Macaca mulatta)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同时用无抗凝剂采血管采集同一只猴外周血,自凝后分离血清。将猴PBMCs置于Cell BIND Surface的96孔(0.8×106个细胞/孔)或48孔培养板(3×106个细胞/孔)中,用含不同百分比的猴自体血清或胎牛血清(fetal calf serum,FC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24 h后洗弃未贴壁细胞,加入含有猴自体血清或FCS的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7 d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分化良好的猴单核巨噬细胞贴壁能力强,占据板底大部分区域。胞体形态多样,多数呈长梭形。用巨噬细胞标记受体(CD14)抗体染色判断细胞纯度。并用细菌内毒素(LPS)刺激分化的巨噬细胞,检测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此外,用猴艾滋病毒(SIVmac17E-Br、SIVmac251)和人-猴嵌合体艾滋病毒(SHIV KU-1)感染分化良好的猴巨噬细胞,检测病毒在猴巨噬细胞中的复制。结果在含2%猴自体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条件下,大多数(85%)猴单核细胞能在24 h内贴壁,体外分化5~7d后,猴巨噬细胞纯度大于96%。相比而言,含较高浓度(4%,8%或10%)猴自体血清或FCS的RPMI 1640培养基对猴单核细胞的贴壁和分化作用较差。分化良好的猴巨噬细胞对LPS刺激敏感,可产生多种巨噬细胞炎性因子。此外,这些细胞对SIV或SHIV均易感,产生感染性病毒。结论含2%猴自体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适于原代猴单核细胞的贴壁和分化。该方法简单、花费少,无需生长因子,且分化效果好,是培养猴艾滋病毒及开展相关免疫学实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制备SHIV1157ipd3N4病毒中国恒河猴细胞适应株,在细胞水平和中国恒河猴体内评价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SHIV1157ipd3N4病毒阴道感染中国恒河猴,在血浆病毒载量高峰期采血分离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s),与正常中国恒河猴PBMCs共培养。定期测定培养液中的P24抗原水平。当病毒复制达高峰期时收集培养上清,分装并冻存。测定病毒RNA载量、P24抗原浓度和TCID50。静脉感染中国恒河猴,研究该批次SHIV1157ipd3N4在体内的病毒学、免疫学指标变化及变异情况,分析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本研究共制备了243 mL SHIV1157ipd3N4病毒原液,gp120序列分析表明病毒未发生变异,CCR5的嗜性也未发生改变。病毒载量为1.586×108 copies/mL,P24抗原水平为1.16×103 pg/mL,TZM-bl细胞测定病毒的TCID50为3.16×103/mL。1 mL SHIV1157ipd3N4静脉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G1004V,高峰期病毒载量达到1.0×106 copies/mL以上。结论此次制备的SHIV1157ipd3N4细胞适应株生物学特性稳定,适合作为毒种库构建SHIV1157ipd3N4/中国恒河猴模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了用HSV-1(IEA)和B病毒(IFA)的方法检查猴B病毒相关抗体和B病毒抗体的结果:IEA检查出的B病毒相关抗体阴性猴,经IFA检查,全部为B病毒抗体阴性。用IFA检查了B病毒相关抗体阴性的恒河猴,在单笼隔离饲养六个月后,有98.3%的动物B病毒相关抗体仍为阴性,表明IRA的阴性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讨论了建立无B病毒感染猴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株人工哺育期引发恒河猴婴猴腹泻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了鉴定,为实验猕猴疾病检测、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培养特性、菌落形态、染色、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诊断鉴别等检查,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通过表型生物学特性鉴定,并结合血清学诊断鉴别方法,确证该分离菌株为奇异变形杆菌,应用药敏试验筛选出了高度敏感的抗菌药,控制了该病的继续发生,致病性试验证明,该分离菌株对小白鼠有高致病性。结论分离到的奇异变形杆菌是导致本次婴猴腹泻死亡的病原菌,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对实验猕猴和研究人员均有潜在的危害,尽管该菌不是国家标准要求排除的病原菌,但该菌引发的传染病将对动物实验造成严重影响,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PCR技术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 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 PCR和RNA 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 PCR结果为79阳性,DNA 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 PCR和DNA 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 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以NT方法为基础比较了ELISA和FIA方法,共检测84份猴B病毒相关抗体的敏感性,结果ELISA和EIA阳性各50份(59.5%),NT阳性45份(53.6%)。三种方法相符者71份,符合率84.5%。ELISA和FIA均较NT敏感,而且快速,简便,经济,可应用于大批标本的检查。 相似文献
11.
戊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恒河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用戊型肝炎(HepatitisE,HE)病人粪便悬液感染恒河猴后的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与免疫学以及病毒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的结果。三只实验猴在感染后第3~4周均出现ALT异常;粪便以及肝脏与胆囊组织超薄切片中电镜观察到27~34nm大小的病毒样颗粒;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表明,肝脏组织有典型的急性炎症病灶;粪便与血清经RTnPCR扩增到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特异性片段,粪便排毒从感染后第7天持续至第50天左右,病毒血症迟于粪便排毒,出现于感染后两周左右,维持1~2周;ELISA检测发现,实验猴血清中HEVIgG抗体水平在感染后3~4周阳转,4~5个月后转阴。这些实验结果提示,恒河猴作为HEV感染实验动物模型是理想的,建立系统的恒河猴实验模型对探讨HEV感染发病机理、机体免疫应答以及临床诊断与疫苗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猕猴静脉注射自体RAK细胞,观察猕猴是否出现血管内细胞栓塞等现象,为评价在人体上回输RAK细胞安全性剂量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健康雄性猕猴5只,进行自体RAK细胞静脉回输,观察动物在回输过程中及回输结束后14d内动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否出现异常,是否出现血管栓塞现象。结果自体RAK细胞回输后至观察期14d结束,5只动物均存活,且精神状态良好,各动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无行为和体征异常出现。结论猕猴静脉注射自体RAK细胞达到拟用临床剂量上限时不会引起毒性反应,不会引起血管内栓塞现象。 相似文献
13.
人工饲养恒河猴、食蟹猴的繁殖性能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北京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的繁殖性能,为温带地区猕猴的人工饲养和繁殖方式提供借鉴。方法对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317只恒河猴繁殖群(30只雄猴,287只雌猴)和78只食蟹猴繁殖群(8只雄猴,70只雌猴)近两年的繁殖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恒河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60.73%、54.45%和96.89%。食蟹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79.86%、56.12%和75.00%。结论食蟹猴和恒河猴可以成功的在温带地区饲养和繁殖,但人工饲养食蟹猴的妊娠率与产仔率较恒河猴高,而仔猴成活率则低于恒河猴。 相似文献
14.
人工饲养恒河猴麻醉与非麻醉状态下血液学、血液生化、血流变指标的测定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48只健康恒河猴在非麻醉状态下及30只健康恒河猴在麻醉状态下的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两种状态下恒河猴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值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自动清洗旋转型粘度计测定及分析麻醉和非麻醉状态下健康恒河猴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值.结果血液生化值麻醉组比非麻醉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有GGT、AST、CREAT、TBIL、DBIL、P3+、TF;较明显低(P<0.05)的项目有ALT、ALP、LDH、HBDH;明显高(P<0.01)的项目有UA、Ca2+、CK-MB、ALB,较明显高(P<0.05)的项目有TPROT.血常规值麻醉组比非麻醉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有RBC、Hct、MCV、MPV、RDW、NEUTRO,明显高(P<0.01)的项目有MCH、MCHC、PLT、LYM、MEDIAN.血液流变值麻醉组比非麻醉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有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还原低切,血沉K值,聚集指数;明显高(P<0.01)的项目有变形指数,电泳指数.结论本文测定并比较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健康恒河猴在麻醉和非麻醉状态下血液生化、血液常规、血液流变值,讨论分析了两组数值之间的差异和原因,了解应激反应和麻醉剂对动物生理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于1992年底开始,通过选种、选配,建立了一个11只雄猴,77只雌猴的恒河猴生产繁殖种群并对其繁殖性能进行了观察与研究。三年间,利用大笼群养的“后宫式”繁殖方法,母猴怀孕107例,流产11例,生产仔猴96只,离乳94只。平均妊娠率、产仔率、离乳率分别为51.44%、46.15%、97.92%。在“后宫式”群养方式繁殖成功后,我们又尝试了单笼饲养、定期交配的新的繁殖方法,当年投种9只母猴,怀孕7只,生产7只。怀孕率、生产率均为77.78%。在进行实验性繁殖的同时,对人工条件下饲养的恒河猴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如妊娠期、月经周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生长特性等进行了观察、记录和统计。结果表明人工条件下饲养的恒河猴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间交配,4月至9月分娩。恒河猴具有间情期,每年秋冬季发情,平均月经周期为28.31±2.82d(n=70)。平均怀孕期为163.46±11.87d(n=13)。本实验为人工繁殖恒河猴进而实现实验动物化积累了基础数据,为将来提供高等级的、遗传背景清楚的、高质量的实验猕猴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6.
雌性恒河猴月经周期FSH、LH分泌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采用改进的体外生物测定法分析恒河猴月经周期中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雌猴的FSH峰出现在月经周期的第102±10天,峰值:572±48ng/ml;LH峰出现在月经周期的第120±16天,峰值:963±97ng/ml,且为滤泡期、黄体期平均值的7~8倍。证实了在雌性恒河猴的月经周期中,其LH分泌高峰与FSH分泌高峰不在同一时间出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正常猕猴与人视网膜血管的异同,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建立动物模型来研究视网膜血管打下基础。方法取健康成年猕猴眼球6只和人角膜移植供体剩余眼杯8只的视网膜,用ADP酶法进行血管染色,对两者视网膜血管的走行、血管分级、毛细血管分层以及黄斑区血管拱环等进行比较,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猕猴与人的视网膜铺片经ADP酶法染色后见视网膜血管自穿出视盘后的一级血管逐渐分支变细,直至五级血管即毛细血管;在视盘旁、赤道部、周边部两者血管面积百分比没有差异;视盘旁血管分为多层,赤道部有两层,且深浅层间相互交通,周边部仅见一层毛细血管且较稀疏;两者黄斑区毛细血管均较密集,有形态完整呈不规则状的血管拱环,血管面积百分比以及血管拱环的面积、周长和直径没有差异。结论猕猴与人在视网膜血管走行、分级、毛细血管分层以及黄斑区血管拱环等多方面有良好的相似性,可用作人类视网膜血管、尤其是黄斑区视网膜血管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复制稳定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恒河猴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恒河猴5只,小剂量(30mg/kg)多次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分别在注射后2、3个月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并连续观察血糖、胰岛素、C肽的变化。连续观察12个月。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动物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3只动物的血糖静脉注射1次后持续10周稳定,另外2只分别进行了第2、3次注射。动物血糖在12个月内平稳上升、胰岛素、C肽分泌持续下降。2个月时葡萄糖耐量减低明显(P〈0.01)。结论小剂量多次注射STZ后恒河猴可出现持续、稳定的糖尿病表现,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