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块茎发育机理及其基因表达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块茎是有块茎马铃薯植物的地下变态器官,它由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对于马铃薯块茎形成的生理机制已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块茎发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讲短日 照,较低的温度以及离体条件下培养基较高的蔗糖浓度等有利于块茎形成,同时,块茎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亦发生一系列变化,然而,对于块茎形成中相关基因表达,进而调控块茎形成的系统研究目前还较滞后,已有研究显示,块茎形成与膨大涉及到一系列基因的表达与关闭,同时它也与淀粉合成和块茎储藏蛋白基因的表达有关,综述了这一领域现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块茎是有块茎马铃薯植物的地下变态器官,它由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对于马铃薯块茎形成的生理机制已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块茎发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讲短日照、较低的温度以及离体条件下培养基较高的蔗糖浓度等有利于块茎形成,同时,块茎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亦发生一系列变化。然而,对于块茎形成中相关基因表达,进而调控块茎形成的系统研究目前还较滞后。已有研究显示,块茎形成与膨大涉及到一系列基因的表达与关闭,同时它也与淀粉合成和块茎储藏蛋白基因的表达有关。综述了这一领域现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前言米丘林学说阐明了“生物有机体与外界环境条件是统一的,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生物体的改变”的原理,揭露了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给人类改造自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这一先进学说的启发下,作者进行了马铃薯气生块茎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植物激素与马铃薯块茎形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综述了近年来马铃薯块茎形成与植物激素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激素在块茎形成中的作用,提出块茎形成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6.
在温度为(24±2)℃、光周期为L∶D=14∶10、相对湿度为50%~70%环境条件下观察了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Zeller)交配行为。结果表明,1~2日龄、3~4日龄成虫交配高峰期分别发生在进入暗期后的8.0~10.0h、6.5~8.0h内。两性交配率随日龄的增加显著下降。马铃薯块茎蛾雄成虫具有多次交配能力,在连续发生2次以上行为交配时会导致雄蛾有效交配率下降。雄蛾平均有效交配次数可达3.8次/头,最高达6次。增加雄性比例不会显著提高单雌产卵量,但将性比(♀:♂)由1∶1升至2∶1时即可显著降低单雌产卵量。 相似文献
7.
8.
用马铃薯人工饲养马铃薯块茎蛾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介绍一种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operculella的室内人工饲养方法。在人工养虫室内用 1 0 %的蜂蜜水喂养成虫 ,用滤纸收集卵块 ,幼虫在薯块上饲养 ,化蛹于牛皮纸卷成的纸筒中 ,饲养结果发现马铃薯块茎蛾完成 1代大约需要 35~ 4 6d ,室内连续饲养块茎蛾 3代 ,卵的孵化率、幼虫化蛹率、成虫羽化率均在 90 %以上。 相似文献
9.
我们会在1953年冬季起开始进行有关阶段发育的几项试验,现在简要报道如下:1.小麦、萝蔔、乌榻菜、蚕豆、豌豆五种植物光照长短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块茎蛾生物学、生态学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块茎蛾又称烟草潜叶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起源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地区,现已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等100多个国家,是茄科作物的世界性农业害虫,尤其对马铃薯有毁灭性的危害。目前,该虫在我国南方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尤其是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该害虫发生极为严重,且随着气候的变化该虫可能会扩散到其他马铃薯生产区。马铃薯块茎蛾主要进行两性生殖,少数孤雌生殖,其幼虫钻蛀叶片和薯块危害。初孵幼虫无性二态性,4龄幼虫、蛹和成虫均可依据外形特征进行雌雄区分。马铃薯块茎蛾发生世代数取决于当地的农业气候条件,年发生2~12代。马铃薯块茎蛾对温度有广泛的适应性,且在干燥炎热的年份该虫容易大爆发。马铃薯块茎蛾早期防控主要集中在种植抗性品种、深种、灌溉等农业防治措施上,但化学防治依然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防治马铃薯块茎蛾的主要方式,由于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该虫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延缓抗药性的发展,发现并筛选到多种对马铃薯块茎蛾具有防治作用的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以(E4,Z7) 十三碳二烯基乙酸酯和(E4,Z7,Z10) 十三碳三烯基乙酸酯为主要成分的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在马铃薯块茎蛾监测和防治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桉树、皱叶薄荷等植物源化合物能够抑制马铃薯块茎蛾产卵;转基因抗虫马铃薯、遗传不育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也成为了防控马铃薯块茎蛾的新方法。以往的研究发现使用单一生物防治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集成与生物防控技术相容的化学物质、自然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技术是有效控制马铃薯块茎蛾种群的重要趋势。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马铃薯块茎蛾发生为害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马铃薯块茎蛾的持续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马铃薯块茎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和关闭。以马铃薯普通栽培品种"大西洋"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扩增获得马铃薯STI-LIKE基因全长片段。RT-PCR定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马铃薯营养器官中均有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TI-LIKE蛋白具有3个TPR结构域,在高等植物中具有高同源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蛋白质。为验证STI-LIKE蛋白在拟南芥植株发育中功能,分别构建该基因强启动子表达载体(p BI121)和干扰载体(p HANNIBAL和p ART27),转化拟南芥获得了两种载体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同时制备STI-LIKE蛋白抗体验证转基因植株蛋白表达。研究结果表明STI-LIKE基因可能参与拟南芥株型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合理利用薯类所近几年引进和培育的马铃薯品种(系)。【方法】对130个马铃薯品种(系)块茎的单株产量、干物质、淀粉、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和6种矿质元素进行了分析,并用隶属函数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130个马铃薯品种(系)的单株产量为0.12~1.20kg;干物质的量为11.64%~28.52%;淀粉含量为8.37%~23.50%;还原糖含量为0.02%~0.67%;粗蛋白质含量为0.91%~3.09%;块茎鲜样中矿质元素含量范围K为102.37~699.80mg/100g、Mg为3.58~27.91mg/100g、Cu为69.87~327.98 ug/100g、Fe为513.79~6984.74 ug/100g、Mn为20.38~324.03ug/100g、Zn为44.39~891.09 ug/100g; 11个彩色品系花色苷含量在0.23~20.41 mg/100g。用隶属函数对130个品种(系)的营养品质排名,与云南主栽品种合作88和会-2对比,平均隶属值高于合作88的有3个品种(系),分别是地方品种无花洋芋、铁厂红和白洋芋;平均值高于会-2,而低于合作88的材料有78个,占了供试材料的60%。【结论】引进的地方品种、日本品种和自主培育的品系多方面营养指标表现比较优秀,可以作为高品质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气生块茎的诱导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的块茎是茎的一种变态。通常由其地下匍匐茎的末端在适宜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膨大而成。一般认为,块茎的形成是马铃。薯植株个体发育到一定阶段上接受了光周期诱导的结果。此时,匍匐茎末端几种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发生改变,髓部、木质部和韧 相似文献
15.
在对块茎生长动态进行研究的许多实验工作中是拿整个一株做样品的,整个一株的样品要进行整个生长期的考察。这个方法曾成功地阐明了有关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对块茎总物质累积过程起有什麽样的影响的许多问题。但拿整个一株做样品的方法去对单个块茎生长过程进行研究时就并不中用,因为在采集样品时整个一株植物却被摧毁掉了。我们为了要对马铃薯块茎生长的昼夜周期性进行研究,特设计了一种能在田野条件下使用但不会损伤植株而 相似文献
16.
一.绪言我省中南部地区,麦、薯类收获后尚有75—85天无霜期,在这个时间中,利用催芽方法进行马铃薯二季栽培,可以获得不退化的种薯,作到当地自留种。辽南复县群众的“困种畦播”,锦州 相似文献
17.
分析10份外引马铃薯块茎在贮藏期间营养物质变化,以期为引种马铃薯后期的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AGRICO-10、AGRICO-6、AGRICO-8这3个品种在长期贮藏时其淀粉含量较高。AGRICO-10、AGRICO-5、AGRICO-7这3个品种可溶性糖含量损失率较低,干物质含量较高,具有很高的长期贮藏价值。AGRICO-4、AGRICO-1在整个贮藏期间还原糖含量较低,建议用于马铃薯油炸类食品的生产,但二者由于贮藏期间淀粉损失率较高,因此不易贮藏。AGRICO-10、AGRICO-9、AGRICO-6这3个品种在贮藏期间蛋白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19.
20.
马铃薯块茎切片伤诱导抗氰呼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块茎新鲜切片呼吸中不存在抗氰的交替途径。相反,陈化24小时切片的伤诱导呼吸不仅相当抗氰,而且在氰化物(CN~-)存在和不存在时都被间-氯苯氧肟酸(m-CLAM)抑制,证明有交替途径运行。据测定,在陈化切片伤诱导呼吸中,交替途径和细胞色素途径分别约占总呼吸的28%和54%。当受 CN~-抑制时,交替途径的最大运行量(V_(alt))大于实际运行量(ρ·V_(alt)),表明电子流可能从细胞色素主路转向交替途径。当用碘乙酸和丙二酸抑制以降低陈化切片呼吸流时,KCN 和 m-CLAM 各自抑制呼吸的百分比并无改变,说明关于电子流量是控制交替途径“开关”的看法还不能完全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