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噬菌体感染细菌首先要吸附于细菌表面受体 ,从目前报道的细菌与噬菌体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发现 ,这些受体包括细菌细胞外膜上的蛋白、糖脂结构和鞭毛等。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体 ,高守一等 (副霍乱资料汇编 ,1 984,2 37~ 2 4 5 .)从国内分离并选择出 5株噬菌体 (VP1~VP5 ) ,根据霍乱弧菌菌株对噬菌体的敏感性不同 ,将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分为 32个噬菌体型。结合生物学分型方法 ,可区分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的两类不同菌株 (流行株和非流行株 )和不同菌型。对各种来源的菌株进行分型 ,可作为一种追溯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分析流行形式的流行病学研…  相似文献   

2.
用体外DNA重组技术构建了CT基因重组质粒pMM-CTII。应用XbaI/EcoRl双酶解,琼质糖凝胶制备电泳回收含C2基因的片段,以DNA缺口转译技术用a-32P标记的CT基因探针与01群霍乱弧菌经典型及埃尔托生物型产毒株杂交为阳性,与01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及非01群无毒株杂交为阴性。对从临床及外环境分离的埃尔托霍乱弧菌进行了检测,流行株52株,检出率为92%;抗性株50株,检出率16%。显示利用CT基因分析较噬菌体分类更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霍乱弧菌生存能力的观察,探索大连市水域中霍乱弧菌在流行"间歇期"如何存活和越冬。方法在自然海水和湖水中分别接种本市分离出的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流行株小川1b型(大E940014)和埃尔托型霍乱弧菌非流行株小川32l(大E940011),在1~2℃、5~6℃及10~12℃3个温度条件下检测霍乱弧菌生存能力。结果流行株(小川1b型)在1~2℃海水存活26 d,5~6℃存活28 d,10~12℃存活46 d。可见,10~12℃生存时间明显高于1~2℃或5~6℃(P〈0.05)。结论两类菌株的生存对环境温度均很敏感,温度越低死亡越快。在自然水体中,非流行株生存时间略长于流行株;而在除菌水体中两类菌存活能力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利用柯斯质粒pHC 79为载体,构建了霍乱弧菌178(埃尔托生物型,小川血清型)染色体基因文库。经血清凝集试验及菌落固相ELISA检测,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到13株能够表达霍乱弧菌脂多糖O抗原的阳性克隆。经热酚水法从转化于中提取并纯化的脂多糖能与霍乱弧菌抗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针对重组柯斯质粒PMM—VO 38进行了多种酶切分析,测定其分子量为46kb。  相似文献   

5.
邵煌  马清钧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5):293-296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San3A将霍乱弧菌178(埃尔托生物型,小川血清型)染色体DNA进行部分酶切后,分离20~50kb的DNA片断,与经过BamHI酶切的柯斯质粒pHC79连接重组,通过体外包装系统形成噬菌体颗粒,感染受体菌E.coliHB101,构建成霍乱弧菌178染色体基因文库。为霍乱弧菌中未知基因的克隆及其它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霍乱弧菌脂多糖O抗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弘进  马清钧 《遗传学报》1992,19(4):378-384
经典生物型及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的染色体DNA片段分别与载体质粒pUC18,B.S(M13~+)进行克隆,从克隆株中筛选到能表达霍乱弧菌脂多糖O抗原基因的重组子。它们所表达的脂多糖O抗原具有很好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其重组质粒pMG-301、pMG-302经酶切分析表明,外源片段大小分别为8.4kb,7.6kb,较文献报道的16kb要小,而且基因结构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弧菌广泛生存散布于自然界外环境中 ,霍乱弧菌无论是 O1群或非 O1群 [1] ,或 O13 9为引起第七次霍乱世纪大流行的罪魁祸首 [1] 。温度是霍乱弧菌菌群大量增殖的先决条件 ,一定菌量进入人体等肠道定植 ,也是必要条件。霍乱流行期的疫区水源中很容易检出埃尔托霍乱弧菌 ( EVC) ,且检出率往往很高 ,但进入秋冬 (流行间歇期 ) ,在外环境中往往很难检出。为了探索霍乱流行的来龙去脉 ,我国专家学者从 2 0世纪 60年代开展对霍乱弧菌越冬机制的研究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 ] ,从而为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提供了科学的证据。我们认为在半盐的水域…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儿种体内外因素可诱导 El Tor 型霍乱弧菌产生 L 型。羧苄青霉素纸片法和倾注平板法可诱导 El Tor 型霍乱弧菌产生长丝体、圆球体和巨形体。El Tor 型霍乱弧菌分型噬菌体可诱导产生长丝体。El Tor 型霍乱弧菌陈旧肉汤培养物中可出现许多圆球体样物。上述因素诱导的 L 型均不稳定,很容易回复为原菌。作者还用鳝鱼和鲫鱼的胆汁诱导 El Tor 型霍乱弧菌形成稳定 L 型,并对 EL Tor 型霍乱弧菌 L 型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与霍乱弧菌越冬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霍乱弧菌中调控aphB 的基因筛选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霍乱弧菌C6706-中调控LysR家族蛋白AphB表达的基因。【方法】将霍乱弧菌埃尔托型菌株C6706-aphB启动子区克隆到2个报告质粒pBBRLux和pKP302上,并将其导入霍乱弧菌C6706-中,以此作为出发菌株。利用出发菌株与转座子pSC123接合构建LZV630-302转座子随机突变文库,通过测定化学发光强度检测aphB启动子的表达水平,筛选aphB表达受影响的突变株。利用随机PCR方法检测转座子插入位点,并测序比对分析基因。【结果】从7个转座子库中(共约4万个突变株)得到能影响aphB表达(均导致下降)的2株突变株T1和T2。测序比对发现T1中转座子插入在vc1585读码框内,T2中转座子插入在距vc1602基因末端7 bp处。【结论】获得aphB表达改变的突变株,基因vc1585和vc1602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aphB表达,为进一步研究aphB表达调控影响因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非01群0139型霍乱弧菌是近年引起南亚次大陆霍乱流行的新型病原体,将其与01群霍乱弧菌的毒力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对于了解其特性及研制相关的菌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了4株0139型霍乱弧菌与01群霍乱弧菌菌株的对比测定结果。发现0139型霍乱弧菌与01群霍乱弧菌有所不同,呈不透明的菌落形态,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检显示有荚膜的表型,在体内具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并产生肠毒素,体内侵袭试验结果表明所有4株0  相似文献   

11.
引起霍乱病世界大流行的病源菌、近几十年发生了两次大的变化,以此分类,前后发生了3次世界性大流行,分别由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ElTor生物型霍乱弧菌和0139型霍乱弧菌引发。3个霍乱弧菌之间都有明显不同点,尤其O139型霍乱弧菌,它超脱01抗原范畴,预示着一次新的大流行开始。进一步的分析证明:O139型已远离古典生物型,而更相似於ElTor生物型霍乱弧菌、表明三者之间的抗原漂移关系。本文就当今霍乱菌苗研究的几个途径,分别阐述了进展情况,并引用了大量的霍乱人体试验材料证明:01霍乱弧菌有很强的免疫力,提示霍乱菌苗研究的可行性和急迫性。  相似文献   

12.
酪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对霍乱弧菌的拮抗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俭  张雪平  孟筱琦   《微生物学通报》2000,27(5):338-341
了解酪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单独及混合培养时对霍乱弧菌的拮抗作用。将酪酸梭菌LCL166和婴儿型双歧杆菌LCL172分别与霍乱弧菌O1、O139单独和混合培养,定时对霍乱弧菌计数,并对菌数的对数进行在检验。两株菌混合培养时对霍乱弧菌的抑制效果基本相同,单独和混合培养时对霍乱弧菌的拮抗作用主要由酪酸梭菌引起,酪酸梭菌具有抑制霍乱弧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质粒pULB11(RP4::Mucts)通过接合能从大肠杆菌转移到霍乱弧菌——吴江2(Vibriccholerae——Wu Jiang 2)中去。带有 puLB 11的霍乱弧菌经42℃诱导后能以0.5%的突变率产生营养缺陷型,这些营养缺陷型十分稳定,在10。细胞中还不能测出它们的回复突变体,这与Mu对大肠杆菌的诱变作用十分相似。质粒RP4及其抗药性很容易从霍乱弧菌中失去,这说明营养缺陷型的产生是由于Mu的插人而不是RP4的整人,所以pULB 11可以作为诱变剂来诱变霍乱弧菌的包括毒素基因在内的各种突变体,这在构建霍乱弧菌活菌苗方面有一定的意义。puLB 113(RP4::Mini-Mu)还能诱动霍乱弧菌染色体基因,这也是研究霍乱弧菌遗传学的有用手段。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丝状噬菌体CTXΦ对O1群不同霍乱弧菌的水平转移效率及菌株的噬菌体免疫能力。利用带有氯霉素抗性基因遗传标记的CTXETΦ感染颗粒对O1群的4株不同霍乱弧菌进行体外和体内转染实验,根据氯霉素抗性筛选转染子,通过Southern Blot等方法进行验证并判断CTXΦ基因组的存在形式,计算比较不同菌株的转染率,分析转染及噬菌体免疫机制。带有遗传标记的CTXETΦ对古典型霍乱弧菌1119的体内转染率高于体外;体内转染实验中,古典菌株1119的转染率远高于其它3株El Tor型霍乱弧菌;在El Tor型霍乱弧菌中,不含rstR基因的IEM101的转染率高于另外两株带有rstR基因的霍乱弧菌2~3个数量级。古典型霍乱弧菌比El Tor型菌株对CTXETΦ噬菌体颗粒更易感,TCP菌毛的表达和rstR基因介导的噬菌体免疫影响CTXΦ在霍乱弧菌中的水平转移。  相似文献   

15.
弧菌属包括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弧菌和拟态弧菌等一些引起肠道疾病的种。霍乱弧菌引起世界上许多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生严重的霍乱流行。拟态弧菌曾被认为是霍乱弧菌的一个生物型,与霍乱弧菌非常相似,它们共有某些致病因子如肠毒素、溶血素。在霍乱弧菌中,认为ToxR、ToxS、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O1群霍乱弧菌与O139群霍乱弧菌在抗原构造、分泌肠毒素、耐药性和临床特点等方面作一比较,并认为O139群霍乱弧菌可能是O1群El Tor生物型的突变株。  相似文献   

17.
<正>霍乱病原菌、古典型和EI Tor生物型霍乱弧菌与一些其它弧菌即非O1群霍乱弧菌和模拟弧菌(最近才按蔗糖阴性分类为非O1群霍乱弧菌)密切相关。这些菌群的大多数菌种是非肠道致病性的或弱致病性的、或者引起不同于霍乱因子所致的腹泻,但有些菌种能产生一种与古典型霍乱弧菌的霍乱毒素密切相关的肠毒素。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种扩增最近发现的霍乱弧菌RTX毒素基因的PCR方法。在世界各地引起流行和散发霍乱病例的166株临床和环境霍乱弧菌分离物中,用PCR和Hep—2细胞细胞毒性试验发现它们都是产毒的。而在相关基因簇中有缺失的古典生物型标准株用这两种方法结果都是阴性。这是第一个用于鉴别O1群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菌株和E1 Tor生物型菌株以及包括O139血清型的其它非O1群菌株的快速基因分型方法。建立的PCR方法也可特异性地检测霍乱弧菌中的RTX毒素基因,因为用此RTX毒素特异性PCR以及Hep—2细胞毒性试验时副溶血弧菌、致腹泻性大肠杆菌、气单胞菌和邻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株都是阴性。这些结果使霍乱弧菌中RTx毒素的特性明显了。其在细菌致病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霍乱流行史上,七次世界性大流行都是由O1群霍乱弧菌所引起,但从1992年10月至1993年4月,印度次大陆却爆发了由非-O1霍乱弧菌O(139)血清型引起的霍乱样病大流行,印度及孟加拉相继报道了引起全国流行的霍乱样急性腹泻。从流行区病人分离的菌株不被O1群霍乱弧菌抗血清所凝集,也不被已知的137个血清型非-O1霍乱弧菌抗血清所凝集,因此将这一引起霍乱样病的非-O1霍乱弧菌定名为O(139)。本文就引起霍乱样病流行的O(139)霍乱弧菌的来源,本次流行概况,流行特点,O(139)流行株的特性及流行预测做一简要概述以提醒国内霍乱流行病学工作者的重视,对这一霍乱新菌型有所认识,密切监视O(139)菌型的流行动态及传播趋势,做好应有的防疫工作。  相似文献   

20.
<正> 以前,我们从E1 Tov生物型OI群霍乱弧菌提纯了溶血素,发现这是一种分子量为60000的蛋白,它与非OI群霍乱弧菌溶血素在生物学、物理化学和免疫学上都难以区别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